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志永
(1.對外經濟貿易大學,北京100029)
2015 年10 月,中共中央政治局就全球治理進行集體學習,習近平總書記在主持學習時指出,“國際社會普遍認為,全球治理體制變革正處在歷史轉折點上?!雹倭暯剑骸昂霌P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理念”,載《論堅持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中央文獻出版社,2018 年版,第259 頁。2016 年9 月,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共中央政治局就全球治理進行第二次集體學習時進一步指出,“隨著國際力量對比消長變化和全球性挑戰(zhàn)日益增多,加強全球治理、推動全球治理體系變革是大勢所趨?!雹诹暯剑骸疤岣呶覈鴧⑴c全球治理的能力”,載《論堅持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中央文獻出版社,2018 年版,第383 頁。為此,習近平總書記在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95 周年時強調,“中國將積極參與全球治理體系建設,努力為完善全球治理貢獻中國智慧,同世界各國人民一道,推動國際秩序和全球治理體系朝著更加公正合理方向發(fā)展。”③“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95 周年大會上在京隆重舉行”,《人民日報》,2016 年7 月2 日,第1 版。顯然,伴隨中國綜合實力的不斷增強,中國在經歷參與全球治理70年艱辛歷程之后,已經從被動參與進入了主動引領的新階段。①關于中國參與全球治理的歷程,參見劉貞曄:“新中國70年外交哲學進路——革命、平等與引領”,《國際展望》,2019年第5期,第33-53頁;劉宏松:“中國參與全球治理70 年:邁向新形勢下的再引領”,《國際觀察》,2019 年第6期,第1-20 頁;紐菊生、劉敏:“中國引領全球治理的問題與對策”,《東北亞論壇》,2019年第2期,第33-47頁。要做好新階段的外交工作,中國必須正確認識當今國際格局和國內大勢。放眼世界,中國面對的是百年未有之大變局。綜觀國內,中國正在經歷從“站起來”到“富起來”再到“強起來”的百年民族復興。面對“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和百年民族復興的新時代,如何重新定位中國與國際體系的關系進而采取何種外交戰(zhàn)略,將是中國外交必須首先回答的問題,更是中國引領全球治理必須首先解決的關鍵問題。
國際定位,一般是指對一國在特定時期所處國際位置的基本認識和評價,②盧靜:“國際定位與改革開放以來的中國外交”,《國際問題研究》,2018年第5期,第17頁。即對一國在國際社會中的身份、角色、地位、作用的確認。③蔡拓:“當代中國國際定位的若干思考”,《中國社會科學》,2010年第9期,第121頁。盡管國際定位并不是一個通用的國際學術概念,但作為一個中國學術話語卻能夠為中國學術界所理解和接受,并在中國學界成為一個重要的學術話題。正如鄧小平所言,“對中國在世界政治中的地位發(fā)生錯誤判斷的人,起碼不會有正確的國際戰(zhàn)略?!雹堋多囆∑轿倪x》(第二卷),人民出版社,1994 年版,第376 頁??梢?,對中國國際定位的認知決定了中國在特定關鍵時期應該采取的重大外交戰(zhàn)略。當今世界正經歷“百年未有之大變局”,中國國際地位不斷提升,中國不僅僅是全球治理的參與者,更是引領者。此時再次對中國國際定位進行研究顯得極為必要和重要。
作為國際社會的一員,國際定位并不是一國所能單方決定的,也不是單純基于物質性實力所能評估的,而是國家施動者和系統(tǒng)反復互動、主觀認知與客觀現(xiàn)實不斷磨合的綜合結果。那么,中國應該如何評估特定時期的國際定位并以此確定自己的戰(zhàn)略取向呢?蔡拓認為,中國是一個正在崛起的新興大國;是國際社會中理性而負責任的成員;是高舉改革開放大旗的社會主義國家;是注重并擁有軟實力的文明古國。⑤同③,第128-136 頁。盧靜認為,中國國際定位經歷了從封閉落后的社會主義國家到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實行改革開放的社會主義發(fā)展中國家的轉變,從國際體系的被動接受者到國際體系的積極建設者再到負責任大國的轉變。⑥同②,第20-25頁。王緝思認為,可以從實力、地緣戰(zhàn)略、政體屬性和國際角色四個方面對中國進行國際定位,并認為中國“雖強猶弱”的國際定位決定了中國仍然必須堅持“韜光養(yǎng)晦、有所作為”的戰(zhàn)略思想。⑦王緝思:“中國的國際定位問題與‘韜光養(yǎng)晦、有所作為’的戰(zhàn)略思想”,《國際問題研究》,2011年第2 期,第4-6 頁。事實上,國內近年來圍繞“韜光養(yǎng)晦”戰(zhàn)略存廢的激烈爭論⑧關于“韜光養(yǎng)晦”戰(zhàn)略的激烈爭論,參見葉自成:“關于韜光養(yǎng)晦和有所作為——再談中國的大國外交心態(tài)”,《太平洋學報》,2002年第1期,第62-66 頁;王逸舟:“靜悄悄的革命”,《世界知識》,2004 年第7期,第21-22頁;馮昭奎:“爭取實現(xiàn)‘和諧世界’之策——也談‘韜光養(yǎng)晦,有所作為’”,《世界知識》,2005年第20 期,第52-53頁;趙曉春:“淺析有關‘韜光養(yǎng)晦’戰(zhàn)略的爭論”,《國際關系學院學報》,2006 年第9期,第24-27頁;吳建民:“繼續(xù)堅持鄧小平‘韜光養(yǎng)晦’的遺產”,《杭州通訊》,2009年第7期,第24-25頁;朱威烈:“關于‘韜光養(yǎng)晦、有所作為’外交方略的思考”,《國際展望》,2010年第3期,第1-7頁;時殷弘:“對韜光養(yǎng)晦要具體分析——專訪中國人民大學國際關系學院美國研究中心主任時殷弘教授”,《南風窗》,2010年第22 期,第34-36頁;袁南生:“國家越強大越要韜光養(yǎng)晦——從中國千年外交談起”,《同舟共進》,2016 年第6期,第22-25頁;阮宗澤:“中國還能韜光養(yǎng)晦嗎?”《環(huán)球時報》,2018年5月11日,第14 版;劉建飛:“新時代中國外交既需要韜光養(yǎng)晦也要奮發(fā)有為”,《中國黨政干部論壇》,2019年第1期,第46-48頁。本質上反應的也是國際定位不同的爭論。綜合既有研究,本文認為國際定位具有廣義和狹義兩種含義,狹義的國際定位主要是指國際身份定位,就是一國對自己在國際體系中所處國際身份位置的客觀評估和主觀認知。既有國際關系的三大主流理論分別強調了國際體系的權力面向、制度面向和觀念面向。國際體系作為復雜豐富的國際現(xiàn)實,權力、制度和觀念各個側面其實是同時存在而不是獨立存在的。對一國在國際體系中所處國際位置的全面評估必然需要同時包括權力、制度和觀念三個維度。國際位置的權力維度就是指該國在國際體系中所處的實力位置,即該國實力被國際社會認可的程度,主要可以通過軍事實力、經濟實力等客觀指標加以評估。國際位置的制度維度就是指該國在國際體系中所處的角色位置,即該國相對于國際體系的融入程度,主要可以通過加入、創(chuàng)設國際組織的數(shù)量與質量來考察。國際位置的觀念維度就是指該國在國際體系中所處的價值位置,即該國價值觀、文化在國際體系中被認同或排斥的程度,主要可以通過意識形態(tài)、傳統(tǒng)文化、政體屬性等方面加以評估。可見,國際身份位置既包括該國在國際體系中的實力位置,也包括該國相對于國際體系的角色位置,還包括該國相對于國際體系的價值位置。為此,國際身份定位就是對一國相對于國際體系的實力定位、角色定位和價值定位的綜合評估和認知。
