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新蓮
[摘要]小學習作教學期待多元結合,以便帶給學生全新的學習體驗。教師要為學生的習作提供更多的接軌點,讓習作與閱讀、活動、媒介、生活相結合,這樣才能成功調(diào)動學生的習作學習思維。學生在習作的多元結合中形成旺盛的生命力,體悟到理論聯(lián)系實際的學習原則,就能獲得習作能力的成長。
[關鍵詞]習作教學;閱讀;活動;媒體;生活
[中圖分類號]G623.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7-9068(2020)12-0012-02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中對習作教學提出了要求:“要重視習作教學與閱讀教學、口語交際教學之間的聯(lián)系,善于將讀與寫、說與寫有機結合,相互促進?!苯處熢诹曌鹘虒W中自覺建立起結合意識,讓習作與閱讀相結合、與活動相結合、與媒介相結合、與生活相結合,可以為學生提供豐富的習作學習契機,使學生形成難得的習作成長動力。
一、習作要與閱讀相結合
所謂“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就是對讀寫結合的有力詮釋。教師在習作教學中,讓學生結合閱讀展開習作學習,目的是讓學生吸收文本中的營養(yǎng),獲得更多的習作啟迪。只有這樣,學生才能達到“下筆如有神”的境界。正如梁啟超先生說過的那樣:“閱讀是寫作的前提和基礎,要指導學生作文,首先應該教會其如何讀書?!?/p>
在教學統(tǒng)編教材第十冊習作《我們都來演一演》時,教師為學生設置了課堂演繹活動:這個單元的幾篇課文有著豐富的情節(jié),非常適合開展課堂演繹活動。以小組為單位,自行選擇一篇課文,創(chuàng)編課本劇并進行演繹訓練,準備參與班級展示活動。學生進入緊張的排練環(huán)節(jié),教師深入到學生群體之中,給他們提供更多的技術指導,確保他們演繹活動的順利開展。當學生演繹結束后,教師讓學生將演繹過程寫下來,形成作品,并給出具體要求:介紹演繹過程時,需要結合心理體驗展開描述,體現(xiàn)多元視角,展示演繹收獲。學生根據(jù)教師布設進行操作,課堂學習氣氛漸濃。
教師為學生準備了課堂演繹活動,并要求學生能夠按照課堂演繹情況進行習作操作,體現(xiàn)了習作和閱讀相結合的原則。教師引導學生對教材內(nèi)容進行改編演繹,這是最為立體的閱讀操作實踐,結合演繹展開習作,實現(xiàn)了習作與閱讀的有機融合。學生充分閱讀文本,為習作奠基,確保了習作訓練的有效實施。
二、習作要與活動相結合
習作和活動相結合,這是最為常見的學法應用。所謂活動,是指與習作有關的說話、思考、操作等活動。講述故事、課堂討論、個性發(fā)言、即興演講、實地觀察、社會調(diào)查、座談會、閱讀反思、實踐活動等,都應該與習作有某種關聯(lián),教師不妨在這些活動中滲透習作內(nèi)容,讓學生在融合互動中建立起習作基礎。
在學習《景陽岡》這篇課文時,教師先利用多媒體播放動畫視頻,讓學生結合文本內(nèi)容展開對照閱讀,然后為學生布設閱讀活動:武松打虎這段故事可謂家喻戶曉,其表現(xiàn)形式也呈現(xiàn)出多元化特征。選擇你最喜歡的方式,表現(xiàn)這個故事。學生聽說可以自由選擇表現(xiàn)形式,對武松打虎的相關內(nèi)容進行直觀展示,頓時興奮起來,有學生選擇山東快書,也有學生運用評書形式,還有學生利用圖畫進行展示。教師針對學生的個性表現(xiàn)展開點評,肯定了學生的創(chuàng)意行為。為激活學生的習作思維,教師又順利推出習作任務:結合表現(xiàn)形式,將這段故事進行習作展示,要寫出武松的英雄本質(zhì)。學生根據(jù)教師布設展開思考,習作學習漸人佳境。
