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中焰
摘要:在我國的文化遺產保護中應用公共考古學在一定程度上能夠抑制當前文化遺產消失的危機,同時縮短考古文化學術項目與文化遺產保護、社會大眾之間的距離。然而在當前我國的公眾考古學在文化遺產保護中存在一些問題,影響了文化遺產事業(yè)的可持續(xù)發(fā)展。因此本文簡述公眾考古學的概念,分析其存在的問題,并提出相應的應用策略,以及為相關文化遺產保護工作人員提供借鑒和參考。
關鍵詞:公眾考古學;文化遺產保護:應用分析
我國現階段的公眾考古學已經經歷了近幾十年的規(guī)劃發(fā)展,其內涵與理論結構、實踐經驗都得到了極大的完善和豐富。對文化遺產保護工作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和影響,并且公眾考古學也被歸為一類科學化的保護理念,所以在社會發(fā)展的新時期,加強公眾考古學在文化遺產保護中的應用是十分必要的。
一、公眾考古學概述
公眾考古學即是指將考古學、公眾群體以及政府公共部門等進行有機結合,基于維系考古學公益性,協(xié)調專業(yè)的考古工作和非專業(yè)公眾之間的關系,從而保障文化遺產保護工作的各項職責得以落實,促進考古學可持續(xù)發(fā)展。同時通過各種考古學珍貴資源的共享以及考古基礎知識的宣傳推廣可以使考古工作中出現的種種問題得到有效解決。其中從公共性質的角度來說,公眾考古學能夠以博物館、考古研究所等政府管制的專業(yè)部門作為媒介,引導社會公眾積極參與到考古活動以及文化遺產保護活動等。與此同時,博物館和考古研究所還要保障社會公眾利益以及保持自身的專業(yè)化,并且承擔一切考古資源的職業(yè)責任,要做到利用各種高端化技術來開展對珍貴文化遺產的保護、傳承、監(jiān)管等工作,還要與公眾加強溝通,爭取其群體的理解;其次在多元化的公眾層面上,其主要包括對考古資源以及文化遺產等具有創(chuàng)作和擁有資格的民眾群體,通過不同的形式積極參與文化遺產保護活動[1]。
二、當前公眾考古學在文化遺產保護中存在的問題
1.建設性破壞現象較為嚴重
在當前由于我國的重要施工項目以及建設工程越來越多、對不同地區(qū)遺留的文化遺產造成了不同程度的破壞,而且缺乏文化遺產保護意識,導致了搶救性發(fā)掘措施不合理,很多文化遺產遭到了比較嚴重的損失。同時一些大型建設工程的占地面積較大、路線較長,考古部門無法成功挽救所有的文化遺產。比如發(fā)現亟待采取保護措施的文化遺址,也無法及時與建設施工單位進行協(xié)調,建設路線以及建設方案會對文化遺址造成極大的影響。即便是建設施工單位調整施工計劃也耗費了大量的時間和人工精力。比較典型的案例即是舊城區(qū)改造,對其中的傳統(tǒng)民居都會采取強行拆除的措施,或者是對歷史建筑進行違規(guī)維修,都會導致文化遺產失去其歷史價值和風格特色[2]。
2.存在開發(fā)性破壞隱患
由于我國各個地區(qū)的歷史文化名城以及文化遺址等都會對經濟發(fā)展產生一定的帶動作用,由此住宿、餐飲、貿易等行業(yè)為了滿足民眾的文化旅游需求以及娛樂需求,就會大肆開展開發(fā)建筑活動,從而由此引發(fā)過度開發(fā)或者錯位開發(fā),導致歷史文化遺產受到不同程度的破壞和損傷,同時對歷史文化遺產保護環(huán)境造成了一定的影響。其次當前文化遺產、歷史文物、藝術品等走私活動非常猖獗,對文化遺產的保護工作造成了極大的阻礙,因此在挖掘歷史文化產生時,不但要具有專業(yè)的考古挖掘知識還要加強對文化遺產的保護,通過激發(fā)社會公眾的責任感和思想,從而確保文化遺產能夠得到有效保護[3]。
三、公眾考古學在文化遺產保護中的應用策略
1.利用多元化媒體宣傳推廣公眾考古學
現階段隨著我國信息化時代的來臨,對公眾考古學的應用也逐漸趨向信息化、多元化傳播宣傳。其可以利用多種途徑比如圖書、報紙、電視廣播、網絡平臺等媒介進行考古學知識宣傳,因此相關考古部門要調整考古學與媒體、社會公眾之間的關系,拓展高效率的考古學媒體傳播途徑,使考古學能夠更加深入的得到公眾的認可和應用。所以在文化遺產保護中主要可以借助廣播電視、平面視覺以及電子網絡媒體等三大類進行傳播,利用新媒介的廣泛性和公眾親和性等優(yōu)勢特征,引導社會公眾與考古學開展更深層次的互動。在應用公眾考古學時要注意學術語言與公眾語言的靈活轉換、收集全面的考古學影視資料等激發(fā)公眾參與熱情,以加大考古學的科普力度。
2.通過專業(yè)講座提高公眾的考古學知識素養(yǎng)及實踐經驗在應用公眾考古學的過程中通過專業(yè)知識講座同樣是提高公眾文化遺產保護意識的重要措施,考古學專家要充分的起到指導作用,激發(fā)公眾對考古學的研究欲望。不過在應用的過程中要適當放寬聽講座的對象,促使公眾考古學的參與群體趨向多元化。其次是要開展生動有趣的講座活動形式,以達到和諧愉悅的考古學知識學習氛圍,使公眾考古學的應用更加親民,拉近考古與公眾之間的關系。
四、結論
綜上所述,在文化遺產中使公眾考古學的應用更加自然和深入即要采取有效的宣傳推廣手段,此外還要關注文化遺傳保護工作中的細節(jié),在不同的實踐階段中總結完善文化遺產的保護經驗,充分結合社會公眾的參與熱情,提高我國的考古研究水平和保護工作能力,進而為我國的傳統(tǒng)文化遺產的保留、傳承、弘揚發(fā)展提供支持和動力,促進文化遺產保護工作的可持續(xù)發(fā)展。
參考文獻:
[1]郭玥,公眾考古學在文化遺產保護中的應用研究[J].文物鑒定與鑒賞,2019 (22):164-165.
[2]李思雨,公眾考古實踐研究[D].河北大學,2018.
[3]彭世蕾,公眾考古學在文化遺產保護中的應用研究[J].文化創(chuàng)新比較研究,2018,2(06):12-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