按照建構主義基本觀點,身份決定利益,利益決定行為。①See Alexander Wendt,Social Theory of International Politics,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9.在認同政治日漸復蘇的21世紀,身份理論更顯理論解釋力。國際身份定位之所以重要就在于,弄清楚一國相對于國際體系的身份是該國采取重大外交戰(zhàn)略的基本前提,這對于身份定位迥異于西方國家的中國而言更是如此。因此,對國際定位的研究除了國際身份定位之外,還必須包括國際行為定位研究,這就涉及廣義的國際定位。廣義的國際定位,是一國對自己在國際體系中所處國際身份位置以及應該采取何種戰(zhàn)略行為的客觀評估和主觀認知,包括國際身份定位和國際行為定位兩個方面。盡管國際身份定位優(yōu)先于國際行為定位,但由于國家行為體的身份在國際社會中主要是通過其行為呈現(xiàn)的,并最終體現(xiàn)為相應的國際行為,國際行為定位就成了國際定位研究的最終目的和終極關懷。人類的行為總是目的導向的行為,并通過相應的戰(zhàn)略和策略去實現(xiàn)。為此,國際行為定位就涉及行為目的定位和行為戰(zhàn)略定位兩個方面。行為目的定位就是國家基于特殊的身份定位而具有的行為目的追求。行為戰(zhàn)略定位就是國家基于特定的行為目的而設定的行為戰(zhàn)略與策略。為此,國際定位包括國際身份定位和國際行為定位兩個方面,并具體由實力定位、角色定位、價值定位、目的定位和戰(zhàn)略定位五個維度構成(參見圖1)。就此而言,國內的國際定位研究或者側重國際身份定位研究,或者側重國際行為定位,尤其是戰(zhàn)略定位研究,而少有研究將二者視為國際定位前后緊密相關的兩個側面給予整體分析。將國際定位分為國際身份定位和國際行為定位兩個前后相關的環(huán)節(jié),并對此進行整體研究,正是本文的理論價值所在。
圖1國際定位的五個維度
本文除了在接下來的第二部分一般性探討中國國際身份定位之外,還將在第三、四部分探討與身份定位緊密相關的行為目的和行為戰(zhàn)略定位問題,以進一步澄清中國參與、引領全球治理的目標追求和戰(zhàn)略手段的匹配問題。
中國要引領、重塑全球治理,首先必須理清中國目前的身份定位?!吧鐣髁x國家”“發(fā)展中大國”在較長一段時間里被確立為中國的國家身份。②中華人民共和國外交部著:《“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外交理論學習綱要》,世界知識出版社,2004 年版,第84頁。2008年國際金融危機之后,尤其當2010年中國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之后,中國的國際身份問題日益成為國內外關注的話題?!笆澜缟先丝谧疃嗟陌l(fā)展中國家”“國際社會負責任大國”是此后一個時期中國對自己國家身份的界定。說話的主體是通過敘述來為國家建構身份的,①Patrick T.Jackson and Daniel H.Nexon,“Relations before States:Substance,Process and the Study of World Politics”,European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Relations,Vol.5,No.3,1999,p.316.理查德·勒博(Richard N.Lebow)指出,敘述的意義在于告訴人們,他們是誰,他們應該致力于成為什么樣子,以及他們同其他人聯(lián)系在一起的方式。②Richard N.Lebow,The Politics and Ethics of Identity:In Search of Ourselves,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12,p.46.為此,本文將通過分析中國國家領導人習近平2013—2018年間涉及全球治理的所有講話③本文主要通過新華網領導人活動專欄搜集了2013年至2018年這六年間習近平主席在外事活動中有關全球治理的54次主旨講話或重要論述,并對此進行了話語分析。來明確當前中國引領全球治理的身份定位、行為目的與行為取向。
鑒于中國復雜的國情,中國在國際體系中的實力位置具有兩面性,既是仍需要大力發(fā)展經濟的發(fā)展中國家,又是實力不斷增強的新興市場國家。習近平主席的相關講話同樣同時突出了中國實力定位的兩面性。
(1)發(fā)展中國家
鄧小平就多次指出“中國是個大國,又是個小國……所謂小國就是中國還是發(fā)展中國家”。④《鄧小平文選》(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93 年版,第94頁?!鞍l(fā)展中國家”是改革開放以來中國最為看重的主導性國際身份之一。2010年以來,盡管中國已經成長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這一身份定位仍然沒有改變。2014 年7月,習近平主席在接受拉美四國媒體聯(lián)合采訪時明確指出,中國要“更加積極有為地參與國際事務,致力于推動完善國際治理體系,積極推動擴大發(fā)展中國家在國際事務中的代表性和發(fā)言權”。⑤習近平:“深化合作,體現(xiàn)包容,傳遞信心”,載《論堅持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第139頁。這一立場在隨后舉行的金磚國家領導人第六次會晤時得到重申。隨后9月,習近平主席在與印度總理莫迪(Narendra Modi)會談時再次指出,“雙方要加強在國際事務中的戰(zhàn)略溝通和協(xié)作,共同致力于推動國際關系民主化,維護發(fā)展中國家共同利益。”⑥習近平:“以‘一帶一路’為雙翼,同南亞國家一道實現(xiàn)騰飛”,載《論堅持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第158頁。同年11月,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央外事工作會議更是要求,中國“要切實推進多邊外交,推動國際體系和全球治理改革,增加我國和廣大發(fā)展中國家的代表性和話語權”⑦習近平:“中國必須有自己特色的大國外交”,載《論堅持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第201頁。。2015年9月,習近平主席在聯(lián)合國大會擲地有聲地宣布,“中國將繼續(xù)同廣大發(fā)展中國家站在一起,堅定支持增加發(fā)展中國家特別是非洲國家在國際治理體系中的代表性和發(fā)言權。中國在聯(lián)合國的一票永遠屬于發(fā)展中國家?!雹嗔暯剑骸皵y手構建合作共贏新伙伴,同心打造人類命運共同體”,載《論堅持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第257 頁。事實上,在闡述全球治理的54次講話中,“發(fā)展中國家”前后31次被習近平提及,詞頻高居前列??梢?,無論是在雙邊場合還是多邊舞臺,“發(fā)展中國家”的身份定位始終是中國參與全球治理的首要身份,這一定位決定了中國引領全球治理必然是有限度的。
