摘 要:比較閱讀法是一種常見的閱讀方法,在高中古詩文教學中應用比較閱讀法,不僅可以提高古詩文教學有效性,還可以拓展學生的閱讀面,幫助學生建立更完整的知識構架?;诒容^閱讀之下的高中古詩文教學,學生學習效率以及語文素養(yǎng)都得到有效培養(yǎng)。本文以比較閱讀法為例,對其在高中古詩文教學中的應用展開具體分析。
關鍵詞:比較閱讀法;高中;古詩文;教學
古詩文閱讀是高中語文教育的重點,古詩文閱讀能力是高中生應該具備的基本語文素養(yǎng)之一。這就要求高中語文教師在古詩文教學中要重視閱讀方法的傳授,幫助學生掌握更多古詩文的技巧,這對高中生語文學習會產(chǎn)生非常積極的影響。
一、 比較閱讀法概述
(一)基本概念
比較閱讀是一種高效的閱讀方式,一般來說,就是將內容、形式相近的兩篇或者兩篇以上的文章放在一起閱讀、學習,通過對比、分析強化學生的記憶,使學生對這類文章的特點、寫作手法等會有更加清晰的認知,可以提高學生古詩文鑒賞能力與古詩文閱讀積累。
高中古詩文比較閱讀可以幫助學生對一類文章的藝術特色、寫作手法等就會有更加深刻的認知,比較閱讀法也是幫助學生總結閱讀經(jīng)驗、學習技巧的有效途徑。另外,高中語文教師在比較閱讀教學中合理為學生提供指導,能夠實現(xiàn)學生學習思維拓展,在提高高中生古詩文學習效率的同時,也保障了古詩文教學實效。
(二)相關方法
1. 找準比較點
(1)從主題內容上找對比點
從文章內容上找到文章的對比點,也就是從思想內容方面去比較、分析,看看一組文章或者兩篇之間存在什么相似或者不同之處。如《范進中舉》《孔乙己》都是描寫封建科舉制度,主題思想都是對封建科舉制度的揭露與批判。文章分別闡述了范進和孔乙己在封建科舉制度下悲哀命運,也因此暗示了當時封建制度以及科舉制度對當時讀書人的毒害;而區(qū)別則是兩位主人公的性格不同,范進在中舉之后,趨炎附勢、巴結權貴;孔乙己則是不斷科考,窮困潦倒,自命清高。雖然他們的命運各有各的悲哀,但深受封建科舉制度的毒害。
(2)表達方式上找對比點
任何文章都擁有其獨特的語言表達方式。教師可以將不同體裁中相同表達方式的文章進行對比閱讀,也可以將同一體裁的不同表達方式的文章進行對比閱讀。從而加深學生的閱讀體驗,感受古詩文學習的樂趣,強化學生對古詩文知識要點、寫作手法、表達方式的記憶。如:《游褒禪山記》和《石鐘山記》兩篇古文,都屬于游記。相同之處:兩篇文章都以景物描寫為主,并且都是通過景物描寫表達了深刻道理。不同之處:《石鐘山記》在記游方面是記敘描寫相結合,景物描寫運用多種修辭方法,包括狀形、摹聲、繪態(tài)等,生動形象;《游褒禪山記》在記游部分寫法以記敘為主,而景物描寫方面則是以概括敘寫為主,簡單明白。將這兩篇游記進行比較閱讀,能夠強化學生對兩篇古文特色、寫作手法的記憶和理解。
(3)寫作技法上找對比點
很多古詩文會采用相同的寫作技法,但是所產(chǎn)生的寫作效果卻存在差異。教師可以從這個切入點入手,對一組文章進行比較閱讀。從而提高學生對古詩文內容結構、寫作手法以及特點的理解和記憶。
比如:李清照的《武陵春》與毛澤東《念奴嬌·井岡山》兩首詞都運用了虛實結合的寫作技法,但是卻存在用法上的不同。李清照的《武陵春》屬于“用字虛實”,上闋第四句中用了一個虛字“欲語”,充分表達了作者滿腹惆悵的心情;《念奴嬌·井岡山》則是“置景虛實”,詞的下闋并不是詩人真實看到的景物,而是詩人對往昔的回憶,因此屬于虛寫,但屬于整闕虛寫,而不是單單用了“虛字”。
