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雄
【摘要】處在新時代的教育向?qū)W校、家長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家庭是人生的第一個課堂,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家長對孩子的教育作用極其重要,對孩子的影響極其巨大,是老師無法替代的。然而,不少家長在家庭教育中苦于知識、經(jīng)驗、能力、方法等等的短板,對發(fā)生在孩子身上的問題束手無策。家長需要得到來自學校和教師的幫助和指引,從社會、家庭、學校三位一體的教育角度看,學校的教育資源、教師的專業(yè)能力應該與家長的配合緊緊地結(jié)合在一起,而教師,尤其是班主任則應善用即時通訊工具、善用家長會平臺、善用單獨約談契機強化與家長的溝通引導,實現(xiàn)家校共育的良好態(tài)勢。
【關(guān)鍵詞】 溝通;引導;家校共育
家庭是社會的基本單元,是人生的第一所學校。“昔孟母,擇鄰處,子不學,斷機杼”所言的“孟母三遷”典故堪稱家庭教育的經(jīng)典。當下,教育進入新時代,國家對家風建設家庭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家庭是人生的第一個課堂,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孩子們從牙牙學語起就開始接受家教,有什么樣的家教,就有什么樣的人。家庭教育涉及很多方面,但最重要的是品德教育,是如何做人的教育?!笨梢?,家長對孩子的教育作用極其重要,對孩子的影響極其巨大,是老師無法替代的。
然而,不少家長在家庭教育中苦于育兒知識、經(jīng)驗、能力、方法等等的短板,還有思想、觀念、三觀等與處在身心極速變化的孩子之間的差異甚至隔閡,讓許多父母對發(fā)生在孩子身上的問題束手無策。孩子的成長受到社會大環(huán)境和家庭、學校小環(huán)境的影響,從社會、家庭、學校三位一體的教育角度審視,學校的教育資源、教師的專業(yè)能力應該與家長緊緊地結(jié)合在一起,實現(xiàn)家校共育的良好態(tài)勢。
教師的最大幸福就是把一批批學生送往理想的彼岸。作為老師,在發(fā)現(xiàn)學生問題,幫助學生解決問題的時候,應該更積極主動地與家長聯(lián)系和溝通,爭取家長的配合,發(fā)現(xiàn)學生問題背后的問題,與家長形成合力。許多研究表明,一個問題學生的背后都是一個問題家庭。所以,老師還要幫助、引導家長,在解決學生問題的過程中解決可能來自家長自身的問題,培養(yǎng)家長的能力,以期從根本上解決學生的問題。家校合作共育是一個恒久的命題,只有家長和老師一起努力,才能教好學生,讓學生得到全面發(fā)展,真正地解決學生學習生活中的問題。作為新時代的教師,我們既要關(guān)注學生身心發(fā)展情況,做好引路人,更要關(guān)注家庭教育狀況,從幫助家長育兒成長方向入手,做好引導人。落實家校合作共育的途徑方法不勝枚舉,此處,筆者結(jié)合多年擔任班主任的經(jīng)驗,談三點看法。
一、善用即時通訊工具
信息時代信息社會,智能手機、微信、QQ、校訓通等通訊工具和即時信息平臺正以迅猛的態(tài)勢改變著學校、老師與家長的溝通方式,也改變著家長、老師和學生的生活方式。家長和老師科學、有序、高效地使用到這些工具和平臺,更方便家校的聯(lián)系與溝通。這樣的便利性,讓家長未必與老師面對面,比較容易緩解尷尬情緒、焦慮心情,甚至抗拒心理;讓家長即時獲取孩子的情況,比較容易避免家長托辭老師沒有約見家長而不了解情況的情形,克服對老師的片面依賴和應付心理,做到與老師更良好地即時溝通,增進彼此的了解和信任,使家校溝通更有效。
使用即時通訊工具會在網(wǎng)絡上留下使用痕跡,這就要求老師在反映問題、表達意見想法時要注意斟酌詞語,避免言辭過急、過激、不當而引起不必要的誤會,或者造成家長的不適。有一些意見不方便或者感覺家長不容易接受的,可以在家長群里做普及性的建議,讓其他家長參與談論,形成共識,使得家長容易改變自己的觀念。例如,有些家長對學生的管教還是單一的要求成績,對學生的心理不是很重視。老師從學生平時的表現(xiàn)得知學生心理問題更嚴重,和家長溝通后發(fā)現(xiàn)家長并不是很重視時,可以在家長群里引起話題,引導其他家長進行討論這種典型現(xiàn)象,讓家長在側(cè)面理解老師想表達的意思,家長就會慢慢地接受和改變自己的觀念。又如,如果家長有問題也可以在家長群發(fā)問,老師在回復說明的時候可以讓其他家長也知道情況,避免重復溝通,浪費時間。
