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麗娛
統(tǒng)編本教材的閱讀單元,就是圍繞人文主題和語文要素雙線組織的。從教材中可以看到,每個單元的課文大致都能體現(xiàn)相關(guān)的主題,形成一條貫穿全套教材的、顯性的線索。另一條線索,即將“語文素養(yǎng)”的各種基本“因素”,包括基本的語文知識、必需的語文能力、適當?shù)膶W習策略和學習習慣分成若干個知識或能力訓練的“點”,由淺入深,由易及難,分布并體現(xiàn)在各個單元的練習系統(tǒng)之中。具體到一年級下冊教材,語文要素的落實主要體現(xiàn)在課后練習和文中的泡泡里,為教師教學提供線索和抓手。所以,低年級語文教學如何合理開發(fā)和利用統(tǒng)編本教材、如何選擇適切的內(nèi)容最大程度地培養(yǎng)學生核心素養(yǎng),成了當下語文教師必須面對的新研究課題。
我以一年級下冊第三單元課文《樹和喜鵲》為例,談談自己在運用教材內(nèi)容,培養(yǎng)學生核心素養(yǎng)方面的做法.
一、多種形式識字,滲透方法,利于理解課文
識字是流暢朗讀的基礎,流暢朗讀是閱讀理解的基礎。所以,準確識記生字,是低年級閱讀教學必須重視的內(nèi)容。而且,閱讀中的識字,不應把生字僅僅局限于字形識記和字義理解,而應創(chuàng)設條件把生字置于語言環(huán)境中,引導學生借助漢字感悟語言,理解文本內(nèi)容,領(lǐng)悟文本內(nèi)涵。
1.從圖片、字形識記單個生字,多種方法結(jié)合,提高識字效率。如:《樹和喜鵲》中的生字“窩”的教學,我用圖文對照,讓孩子們借助圖片,認識鳥窩,先為孩子建立初步的直觀印象。然后讓孩子說說“窩”字的字形,孩子們經(jīng)過一個學期的識字學習,已經(jīng)具有初步的識字能力,所以大多孩子能想到用“加一加”的方法,說出“穴+咼”。孩子們在上學期《影子》學過“寶蓋”,在《雨點兒》學過“穴寶蓋”,我對這兩個部首進行復習,上面是“宀”,表覆蓋物;下面兩邊表示洞孔。所以,“穴寶蓋”的字多和孔、洞穴有關(guān),進一步加深了孩子們對“窩”的認識。下面的“咼”,有的孩子在課外主動認字,說出是家里媽媽炒菜用的“鍋”的右面部分,還有孩子說是“火鍋”的“鍋”的右面部分。我進一步點撥,告知孩子,“咼”意為“圓形中凹”“鍋形”,并用手比劃演示。至此,孩子們對“窩”的音、形、義都已經(jīng)記得比較牢固了。接著,我小結(jié)道“窩”指的是動物的巢穴,就是我們現(xiàn)在說的“動物的家”,讓孩子們仿照例子說說:鳥的窩叫鳥窩,狗的窩叫狗窩,自主拓展詞語。孩子們說出了“蜂窩”“雞窩”等,積累了詞語,加深了對“窩”字的識記。
2.以詞匯形式出現(xiàn)的生字,整體教學,幫助理解課文。如“招呼”這個由兩個生字組成的詞匯,在讀到這個句子時,重點出示該詞語讓孩子讀準后,我先讓孩子招招手,然后我揮手和一個同學打招呼:“小惠同學,你好!”得到了同學的回應,我再和全班同學打招呼:“同學們,你們好!”大家積極回應,可以看出他們初步理解了“招呼”的意思,孩子們還發(fā)現(xiàn)了這兩個字,一個是“提手旁”,表示手部動作,一個是“口字旁”,和口的動作有關(guān),所以要一邊招手一邊說話問候,孩子的自主發(fā)現(xiàn),讓他們更好地識記了這個詞。
我再出示句子“我們見到鄰居,要主動打招呼。”讓孩子們讀出,句子中再現(xiàn)這兩個詞,進一步加深孩子對字、詞的記認,并為下文“樹和喜鵲因為有了鄰居而快樂”做了鋪墊,為孩子們更好地理解課文打下基礎。
3.找準該課生字學習重點,勾連整合,促進課文理解?!稑浜拖铲o》一課中,“孤單”應是本課識字教學的重點,在教學“孤單”時,我注意勾連整合,識記生字,更注意做到細讀品悟,感受情感,為后文學習奠定情感和認知的基礎。
二、多種層次朗讀,讀中感悟,加深理解課文
《樹和喜鵲》這篇課文的教學設計以讀為主線,通過多種形式的讀來幫助孩子了解課文內(nèi)容。孩子們充分地讀,邊讀邊欣賞插圖,邊讀邊思考,在朗讀中想象,在朗讀中感悟,真切地體會課文表達的思想感情,感受鄰居與朋友的重要性,培養(yǎng)學生間互助友愛的精神,切實讓學生在讀中悟其意、品其味、抒其情。
1.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是《樹和喜鵲》這篇課文朗讀的首要任務。在學習時,我讓孩子先借助拼音,把課文讀通順,再識記、了解生字詞,把課文讀流暢。通過這樣的朗讀,達到一年級下學期流暢朗讀的要求。
