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雪梅 祝大勇
摘要:革命文化是新時代文化自信的重要組成部分。堅持和弘揚革命文化精神,是激勵人們艱苦奮斗和勇于探索的不竭動力,是增強人民素質和中華民族生存發(fā)展的精神支柱,是實現(xiàn)“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和中國夢的必然要求。當前,革命文化精神在嵌入日常生活中面臨著孕育環(huán)境的艱苦性同日常生活的安逸性相矛盾等困境。實現(xiàn)革命文化精神對日常生活的有效嵌入,需要不斷探求新時代特征與革命文化精神的平衡點、不斷尋求人民現(xiàn)實需要與革命文化精神的契合點和不斷謀求個體價值追求與革命文化精神的支撐點。
關鍵詞:革命文化精神;日常生活;困境;實現(xiàn)路徑
中圖分類號:D642??? 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CN61-1487-(2020)03-0015-03
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曾在多個場合提到文化自信。他強調:“文化自信是更基礎、更廣泛、更深厚的自信。在5000多年文明發(fā)展中孕育的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在黨和人民偉大斗爭中孕育的革命文化和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積淀著中華民族最深層的精神追求,代表著中華民族獨特的精神標識?!雹俑锩幕鳛槲幕孕诺闹匾M成部分,有著豐富的歷史性內涵與深刻的時代性價值。但當前,革命文化精神在嵌入人民群眾的日常生活中還面臨諸多困境,如何有效化解困境,將革命文化精神更好地嵌入人民群眾的日常生活是本文重點論述的問題。
一、革命文化精神嵌入日常生活的重要意義
革命文化是新時代文化自信的重要組成部分,其中蘊含著豐富的革命文化精神。綜合學界已有研究成果,本文認為革命文化精神是指在艱苦卓絕的革命及建設時代背景下,中國共產(chǎn)黨人運用馬克思主義在中華民族獨立解放和社會主義建設進程中所體現(xiàn)出來的精神標識,它形成于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發(fā)展于社會主義建設時期,豐富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進程之中,是革命物質文化、精神文化以及制度文化的有機統(tǒng)一體。具體來說,它凝聚著中國共產(chǎn)黨人自強不息、勇于探索的革命奮斗精神,舍身忘己、舍己為公的革命奉獻精神,一切從實際出發(fā)、實事求是的革命求真精神,以及不懼艱難、積極進取的革命樂觀精神等。由此可見,革命文化精神具有獨特的堅毅性、鮮明的超越性以及豐富的崇高性等特征。因此,將革命文化精神嵌入日常生活,不僅是對革命文化的繼承與發(fā)揚,而且是增強文化自信以及實現(xiàn)“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和中國夢的必然要求。
(一)激勵人們艱苦奮斗和勇于探索的動力源泉
革命文化精神產(chǎn)生于艱苦卓絕的革命戰(zhàn)爭年代,充分彰顯著不怕困難、勇于探索的時代品格。從建黨之初的五十八位黨員(見《光明日報》2014年8月18日第五版《中共成立時黨員是多少》)到如今九千多萬黨員,從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到如今即將步入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革命文化精神貫穿始終。正是基于這一精神,才有了無數(shù)革命志士在困難和死亡面前的臨危不懼;正是基于這一精神,才有了為世人驚嘆的二萬五千里長征;正是基于這一精神,才有了抗日戰(zhàn)爭和解放戰(zhàn)爭的勝利。在新民主主義革命勝利前夕,毛澤東同志向全黨提出這樣的號召:“務必使同志們繼續(xù)地保持謙虛、謹慎、不驕、不躁的作風,務必使同志們繼續(xù)地保持艱苦奮斗的作風”。②事實勝于雄辯。從新中國成立之初到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共產(chǎn)黨人傳承革命文化精神,始終不渝地艱苦奮斗,沖破西方國家的封鎖,經(jīng)受住重重的考驗,探索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道路,實現(xiàn)了經(jīng)濟社會的迅猛發(fā)展,成長為世界第二大經(jīng)濟體。
(二)維系和支撐中華民族生存發(fā)展的精神紐帶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中國革命歷史是最好的營養(yǎng)劑。多重溫這些偉大歷史,心中就會增加很多正能量”。③近代中國的落沒與凋敝,一度使某些中國人變得消沉與頹廢,而正是在革命精神的感召下,重新燃起了中華民族的希望。五四愛國運動、國民大革命討伐軍閥、抗日戰(zhàn)爭團結奮戰(zhàn),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團結統(tǒng)一、愛好和平、勤勞勇敢、自強不息的革命文化精神無不展現(xiàn)得淋漓盡致。任何時期、任何地點、任何情勢以及任何人都需要不怕困難、百折不撓的精神支撐我們一往無前,都需要甘于奉獻、勇于擔當?shù)木褚I我們奮勇向前,都需要樂觀向上、積極進取的精神激勵我們繼續(xù)前行。今天我們能夠屹立于世界之林,逐步走向世界舞臺中央,革命文化精神賦予了巨大的能量??梢哉f,革命文化精神是新時代中華民族主要的精神支柱。
