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志勇
【摘要】在數(shù)學教學活動中,我們要以學生為本位,尊重學生已有的經驗,從學生的特點出發(fā),設計符合學生習慣、深受學生喜受、促進學生發(fā)展的數(shù)學探究課程,使學生在豐富多彩的數(shù)學活動中提高數(shù)學素養(yǎng)。文章以兩個實驗為探索點,闡述如何更好地引導學生學習數(shù)學。
【關鍵詞】 實踐活動;探索;做數(shù)學
蘇聯(lián)著名教育家斯托利亞爾在他所著的《數(shù)學教育學》中指出:“數(shù)學教學是數(shù)學活動的教學。”數(shù)學活動實質上是一種認知發(fā)現(xiàn)活動,是一種有意義的學習。學生認識“容量和升”,既要建立“容量”和“1升”的概念,又要掌握容量的比較方法。通過參與豐富的數(shù)學活動,在活動過程中廣泛交流、積極反思、充分體驗,學生就能將實際生活中的數(shù)學材料轉化為數(shù)學模型,既獲得概念,掌握方法,還能不斷積累活動經驗,這對學生形成好奇心和求知欲、發(fā)展數(shù)學素養(yǎng)是很有意義的。
一、認識容量
1.出示兩個粗細相同、高度不同的玻璃杯,如果不考慮玻璃的厚度(如圖1),哪個杯子能盛的水多?為什么?
2.出示兩個高度相同、粗細不同的玻璃杯(如圖2),哪個杯子能盛的水多?為什么?
3.出示兩個高度不同,粗細也不同的玻璃杯(如圖3),哪個杯子能盛的水多? 猜一猜。(一共有三種可能)
4.怎么驗證呢?學生交流方法后操作驗證。
將A杯裝滿水,倒入B杯,如果倒?jié)M還多,說明A杯盛的水多。如果沒倒?jié)M,說明B杯盛的水多,如果正好倒?jié)M,說明兩個杯子能盛的水一樣多。
小結:A杯比B杯能盛的水多,A杯的容量比較大。
【設計意圖】學生都知道玻璃杯能盛水,玻璃杯有大有小,盛的水也有多有少。有些玻璃杯的大小一眼就能看出來,如圖1和圖2,但有些玻璃杯的大小是不能一眼看出來的,如圖3。這時組織學生充分討論分析并加以驗證,不僅加深了學生對于“玻璃杯能盛的水多”就是“容量比較大”的內在聯(lián)系,而且充分調動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從而將數(shù)學思維訓練貫穿于數(shù)學課堂上。
二、 1升有多少
1升究竟是多少呢?請學生拿出事先準備好的1升飲料。
1.看一看:1升是多少?
2.拎一拎:1升有多重?(約重1千克)
是不是所有的1升都是1千克呢?1升油呢?1升蜂蜜呢?聽聽科學家是怎么說的。播放錄音:1升水重1千克,1升油重0.85千克,1升蜂蜜重1.4千克……
看來并不是所有的1升都是1千克,如果把這三樣東西都倒在一起,你猜會怎樣?(播放錄像)
那么,升和千克究竟有什么區(qū)別嗎?(指出:升是容量單位,千克是重量單位。)
3.把1升水倒入棱長1分米的正方體,正好倒?jié)M(實驗操作)。
如果把1升水倒入一次性紙杯中,數(shù)一數(shù),1升可以倒?jié)M幾杯?1杯飲料幾口喝完。你一口氣能喝完1升的飲料嗎?