2.讀中感悟,隨課文感情的變化而有所感悟,讀出自己的感受。在指導學生朗讀時,我采用想象畫面、創(chuàng)設畫面、體會心理等方法,讓學生讀出感悟。如在朗讀第1、2自然段時,我指導孩子讀好三個“只有”,孩子們在學習第2單元課文后,說出這里用了反復的寫法,再邊讀邊在頭腦中想象畫面,感受到它們沒有同伴的孤單,與第2自然段的“孤單”相呼應,孩子們把朗讀與理解、體會情感融為一體。
三、理解詞語句子,讀懂內(nèi)容,培養(yǎng)理解能力
我們要基于課標把握準確,并圍繞核心要素組織教學內(nèi)容,使課堂教學達成教學目標,為學生的發(fā)展服務。
1.抓住重點詞語及單元“語文要素”,讓學生習得方法,提高理解能力。如《樹和喜鵲》一課中,“孤單”是本課識字教學的重點,更是單元的語文學習要素“聯(lián)系上下文理解詞語的意思”的體現(xiàn)點。在教學時,我設計了多項語言文字訓練,讓學生識記生字、明了字義,更注意做到細讀品悟,讓學生感受情感,從上段的內(nèi)容中去加深體會,聯(lián)系上文內(nèi)容去促進理解,這樣結(jié)合課文情境,體悟其在課文中的情感,并聯(lián)系生活實際,讓孩子強烈感悟,為后文的學習奠定了基礎。此外,該方法的習得,落實了單元語文要素的訓練,在接下來的課文學習中,孩子們都可以運用這個方法了解詞語的意思,達成了單元語文要素學習的目標,在后續(xù)的閱讀學習中,反復練習和鞏固,達到熟練運用的目的。具體做法在上文字詞學習“孤單”時已有詳述,不再累贅。
2.緊扣課后練習,對內(nèi)容整合理解,提高思維能力。統(tǒng)編本教材第一冊主要引導學生“帶著問題邊讀邊圈圈畫畫,找出課文中明顯的信息”,而一年級下冊要求“找出課文中的信息,根據(jù)信息做簡單判斷”。與上冊相比,一年級下冊要求明顯有了提升,找出信息之后,還要有自己的簡單判斷,結(jié)合閱讀交流自己的體會。要達到這一目標,需采用的方法是前期作適當滲透,后期進行重點訓練。
3.關(guān)注人文情感,感受“真善美”,培養(yǎng)審美能力。語文核心素養(yǎng)其中一個體現(xiàn)是審美能力,而能感受人性之美,也是培養(yǎng)孩子審美能力的重要方面?!稑浜拖铲o》這篇課文,正是通過故事,讓孩子們感受鄰居與朋友的重要性,培養(yǎng)學生間互助友愛的精神和合作意識。所以,在學習課文后,我給孩子們推薦的“和大人一起讀”的課外閱讀篇目是人教版教材第七冊的一篇課文《巨人的花園》。這是英國作家王爾德寫的一篇童話故事,用對比的方法展開故事情節(jié)、揭示道理。文中有多處內(nèi)容進行了對比,如巨人砌墻與拆墻后花園情景的對比,巨人砌墻與拆墻后態(tài)度的對比、感覺的對比,在這些對比中,故事的情節(jié)變得跌宕起伏,所揭示的道理也自然地顯現(xiàn)出來。
四、代入情境角色,想象對話,提高表達能力
在教學《樹和喜鵲》時,我注重創(chuàng)設情境,讓孩子們根據(jù)課文中的描述與表達的情感,根據(jù)生活中的情境,大膽想象,口頭編寫“對話”。如在課文的第一部分,我讓孩子們反復朗讀,感悟“孤單”后,創(chuàng)設了孤單的樹和孤單的喜鵲的對話情境,讓孩子們角色扮演,展開對話,讓學生盡情想象說,并指引孩子們符合語境,大膽表達。孩子們在角色扮演中,從樹和喜鵲的唉聲嘆氣、寂寞無依中,進一步體會到“孤單”。在課文的第2部分,我引導孩子想象樹和喜鵲都有了鄰居后,之前寂寞的樹和喜鵲,這時又會怎樣說,從這次的“對話”中,樹和喜鵲的高興之情溢于言表。在課文的第三部分,我再次創(chuàng)設了情境,讓孩子進入熱鬧的場景中,并結(jié)合自己在日常生活中早上見到鄰居、同伴時怎樣打招呼、互相問候,傍晚時怎樣問候、交流自己一天的見聞、收獲、感受等。化身喜鵲,和同伴們打招呼,孩子們情緒高漲,像喜鵲們一樣嘰嘰喳喳跟同伴們聊個不停。接著,我還抓住課文只寫到喜鵲們打招呼,而沒有提到喜鵲們白天出門后,樹們又怎樣聊天的“空白”,讓孩子們繼續(xù)展開想象,進行表達。讓我意想不到的是,孩子們心目中的大樹,就是喜鵲們的家,是牽掛著喜鵲們的“長輩”,樹們絮絮叨叨聊的多是喜鵲們怎樣了、又有了怎樣的進步,牽掛著喜鵲們出門是否注意安全、什么時候才能回家等,可見父母長輩們平日對孩子們的關(guān)心、對孩子們成長的喜悅、對孩子們的“嘮叨”與牽掛,已經(jīng)潛移默化地植入了孩子們幼小的心靈中,通過表達,他們把長輩的關(guān)心和牽掛進行了重現(xiàn),也默默地感激著長輩們的養(yǎng)育之恩。這是這個情境創(chuàng)設的對話表達中給我的意外之喜。
責任編輯 錢昭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