(2)新興市場國家
由于中國崛起主要表現(xiàn)為經濟崛起,全球經濟治理就成為中國參與引領全球治理最主要領域,新興市場國家就成為中國引領全球經濟治理的具體身份定位。作為區(qū)別于傳統(tǒng)的“發(fā)展中國家”身份,中國接受“新興市場國家”或“新興經濟體”身份定位或許起源于參與八國集團下的南北對話會。八國集團同發(fā)展中國家領導人對話會議始于2003年6月。當時在法國的邀請下,中國、巴西、墨西哥、沙特阿拉伯、印度、馬來西亞6個經濟新興國家的領導人與埃及、塞內加爾、尼日利亞、阿爾及利亞、南非5個“非洲發(fā)展新伙伴計劃”參加國的領導人,參加了在八國集團首腦會議前舉行的南北領導人非正式對話會議。盡管中國作為發(fā)展中國家參加會議,盡管時任國家主席胡錦濤的歷次主旨講話仍以“發(fā)展中國家”自稱,但中國、巴西、印度等國之所以被邀請,顯然主要是因為這些國家被當成“新興經濟體”的緣故。但自2008年金融危機之后,伴隨西方發(fā)達經濟體的相對衰落和新興經濟體經濟實力的相對上升,中國逐漸接受了“新興市場國家”的身份定位。2008年11月,中國國家主席胡錦濤在華盛頓參加了二十國集團領導人金融市場和世界經濟峰會,他特別強調,金融體系改革要體現(xiàn)新興市場國家利益。2009年6月,中國國家主席胡錦濤參加了首次“金磚四國”首腦峰會,并明確指出,“我們四國都是對全球事務具有影響力的新興國家,都是維護地區(qū)和國際和平穩(wěn)定的重要力量?!雹佟昂\濤在金磚國家四國領導人會晤時的講話(全文)”,中國新聞網,2009年6月17日,http:/ /www.chinanews.com/gn/news/2009/06-17/1736908.shtml。在會后發(fā)表的《“金磚四國”領導人俄羅斯葉卡捷琳堡會晤聯(lián)合聲明》中,四國呼吁建立一個更加多元化的貨幣體系,提高新興市場和發(fā)展中國家在國際金融機構中的發(fā)言權和代表性。2010年11月,中國國家主席胡錦濤還參加了亞洲太平洋經濟合作組織工商領導人峰會以“亞太新興市場國家”為主題展開討論,并在演講中強調了亞太新興市場國家為世界發(fā)展作出了重要貢獻,再次肯定了中國作為新興市場國家的身份定位。2010 年12月10 日,胡錦濤總書記在中央經濟工作會議的講話中指出,中國“要準確把握世界經濟結構進入調整期的特點,努力培育我國發(fā)展新優(yōu)勢;準確把握世界經濟治理機制進入變革期的特點,努力增強我國參與引導能力;準確把握創(chuàng)新和產業(yè)轉型處于孕育期的特點,努力搶占未來發(fā)展戰(zhàn)略制高點;準確把握新興市場國家力量步入上升期的特點,努力發(fā)展壯大自己”②“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召開 胡錦濤溫家寶作重要講話”,中華人民共和國財政部,http:/ /www.mof.gov.cn/zhengwuxinxi/cai?jingshidian/zyzfmhwz/201012/t20101213_370789.html,訪問時間:2019年12月12 日。。這表明,中國作為新興市場國家的身份已經得到了黨中央的肯定。
通過詞頻統(tǒng)計,“新興市場國家”在習近平54次關于全球治理的直接論述中出現(xiàn)了17次,超過了提及“發(fā)展中國家”次數(shù)(31次)的一半,這充分表明中國對這一身份定位已經相當認同。鑒于新興市場國家主要指金磚國家,下面將集中分析習近平主席在金磚國家領導人峰會上的主旨講話,以此觀察中國對“新興市場國家”身份的接受過程。有趣的是,習近平主席在2013年的主旨講話中不僅未提及“新興市場國家”,也沒有提及“發(fā)展中國家”。而習近平主席在2014年的主旨講話中則只提到“發(fā)展中國家”。但自此之后,習近平主席從2015—2018年的四次主旨講話全文中共40 次提及“新興市場國家”,盡管這一論述總是同時與“發(fā)展中國家”同時出現(xiàn),但“新興市場國家”的身份定位不僅總是排在“發(fā)展中國家”前面,而且其內涵也更加偏向于“新興市場國家”身份定位。例如,2015年7月,習近平主席在主旨講話中強調,“我們要共同致力于提高金磚國家在全球治理體系中的地位和作用,推動國際經濟秩序順應新興市場國家和發(fā)展中國家力量上升的歷史趨勢?!雹哿暯剑骸按蛟旖鸫u國家利益共同體”,載《論堅持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第226頁。顯然,鑒于發(fā)展中國家主體范圍明顯大于新興市場國家,又鑒于發(fā)展中國家分化發(fā)展的事實,國際經濟秩序重構當然主要順應的是“數(shù)量有限的新興市場國家”而不是“數(shù)百個發(fā)展中國家”力量上升的趨勢。與之相應的是,在時隔三個月的中共中央首次就全球治理進行的集體學習時,習近平總書記的講話進一步深化了關于國際格局變化的論述,同樣突出了“新興市場國家”的定位。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國際力量對比發(fā)生深刻變化,新興市場國家和一大批發(fā)展中國家快速發(fā)展,國際影響力不斷增強,是近代以來國際力量對比中最具革命性的變化。”④習近平:“弘揚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理念”,載《論堅持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第259頁??梢?,“新興市場國家”是伴隨中國崛起而被中國自身日益看重、也被國際社會日益認同的新身份,中國實力地位不僅大幅提升,而且得到了廣泛認可。
新中國相對于現(xiàn)代國際體系的角色經歷了革命、孤立、融入和引領的轉變。伴隨中國實力地位的不斷提升,“負責任大國”的身份定位已經成為當代中國外交重要的身份追求。
中國要做“負責任大國”的身份追求,既來自自身的主動政策調整,也來自外部對中國在亞洲金融危機中負責任行為的肯定。1997年的中國共產黨十五大報告明確宣布,中國要積極參加多邊外交活動,充分發(fā)揮中國在聯(lián)合國和其他國際組織中的作用,并明確要做負責任大國。①《十五大以來重要文獻選編》,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44頁。1998年12月4日,李嵐清副總理會見了泰國總理川·立派(Chuan Leekphai)。川·立派總理說:“始于東南亞的金融危機已波及全球。中國采取堅持人民幣不貶值的政策,是負責任的和正確的,表現(xiàn)了一個泱泱大國的風度。”②成元生、蘭紅光:“李嵐清同泰國總理川·立派會見 雙方強調進一步發(fā)展兩國的友好合作關系”,《人民日報》,1998年12月5日,第1版。1998年,《人民日報》在紀念改革開放二十周年的特稿中,正式提出“20 年來,中國堅持了獨立自主、不結盟、不稱霸等外交政策思路,將堅定的原則性與務實的外交藝術完美結合起來,在國際舞臺上,樹立起一個負責任大國的形象,使不少國家對中國由過去的‘畏而遠之’轉變?yōu)椤炊薄!霸趤喼藿鹑谖C中,中國負責任的大國風度贏得舉世稱道。”③“為改革發(fā)展創(chuàng)造和平環(huán)境——堅持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人民日報》,1998年12 月17日,第1版。自此,“負責任大國”成為中國更為看重的主導性國際角色身份。
