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海清,王勇,紀永健,李一然
德州市人民醫(yī)院,山東德州253014
AFP陽性胃癌(AFPGC)是指經(jīng)病理組織學證實的胃癌伴有血清AFP表達,并排除肝炎、肝硬化、肝細胞肝癌及生殖細胞惡性腫瘤等其他可能產(chǎn)生AFP的疾病。AFPGC發(fā)病率較低,國外文獻報道占胃癌的1.3%~15%[1],國內大樣本臨床病例報道少見[2]。目前國內外研究中關于AFPGC預后評估因素的意見尚不一致,有研究認為AFP升高是預后的獨立危險因素[3,4],但各研究采用的試劑不同致結論多樣化,因此,探尋統(tǒng)一的AFP界值標準有著重要的臨床意義。為排除不同試劑盒標準及區(qū)域等影響因素,我們前期研究預設定以AFP正常標準值上限倍數(shù)作為界定依據(jù),通過對不同AFP界值與患者腫瘤原發(fā)部位、腫瘤轉移情況及預后的相關性進行分析,最終設定以AFP正常上限值10倍為界值。本研究收集了62例AFPGC患者的資料,對比不同AFP水平AFPGC患者的臨床病理參數(shù),進一步分析AFP水平與預后的關系。
1.1 研究對象及分組 選擇2014年1月~2018年9月收治的AFPGC患者62例納入研究。納入標準:①經(jīng)組織病理學明確診斷為胃癌;②初診時血清AFP水平升高;③至少接受過手術、化療、放療中一種治療方案;④排除肝炎、肝硬化、原發(fā)性肝癌、生殖系統(tǒng)腫瘤、肺癌等其他可能產(chǎn)生AFP的疾病;⑤心、肝、肺、腎、骨髓等器官功能基本正常。62例中,男43例、女19例,年齡25~81歲、中位年齡53歲,病變原發(fā)于胃竇24例、胃底-賁門30例、胃體8例,合并淋巴結轉移23例、有其他臟器轉移39例(肝臟轉移32例)。根據(jù)患者血清AFP水平,將62例患者分為A組(AFP≥10倍正常上限值)和B組(AFP<10倍正常上限值)。A組30例,男24例、女6例;B組32例,男19例、女13例。
1.2 臨床病理參數(shù)收集 收集兩組患者的性別、年齡、原發(fā)腫瘤部位、轉移情況(包括淋巴結、其他臟器轉移的情況)及臨床分期等臨床病理參數(shù)。
1.3 生存及預后分析 隨訪至2019年6月,記錄無進展生存時間(PFS)及總生存時間(OS),自腫瘤治療首日開始計算。采用Kaplan-Meier曲線和Log-Rank檢驗進行生存分析。用SPSS19.0軟件進行統(tǒng)計分析。計數(shù)資料采用χ2檢驗或Fisher確切概率法,等級資料采用Mann-WhitneyU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兩組臨床病理參數(shù)比較 見表1。
2.2 兩組生存及預后情況比較 A組、B組1年生存率分別為50.0%、59.3%,中位PFS分別為6.0、8.0個月,兩組1年生存率和PFS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圖1)。A組、B組中位OS分別為12.0、14.0個月,A組中位OS短于B組(χ2=5.466,P=0.019,圖2)。
表1 兩組臨床病理參數(shù)比較(例)
圖1 兩組PFS情況
圖2 兩組OS情況
AFPGC是胃癌特殊而且少見的一種類型,發(fā)病率低,易發(fā)生肝轉移和淋巴結轉移,預后差。AFP作為一種特異性的腫瘤標志物,廣泛用于原發(fā)性肝癌和卵巢囊腫的診斷。近年研究發(fā)現(xiàn),人體其他腫瘤如胃癌、腸癌、膽囊癌、肺癌、卵巢癌等也可不同程度產(chǎn)生AFP,其中以胃癌最常見。
目前認為胃癌產(chǎn)生AFP的原因有兩方面,一是胃和肝臟均由原始前腸部分分化而來;二是胃癌細胞轉移至肝臟,轉移灶周圍肝細胞在增殖過程中產(chǎn)生AFP。本研究62例患者中有30例沒有發(fā)生肝轉移(30/62),且病情進展過程中僅有少數(shù)患者出現(xiàn)肝轉移(3/30),由此認為胃腸共同基因表型可能是導致AFPGC發(fā)生的主要原因。有學者對AFPGC中占比較高的肝樣腺癌(HAS)進行研究,推測產(chǎn)AFP的腫瘤細胞可能來自黏膜內高分化的腺癌細胞[5,6]。另外,AFPGC中干細胞標志物人類婆羅雙樹樣基因(SALL4)的高表達提示胎兒胃腸細胞的分化方向[7],而代表腸上皮化生的尾型同源盒基因(CDX2)在HAS中表達下調預示腸型胃癌向HAS轉變[8]。
AFP升高不僅是AFPGC診斷的必需條件,也被認為是AFPGC預后及療效評估的指標。Wang等[2]提出高水平AFP是胃癌預后的獨立危險因素,而不論是否存在肝轉移。SALL4作為一種癌胚蛋白,在原發(fā)性肝癌中陽性表達,且與AFP水平顯著相關,提示預后不良[9,10]。還有學者[4,11]提出對AFPGC患者動態(tài)監(jiān)測AFP可用于評估化療療效及預后,比CEA監(jiān)測更敏感。但關于AFP升高達到多少對診斷、治療選擇有意義,以及AFP升高程度與預后的相關性,目前國內外尚無統(tǒng)一結論。既往研究分別應用各自的界值[4,12,13],采用的臨床試劑不同,正常值標準亦不同,造成臨床判斷的多樣化,難以作為統(tǒng)一的評估標準進行推廣。本研究為避免以上弊端,預設定以AFP達正常值上限倍數(shù)作為界定標準,設定以AFP正常上限值10倍為界值。
AFPGC發(fā)病部位以胃底-賁門居多(30/62)、胃竇次之(24/60)、胃體最少(8/62),此與相關報道不符[14,15]。研究中我們發(fā)現(xiàn),AFP≥10倍正常上限值的患者腫瘤多發(fā)于胃底-賁門,肝轉移發(fā)生率高于AFP<10倍正常上限值者,而中位OS較AFP<10倍正常上限值者縮短。上述結果提示,AFP可以作為AFPGC病情及預后評估的臨床指標,原發(fā)胃底-賁門部位的AFPGC患者預后更差,而AFP≥10倍正常上限值可能是預后不良的標志。
綜上所述,與AFP<10倍正常上限值的患者相比,AFP≥10倍正常上限值的AFPGC患者腫瘤多發(fā)于胃底-賁門,更易發(fā)生其他臟器轉移尤其是肝轉移,預后相對較差;AFP≥10倍正常上限值可能是AFPGC患者預后不良的標志。以AFP高于10倍正常上限值作為臨床評估界值,可能有助于AFPGC預后的評估。然而,AFPGC發(fā)病率低,本研究樣本數(shù)較少,以上結論將在后續(xù)研究中進一步驗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