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玉芳
摘? 要:網絡金融風險意識薄弱是大學生在網絡金融活動過程中遭遇各種風險和問題的原因,風險意識的形成和改變是各種影響因素作用的結果。文章從我國大學生面臨的網絡金融風險現(xiàn)狀出發(fā),基于安徽省5所高校的實地調研數據,分析了我國大學生網絡金融活動現(xiàn)狀和網絡金融風險意識的影響因素,并且利用多元Logistic回歸模型對大學生網絡金融風險意識影響因素進行了實證檢驗。研究發(fā)現(xiàn),我國大學生網絡金融風險意識薄弱,網絡金融風險防范能力較差;消費觀念和學校教育對大學生網絡金融風險意識影響最顯著,金融理財基礎知識和家庭教育也存在顯著影響,政府監(jiān)管因素影響力度有限。
關鍵詞:高校學生;網絡金融;金融風險;風險意識
中圖分類號:F832.5? ? ?文獻標識碼:A? ? 文章編號:2096-3769(2020)01-065-06
隨著移動互聯(lián)網的高速發(fā)展,網絡金融迅速發(fā)展,網絡消費日益活躍。大學生作為網絡上的年輕群體,對諸如網絡借貸、分期消費等網絡金融業(yè)務接受速度較快,但是消費觀念、自律意識尚未成熟,面對網絡借貸平臺的廣告宣傳以及對電子產品、奢侈品的渴望,容易產生非理性消費、過度消費而涉入非法借貸平臺、辦理高利率網絡金融業(yè)務等問題,同時也會帶來個人信息泄露、財產損失等問題,給大學生的學習、生活帶來了很大困擾[1]。近年來大學生因為網絡借貸而被借貸平臺威脅、恐嚇甚至被逼自殺的案例頻繁發(fā)生,這種現(xiàn)象的產生歸根結底是大學生網絡金融風險意識薄弱所致,所以要避免大學生因為網絡金融活動帶來的各種問題,首先應該著手提升大學生網絡金融風險意識,讓他們從主觀上認識到網絡金融活動可能給自己帶來的各種風險。而主觀意識的形成和改變是各種影響因素作用的結果,所以要提升大學生網絡金融風險意識就必須深入了解大學生網絡金融風險意識的影響因素,這是本文研究的出發(fā)點。
一、大學生網絡金融風險意識影響因素定性分析
對于目前我國大學生網絡金融活動情況,本文通過實地問卷調查的形式獲取數據和資料。問卷調查表中設置了包括網絡支付平臺使用、網絡借貸、網絡金融風險認知以及與網絡金融風險意識相關的各種因素等18個問題,被訪問者是來自安徽大學、安徽醫(yī)科大學、合肥學院、安徽三聯(lián)學院、安徽職業(yè)技術學院5所高校的在校大學生,共隨機發(fā)放600份問卷調查表,收回可用問卷579份,有效回收率達96.5%。
(一)大學生網絡金融活動現(xiàn)狀
問卷調查數據顯示,有99.48%的大學生使用過手機掃碼支付或者網上銀行支付購物,僅有0.52%的同學未使用過,其中有43.18%的大學生近三個月內掃碼支付或網上銀行支付在1-3次之間,22.45%的大學生使用次數在4-6次之間,32.99%的大學生使用在6次以上。對于“您是否使用過花唄、借唄以及其他網絡借貸平臺等網絡金融平臺借款”問題的回答,有73.45%的大學生回答“是”,只有26.55%的大學生未使用過??梢娋W絡金融活動在我國高校學生中的普及率很高。
對于是否了解網絡借貸風險的調查數據顯示,有32.82%的大學生已經了解,67.18%的大學生不了解,而關于 “您是否登陸過廣告彈出借貸平臺頁面” 問題的回答,有83.77%的大學生登陸過,只有16.23%的大學生未曾登陸過??梢娢覈蟛糠执髮W生對網絡金融風險既不了解,也沒有防備意識,網絡金融風險意識很低。
(二)大學生網絡金融風險意識主要影響因素
大學生網絡金融風險意識的高低受到諸多因素影響,尤其是在網絡消費以及“消費經濟”思想不斷普及的背景下,影響大學生網絡金融風險意識的因素就更加復雜,參考張承惠[2]、吳再發(fā)[3]、周劍平[4]、王虹帥,肖志鵬[5]等學者的研究,同時結合問卷調查資料,本文對可能影響目前我國在校大學生網絡金融風險意識的因素進行歸納總結:
1.消費觀念