(三)實現(xiàn)“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和中國夢的必然要求
“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和中國夢的實現(xiàn)需要偉大的精神支撐,而革命文化精神正是以挽救國家危亡和實現(xiàn)民族復興為目的。在革命戰(zhàn)爭年代,革命文化精神就是凝聚人們理想信念和共同追求的精神之鈣。這種精神喚醒了人民群眾對民族復興的共同期待和責任擔當,洗刷了民族自卑,恢復了中華民族的生命力和自信心,推動了中國近代的革命歷程,為探索近代中國的發(fā)展道路、理論體系和社會制度指明了方向。在新時代的今天,縱然戰(zhàn)爭的硝煙已經(jīng)散去,但革命文化精神的價值將永世長存。那種永不言敗、不懈探索的精神依然是當今實現(xiàn)“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和偉大中國夢的不竭動力,那種一切從實際出發(fā)、實事求是的工作態(tài)度依舊是今天所必須具備的,那種扎根人民、服務人民的情懷在實現(xiàn)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道路上,也必然能夠凝聚人心、匯聚力量。傳承和發(fā)揚革命文化精神是新時代實現(xiàn)“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和中國夢的必然要求。
二、革命文化精神嵌入日常生活存在的困境
任何一種理論、文化或精神只有扎根于現(xiàn)實生活才能生根發(fā)芽、遍地開花。革命文化精神是在特定的歷史背景下形成的,隨著事物的改變以及時代的發(fā)展,革命文化精神必須賦予其新的時代內涵。革命文化精神所表現(xiàn)出來的超越性以及崇高性等也必須緊跟時代的步伐,從而實現(xiàn)與現(xiàn)實生活或日常生活的深度融合。當前,革命文化精神嵌入日常生活存在以下矛盾和問題:
(一)革命文化精神孕育環(huán)境的艱苦性同日常生活的安逸性相矛盾
革命文化精神是老一輩革命志士艱苦奮斗、勇于拼搏的生動體現(xiàn)。環(huán)境的艱苦性也就造就了一種特殊的革命精神——堅苦性。堅苦即堅毅、刻苦的意思。是堅毅的意志力,使得革命前輩僅憑幾件單薄的衣物熬過了雪山;是堅韌的意志力,使得他們面對敵人的圍追堵截能夠臨危不懼、鎮(zhèn)定自若;他們耐得住嚴寒,忍得住驕陽,熬得過烈火,受得了風霜,他們沒有被艱難困苦所打到,而是迎難而上,造就了堅韌不拔的精神品格。但是隨著社會的主要矛盾從帝國主義與中華民族的矛盾,轉變到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會生產(chǎn)之間的矛盾,再到新時代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發(fā)展之間的矛盾,有人開始發(fā)表錯誤的論調,認為革命文化精神孕育發(fā)生的艱苦環(huán)境已經(jīng)不復存在,所以其已經(jīng)不具有時代價值,安逸舒適的現(xiàn)實生活不再需要艱苦奮斗的革命文化精神做指引。這些論調當然是錯誤的,但革命文化精神孕育環(huán)境的艱苦性同日常生活的安逸性確實是存在一定矛盾的。
(二)革命文化精神的超越性同日常生活的實用性相沖突
革命文化精神是老一輩革命志士舍身忘己、舍己為公的真實寫照。這種精神超越了自我的限制,超越了生與死的傳統(tǒng)認知,是革命文化精神散發(fā)魅力的真正所在。當前我國正處于社會轉型期,經(jīng)濟、政治領域的變革以及社會生活的日益多樣,使得民眾往往習慣于以“是否有用”作為評判事物的標準。有人認為,革命文化精神的超越性于當今來看并不具備實用性。他們把超越對手的限制與實現(xiàn)經(jīng)濟發(fā)展來對比,他們把超越生與死的傳統(tǒng)認知同獲得經(jīng)濟利益來考量。人民群眾是歷史的創(chuàng)造者,人民群眾是社會變革的決定力量。人民群眾對經(jīng)濟利益等方面的訴求應成為現(xiàn)階段切實解決的問題之一,但革命文化精神更應該成為人們日常生活的價值引領。這便是革命文化精神在嵌入日常生活中需要突破的瓶頸之一。
(三)革命文化精神的崇高性同日常生活的庸俗性相排斥
革命文化精神是老一輩革命志士清正廉潔、潔身自律的具體呈現(xiàn)。這種崇高的革命文化精神一直伴隨著中國共產(chǎn)黨人。早在1927年秋收起義時毛澤東同志就認識到了這個問題。同年10月,在紅軍向井岡山進發(fā)時提出了著名的三項紀律,其中,“不拿群眾的一個紅薯”在九十多年前就體現(xiàn)了共產(chǎn)黨人先進性、純潔性,奠定了優(yōu)良的作風基礎。1947年,毛澤東同志重新起草頒布了三大紀律八項注意的訓令,并影響至今。由于和平日久,改革開放以來以經(jīng)濟建設為中心,日漸娛樂化、庸俗化的日常生活與崇高的革命文化精神有著漸行漸遠的趨勢。因此,將革命文化精神嵌入日常生活具有很強的緊迫性與必要性。這不僅應是共產(chǎn)黨人嚴以律己的標識,更應該成為人民群眾日常生活的引領。革命文化精神的崇高性同日常生活的庸俗性之間的矛盾是其在嵌入日常生活中需要消解的阻礙之一。
