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哈納·米納(1924-2018)的第一部長篇小說《藍燈》是敘利亞文學史上里程碑式的著作。小說中人物形象眾多,因代表的階層不同而展現(xiàn)出不同的特點,本文著重以作者運用的對比和象征手法為突破口,選擇其中兩位典型的女性形象進行對比研究,分析小說中塑造的女性形象的特征,以期探討哈納為無產(chǎn)階級追求自由解放和平等權利所發(fā)出的聲音。
關鍵詞:哈納·米納;階級矛盾;女性形象
作者簡介:馬驍(1994-),女,漢族,寧夏人,寧夏大學阿拉伯學院研究生,研究方向為阿拉伯語語言文學。
[中圖分類號]:I10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2139(2020)-09--01
《藍燈》以主人公法里斯的人生經(jīng)歷為主線,突出了殖民戰(zhàn)爭背景下日益突出的社會各階層之間的矛盾,深刻揭露了當時敘利亞社會問題。哈納·米納在小說《藍燈》中塑造的人物形象特點各異、階級分明,甚至在女性形象的塑造上,米納都在看似不經(jīng)意間賦予了人物形象之間鮮明的階級矛盾,尤其是本文將要討論的圍繞男主人公法里斯產(chǎn)生感情線的兩位女性形象:法里斯的情人——師娘和法里斯的初戀——冉達。
一、《藍燈》中女性形象簡介
1.初戀——冉達
冉達是一位具有悲劇色彩的正面女性形象,是故事中美好的象征。但因出身底層而早早挑起生活的重擔,冉達與眾多女工一同擠在昏暗的倉庫里日日勞作。冉達與法里斯的感情線是故事的主要情節(jié)之一,在面對法里斯時,她既有女孩的羞怯與矜持,又表現(xiàn)出果敢和堅定;面對二人不得不分離的境況,她滿懷希望,毅然決定在家鄉(xiāng)等待法里斯凱旋歸來,卻因病郁郁而終。雖結局不盡人意,但冉達善良、美麗的特質(zhì)是正面人物形象的典型代表。
2.情人——師娘
師娘是故事中反面女性形象的代表。出身上層的師娘生活條件優(yōu)渥,住所寬敞明亮,生活起居有女仆照顧,更不用外出工作掙錢。成熟女性的魅力在年近中年的師娘身上盡現(xiàn),丈夫的離去使她感情缺失,因而她以勾引年輕男性并與之偷情的方式排遣寂寞。法里斯毫不例外地被師娘誘惑,與其維持了短暫的情人關系。師娘具有上層女性的高傲與冷漠,也有不守婦道的貪婪與自私,不顧家仇國恨與法國人打成一片,是典型的反面人物形象。
二、《藍燈》中女性形象對比
1.生活環(huán)境的對比
冉達與法里斯一起住在貧窮的大雜院里,每家只有一個房間,受命運的擺弄、過著底層社會的艱難生活;而居住在富人區(qū)的師娘家中應有盡有,女仆照顧她的飲食起居。師娘無需工作,而年少的冉達卻為了生計在空氣惡劣的地下室勞作。作者有意塑造二人生存條件的天壤之別,他用兩種住所的大小和環(huán)境之差別來象征底層女工與上層夫人之間不可跨越的鴻溝:“高樓大廈非夫人莫屬,低矮房舍和棚戶住的定是窮人”[1]。顯然住所的高矮差距形成了兩個階級的鮮明對比。
2.社會地位的對比
法里斯與上述兩位女性產(chǎn)生感情糾葛的高潮發(fā)生在他出獄后再次面臨失業(yè)之際。彼時成年男性的自尊心使法里斯盲目渴望一份工作,輕易被師娘開出的物質(zhì)條件誘惑,并開始了二人的情人關系。這是作者有意塑造的二位女性之間又一階級矛盾。在法里斯人生的轉折階段,身處上層的師娘能輕易幫他得到一份體面工作——消極防御局的監(jiān)工,使他有望躋身上流社會;而冉達卻不能幫助他分毫。對法里斯而言,冉達與自己同樣出身底層,不僅沒有能力幫助他,甚至以后還需他養(yǎng)活,而師娘僅靠一封介紹信就可以改變他的人生。一份工作,成了凸顯兩個階層女性最本質(zhì)區(qū)別的象征。對師娘而言,這份工作只是她與法里斯交易的籌碼,而對冉達而言,工作卻是維持生計的必要條件。這種強烈的對比凸顯了底層人與上層人之間的物質(zhì)和地位差距,以及底層人民輕易被上層人士掌控和擺弄的殘酷現(xiàn)實。
3.愛情地位的對比
小說中二位女性均與主人公法里斯產(chǎn)生感情糾葛,但性質(zhì)全然不同。對法里斯而言,冉達是純潔愛戀的象征。于冉達,她“曾冷酷地拒絕無數(shù)個追求者”[2],始終對法里斯保持唯一的純真的愛戀。可在師娘眼里,法里斯與他人別無二致:他對她而言,是可以用物質(zhì)交易的情欲對象,任何人都可隨時取代其位置,法里斯無法得到地位平等的愛情。
此種不平等也表現(xiàn)在當二人聽說法里斯即將離開的消息時,師娘對他冷若冰霜,并讓法國丈夫?qū)⑵錃虺鲩T,而冉達則是請求法里斯不要離開:“請你說一句吧,就說你決不遠走高飛了!”[3]可以看出,冉達懷著卑微的心態(tài)愛戀法里斯。二位女性表現(xiàn)出來的截然相反的態(tài)度,從另一方面顯現(xiàn)了階級的對立與不平等。階級和身份的差別,讓同為女性的冉達與師娘在愛情里的地位懸殊。底層社會的男女與上層階級的男女無法像同階級一樣建立平等的愛情,因階級不同,男女雙方在愛情方面無法實現(xiàn)平等。
三、總結
《藍燈》中隨處可見的象征和對比,不僅使小說讀起來更加生動形象,也使小說的內(nèi)容變得更加深厚。故事最后法里斯最終戰(zhàn)勝了自己的欲望,重回冉達身邊,對自由、獨立的追求最終戰(zhàn)勝了來自上層階級的物欲。哈納通過對小說中女性形象的對比,意圖向讀者展示一幅底層民眾從未放棄同殖民統(tǒng)治階級作斗爭的革命樂觀主義畫卷。
注釋:
[1]第13頁.
[2]第275頁.
[3]第279頁.
參考文獻:
[1]蔡偉良,周順賢.阿拉伯文學史[M].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1998年第1版,2001年3月第2次印刷.第377-378頁.
[2][敘]哈奈·米納.小說經(jīng)驗談[M].貝魯特文學出版社.1982年版,第90頁.
[3][敘]哈納·米納, 陳中耀譯.藍燈[M].湖南人民出版社.1983年9月第1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