黨的十八大強調指出,中國要“以更加積極的姿態(tài)參與國際事務,發(fā)揮負責任大國作用,共同應對全球性挑戰(zhàn)”④“堅定不移沿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前進 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而奮斗——在中國共產黨第十八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人民日報》,2012 年11月18日,第1版。。2014年7月14日,習近平主席出席金磚國家領導人第六次會議時接受拉美四國媒體聯(lián)合采訪,在回答記者提出“中國希望在全球扮演何種角色”問題時,習近平主席指出,中國發(fā)展雖然取得了巨大成就,但“中國作為人口最多的發(fā)展中國家的基本國情和定位沒有改變,發(fā)展仍然是我們的第一要務”⑤習近平:“深化合作,體現(xiàn)包容,傳遞信心”,載《論堅持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第138頁。。但另一方面,作為世界第二大經濟強國、綜合國力居于前列的東方大國和社會主義國家,中國對維護全人類共同利益負有重要責任?!半S著中國發(fā)展,中國將更好發(fā)揮負責任大國作用。”“我們將更加積極有為地參與國際事務,致力于推動完善國際治理體系,積極推動擴大發(fā)展中國家在國際事務中的代表性和發(fā)言權。我們將更多提出中國方案、貢獻中國智慧,為國際社會提供更多公共產品?!雹尥?,第139頁。2018年6月21日,習近平主席集體會見“全球首席執(zhí)行官委員會”特別圓桌峰會外方代表時指出,“我們將秉持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觀,繼續(xù)發(fā)揮負責任大國作用,積極參與全球治理體系改革和建設,為改革和優(yōu)化全球治理注入中國力量。”⑦“習近平會見出席‘全球首席執(zhí)行官委員會’特別圓桌峰會外方代表并座談”,新華網,2018年6月21日,http:/ /www.xin?huanet.com/politics/leaders/2018-06/21/c_1123017970.htm。在紀念改革開放四十周年時,習近平總書記也指出,“我們要發(fā)揮負責任大國作用,支持廣大發(fā)展中國家發(fā)展,積極參與全球治理體系改革和建設,共同為建設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榮、開放包容、清潔美麗的世界而奮斗?!雹唷傲暯剑涸趹c祝改革開放40 周年大會上的講話”,新華網,2018年12 月18日,http:/ /www.xinhuanet.com/2018-12/18/c_1123872025.htm。2015年,習近平主席在聯(lián)合國正式向全世界宣布,“中國始終是世界和平的建設者、全球發(fā)展的貢獻者、國際秩序的維護者。”⑨習近平:“攜手構建合作共贏新伙伴,同心打造人類命運共同體”,載《論堅持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第257 頁。習近平把負責任大國身份具體化的“三者”論述還分別在紀念中國共產黨成立95周年、2018年中非合作論壇北京峰會和紀念中國改革開放40周年時反復強調,已經成為負責任大國身份的最新話語論述和具體表現(xiàn)??梢?,負責任大國已經成為中國引領全球治理的核心身份,中國已經成為現(xiàn)代國際體系的一部分。
自20世紀初以來,中國人民通過艱辛探索最終選擇了社會主義信仰,并通過革命建立了社會主義新中國。自此,社會主義就成為中國所追求的獨特價值。盡管在建國的前三十年,中國對社會主義價值的實踐有超越生產力階段的過度追求,在外交領域奉行過輸出革命的“革命外交”路線,但卻以高尚的無產階級革命主義、國際主義塑造了革命中國的正義外交形象。改革開放以來,盡管外交政策意識形態(tài)色彩日益讓位于民族主義利益的理性追求,但社會主義的價值內核始終不變,并試圖賦予社會主義以現(xiàn)代化的新價值,以走出一條大國和平崛起的新路。十八大以來,習近平主席在各種外交外事場合中,一方面反復強調了中國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內核與追求,另一方面又向世界反復宣示要把中國建設成為“社會主義現(xiàn)代化國家”和“社會主義現(xiàn)代化強國”。2013年3月19日,習近平主席在接受金磚國家媒體聯(lián)合采訪時明確強調,“中國的改革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自我完善和發(fā)展?!雹佟傲暯剑簣远ú灰谱吆推桨l(fā)展道路”,人民網,2013年3月20 日,http:/ /theory.people.com.cn/n/2013/0320/c49150-20846840.html。2013年3月24日,習近平主席在莫斯科國際關系學院的演講中首次向世界宣示了中國的“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即“在中國共產黨建黨100年時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在新中國成立100年時建成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的社會主義現(xiàn)代化國家?!雹诹暯剑骸绊槕獣r代前進潮流,促進世界和平發(fā)展”,載《論堅持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第8頁。此后,習近平主席在金磚國家領導人第五次會議的主旨講話、在接受拉美三國媒體聯(lián)合書面采訪③2013年5月31日,在對特立尼達和多巴哥、哥斯達黎加、墨西哥進行國事訪問前夕,國家主席習近平接受了特多《快報》、哥斯達黎加《共和國報》、墨西哥《至上報》的聯(lián)合書面采訪。、在接受印度尼西亞和馬來西亞媒體聯(lián)合采訪④2013年10 月2日,在對印度尼西亞、馬來西亞進行國事訪問并出席亞太經合組織第二十一次領導人非正式會議前夕,國家主席習近平接受了印度尼西亞《雅加達郵報》《羅盤報》,馬來西亞《馬來西亞前鋒報》《星洲日報》《新海峽時報》聯(lián)合采訪。、在印度尼西亞國會的演講⑤2013年10 月3日,在對印度尼西亞進行訪問時,在印度尼西亞國會發(fā)表的演講,在此次演講中,習近平還提出了“海上絲綢之路”倡議。、在接受拉美四國媒體聯(lián)合采訪⑥2014年7月14 日,在出席金磚國家領導人第六次會晤,對巴西、阿根廷、委內瑞拉、古巴進行國事訪問并出席中國—拉美和加勒比國家領導人會晤前夕,國家主席習近平接受了巴西《經濟價值報》、阿根廷《國民報》、委內瑞拉國家通訊社、古巴拉丁美洲通訊社的聯(lián)合采訪。等外交場合中,反復向國際社會宣示了中國的“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傳播了中國對社會主義現(xiàn)代化國家的價值訴求。
