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的課堂需要營造愉悅和諧的氣氛,需要調動學生的學習情緒,需要激活學生的思維、啟迪學生的智慧,需要師生真誠、民主、平等的交流,需要生動形象、睿智幽默的教學語言。幽默是營造課堂氣氛的興奮劑,優(yōu)化課堂教學的催化劑,提高教學效益的添加劑,融合師生關系的潤滑劑,培養(yǎng)創(chuàng)造性思維的推進劑。教育家斯維特洛夫認為:“教育家最主要的、也是第一位的助手是幽默?!庇哪慕處熗形Γ苴A得學生的親近和喜愛。語文教學中巧妙、適時、適地、適人、適度地運用幽默,能夠化沉悶為活躍,化緊張為輕松,化平淡為有趣,化腐朽為神奇,彰顯語文的靈性和魅力。語文名師取得成就的原因是多方面的,而其中之一就是,他們善于恰當把握和靈活運用幽默的藝術,創(chuàng)設輕松的情境,激發(fā)學生的情感,啟發(fā)學生的思維,讓學生在輕松愉快的氣氛中高效學習,促進學生的個性張揚,潛能開發(fā),獲得全面而健康的發(fā)展。讓我們走進語文名師課堂,感受他們課堂教學幽默的藝術魅力,探究其課堂教學幽默的生成路徑。
一、自我調侃法
自我調侃法,說話者拿自己開玩笑,通過反語、夸張、對比等修辭手段,幽自己一默,達到藝術“笑”果。
師:我這個人有很多優(yōu)點,有的優(yōu)點大家一看就能發(fā)現(xiàn)。比如我朝這一站,哎,身材還不錯,蠻苗條;模樣也還可以,挺瀟灑的;這臉上優(yōu)點就更多了(微笑著指著自己臉上的痘),這個,這個,還有這,共有二三十來個呢。看不到的優(yōu)點也不少,比如我音色好,歌唱得很好,今天我就給大家唱一首歌。(特級教師韓軍:《大堰河,我的保姆》)
韓軍老師以自我調侃的方式、反語自嘲的口吻進行自我介紹,暴露自己的臉上長痘的“優(yōu)點”,展示老師平凡的、真實的一面,讓學生感覺到老師的平易親切,從而拉近了師生的距離,營造出輕松和諧的課堂氛圍。
二、故錯曲解法
故錯釋義法,根據(jù)教學的需要,對某些概念、詞語、觀點做巧妙的或者歪曲的理解,形成幽默的藝術效果。
師:剛才你們都知道我是誰了?那你們應該怎樣稱呼我呢?誰先來?
生:我叫您“趙老師”。
師:可以,還可以稱呼什么?
生:趙伯伯
師:也可以??!
生:趙爺爺
師:行,但我最喜歡的一個詞,大家剛才沒說到。
生:趙先生
師:我是比你先生出來的。
(生大笑)(特級教師趙景瑞:《發(fā)短信息》)
當學生稱呼老師為“先生”時,老師把“先生”一詞拆解為“先”“生出來”,以親合的態(tài)度、幽默的語言,以大朋友的身份走進孩子們的心靈,獲得孩子們的認可。
三、偷換概念法
偷換概念法,是指將概念的含義進行轉移、轉換從而產(chǎn)生幽默的藝術手法。
師:“今天我來給大家上一節(jié)課,我先介紹一下自己,我姓錢,也就是“沒有錢的錢”(生笑)。你們猜我多大歲數(shù)?”(生說40歲、50歲、60歲)師:“都不對,其實我是18歲!”(學生覺得奇怪)師:“我的自然年齡是74歲,我做過心理測試,心理年齡才18歲,我是你們的大哥哥?!保ㄌ丶壗處熷X夢龍:《死海不死》)
為活躍課堂氣氛,拉近師生距離,創(chuàng)設和諧愉悅的教學情境,老師安排了課前猜年齡環(huán)節(jié),自曝自己年齡只有18歲,老師把自然年齡轉換成心理年齡,并以學生的大哥哥相稱,老師的童心、活潑、和藹、友善、幽默在此展露無遺。
四、對比反差法
對比反差法,運用對比的手法,形成目的與結果的落差,揭示事物的不一致性,從而產(chǎn)生幽默效果的藝術手法。
師:“同學們,他讀得怎么樣?”生:“他讀得太快了。而且還讀錯了一些地方?!??師:“嗯,對。是讀得太快了。給人的感覺,朱自清不是在散步,而是在跑步?!保ㄉΓ煟骸澳阌X得該怎么讀,給同學們示范一下,好嗎?”學生朗讀。師:“不過,還是有點兒小跑的味道?!保ㄌ丶壗處熇铈?zhèn)西:《荷塘月色》)
老師指導學生朗讀要把“自己放進去”,把文章的語言變成自己的心聲,讀出韻味。當學生語速過快時,老師用“跑步”“小跑”作比較,與原文中朱自清“背著手踱著”散步形成反差,形象地對學生進行善意地提醒,讓學生意識到朗讀時語速語調緩急輕重的處理。
五、情景模擬法
情景模擬法,是指創(chuàng)設場景或者模擬情景,開展認知活動的一種幽默的教學藝術。
師:詞語一定要聯(lián)系課文來理解。誰能把雜草的話讀一讀,讓人感到它已經(jīng)是有氣無力了?