【設計意圖】1升水重1千克,這是一個不爭的事實。那升和千克究竟有何區(qū)別?是不是所有1升液體都重1千克?帶著這樣的疑問,設計了這樣的教學環(huán)節(jié),把同樣多的液體,如1升水、1升油和1升蜂蜜都倒入同一個容器,觀察液體的變化,發(fā)現(xiàn)混合后的液體會迅速分層,從上往下依次是油、水、蜂蜜。通過這樣的實驗,幫助學生有效區(qū)分升與千克這兩個不同的單位,真正建立了1升的容量概念。
三、水桶的容量有多少
1.(出示水桶)你估計這個水桶的容量大約是多少升?讓學生猜一猜。怎樣量一量它的容量呢?學生討論并交流方法。將學生已喝完的飲料瓶裝滿水,正好是1升,依次倒入水桶中,倒至水桶的二分之一處,再估一估水桶的容量。
2.組織學生操作驗證。
【設計意圖】我們知道,學習容量單位“升”是為了計量液體的多少。但實際操作時,由于操作工具的局限性,不可能像學習長度單位以及重量單位那樣,讓每個學生都有機會用工具去量一量物體的長度,稱一稱物體的重量。但我們可以盡量創(chuàng)造這樣的機會,課前讓學生以四人為一小組,每組準備一瓶正好1升的飲料,在體驗1升有多少時,可以讓學生看一看1升有多少,還讓學生拎一拎,估一估1升有多重,最后讓學生把1升飲料倒入同樣大的紙杯中,數(shù)一數(shù),1升飲料能倒?jié)M幾杯,喝一喝,1杯飲料幾口喝完。而此刻,看似無用的空飲料瓶卻可以成為學生學習的工具,把容量為1升的飲料瓶倒?jié)M水,把水倒入水桶中,量一量,再估一估,水桶的容量究竟是多少。在這樣的數(shù)學活動過程中,不僅讓學生獲得了體驗1升的機會,更增加了生生之間合作學習的機會,這是一次多么難得的體驗式學習呀!
生活中到處有數(shù)學,教學資源無處不在。我們在教學中要尊重教材,更要用足教材,整合教材。
教材先讓學生觀察不同的茶杯和水壺,比較它們所盛液體的多少,體會容量的含義,感受容量是有大小的;再引導學生通過操作、比較、感受統(tǒng)一容量單位的必要性,然后讓學生觀察生活中一些常見的容量以及它們所采用的計量單位,進而認識1升的實際意義。
而實際教學中,我把教材中一次比較兩個水壺所盛液體的多少分類成了三次,第一次比較兩個同樣粗細、不同高度的玻璃杯,第二次比較兩個同樣高度、不同粗細的玻璃杯,第三次比較粗細不同、高度也不同的玻璃杯,誰盛的水多。這樣整合,不僅讓學生體會到了“容器能盛的水多,容量就大”的概念,還讓學生獲得了一次比較容器容量的方法。
教材要求我們注意培養(yǎng)學生對容量的估計能力,但估計能力是建立在1升有多少的容量概念之上的。生活中升與毫升的資源隨處可見,我們要用好用足這些素材,就可以幫助學生獲得豐富的經驗。數(shù)學思考是連續(xù)性的活動,數(shù)學學習是螺旋上升的過程,學生在每一次的數(shù)學活動中都能獲得新的感悟,新的疑問,這種感悟與疑問正是我們不斷追求的目標。
這堂課的教學,充分體現(xiàn)了“數(shù)學教學是教學活動的教學”,讓學生在觀察、實驗、猜測、驗證、合作、交流、應用及反思等數(shù)學活動中學習,讓學生體驗到了數(shù)學學習過程是快樂的,讓學生分享到了數(shù)學學習活動的成功與快樂。
新的數(shù)學教學理念“做數(shù)學”,要求學生有一個清晰的體驗、理解和反思的過程,強調學生作為主體作用的重要意義,老師在教學活動中挖掘教材中“做數(shù)學”的元素,盡最大可能地幫助學生獲得這種體會和感受。下面是二年級一堂數(shù)學活動課“測量旗桿的高度”的教學實例。
