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巧玲
【摘 要】 新的課程改革對師生間的交流互動提出新的要求,這些要求不僅能夠提高教學效率,還能為素質教育提供良好條件。針對小學生身心發(fā)展水平有限和一些課堂上容易出現的小問題,教師在教學環(huán)節(jié)首先就應將有效的交流互動納入進去,從建立彼此信賴的師生關系開始,提高學生的學習主動性。本文將以小學語文課程為例,分析我國目前的師生關系并介紹交流互動過程中的方式方法和注意事項。
【關鍵詞】 小學語文;師生互動;措施
課程改革指出課堂應該是學生對課堂的號召,將學生的主體地位進一步體現出來,以此來提高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和獨立思考能力。小學階段是孩子們接受系統(tǒng)教育的開始,而語文課更是一切課程的基礎,學生從識字認字開始,再到培養(yǎng)語言水平、交際能力都需要語文課的輔助,因此學好語文是重中之重?!罢Z文”兩字是先有“語”后有“文”,“語”就是語言,語言是要表達出來的,而表達的有效方式之一就是靠交流互動。交流互動本身不是容易的過程,需要諸多因素的密切配合才能取得好的成果,依靠交流互動讓師生關系變得和諧、信任更是難上加難。
一、當前課堂上教師與學生交流溝通的現狀
1.缺乏主動交流互動的意識
由于傳統(tǒng)教學思路的影響,“嚴師出高徒”成為大多數教師的授課現狀,就是在學生面前表現出絕對的權威,這種方式根本無法適應日新月異的新時代教育,使師生間缺乏交流意識,距離逐漸疏遠,課堂氣氛不活躍,學生也因為敬畏教師的身份而不敢表達自己的真實想法和遇到的疑難。
2.交流互動方式落后,沒有突破性
現實當中也并非完全沒有師生交流,而這種形式基本都是以一問一答的方式出現的,如果學生渴求知識就會起到一定作用,反之,學生就不會過多在意。這樣的結果就是,感興趣的學生可能會提高一定的學習積極性,但是仍然有一部分學生沒有這種積極性。出現這種情況的原因主要在于教師用陳舊的方式來選擇性的交流,沒有提升交流互動的感染力,無法照顧到所有人,事實上,好的交流方式應該是大家一起參與的交流。
3.不能掌握合適的交流互動契機
日常教學當中的交流,大多數情況都是教師帶有一定目的性來提問的,這個在專業(yè)性上沒有問題,但是教師忽略了素質教育當中的身心健康均衡發(fā)展。在課堂上進行有效交流的目的是提高學生上課的積極性,不一定是回答問題,更不是強迫性質的對話,教師一定要將交流時機放在最為合適的時候,比如學生上課走神的時候該怎么交流,學生成績不佳的情況怎么交流等等,掌握場合和時機是很關鍵的。
4.交流內容過于直接,缺乏人文關懷
語文的用途非常廣泛,其中培養(yǎng)人們具備人文情懷就是其中之一,這也是素質教育的核心內容。教師往往在交流過程中以過來人的姿態(tài)來說教,這種交流往往不能讓學生感同身受,反而疲于應付,良好的交流應該是站在對方的立場上談問題,講道理,要以更具親和力的朋友身份來進行,這樣的交流過程自然是放松和互信的。
二、小學語文教學中科學進行師生互動的策略
既然當前的課堂交流現狀有那么多的不足之處,我們就該探索和借鑒出教學活動中更為有效和直接的交流互動模式,不能讓學生有過多負擔,交流互動不是為了學習,而是為了提高學習的積極性,一定要把握好這個關鍵。
1.讓課堂成為學生的課堂,師生關系更為和諧
交流互動應該是建立在平等互信基礎上的,教師要在新課改的要求下,努力轉變自己的教學思維,教師是神圣的職業(yè),真正讓教師受到尊重的不是權威而是隨和,每個學生都想和一位和藹可親的教師交流學習。因此,教師首先要放低姿態(tài),努力與學生為“友”,只有這樣,學生眼中的教師才不再是嚴厲刻板的形象,才能為接下來的交流互動創(chuàng)造更多契機。交流互動使師生之間通過一定的交流,能夠彼此互信,共同進步。
2.進行豐富多彩的交流互動
語文為交流提供了豐富的工具性知識和人文性情感,在實際的交流互動中,不能忽略這些優(yōu)勢條件。交流互動分為兩個組成部分,一是用心交流、平等交流,二是有效互動。談到互動,不一定單單局限于談話、提問,也可以引入一些必要的輔助手段,比如利用多媒體教學、電腦課件、情景互動等方式來吸引學生的好奇心,讓學生感興趣,這個時候再去交流肯定事半功倍,更為容易。
3.控制好交流節(jié)奏,掌握互動進程
師生的平等交流是互動的基礎,多種多樣的交流話題和方式是互動的載體,那么控制節(jié)奏就是互動的橋梁。教師雖然可以通過很多方法來與學生進行交流,但是如果不能控制好節(jié)奏,就可能讓學生長久之后變得怠惰,課堂紀律渙散,把教師的和藹當成了“定心丸”。交流互動不是活動而是溝通,要在這個過程中適當給學生組織思考和競猜環(huán)節(jié)活動,用這個方式來加強學生的思維鍛煉,也可以讓學生間進行辯論,始終讓“促進學習積極性”這個目標存在于交流互動當中,讓學生圍繞這個進行互動,只要掌握好這個節(jié)奏,互動就是行之有效的。
眾所周知,在新課改、新課標的指導之下,進行小學語文課程的互動式教學試驗是非常必要的措施。首先,這種教學模式可以避免以往課堂氛圍過于壓抑刻板,學生難免在學習過程中存在壓力與不滿;其次,這種教學模式可以讓傳統(tǒng)的師生關系轉變?yōu)椤皩W友”關系,摒除身份上的差異性,讓學生更容易融入交流中,從而提高了課堂的參與度和積極性。最后,交流互動的頻繁與豐富,可以在潛移默化之中提升學生的語言和溝通能力。這樣一來,教師在探索和實踐互動教學的過程中,也同時開展了素質教育,可謂一舉多得。在廣大教育工作者的共同努力下,未來的課堂一定是學生和教師共同的課堂,交流互動讓我們能夠共同進步、教學相長。
【參考文獻】
[1]葛敏蕓.試析小學語文課堂教學中師生互動對話的有效性[J].教育界(教師培訓),2019,No.334(03):61-62.
[2]汪泉峰.淺談小學語文教學如何進行師生互動[J].當代家庭教育,2018(09):123.
[3]胡濱.小學語文教學中師生互動存在的問題與對策研究[J].學苑教育,2018,No.224(08):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