生:“完了,我們都喘不過氣來了?!保曇舸螅?/p>
師:你沒有完,(學生笑)再噴灑兩遍你都不會完。要么你的抗毒能力強,要么我的化學除草劑是假冒偽劣產(chǎn)品。我再噴灑一點。(說完,又朝該生身上“嗤嗤”地噴了幾下。生大笑。)
生:“完了,……我們……都喘不過氣來了?!保▽W生喘著氣讀)
師:我聽到你喘氣了,但是聲音仍然很大。說話的聲音這么大能完嗎?(學生笑)
生:(小聲地)“完了,我們都喘不過氣來了?!?/p>
師:好,掌聲鼓勵。(學生鼓掌)這就是“有氣無力”,讀——(學生讀“有氣無力”)
當學生將句子讀得響亮,有違句子的含義時,老師循循善誘,運用情景模擬的方法進行巧妙的提醒和幽默的評價,指出不足,還朝學生身上“嗤嗤”“噴了幾下”,學生最終朗讀到位,讀出了“有氣無力”的感覺,學生在輕松愉悅的氣氛中加深了對詞句的理解和感悟。
六、舉重若輕法
舉重若輕法,是指運用小故事或者生活中的小事例,將深奧的道理、復雜的原理、重大的難題,簡單清楚呈現(xiàn)、輕松予以解決的幽默藝術。
師:“議論文并不神秘,我3歲的小孫女也會作議論文。有一次小孫女說‘我最喜歡爺爺了。這是論點。‘爺爺喜歡我,不罵我,買棒冰給吃,還帶我到兒童公園去玩。舉了四個論據(jù)。‘所以我喜歡爺爺。這是結論,與開頭呼應?!保ㄉΓ?。(特級教師林偉彤議論文寫作指導)
老師利用諧趣的方式,寓教于樂,化難為易,讓學生笑聲中在理解了議論文的基本特征,消除寫議論文的畏難情緒。
七、邏輯歸謬法
邏輯歸謬法,是指對錯誤的觀點不正面指出來,先假設其是正確性,由此推論得出荒謬結論,從而否定其錯誤觀點的幽默藝術。
師:誰能講一下“浩浩蕩蕩”?
生:“浩浩蕩蕩”就是氣勢浩大。形容人數(shù)多,氣勢浩大。
師:人數(shù)眾多,氣勢浩大。我給你舉個例子吧。比如今天老師們來聽課,人數(shù)很多,氣勢也挺大。“浩浩蕩蕩”地坐了滿屋子的老師。行不行?
生:不行。
師:為什么不行?這不是人數(shù)多,氣勢很大嗎?你的錯出在哪兒自己糾正吧!
生:“浩浩蕩蕩”還得是行動著的。
師:還得是行動著的。這點補充得對不對?
生:對。
師:對是對了,不太準確。我再舉個例子:自由市場上人多不多?
生:多。
師:自由市場上人來人往,熙熙攘攘,浩浩蕩蕩。行不行?
生:不行。
師:錯誤出在哪兒了?
生:還得是行走著的。
師:自由市場上的人也沒有躺下呀?
(笑聲)
生:還得是整齊的。
師:不一定是整齊的。
生:還得是形成隊伍的。
師:有點道理了。
生:還得是向同一目標去的。
師:對,有方向性。大家行動一致向一個方向,這才叫“浩浩蕩蕩”呢。(特級教師支玉恒:《飛奪瀘定橋》)
老師引導學生正確理解“浩浩蕩蕩”一詞,學生解釋為氣勢浩大,人數(shù)眾多。老師運用歸謬的方法,今天老師們來聽課,人數(shù)也很多,氣勢也大,“浩浩蕩蕩的”坐滿了屋子,行不行?學生得出結論,浩浩蕩蕩,應該是行動著的。老師再次追問,自由市場里人來人往,熙熙攘攘,浩浩蕩蕩,行不行?學生得出結論,必須還得是走著的。老師繼續(xù)發(fā)問,自由市場里的人也沒有躺下的呀!學生反應出,要形成隊伍,要向同一個目標去。老師運用邏輯歸謬的幽默處理,,通過層層追問,引導學生辨析體會詞語理解中的細微差別,從而準確地掌握和運用詞語。
八、就地取材法
就地取材法,是指就地取材,順手拈來,不露痕跡地將幽默潛于事物的深層,運用于課堂教學的幽默藝術。
生:我發(fā)現(xiàn)了,數(shù)字不一樣。請問“華里”和“千米”如何換算?(眾笑)
師:我可以告訴你,1000余華里完全等于500余千米。
生:那好,毛澤東不用“500余千米”,而用“1000余華里”,給人感覺戰(zhàn)線特別長,人民解放軍特威風。
師:同學們真是敏感!太棒了!
生:“華里”具有中國味兒,“千米”是外國的換算制。
師:原來毛主席擁有一顆中國心?。。ū娦Γㄌ丶壗處熗蹙骸度嗣窠夥跑姲偃f大軍橫渡長江》)
老師引導學生挖掘詞語的深層內涵,就地取材,信手拈來,巧妙地將授課學校的培養(yǎng)目標“世界公民中國心”之“中國心”用于對毛主席恰當使用語言的藝術及博大情懷的評價,讓學生在幽默中增長知識,輕松愉快,回味無窮。
馮渝,四川省廣安友誼中學教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