除了“兩個一百年”的奮斗目標之外,習近平主席還反復強調了社會主義的包容普惠、合作共贏的價值追求,以打造一個“社會主義現(xiàn)代化強國”形象。包容普惠是社會主義價值的應有之義,不僅是實現(xiàn)國內共同富裕的不二選擇,也是實現(xiàn)國際共同發(fā)展的最佳路徑。例如,2013年,習近平主席同也門總統(tǒng)哈迪(Abdu Rabbih Mansour Hady)會談時明確指出,中國“全面深化改革的總目標,是完善和發(fā)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xiàn)代化,加快發(fā)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民主政治、先進文化、和諧社會、生態(tài)文明,讓發(fā)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體人民?!雹摺傲暯酵查T總統(tǒng)哈迪舉行會談”,新華網,2013年11月13日,http:/ /www. xinhuanet.com/politics/2013-11/13/c_118130566.htm。2017年,習近平主席在會見外賓時再次強調,“我們要著力提升發(fā)展質量和效益,更好滿足人民多方面日益增長的需要,更好促進人的全面發(fā)展、全體人民共同富裕。到2050 年,我們要把中國建成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美麗的社會主義現(xiàn)代化強國?!雹唷傲暯綍姵鱿?017從都國際論壇’外方嘉賓”,人民網,2017年11月30 日,http:/ /tv.people.com.cn/n1/2017/1130/c141029-29678483.html。
作為全球化時代的“社會主義現(xiàn)代化強國”,實現(xiàn)國際共同發(fā)展也是社會主義中國的外交價值所在,是無產階級國際主義在當代的體現(xiàn)。事實上,黨的十八大以來,在習近平總書記領導下,中國特色大國外交的一個鮮明特色就是對共同發(fā)展的持續(xù)追求。例如,2013年4月7日,國家主席習近平在博鰲亞洲論壇主旨演講中強調,“中國將堅持與鄰為善、以鄰為伴,努力使自身發(fā)展惠及周邊國家”⑨習近平:“共同創(chuàng)造亞洲和世界的美好未來”,載《論堅持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第32 頁。。2013年10月25日,習近平總書記在周邊外交工作會議上強調,“要更加奮發(fā)有為地推進周邊外交,為我國發(fā)展爭取良好的周邊環(huán)境,使我國發(fā)展更多惠及周邊國家,實現(xiàn)共同發(fā)展”①習近平:“堅持親、誠、惠、容的周邊外交理念”,載《論堅持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第64 頁。。2014年11月9日,習近平主席在亞太經濟合作組織工商領導人峰會上指出,“中國將集中精力做好自己的事情,也要努力使自身發(fā)展更好惠及亞太和世界”②習近平:“謀求持久發(fā)展,共筑亞太夢想”,載《論堅持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第178頁。。國家主席習近平更是分別在2016年和2018年兩次會見蒙古領導人時表示,中方歡迎蒙方搭乘“中國快車”③參見“習近平會見蒙古人民黨主席、國家大呼拉爾主席恩赫包勒德”,新華網,2016 年10 月18日,http:/ /www.xinhuanet.com/politics/2016-10/18/c_1119742833.htm;“習近平會見蒙古國總統(tǒng)巴特圖勒嘎”,新華網,2018年9月12 日,http:/ /www.xinhuanet.com/ /photo/2018-09/12/c_1123418585.htm。。事實上,中國共產黨已經將“維護世界和平與促進共同發(fā)展”作為三大歷史任務之一予以貫徹??梢姡餐l(fā)展不僅是中國實現(xiàn)和平發(fā)展的道路選擇,也是中國實現(xiàn)和平發(fā)展的價值追求。
區(qū)別于依靠武力和殖民擴張的傳統(tǒng)強國,作為“社會主義現(xiàn)代化強國”,中國還必須倡導合作共贏的外交價值并努力實踐。2012年12月5日,習近平在當選為總書記后的首次會見外國專家的外事活動中就明確指出,“我們的事業(yè)是同世界各國合作共贏的事業(yè)”④“習近平同外國專家代表座談時強調中國是合作共贏倡導者踐行者”,《人民日報》,2012 年12月6 日,第1版。。2012年12月27日,中共中央總書記習近平在人民大會堂會見第67屆聯(lián)合國大會主席耶雷米奇(Vuk Jeremic')時,強調“中國將一如既往加強同聯(lián)合國合作,致力于同各國一道,推動實現(xiàn)世界和平發(fā)展、合作共贏、公平正義”⑤“習近平會見聯(lián)合國大會主席時主張 各國攜手實現(xiàn)世界和平發(fā)展、合作共贏、公平正義”,人民網,2012年12月27 日,ht?tp:/ /politics.people.com.cn/n/2012/1227/c1024-20037936.html。。2018年,習近平主席在會見美國國防部長時更是明確指出,“中國人民要建設社會主義現(xiàn)代化強國,但我們堅持走和平發(fā)展道路,不會走擴張主義和殖民主義道路,更不會給世界造成混亂?!雹蕖傲暯綍娒绹鴩啦块L馬蒂斯”,新華網,2018年6月27日,http:/ /www.xinhuanet.com/politics/leaders/2018-06/27/c_1123046180.htm??梢?,面對國際形勢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和世界各國同舟共濟的客觀現(xiàn)實,作為社會主義現(xiàn)代化強國的中國必須與各國共同推動建立以合作共贏為核心的新型國際關系,方能跳出國強必霸的傳統(tǒng)大國崛起的老路。
綜上所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是經過中國人民反復試驗、檢驗后的歷史選擇,無論國際風云如何變幻,無論全球化如何發(fā)展,無論中國國力如何,中國相對于既有國際社會的社會主義身份不會改變。當然,社會主義價值也是與時俱進的,當代社會主義中國要在國際社會長期立足并順利崛起,必須實現(xiàn)現(xiàn)代化。這要求在國內實現(xiàn)包容普惠的價值,在國際實現(xiàn)共同發(fā)展和合作共贏的價值,以真正把中國打造成一個社會主義現(xiàn)代化強國,從而走出一條依靠自身發(fā)展、共同發(fā)展的包容性大國崛起的新路,這正是習近平外交思想對中國“社會主義現(xiàn)代化強國”身份追求的價值所在。
