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覓之,潘紅英,王 珍,石承乾
(1.湖州師范學院護理學院,浙江313000;2.浙江大學醫(yī)學院附屬邵逸夫醫(yī)院;3.湖州師范學院;4.浙江中醫(yī)藥大學第一臨床醫(yī)學院)
術后惡心、嘔吐(postoperative nausea and vomiting,PONV)是圍術期常見的并發(fā)癥,通常是由于阿片類藥物和手術因素引起[1]。PONV導致病人脫水、電解質紊亂、食管損傷、吸入性肺炎,影響口服藥的吸收,延遲出院時間,增加病人的經濟負擔[2]。盡管有新型止吐藥物、短效麻醉劑及微創(chuàng)手術技術,PONV仍然影響手術病人,病人手術后惡心發(fā)生率為50%,嘔吐發(fā)生率為30%,而在高風險病人中,PONV發(fā)生率可高達80%[3]。西醫(yī)治療PONC多采用聯(lián)合止吐劑療法,但迄今為止止吐藥的最佳組合和劑量尚未確定,也沒有證據表明止吐劑對特定手術類型有效,而藥物止吐會引起頭痛、便秘、口干、視力障礙、肝酶升高、血糖水平升高、低血壓、高血壓等不良反應[4]。中醫(yī)治療術后惡心嘔吐,常采用穴位按摩、穴位刺激、針灸、電針、經皮電刺激等[5],其中穴位按摩簡單易行,不需借助儀器,具有無創(chuàng)、低成本、不受時間和空間限制等優(yōu)點。穴位按摩有溫經通絡、脾氣得運、和胃理氣、胃氣下逆之功效[6]。目前,針對治療PONV的常用穴位和選穴規(guī)則不同,本研究通過數據挖掘技術分析相關文獻,研究穴位按摩治療PONV的常用穴位和選穴規(guī)則,為PONV病人的穴位按摩治療提供參考。
1.1 數據來源和檢索策略 兩名研究員通過計算機檢索 PubMed、EMbase、The Cochrane Library、Web of Science、中國知網(CNKI)、萬方數據庫(WanFang Data)、中國生物醫(yī)學文獻數據庫(CBM)和維普中文科技期刊數據庫(VIP)等數據庫,檢索時限均為建庫至2019年8月31日。本研究采用主題詞和關鍵詞相結合的方式進行檢索。中文檢索詞為:“手術后惡心嘔吐”“術后嘔吐”“術后惡心”“穴位按壓”“穴位按揉”“穴位按摩”“穴位點按”。英文檢索詞為:“Postoperative Nausea and Vomiting”“PONV”“Nausea”“Vomiting”“ Postope rative”“Acupressure”。初步檢索得到文獻 836篇,查重244篇文獻,排除不符合納入標準的381篇文獻(包括1篇動物實驗、10篇會議文獻、96篇綜述,26篇系統(tǒng)評價/Meta、114篇非穴位按摩類文獻、118篇非PONC文獻、1篇文獻未說明手術類型、4篇文獻未具體描述穴位、11篇文獻與主題無關),最終納入211篇文獻。
1.2 納入與排除標準 納入標準:①穴位按摩治療惡心、嘔吐;②特指某個穴位;③實驗性研究、經驗性報告;④個案。排除標準:①會議論文;②綜述;③系統(tǒng)評價;④數據不全、重復發(fā)表、無法獲得全文的文獻。經閱讀摘要及全文,剔除重復發(fā)表、不符合要求的文獻,共收集文獻211篇。
1.3 數據錄入和預處理 兩位研究員“背對背”閱讀文獻,應用Excel 2010記錄文獻信息,包括疾病、手術類型、穴位等數據,建立術后惡心、嘔吐穴位按摩數據庫。對數據進行預處理,包括剔除重復項、將數據轉變?yōu)椴紶枖祿?、噪聲數據消除、數據一致性處理等?/p>