老師可以借助微信、QQ等即時通訊工具獲取教育資源的便捷性,針對性地向家長推送文章、案例、講座、視頻等資源,構(gòu)筑班級“網(wǎng)上家長學?!薄@?,對于班級里的某些普遍現(xiàn)象,對于和家長交流中發(fā)現(xiàn)的比較常見問題,老師一方面應該及時在家長群表達自己的意見,及時把問題扼殺在襁褓之中;老師還可以在家長群里,及時告訴家長自己的教育理念、教育方法和措施,以便家長理解老師的教育方式,更好地配合學校和老師的工作;更可以推送符合教育規(guī)律的網(wǎng)絡教育資源給家長,讓家長在學習中提高認識。又如,在每個學期的開學前、期中期末考后,借助即時通訊工具平臺的網(wǎng)絡會議功能,在家長群召開質(zhì)量分析會、學情分析會,對學生一個學期以來的表現(xiàn)作總結(jié),以及展望下個學期整體目標,讓家長覺得老師是尊重家長,把家長當成重要的合作伙伴,希望一起合作把學生教育好。及時通訊工具能增加家長會以外的溝通機會,做到及時、積極地和家長溝通,有想法及時溝通,有疑問誤會及時澄清,有問題及時解決。家長信任老師,老師樹立威信,溝通、配合、合作,達到更好的家校教育效果。
二、善用家長會平臺
傳統(tǒng)型的家長會一般作用是告訴家長學生的學習成績、班級建設、表彰信息等情況,基于現(xiàn)代化信息溝通工具基本普及的狀況下,這些信息平時家長就已經(jīng)知道,留在家長會解決意義不大。那么,家長會是不是失去了意義?當然不是,信息化時代下的家長會作用在于老師和家長面對面溝通,讓家長和老師能直觀地感受到彼此的情感、態(tài)度、教育觀。家長會的重點是把重要問題,希望家長重視理解的問題好好地解釋說明,真正回歸“家長學?!痹c。
老師應該要有演講的準備,要通過自己的講演去感染家長,去傳遞自己的想法、信念、決心;要去激勵家長,鼓舞家長,讓他們明白老師,信服老師,配合老師。另外,一些需要家長知曉、配合完成的,對于家長來說是復雜的和可能存在大量問題的工作,家長會是溝通交流最好契機。比如,廣州市推行學生綜合素質(zhì)評價,不少家長因不清楚具體情況而表現(xiàn)焦慮和提出很多疑慮,在微信、QQ上解釋起來費時費力,本人召集了兩次家長會,一次讓家長拿著規(guī)章條例,一次讓家長拿著具體填寫的本子,通過“家長提問——我解釋”的方式清楚明晰地解決了問題。同時,在家長會后及時建立專題討論群,讓家長們能夠及時提問、互相解答,增進溝通,比較好地解決了問題。另外,家長會上,班主任還可以邀請教育理念和老師相近相同的家長做講演或分享,身邊的榜樣讓家長們能更好地理解老師的理念,接受和信服老師的指導,做好家校配合工作。
三、善用單獨約談契機
對于單個學生的問題,通常都需要約談家長或者家訪。這種情況,我們首先要了解家長的心態(tài)、心理預期以及其他情況。不少老師都會遇到這么一些問題:有些家長對于家校合作的教育形式?jīng)]有概念和思想認識,沒有意識到家校教育的重要作用;有些家長不重視家校溝通合作,覺得教育就交給老師,自己的改變和參與的意愿不強甚至沒有;有些家長工作繁忙,無暇顧及學生的學習生活,更不能盡力教育學生;有些家長的教育方法簡單粗暴,教育目標只有成績……家長的不得法、不主動甚至不配合,使得家校合作教育效果低,更可能起到反效果。此時就要求老師積極主動地和家長溝通,引導家長說明家庭情況,以同理心表達對學生問題的想法和感受,以及對學生教育的意愿目標。心理學研究表明,每個人都有傾訴的本能和需要。老師的關(guān)鍵是擺正心態(tài),而不是一開始就認定家長有問題,覺得家長不懂教育,一味要求家長按自己的方式方法去解決問題。
單獨約談不同于上述兩種方式,更傾向于個性化、特殊化。老師應該鼓勵家長多講、學會傾聽,理解他們的難處和家庭條件,同時能夠在這個基礎上把自己的想法做法進行微調(diào),以更好地適應不同家庭家長的需求,讓他們覺得被重視、被認真對待,才能更好地配合老師的工作。老師在了解到家長教育觀念和現(xiàn)實教育問題后,應該適當提供幫助,使家長能夠更好地實施家庭教育。比如:有家長反映學生在家里沒有學習動力,學習拖拉,我會建議家長留出學生自己掌控的時間,不要什么都幫學生安排好,以至于沒有動力。甚至允許學生一定程度上可以使用手機作為獎勵,這時家長會擔心學生失控沉迷手機問題,我會幫助家長和學生達成協(xié)議,同時在學生不遵守協(xié)議,家長投訴的時候,對學生進行批評管教,以此協(xié)助家長在家管教好自己的孩子。
上述三法都是多年班主任工作摸索、反思和積累的結(jié)果。蘇霍姆林斯基說:“最完備的教育是學校與家庭的結(jié)合?!奔倚:献?、家校教育才是真正完備的教育結(jié)構(gòu),只有家庭和學校形成合力,才能共育學生,促進學生全面發(fā)展。
因應社會的發(fā)展,家長需要跟上時代的節(jié)奏、孩子的變化步伐,更新自己的教育觀念。老師需要持續(xù)幫助引導家長不斷提高家庭教育的能力,積極配合學校、老師的教育工作。只要老師用心,家長助力,就一定能夠讓教師、家長、學生“同心、同步、同向”,讓家庭教育和學校教育共進共贏。
參考文獻:
[1]唐景楓.基于學生健康成長的家校合作共育策略探究[J].成才路,2019(35):98-99.
[2]王明,朱知慧.學校變革視域下的家長參與:內(nèi)涵、困境與突破[J].當代教育科學,2019(12):60-65.
[3]董其榮.多元開放 和諧教育[J].科學大眾(科學教育),2019(12):74.
[4]唐莉敏.走進家庭,走進學生——淺談新時期的家校合作藝術(shù)[J].才智,2019(36):196.
[5]何立根.讓微信成為家校合力育德的新平臺[J].學周刊,2020(02):164.
[6]秦超.初中家校群中家校關(guān)系的困境與突圍[J].教書育人,2019(35):61-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