大學生的消費觀念是影響其網絡金融風險意識的主要因素之一,在經過了高中階段父母和學校嚴格的監(jiān)管之后,來到了大學校園,遠離父母,在一些媒體以及偶像劇的誤導下,大學生極易產生相互攀比以及對高檔電子產品、奢侈品的向往,“花明天的錢圓今天的夢”的“超前消費”觀念滋生,一些大學生不顧自身及家庭經濟條件的限制,忽略了網絡金融可能帶來的風險,通過網絡平臺從事網絡借貸獲得。問卷中,受訪者被問及超前消費是否會給自己的生活和學習帶來負面影響時,有62.4%的大學生選擇了“否”,只有37.6%的比例選擇“是”,說明超前消費在現(xiàn)代年輕人中比較盛行,而對于沒有收入來源的大學生來說,超前消費會給自己以后的生活和學習以及家庭帶來一定風險,接受超前消費的大學生對網絡金融風險的識別能力還比較弱。
2.金融理論知識
對金融風險、財經法規(guī)等基礎知識的缺乏也是影響大學生網絡金融風險意識的重要因素,尤其是一些理工類專業(yè)的學生,對金融、理財等基礎課程接觸很少,實際利率、名義利率等專業(yè)概念幾乎一無所知,無法識別網絡金融借貸平臺推出的“零利率”背后高手續(xù)費的借貸陷阱,對借款條款中相關法律責任也不能正確理解,導致對網絡金融活動尤其是網絡借貸可能帶來的風險缺乏認識。問卷中,對“您是否學習過金融理財、法律基礎等課程”問題的回答,51.3%的大學生選擇了“是”,48.7%的大學生選擇了“否”,學習過金融理財及法律類課程的學生對網絡金融風險有一定的識別和規(guī)避能力。
3.家庭教育
良好的家庭教育對子女的生活消費習慣影響深刻,父母長期的縱容尤其是在子女未成年之前的過度縱容會導致子女缺乏自我約束意識,對于過度消費、網絡信貸風險也毫無識別能力、網絡金融風險意識薄弱[6]。問卷中,這一因素體現(xiàn)在問題“您父母是否接受過中高等教育”中,58.2%的大學生選擇“是”,41.8%的大學生選擇“否”,父母文化水平的高低一般會直接影響對子女的教育方式,正確的消費方式和勤儉節(jié)約的生活方式一般也都得益于父母的教育。
4.政府監(jiān)管
相對于傳統(tǒng)的商業(yè)銀行信貸,互聯(lián)網金融是一種新事物,目前在我國還處于發(fā)展的初期階段,嚴格、完善的監(jiān)管體系還沒有建立,尤其是互聯(lián)網金融平臺缺乏傳統(tǒng)金融機構的監(jiān)管體系和規(guī)章制度,互聯(lián)網金融平臺在具體業(yè)務開展過程中也很少受到監(jiān)管機構的限制,金融平臺之間也沒有形成信息共享機制,相互之間獨立運營,造成在大學生申請網絡金融業(yè)務時沒有得到有效的風險警示,并且一些大學生為了償還舊債而從 其他平臺借新債,最終形成惡性循環(huán)[7]。對于 “您在網絡信貸申請過程中是否被網站或者客戶經理提醒過風險狀況”問題的回答,62.5%的大學生選擇了“是”,37.5%的大學生選擇了“否”,大部分大學生在辦理網絡金融業(yè)務時都沒有被提示過風險。風險警告是信貸過程中的基本程序,國家監(jiān)管部門要求信貸機構在向居民提供貸款時必須給予風險警告,尤其是在校大學生,更應該給予風險警示,網絡信貸機構是否遵照此程序體現(xiàn)了其受到政府監(jiān)管情況。
5.誠信認知
許多大學生不了解因經濟活動違約而進入社會征信系統(tǒng)黑名單對自己未來生活工作產生的影響,在從事網絡金融活動時也就缺乏對風險的規(guī)避意識。充分了解自己的征信記錄情況,說明大學生對我國居民個人的“征信”政策以及自身的誠信情況比較關注,在日常生活中也會注意自身誠信度的積累,對于風險較大、影響自身誠信度的網絡金融行為會提高識別度[8]-[9]。調查結果顯示,有71.3%的大學生對 “您對自己的征信記錄是否了解” 問題的回答為“否”,只有28.7%的大學生選擇了“是”,大部分的大學生對我國居民個人的“征信”政策以及自身的誠信情況很少關注,忽視日常生活中自身誠信度的積累,對于風險較大、影響自身誠信度的網絡金融行為也缺乏免疫力。
6.學校教育
學校教育是大學生網絡金融風險意識高低的重要影響因素,也是大學生除父母之外思想意識教育的主要責任人,學校在網絡金融風險方面的宣傳、教育能夠從日常生活和學習中給予大學生網絡金融風險意識潛移默化的影響,學校的重視程度越高、宣傳教育力度越大,對大學生網絡金融風險意識的強化作用越強。召開關于網絡風險識別相關的班會和講座是學校普遍采用的教育方式,問卷中,大學生對“您所在班級每學期召開多少次與網絡風險識別相關的班會和講座”問題的回答在0-5次不等,次數越多表明學校對學生網絡風險的教育越重視,越有助于在校大學生網絡金融風險意識的提升。