當中國剛剛“站起來”確定社會主義制度并堅定地實行“一邊倒”外交的時候,中國在國際事務中堅定不移的方針“是為世界和平和人類進步的事業(yè)而努力”,⑦《建國以來重要文獻選編》(第九冊),中央文獻出版社,1994 年版,第101頁。甚至號召全世界無產階級和被壓迫人民、被壓迫民族聯(lián)合起來,埋葬美帝、蘇修和他們的走狗。⑧參見“中國共產黨第九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人民網,http:/ /cpc.people.com.cn/GB/64162/64168/64561/4429445.html,訪問時間:2012年12 月12 日。顯然,在單一的革命的社會主義國家身份定位下,中國外交的終極目的就是解放全人類。改革開放重新確立了中國仍然是社會主義發(fā)展中國家的身份,并給中國賦予了新興市場國家、負責任大國和社會主義現(xiàn)代化強國的新身份。中國在現(xiàn)有全球治理體系中獨特的多重身份決定了中國參與全球治理重構的多重行為目的與復雜的行為取向。作為當今世界最大的發(fā)展中國家,如何通過引領全球治理促進國內發(fā)展、實現(xiàn)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是中國引領全球治理的最根本目的。與此同時,作為新興市場國家、負責任大國和社會主義現(xiàn)代化強國,中國引領全球治理絕不能僅僅服務于民族復興的中國目的,還必須服務于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世界目的,方具有國際合法性和道義感召力。二者一體兩面,共同構成了中國引領全球治理的雙重目的。
2012 年11月29日,習近平總書記帶領中央政治局常委一起參觀《復興之路》展覽,他指出,“每個人都有理想和追求,都有自己的夢想?,F(xiàn)在,大家都在討論中國夢,我以為,實現(xiàn)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就是中華民族近代以來最偉大的夢想?!雹佟傲暯皆趨⒂^《復興之路》展覽時強調 承前啟后 繼往開來 繼續(xù)朝著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目標奮勇前進”,《人民日報》,2012 年11月30 日,第1版。作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yè)的一部分,中國參與全球治理的根本目的在于推動實現(xiàn)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盡管民族復興的國內目標不宜在國際場合大肆渲染,但習近平總書記前后3次在國內有關全球治理的重要講話中都強調了中國參與全球治理的根本目標在于服務中華民族復興的偉大目標。2015年,習近平總書記在主持中共中央首次全球治理集體學習時更是明確強調,“我們參與全球治理的根本目的,就是服從服務于實現(xiàn)‘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實現(xiàn)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②習近平:“弘揚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理念”,載《論堅持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第259頁。2016年,習近平總書記在主持中共中央第二次全球治理集體學習和在2018年的中央外事工作會議上再度對此予以強調。盡管全球化時代,非國家行為體作用越來越突出和重要,但仍然沒有改變國家的關鍵地位。因此,正如托馬斯·維斯(Thomas G.Weiss)等人指出,“我們最好把這個行使不同權力的復雜世界稱為‘全球治理’,但要堅持熟悉的、以國家為中心的理解方式?!雹郏勖溃萃旭R斯·G.維斯、[美]羅登·威爾金森:“全球治理再思考:復雜性、權威、權力與變遷”,載陳家剛主編:《全球治理:概念與理論》,中央編譯出版社,2017年版,第163頁。對中國而言,盡管倡導全球治理、倡導對非國家行為體的尊重,但中國必須謹記,國家利益仍然是全球治理時代最佳外交行為的根本準繩。也正是因為如此,服務于中華民族復興的“一帶一路”倡議多次被習近平主席重點強調,并常常成為各種多邊或雙邊場合中外必談的合作議題。當然,中國也絕不能被浮云遮眼,看不到世界發(fā)展的長遠趨勢,看不到中國與世界關系的歷史性變化?!爸袊c世界的關系在發(fā)生深刻變化,我國同國際社會的互聯(lián)互動也已變得空前緊密,我國對世界的依靠、對國際事務的參與在不斷加深,世界對我國的依靠、對我國的影響也在不斷加深?!雹芰暯剑骸爸袊仨氂凶约禾厣拇髧饨弧?,載《論堅持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第200 頁。在這內外聯(lián)動時代,任何民族的復興和國家利益的實現(xiàn)絕不可能是通過犧牲他國利益的零和方式實現(xiàn)的,而必然是在與他國友好相處、良性互動中共同實現(xiàn)的。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世界目的自然就成為中國參與全球治理的另一根本追求。
中國外交曾一度過于強調意識形態(tài)而付出沉痛代價。改革開放后,鄧小平撥亂反正,重新確立起以國家利益決定外交言行的準繩。當然,作為社會主義中國,尤其作為全球化時代的中國,中國外交絕不可能回到那種只追求自身利益、甚至以鄰為壑的極端民族主義路線上。中國應該學會在“融入國際社會與保持國家自主性”這一外交核心問題上保持微妙的平衡。⑤李志永:“融入與自主性的平衡:中國外交的核心問題”,《世界經濟與政治》,2010 年第2 期,第67-82頁。我們在看到國家利益作為外交準繩的根本指導作用的同時,也必須正視全球化時代國家利益與人類利益的統(tǒng)一性。為此,中國在追求自身民族復興和國家利益的同時,必須兼顧其他國家的合理利益以及人類的整體利益和共同利益。對此,習近平主席指出,“中國夢要實現(xiàn)國家富強、民族復興、人民幸福,是和平、發(fā)展、合作、共贏的夢,與包括美國夢在內的世界各國人民的美好夢想相通”①“在同美國總統(tǒng)奧巴馬共同會見記者時的講話”,《人民日報》,2013年6 月9日,第1版。。十九大報告指出,“中國共產黨是為中國人民謀幸福的政黨,也是為人類進步事業(yè)而奮斗的政黨。中國共產黨始終把為人類作出新的更大的貢獻作為自己的使命?!雹凇皼Q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 奪取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勝利——在中國共產黨第十九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人民日報》,2017年10月28日,第1版。為此,“我國對外工作要堅持以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外交思想為指導,統(tǒng)籌國內國際兩個大局,牢牢把握服務民族復興、促進人類進步這條主線,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雹哿暯剑骸皥猿忠孕聲r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外交思想為指導,努力開創(chuàng)中國特色大國外交新局面”,載《論堅持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第537 頁?!巴苿訕嫿ㄈ祟惷\共同體”宣示了新時代中國特色大國外交的世界目的,表明中國外交不僅以為中國人民謀幸福為己任,也將為人類社會共同進步展現(xiàn)更大擔當。