2. 運用注意點
在古詩文教學中應用比較閱讀法,教師還應該注意以下幾點內容:
(1)確定合理的比較范圍,找出最好的對比點切入。比較范圍與比較角度的確定要以閱讀目的為依據(jù)。不同的閱讀目的,其閱讀比較形式也必然有所差別,教師要根據(jù)實際情況而定。
(2)比較閱讀中教師要找出閱讀材料的異同點,并引導學生從這些異同點入手進行對比閱讀,這是進行比較閱讀的關鍵,也是前提。
(3)比較閱讀是深化學生語文思維的有效途徑,在整個閱讀的過程中都必須要貫穿比較思維,在對閱讀材料進行對比時,學生必須要理清思路,這樣才能夠找到比較的要點,保障比較閱讀的效果。
(4)在學生比較閱讀的過程中,教師要從學生實際情況出發(fā),靈活運用多元化的閱讀方法,滿足不同學生的閱讀需求。要指導學生仔細研讀材料,通過對照分析、鑒賞對閱讀材料進行對比,并以筆記的形式記錄對比閱讀心得,也可以運用表格的方式呈現(xiàn)文章的異同。
二、 高中古詩文教學中比較閱讀法的實踐策略
(一)比較寫作技法,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
從寫作技法入手開展比較閱讀,可以有效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古詩文寫作技法豐富有趣,體現(xiàn)了中國語言文化的博大精深。教師可以為學生提供一組相同寫作技法的詩文,通過分析寫作技法的特點和運用,深化學生對古詩文的理解以及古詩文創(chuàng)作特點的掌握,從而促進學生古詩文學習能力發(fā)展。
比如:直接抒情也稱為直抒胸臆,是一種古詩文常用的寫作技法,在高中古詩文教學中,教師可以兩篇同樣采用直抒胸臆寫作技法的詩文比較著進行閱讀。以蘇軾的《江城子》以及王之渙的《登鸛雀樓》為例,兩篇詩詞都是采用了直抒胸臆的表現(xiàn)手法,《江城子》中“十年生死兩茫茫......無處話凄涼。”作者直接抒發(fā)了在感情上如江河直下,對死妻的無限懷念。而《登鸛雀樓》前兩句是寫景,在后兩句作者直接抒發(fā)情感,表達作者富有哲理的思想。通過這樣的對比閱讀,強化學生對直抒胸臆古詩文寫作技法的認知和理解。
(二)比較主題內容,傳授學生閱讀方法
在高中古詩文教學中,教師可以結合教學內容合理穿插比較閱讀,通過引入同類文章,或者相似的選段,利用對比閱讀的方式幫助學生更好的理解和記憶課文內容。這樣不僅能夠豐富和完善古詩文教學內容,拓展學生閱讀思維和閱讀量,而且還能夠營造積極的閱讀氛圍,引發(fā)學生閱讀好奇心,提高學生古詩文閱讀能力。
比如:在《詩經(jīng)·衛(wèi)風·氓》的教學中,在講解到“女主人公雖然戀戀不舍,但依舊敢于反抗命運”這部分內容時,則可以引入《孔雀東南飛》進行比較閱讀,對比《孔雀東南飛》中女主人的愛情觀,發(fā)現(xiàn)兩者在愛情方面的結局全然不同,《詩經(jīng)·衛(wèi)風·氓》中的女主人公敢于抗爭,對愛情矢志不渝;《孔雀東南飛》中的女主人公對于愛情也非常執(zhí)著、勇敢,敢于同當時的封建思想進行抗爭。但是在抗爭的程度上,兩位女主人公的表現(xiàn)是不同的。詩經(jīng)·衛(wèi)風·氓》中的女主人公相比《孔雀東南飛》中女主人公的反抗明顯要削弱很多。教師將這兩篇文章進行比較分析,可以同時幫助學生理解和掌握兩篇古詩的中心思想和寫作內容,提高了學生的古詩文學習效率,也將比較閱讀這種有效的閱讀方式傳授給了學生,幫助學生積累了更多古詩文閱讀經(jīng)驗和閱讀技巧。