教師讓學生利用多種表現(xiàn)形式展示文本內(nèi)容,因為這段故事大家都比較熟悉,也就為活動的順利開展創(chuàng)造了條件。學生對閱讀活動有特殊興趣,自然能夠獲得更豐富的閱讀感知,從而為之后的習作訓練打下了基礎。
三、習作要與媒介相結合
在習作教學中,教師借助豐富的圖片、視頻、動畫、音頻等信息材料展開輔助教學,往往能夠獲得意想不到的激發(fā)效果。媒體技術的介入能夠給學生創(chuàng)設難得的學習情境,讓學生能夠通過觀察、觀看、思考、操作等學習手段,展開個性化習作學習,從而獲得事半功倍的學習效果。
在教學習作《把一個人的特點寫具體》時,教師先找?guī)讉€學生做模特,上臺來展示自己的形體,讓學生展開觀察,并集中進行特點介紹。學生參與活動的熱情極高,師生互動頻繁,課堂學習氣氛熱烈。為幫助學生獲取更多的觀察信息,教師利用多媒體展示了一組圖片,讓學生對圖中的人物畫像進行觀察,并以此作為習作的起點:仔細觀察這些人物圖片,找出其突出的特點,用人物介紹的形式完成習作,準備參與班級展示活動。學生拿到習作任務后,都能夠對這些圖片進行詳細觀察,并將人物特點融人習作之中。
教師為學生準備了模特展示活動,給學生提供了直接觀察的機會,成功調(diào)動了學生的觀察思維。為了讓學生能夠對特點鮮明的人物有更深刻的印象,教師又為學生提供了圖片材料,讓學生對圖片人物特點進行重點觀察、梳理,并融人習作之中。學生在仔細觀察的過程中獲得了第一手觀察資料,產(chǎn)生了表達欲望,自然能夠順利展開習作操作。
四、習作要與生活相結合
作文來源于生活,教師引導學生結合自身生活經(jīng)歷展開習作學習,符合習作教學規(guī)律,具有極為豐富的調(diào)動效果。學生的生活內(nèi)容極為豐富,有著無窮的習作素材,教師要指導學生學會搜集整理素材,為習作提供更多的信息支持。習作是學生表達真情實感的載體,而真情實感的基礎是學生的生活,讓習作接軌學生的生活,可以使學生形成深刻的心理觸動。
如教學《祖父的園子》一課,教師給學生布設了接軌生活的習作操作任務:祖父的園子有自己的特色,給作者留下了深刻印象。通過課文可以看到,作者不僅對祖父的園子記憶猶新,還從中學到了不少知識。回憶自己的生活經(jīng)歷,選擇一段難忘的回憶,用習作的形式展現(xiàn)出來,準備參與課堂講評。學生聽說要結合自身的經(jīng)歷展開習作操作,頓時激動起來。因為學生這樣的經(jīng)歷并不是很多,自然能夠引發(fā)他們的積極響應。經(jīng)過梳理和討論,學生逐漸找到了習作切人口。有學生寫回老家的難忘經(jīng)歷,介紹了釣魚、摸蝦的過程;有學生寫與爺爺下地收莊稼的故事,介紹了農(nóng)田的勞作經(jīng)歷;還有學生選擇和老家孩子一起玩耍的事情來寫,寫出了孩子的稚嫩。教師引導學生展開作文自評互評活動,讓學生通過多種評價形式,自然建立起習作認知。學生結合生活經(jīng)歷寫出來的習作具有生活氣息,其感染力很強,課堂互評效果良好。
教師聯(lián)系學生的生活經(jīng)歷展開習作教學,給學生提供了難得的展示機會。學生對自身生活經(jīng)歷有深切體會,自然能夠調(diào)動起學習主動性。教師發(fā)動學生展開作文評議活動,也給學生提供了學習反思的機會,有利于學生習作水平的提升。
學生習作之所以存在著這樣或那樣的問題,其重要原因是“結合”得不夠,教師缺少關聯(lián)意識,不能讓學生真正投入情感,學生找不到習作切點,自然不能形成有效作文。因此,教師需要建立多樣化結合意識,在具體執(zhí)教過程中,要充分考慮習作與多種制約因素的關系,將習作與閱讀、活動、媒介、生活結合起來,為習作教學注入活力,以促進學生習作能力的順利成長。
(責編:劉宇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