第一,測量方法的選擇。數(shù)學活動課,老師帶領孩子們來到操場上,宣布今天的學習內容“測量旗桿高度”。這個活動對于二年級的孩子來說非常有吸引力。短短的幾分鐘交流,學生就提出了很多測量的方法。有的說請人爬上旗桿,用長尺量出;有的說,量一量旗桿的影子和米尺的影子對比可以得出;也有的說用無人機協(xié)助量出;還一個學生居然知道用紅外線測量等等。
面對學生新穎別致的想法,老師首先做的是給予孩子們充分的肯定和表揚,鼓勵他們積極探索。然后組織孩子們一起討論,看看這些方法,哪些是可以做到的,哪些最合理。
經過大家的充分討論,我們一致決定采用無人機協(xié)助量和影子對比測量。這樣的活動,既培養(yǎng)了學生在數(shù)學活動中探索新知的能力,又鍛煉了學生的科學思考能力,在培養(yǎng)學生“做數(shù)學”方面十分有益 。
第二,測量工具的選擇。經過討論,同學們得到了合理的測量方法,那么接下來就要選擇正確的測量工具了。
利用影子對比測量,孩子們認為可以選擇米尺,先用一把學生尺數(shù)次測量出一把米尺的影子長度,接著再用學生尺一段一段測量出旗桿的影子長度。這個時候,有學生發(fā)現(xiàn),可以用米尺來測量旗桿影子長度,這個方法比用學生尺測量要好得多。當孩子們用米尺測量的時候,一個同學說用卷尺測量會更好(他想到了運動會老師用卷尺量學生投擲壘球的距離)。
通過這一個個數(shù)學活動,孩子們充分感受到生活中處處蘊涵有數(shù)學知識,體會到數(shù)學對于生活的美好應用。
第三,析疑“影子對比測量”這一方法。孩子們對于“影子對比測量”這一方法不是很明白,老師就組織學生分幾組進行實物測量,來找到影子長度與實物長度之間的關系。當某一時刻我們測到米尺影子的長度與米尺的實際長度一樣時,那我們就可以通過測量旗桿影子的長度知道旗桿的實際長度。
這樣一種“影子對比測量”的方法,孩子們經過多次重復不斷的實踐嘗試,終于明白了它的意義,加深了“做數(shù)學”的體會,也為自己的聰明能干而感到非常自豪。
在操作中體驗“做數(shù)學”,是以孩子們自主探索、大膽嘗試、合作交流、積極思考等方式綜合進行的教學活動,對教師來說要求比較高。課堂上,教師要對課堂進行靈活管理,必須從總體上進行管控。整個教學過程,孩子們需要借鑒前人探索研究出來的經驗、方法和策略,又要在活動過程中不斷加以反思、總結和提煉,從而形成自己的知識體系。教師在活動中要給予必要的指導和幫助,還要站在學生的立場上,想學生所想,以發(fā)展提高學生為本,這樣我們才能設計出學生喜歡的教學環(huán)節(jié),才能讓學生真正在“做數(shù)學”中不斷得到發(fā)展。
一堂好的數(shù)學課,是學生靜與動的有機結合。學生真正體驗到“做數(shù)學”,離不開教師的精心組織和引導,離不開教師對學生學習經驗的透徹分析。教學中,教師要精準地找到一堂數(shù)學課中的探索點。所謂探索點,即學生為解決問題而進行的能與原有知識和經驗建立起有效聯(lián)系的學習活動。探索點確立恰當與否,成為學生在操作中體驗“做數(shù)學”的成敗因素。
尊重兒童已有經驗,對兒童已有經驗做透徹分析,可以幫助我們掌握數(shù)學研究活動的基本策略,從而設計出符合兒童特點、深受兒童喜愛、促進兒童發(fā)展的數(shù)學探究課,孩子才能真正在數(shù)學活動中體驗“做數(shù)學”,才能促使孩子的數(shù)學素養(yǎng)不斷得到提高,進而激發(fā)孩子愛數(shù)學、研究數(shù)學的興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