二、大學生網絡金融風險意識影響因素實證分析
(一)指標設置
在上文歸納的影響大學生網絡金融風險意識主要因素的基礎上,本部分通過構建多元Logistic回歸模型的方式進一步探索各因素的具體影響程度。模型的被解釋變量是大學生的網絡金融風險意識程度,通過問卷調查獲取數據,問卷中設置“您認為網絡貸款超過多少額度會給自己帶來風險”,該問題是對大學生網絡金融風險意識的總體衡量,大學生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自主填寫,單位為千元,回答的額度越高說明其網絡金融風險意識越薄弱。從獲取的數據來看,11.3%的大學生填寫的額度在5千以下,有37.6%的比例填寫的額度在5千到1萬之間,28.3%填寫的額度在1萬到1.5萬之間,17.9%的大學生填寫的額度在1.5萬到2萬之間,4.9%的大學生填寫的額度在2萬以上。被解釋變量主要根據上文的主要影響因素設置,具體各變量情況見表1。
(二)描述性統(tǒng)計及相關性分析
收集和整理問卷調查獲取的原始數據,剔除個別奇異值,而對于個別缺失數據采用內插法進行補充,計算經過預處理之后的各變量的描述性統(tǒng)計指標(見表2),可以看出,目前各變量分布已經比較正常,符合正態(tài)分布的基本形態(tài),適合后文進一步定量分析和模型擬合的需要。
計算被解釋變量和解釋變量之間的相關系數(見表3)。可以看出,各解釋變量與被解釋變量之間的相關性均比較高,相關系數絕對值最高的達到了0.869,最低的也有0.568,說明解釋變量與被解釋變量之間具有顯著的線性關系,同時也體現(xiàn)本文歸納的各大學生網絡金融風險意識主要影響因素的準確性。risk與school之間相關性最顯著,相關性系數為-0.869,大學生網絡金融風險意識的高低與學校的教育關系最為密切,學校開展的網絡風險方面的班會和講座次數越多,越有助于大學生網絡金融風險意識的提升。risk與regulation間的相關系數為-0.568,雖然是各因素中最低的,但也達到了顯著相關的水平,政府監(jiān)管與大學生網絡金融風險意識也有較為密切的關系。各解釋變量之間的相關系數均比較低,絕大部分在0.4以下,且符號正負不一,說明各解釋變量之間相關性很低,說明本文選取的解釋變量之間的獨立性比較高,用之構建多元線性Logistic回歸模型出現(xiàn)多重共線性、自相關性等問題的可能很小。
(三)多元Logistic回歸模型構建及分析
在定性分析和相關性分析的基礎上,構建各影響因素與大學生網絡金融風險意識之間的多元Logistic回歸模型(見表4),進一步探索各因素對風險意識的影響程度以及影響的差異情況。
表4中各解釋變量擬合系數符號與前文相關性分析結論以及各變量的設置含義相吻合,各變量擬合系數的標準誤差都比較小,而各解釋變量的邊際效用均在10%以下,大部分在5%以下,所以模型整體擬合效果較好,可用于實際問題的分析。在1%水平下,concept和school通過了檢驗,消費觀念和學校教育是大學生網絡金融風險意識影響因素中最突出的兩個,而school的顯著性水平最高,p值為0.0003,school對被解釋變量的影響最顯著,說明學校教育對于大學生網絡金融風險意識的影響最明顯,學校召開網絡風險相關的班會和講座的次數越多,大學生可接受的網絡信貸額度就越低,網絡金融風險意識越強。knowledge和home通過5%的顯著性水平,大學生擁有的金融理財等基礎知識和家庭教育是其網絡金融風險意識的顯著性影響因素,大學生學習過金融、財務、法律等相關課程可以提升其網絡金融風險意識,父母知識文化水平也對大學生網絡金融風險意識有很強的正向影響。regulation通過了10%的顯著性水平,說明政府監(jiān)管在一定程度上能夠提升大學生網絡金融風險意識,但影響力度有限。sincerity沒有通過10%檢驗水平,大學生對自己的誠信認知情況與其網絡金融風險意識之間沒有顯著的作用關系,無論對居民個人的“征信”政策以及自己的征信記錄了解與否,都不會顯著影響自己的網絡金融風險意識。