(三)聲形并茂展示,增強學生閱讀效果
在信息技術的支持下,高中古詩文教學手段和教學技術也在不斷創(chuàng)新。教師可以充分利用這些先進的教學技術,圖文并茂的開展比較閱讀,提升古詩文比較閱讀效果,幫助學生更好的學習和掌握古詩文內容。另外,圖文并茂的教學方式,能夠將晦澀難懂的古詩文以直觀、簡單的方式呈現(xiàn)出來,更加便于學生理解和記憶。
以李清照的《醉花陰》和《聲聲慢》兩篇古詩文的比較閱讀為例,教師可以利用微課這種新型的教學手段,聲形并茂的展示古詩文內容,以達到提高比較閱讀教學效果的目的。教師課前搜集、整理相關的音樂素材、影視素材等錄制微視頻,微視頻兩首古詩均已“唱”的方式呈現(xiàn),在悠揚、古樸的唱詞中,讓學生體會其中的異同。在唱詞過程中教師配合相應的圖片,并運用其他顏色的字體凸顯兩篇古詩的異同點。
課上教師播放微課視頻,學生自主觀看視頻,直觀的感受兩者的不同,通過對比和分析兩首古詩,體會到《醉花陰》是作者身處錦衣玉食的環(huán)境中對“兒女情長”的感嘆,而后者則是發(fā)出了南下渡江之后孤苦伶仃的感慨。通過這樣的方式,比較閱讀的效果會更高,學生對李清照這兩首詞的理解也會更上一個層次。
(四)拓展古詩文閱讀,實現(xiàn)課內課外比較
高中古詩文閱讀教學中適當?shù)剡M行文學拓展是非常必要的,教師可以針對同一作者的不同作品進行比較閱讀,引入課文閱讀材料,拓展學生古詩文學習思維,豐富學生的文學積累。
比如:以蘇軾為例,蘇軾一生創(chuàng)作了無數(shù)作品,高中語文課本收錄了他的一些比較具有代表性的作品,但是還有大量蘇軾創(chuàng)作的文學作品是課本中沒有的。那么,教師在講解課本中蘇軾的古詩文時,則可以合理引入課本中沒有的蘇軾作品,將它們放在一切比較著閱讀,通過賞析幫助學生積累更多的古詩文閱讀經(jīng)驗和閱讀技巧。以《定風波》和《和子由澠池懷舊》為例,《定風波》一詞的想象豐富,借由風雨、竹林等景象營造抒發(fā)作者超脫的人生理想?!逗妥佑蓾瞥貞雅f》一詩,則重理輕意象,體現(xiàn)了作者對自己漂泊不定的感傷之情。而導致兩篇古詩文不同之處的原因,與蘇軾一生的境遇有直接關系。
通過進行課外對比閱讀,學生對蘇軾整體創(chuàng)作風格,以及不同時期作品的異同會有更加全面的了解,不僅閱讀思維得到拓展,閱讀經(jīng)驗也更加豐富。
三、 結束語
古詩文閱讀教學是高中語文教學的重點、難點,為了能夠提高高中生古詩文學習能力與閱讀水平,教師可以合理運用比較閱讀法,通過對比分析古詩文的異同點,強化學生對古詩文的理解和記憶,幫助學生積累更多的古詩文學習經(jīng)驗和閱讀技巧,從而達到提高學生古詩文學習水平,奠定學生語文學習基礎的目的。
參考文獻:
[1]水玉軍.探究比較閱讀法在高中文言文教學中的應用[J].課程教育研究,2017(13):59-60.
[2]李雁飛.試論高中生文言文分析能力培養(yǎng)策略[D].呼和浩特:內蒙古師范大學,2014.
[3]龍星宏.高中古詩文中常見文化常識教學研究[D].昆明:云南師范大學,2013.
作者簡介:劉艷萍,福建省三明市,福建省三明市泰寧第一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