三、革命文化精神嵌入日常生活的實現(xiàn)路徑
革命文化精神是中華民族的精神支柱,它同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以及社會主義先進文化一道,共同構成中華民族的精神標識。革命文化精神具有永恒的時代價值,我們必須大力弘揚革命文化精神讓其綻放出新的時代光芒。
(一)回到時代的生活,探求新時代特征與革命文化精神的平衡點
人們常說,一代人有一代人的長征,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歷史擔當。習近平總書記在紀念紅軍長征勝利八十周年大會上指出:“今天,我們這一代人的長征,就是要實現(xiàn)‘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實現(xiàn)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④長征永遠在路上,革命文化精神也應綻放出新的時代光芒。今天,盡管我們無需忍受敵人的槍林彈雨,但新形勢下西方意識形態(tài)的滲透也依然相當嚴峻;盡管我們無需身處饑寒交迫的困境,但新時代下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也應當奮勇前行;盡管我們無需再為國家和民族的生死存亡擔憂,但現(xiàn)如今科技創(chuàng)新能力卻成為引領社會發(fā)展的根本動力,我們面臨新的問題和考驗。習近平總書記說:“現(xiàn)在是新的長征,我們要重新再出發(fā)。”將革命文化精神嵌入日常生活,有著非常重要的意義。只要我們善于探求新時代特征與革命文化精神的平衡點,革命文化精神的艱苦性與日常生活的安逸性之間的矛盾就可以得到有效的調節(jié)。
(二)回歸本真的生活,尋求人民現(xiàn)實需要與革命文化精神的契合點
一種理論或精神源于現(xiàn)實,但又高于現(xiàn)實。如何使這一理論或精神重新回歸現(xiàn)實生活,回歸本真生活,這就需要尋求人民現(xiàn)實需要與革命文化精神的契合點。當前人民群眾最大的現(xiàn)實需要便是對美好生活的追求,即物質性需要、社會性需要以及心理性需求。革命文化精神從誕生之日起就以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為宗旨。因此,從人民群眾日常生活的現(xiàn)實需要角度對革命文化精神進行探討解釋,從而使人們正確看待物質性需要和精神需求的關系,只有讓人民群眾理解革命文化精神的踐行有利于問題的解決,有利于人民現(xiàn)實需要的滿足,才會有助于縮小革命文化精神的超越性與日常生活的實用性之間的鴻溝,才會使革命文化精神真正成為有生命力的存在。
(三)回溯思維的世界,找尋人生價值實現(xiàn)與革命文化精神的支撐點
思想是行動的先導,價值觀是思想的內核。當前,一些人精神領域的不健全、個體價值追求方面的不端正還需要革命文化精神來匡正。我們應以清正廉潔的高尚品格約束自己,以無私奉獻的杰出榜樣要求自己,以愛崗敬業(yè)的求真態(tài)度節(jié)制自己,要清醒地認識到我們應該崇尚的是真理而不是金錢、我們應該追求的是榮譽而不是名譽、我們應該推崇的是高尚而不是庸俗。革命文化精神不應該只是人們茶余飯后的談資,而更應該是人們日常生活的精神支柱。減少革命文化精神的崇高性與日常生活庸俗性之間的沖突,還需要把抽象深邃的革命文化精神用平實質樸的語言講清楚,還需要把深刻難懂的革命文化精神用通俗易懂的方式說明白,使革命文化精神實現(xiàn)從“基本原理”到“生活道理”再到“個體價值追求”的深刻轉換。
綜上所述,將革命文化精神嵌入日常生活,不僅對于加強馬克思主義意識形態(tài)領域內的指導地位、實現(xiàn)中國夢和“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具有深刻的意義,而且也對人民素質的提升和民族精神的傳承具有重要的價值。但我們也應認識到,革命文化精神的弘揚與傳承是一項系統(tǒng)工程,需要各方力量的努力與支持。我們必須積極思考,不斷探索,從而把革命文化精神真正落實到日常生活中去。
注 釋:
①習近平.在慶祝中國共產(chǎn)黨成立95周年大會上的講話[N].人民日報,2016-07-02.
②毛澤東.毛澤東選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③黨面臨的“趕考遠未結束”—習近平總書記再訪西柏坡側記[N].光明日報,2013-07-14.
④習近平.在紀念紅軍長征勝利八十周年大會上的講話[N].人民日報,2016-10-22.
參考文獻:
[1]黨的十九大文件匯編[M].北京:黨建讀物出版社,2017.
[2]習近平談文化自信[N].人民日報,2016-07-13.
[3]程彪,張榮榮,王春林.革命文化的歷史性內涵與時代價值理論探討[J].理論探討,2019(3).
[4]湯池.弘揚革命文化與堅定文化自信[J].中共云南省委黨校學報,2018(4).
[5]王曉麗,王俊飛.改革開放40年來關于革命文化概念、價值、發(fā)展的研究[J].湖北社會科學,201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