三、結論與建議
(一)主要結論
通過問卷調查分析和實證分析,本文主要得出以下幾條結論:(1)我國大學生網絡金融活動頻繁,理性消費受到挑戰(zhàn),大學生網絡金融風險意識薄弱,缺乏網絡金融風險防范能力。(2)大學生網絡金融風險意識的高低受到消費觀念、金融理論知識、家庭教育、政府監(jiān)管、學校教育等多種因素影響,每種因素都在一定程度上對大學生網絡金融風險意識的提升起到一定的作用。(3)眾多網絡金融風險意識影響因素中,大學生消費觀念和學校教育是最突出的兩個,對大學生網絡金融風險意識的影響最顯著,金融理財知識和家庭教育也對大學生網絡金融風險意識有顯著影響,政府監(jiān)管因素有一定影響,但影響力度有限。
(二)對策與建議
1.重視理性消費習慣的引導,加大網絡風險教育
大學生網絡金融風險意識薄弱的最主要影響因素之一就是消費觀念的扭曲,理性消費習慣的培養(yǎng)在人生觀、世界觀和價值觀形成的大學時期尤為重要,學校應該在承擔起網絡風險教育的主要責任,通過主題班會、宣傳講座、網絡風險課以及教師課堂上的宣講等多種手段向大學生傳達科學消費觀念,幫助大學生提升理性消費意識和網絡金融風險意識。
2.強調金融理財以及法律知識的儲備
金融理財及法律基礎知識的儲備與大學生網絡金融風險意識密切相關,在基礎知識不足的情況下,大學生很難識別網絡金融活動的真假,容易主動或被動地接受網絡金融活動,學??梢砸灾餍拚n或考察課的形式在各專業(yè)開設金融理財、網絡金融、法律基礎等課程,以提升所有專業(yè)學生基礎知識的儲備,強化大學生網絡金融風險意識。
3.規(guī)范網絡金融行為,加大網絡詐騙打擊力度
政府機構在大學生網絡金融風險意識提升過程中也應該有效發(fā)揮作用,通過不斷完善監(jiān)管法規(guī)、制定嚴密的監(jiān)管流程以提升對網絡金融平臺和金融活動的檢驗力度,同時也要加大網絡金融不法行為的懲罰力度,從源頭上遏制網絡金融風險的產生。
4.提升大學生識別安全網絡金融平臺的能力
大量魚龍混雜的網絡平臺和釣魚平臺,一旦點開或者使用,不僅會造成個人信息泄露,同時造成財務損失,如果使用常規(guī)的支付寶等平臺相對較為安全,但大學生所使用的平臺千奇百怪,不少平臺并非常用平臺,存在的風險大學生也無法了解,監(jiān)管機構、學校等需要從平臺的合規(guī)性、使用流程、身份驗證方式、借款利率和手續(xù)費等方面幫助大學生識別安全網絡金融平臺的能力。
參考文獻:
[1]王銘,陳文雯,王守剛.互聯(lián)網金融背景下校園貸風險防范與教育引導機制研究[J].揚州大學學報(高教研究版),2018(5):33-37.
[2]張承惠.關于互聯(lián)網金融風險的思考與建議[J].經濟縱橫,2016(4):93-96.
[3]吳再發(fā).陷阱與跨越:校園貸視閾下的大學生消費引領[J].福州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7(2):105-108.
[4]周劍平.互聯(lián)網金融風險影響因素及法律規(guī)制[J].齊齊哈爾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7(1):78-80+86.
[5]王虹帥,肖志鵬.涉足“校園貸”大學生的心理干預及教育對策[J].北華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8(3):146-151.
[6]盧寧,高世杰.移動新媒體場域下高校青年消費觀的異化與重塑[J].教育評論,2019(02):26-29.
[7]何文虎,楊云龍.我國互聯(lián)網金融風險監(jiān)管研究——基于制度因素和非制度因素的視角[J].金融發(fā)展研究,2014(8):48-54.
[8]李偉.互聯(lián)網金融風險與防范研究綜述[J].經濟研究參考,2017(54):49-61.
[9]仇曉光,劉聞博.互聯(lián)網金融風險防控論綱[J].江西社會科學,2015(9):166-1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