改革開放以來,中國成功走出了一條和平發(fā)展道路,既通過爭取和平的國際環(huán)境來發(fā)展自己,又通過自己的發(fā)展來促進世界和平。中國的和平發(fā)展為世界提供了一種不同于以往大國崛起的發(fā)展新路。這條新路就是在自己和平發(fā)展的同時還始終致力于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在致力于民族復興的同時還致力于推動人類進步。人類命運共同體的理念表達了中國共產黨為人類進步事業(yè)而奮斗的莊嚴承諾,彰顯了中國參與、重塑全球治理的世界目的與中國貢獻。
2012 年11月,中共十八大報告提出,“這個世界,各國相互聯(lián)系、相互依存的程度空前加深,人類生活在同一個地球村里,生活在歷史和現(xiàn)實交匯的同一個時空里,越來越成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命運共同體”。④“堅定不移沿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前進 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而奮斗——胡錦濤在中國共產黨第十八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人民網,2012年11月18日,http:/ /cpc.people.com.cn/n/2012/1118/c64094-19612151.html。這是中國共產黨首次將“命運共同體”寫入黨代會報告中。2012年12月5日,在會見在華工作的外國專家代表的首次外事活動中,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我們的事業(yè)是同世界各國合作共贏的事業(yè)。國際社會日益成為一個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命運共同體”。⑤“習近平同外國專家代表座談時強調中國是合作共贏倡導者踐行者”,《人民日報》,2012 年12月6 日,第1版。2015年9月28日,習近平主席在第70 屆聯(lián)合國大會的發(fā)言則著重從人類價值角度指出了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意義。他強調,“和平、發(fā)展、公平、正義、民主、自由,是全人類的共同價值,也是聯(lián)合國的崇高目標……當今世界,各國相互依存、休戚與共。我們要繼承和弘揚聯(lián)合國憲章的宗旨和原則,構建以合作共贏為核心的新型國際關系,打造人類命運共同體”⑥習近平:“攜手構建合作共贏新伙伴,同心打造人類命運共同體”,載《論堅持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第253-254頁。。幾年來,習近平主席已在不同場合100多次直接提及并論述“命運共同體”,并經常直接將全球治理與“共同體”的構建一起論述。例如,2017年11月,習近平主席在亞太經合組織工商領導人峰會上明確向世界宣示,“堅持多邊主義,謀求共商共建共享,建立緊密伙伴關系,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是新形勢下全球經濟治理的必然趨勢”。⑦習近平:“抓住世界經濟轉型機遇,謀求亞太更大發(fā)展”,載《論堅持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第499頁。根據(jù)習近平主席對命運共同體的反復闡述和中國構建共同體的外交實踐,中國外交中的命運共同體是多元多樣的。從覆蓋范圍看,存在依次遞進的三個層次,即雙邊命運共同體(如中國—老撾、中國—巴西、中國—土庫曼斯坦、中國—柬埔寨、中國—巴基斯坦等)、多邊命運共同體(如中非命運共同體、中國—東盟命運共同體、中拉命運共同體、中阿命運共同體、中歐命運共同體、上海合作組織命運共同體等)和人類命運共同體;從內容性質看,也存在依次遞進的三個層次,即立足于利益增進的利益共同體、立足于責任共擔的責任共同體和立足于人類進步的命運共同體??梢姡懊\共同體”不僅是當今全球化世界的客觀現(xiàn)實,而且也是人類實現(xiàn)共同價值的必然選擇,因而自然應該成為中國參與、重塑全球治理的必然追求與世界目的。
近年來,國內外圍繞中國是否應該放棄“韜光養(yǎng)晦”戰(zhàn)略或是否已經實施“奮發(fā)有為”戰(zhàn)略的廣泛爭論表明,中國外交戰(zhàn)略定位不僅是國內外學界關注的熱點問題,也是尚沒有共識的爭論性問題。盡管圍繞“韜光養(yǎng)晦”和“奮發(fā)有為”的戰(zhàn)略定位爭論不會輕易結束,但如果能夠基于中國國際身份定位來討論“韜光養(yǎng)晦”戰(zhàn)略存廢的話,或許得到的答案會更加清晰和可靠。因為,外交戰(zhàn)略之毛顯然依存于國家身份之皮。中國多重復雜的國際身份定位決定了中國外交戰(zhàn)略不可能是單一或單純的,而必然是復合或多元的?!鞍l(fā)展中國家”是由中國后發(fā)展歷史與復雜國情決定的歷史與現(xiàn)實身份定位,“新興市場國家”是由中國經濟高速發(fā)展決定的現(xiàn)實身份定位,“負責任大國”則是由中國持續(xù)崛起并不斷參與全球治理的現(xiàn)實決定的現(xiàn)實與未來的身份定位?!吧鐣髁x現(xiàn)代化強國”則是中國革命、建設、改革和復興的歷史選擇?!鞍l(fā)展中國家”“新興市場國家”“負責任大國”和“社會主義現(xiàn)代化強國”身份疊加而成的“發(fā)展中社會主義強國”的復合身份,決定了當中國引領全球治理時,一方面要明白,中國是社會主義國家并屬于發(fā)展中國家陣營,必須為發(fā)展中國家說話,必須謙虛謹慎、量力而行;另一方面也要明白,作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和最大的社會主義國家,中國應該在變動的全球治理格局中奮發(fā)有為,爭取與實力地位相稱的代表性與發(fā)言權,承擔與實力相稱的責任與義務,做一個有聲有色的“負責任的社會主義強國”。
2014年,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國外交最高規(guī)格的中央外事工作會議特別強調,中國要“堅持世界的命運必須由各國人民共同掌握,維護國際公平正義,特別是要為廣大發(fā)展中國家說話”①習近平:“中國必須有自己特色的大國外交”,載《論堅持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第200 頁。。這一擲地有聲的講話為中國參與全球治理劃定了必須堅持的政治立場。此后,習近平又在不同場合對此政治立場進行了反復強調。例如,在2018年中非合作論壇北京峰會上,習近平主席指出,中國始終“支持擴大發(fā)展中國家在國際事務中的代表性和發(fā)言權,支持補強全球治理體系中的南方短板,支持匯聚南南合作的力量,推動全球治理體系更加平衡地反映大多數(shù)國家特別是發(fā)展中國家的意愿和利益?!雹凇爸蟹呛献髡搲本┓鍟≈亻_幕 習近平出席開幕式并發(fā)表主旨講話”,《人民日報》,2018年9月4 日,第1版。2018年7月16日,習近平主席在金磚國家工商論壇上更是強調,“不管是創(chuàng)新、貿易投資、知識產權保護等問題,還是網絡、外空、極地等新疆域,在制定新規(guī)則時都要充分聽取新興市場國家和發(fā)展中國家意見,反映他們的利益和訴求,確保他們的發(fā)展空間?!雹邸傲暯皆诮鸫u國家工商論壇上的講話(全文)”,新華網,2018年7月26日,http:/ /www.xinhuanet.com/politics/leaders/2018-07/26/c_1123177214.htm。事實上,根據(jù)本文的統(tǒng)計,在有關全球治理的54次直接論述中,習近平不僅31次提及“發(fā)展中國家”,而且還合計28次提及增加發(fā)展中國家的“代表性”與“發(fā)言權”問題。
在中國綜合實力已經處于世界第二且美國處于相對衰落之時,習近平主席為何還要強調中國外交要特別為發(fā)展中國家說話呢?顯然,為發(fā)展中國家說話既是確立中國外交之中國風格、中國特色與中國氣派的必然要求,也是中國在全球治理變革中制衡西方霸權并占據(jù)道義制高點的現(xiàn)實需要。也正是如此,習近平主席除了在全球治理各個場合反復強調為發(fā)展中國家說話的政治立場之外,還反復強調要增加中國和廣大發(fā)展中國家的代表性和發(fā)言權,并特別強調要把增強發(fā)展中國家代表性和發(fā)言權的要求落實到具體的全球治理行動之中,以切實獲得廣大發(fā)展中國家的支持和擁護。
自20 世紀90年代中后期提出“負責任大國”身份定位以來,中國對全球問題的治理不僅在話語上表現(xiàn)出越來越積極的態(tài)度,并做出了日益重大的實際貢獻。例如,面對1997年的亞洲金融危機,中國公開宣布人民幣不貶值,并積極呼吁完善地區(qū)經濟合作機制,贏得了周邊國家以及世界輿論的廣泛贊譽。盡管“負責任大國”身份在不同時期有不同的具體內涵,但積極為全球治理貢獻中國力量與中國智慧始終不變,而這在習近平總書記執(zhí)政時期體現(xiàn)得更為明顯。2013年,習近平主席正式向世界提出共享發(fā)展機遇的“一帶一路”倡議,并同時倡議成立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以促進互聯(lián)互通和幫助發(fā)展中國家。奮發(fā)有為正在成為中國外交的新常態(tài)。
在全球治理變革中盡力而為是奮發(fā)有為的中國外交在全球治理領域的具體體現(xiàn)。近年來,中國積極倡導共商共建共享的中國理念,積極謀求提升自身在全球治理體系的話語權,積極推動全球治理體系的機制性變革,必將承擔更多的全球治理責任,體現(xiàn)負責任大國的擔當與貢獻。但中國就此將告別“韜光養(yǎng)晦”戰(zhàn)略嗎?全球治理體系變革源于國際力量對比變化,革故鼎新歸根到底要靠實力。①“習近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三十五次集體學習時強調加強合作推動全球治理體系變革 共同促進人類和平和發(fā)展崇高事業(yè)”,《人民日報》,2016年9月29日,第1版。中國兼具發(fā)展中國家與新興市場國家的雙重身份,在全球治理問題上,該負什么樣的責任、如何合理地負責任,都需經過理性評估和慎重抉擇。②吳志成:“習近平全球治理思想初探”,《國際問題研究》,2018年第3期,第38頁。盡管中國已經是最大的新興市場國家,并已經成長為一個潛在的全球性大國,但其發(fā)展中國家、社會主義和東方國家的身份定位不會輕易改變。對此,習近平總書記早已明確指出,“我們要積極參與全球治理,主動承擔國際責任,但也要盡力而為、量力而行。”③習近平:“提高我國參與全球治理的能力”,載《論堅持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第384 頁。具體而言,在全球治理變革的關鍵期,中國必須著力增強規(guī)則制定能力、機制創(chuàng)新能力、議程設置能力、輿論宣傳能力、統(tǒng)籌協(xié)調能力、人才培養(yǎng)能力,勇做全球治理變革的弄潮兒和引領者。與此同時,在當前和今后一段時期,中國仍然要堅持韜光養(yǎng)晦的總基調,謹防戰(zhàn)略透支,絕不能承擔超出自身實力的責任,仍然要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以國內發(fā)展為重心,在發(fā)展中不斷增強自身在國際上說話辦事的經濟實力與制度自信??梢?,“奮發(fā)有為”與“韜光養(yǎng)晦”二者并不矛盾,“韜光養(yǎng)晦”強調的是謙虛謹慎的態(tài)度,量力而行的原則,絕非無所作為,“奮發(fā)有為”突出的是盡力而為的積極心態(tài),絕非戰(zhàn)略冒進、大包大攬,二者相互補充,共同構成了中國外交戰(zhàn)略的兩個側面,并統(tǒng)一于盡力而為、量力而行這一行為原則之中。
面對“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和百年復興的新時代,積極參與并引領全球治理已經成為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重大外交戰(zhàn)略。中國國際定位再度成為中國外交急需關注、探討的重要理論和實踐課題。國際定位是一國對自己在國際體系中所處國際身份位置以及應該采取何種戰(zhàn)略行為的客觀評估和主觀認知,包括國際身份定位和國際行為定位兩個方面,并具體由實力定位、角色定位、價值定位、目的定位和戰(zhàn)略定位五個維度構成。一國身份定位決定了其行為目的和行為戰(zhàn)略定位。本文對國際定位的一般性研究和對中國國際定位的初步探討為思考中國外交的戰(zhàn)略選擇提供了理論指導。發(fā)展中國家、新興市場國家、負責任大國和社會主義現(xiàn)代化強國的多重身份疊加而成的“發(fā)展中社會主義強國”的復合身份決定了中國引領全球治理的同時,具有服務于實現(xiàn)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目的與服務于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世界目的。與此同時,“發(fā)展中社會主義強國”的復合身份決定了中國長期堅持的“韜光養(yǎng)晦”戰(zhàn)略絕不能輕言放棄,既要在全球治理中積極承擔國際責任、盡力而為,同時又必須謙虛謹慎、量力而行。當然,本文關于中國國際定位的討論主要基于最高領導人的講話,而國際定位顯然還受到當時國際國內環(huán)境以及其他因素的制約。如何把國際定位的主觀維度和客觀維度相結合以更準確地評估中國國際定位將是未來研究值得開拓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