1.4 數據挖掘 利用SPSS 20.0進行頻次頻數分析,利用SPSS Modeler 14.1分析穴位配伍關聯(lián)規(guī)則,建立基于Apriori算法的關聯(lián)規(guī)則挖掘模型,計算穴位集合的支持度和置信度,按支持度排序,注意提升度對結果判讀的影響,剔除提升度小于1的關聯(lián)規(guī)則。
2.1 穴位頻次頻數分析 納入文獻包括17個??剖中g,采用單選穴治療PONV文獻共114篇,占54.03%,單穴位治療PONV以內關穴為主。采用多選穴治療PONV文獻共有97篇,占45.97%。不同科室穴位按摩治療PONV頻次分布見表1,以婦科、普外科、產科、腫瘤科、肝膽外科和骨科多見;多穴位按摩PONV病人的科室分布由高到低排序依次為:婦科、普外科、腫瘤科、骨科;涉及穴位35個,頻次≥5次的穴位由高到低排序依次為:內關穴(208次,53.89%)、足三里穴(77次,19.95%)、合谷穴(40次,10.36%)、中脘穴(31次,8.03%)、天樞穴(8次,2.07%)、三陰交穴(8次,2.07%)、涌泉穴(8次,2.07%)和神門穴(6次,1.55%)。
表1 不同科室穴位按摩治療PONV頻次分布(n=237)
2.2 穴位配伍關聯(lián)分析 運用IBM SPSS modeler 14.1數據分析軟件將穴位進行關聯(lián)規(guī)則分析,設置支持度為20%,置信度為80%以上,獲得穴位關聯(lián)規(guī)則統(tǒng)計表,結果依次為:內關穴→足三里穴、內關穴→合谷穴、內關穴→中脘穴、足三里穴→中脘穴、足三里穴→中脘穴及內關穴、內關穴→中脘穴及足三里穴、內關穴→合谷穴及足三里穴。關聯(lián)規(guī)則見表2,關聯(lián)關系見圖1。其中,對于婦科病人,足三里穴與中脘穴配伍最有意義,且有較強的關聯(lián)規(guī)則,見表3;對于普外科病人,足三里穴與內關穴配伍最有意義,且有較強的關聯(lián)規(guī)則,見表4;對于腫瘤科病人,足三里穴與合谷穴配伍最有意義,且有較強的關聯(lián)規(guī)則,見表5;對于骨科病人,內關穴與足三里穴配伍最有意義,且有較強的關聯(lián)規(guī)則。
表2 穴位配伍的強關聯(lián)規(guī)則
圖1 穴位關聯(lián)規(guī)則圖
表3 婦科PONV病人穴位配伍的強關聯(lián)規(guī)則
表4 普外科PONV病人穴位配伍的強關聯(lián)規(guī)則
表5 腫瘤科PONV病人穴位配伍的強關聯(lián)規(guī)則
3.1 婦科、普外科、產科等PONV病人是常見的穴位按摩人群 術前禁食,氣血生化無源,術后脾胃虛弱,加之抗生素、寒涼之品等損傷脾胃,導致胃失和降,氣逆于上,引起PONV。本研究發(fā)現穴位按摩治療PONV的人群多為婦科、普外科、產科、腫瘤科、肝膽外科、骨科病人,說明婦科手術、腹腔鏡手術、剖宮產手術、腫瘤根治術和/或化療、膽囊切除術、骨科手術可能是PONV的高危因素。這可能與病人使用全身麻醉和較高劑量的阿片類藥物有關[4],影響乙酰膽堿、5-羥色胺等神經遞質的釋放,這些神經遞質進一步刺激化學感受器、胃腸系統(tǒng)、前庭區(qū)、大腦皮質區(qū)和中腦區(qū),信號傳入嘔吐中樞,從而興奮迷走神經、膈神經和脊神經等引起惡心、嘔吐[7],護士應重點進行圍術期健康宣教,協(xié)助病人取合適體位,針對PONV高風險病人,密切觀察生命體征,采取有效護理措施。
3.2 內關穴、足三里穴、合谷穴、中脘穴等是治療PONV的常用穴位 研究結果發(fā)現,治療PONV最常用的穴位為手厥陰心包經的內關穴、足陽明胃經的足三里穴和天樞穴、手陽明大腸經的合谷穴、任脈的中脘穴、足太陰脾經的三陰交穴、足少陰腎經的涌泉穴、手少陰心經的神門穴。手厥陰心包經起于胸,出心包絡,下膈,歷絡三焦,主脈所生病者,其支者下臂行兩筋之間有內關穴,為八脈交會穴,通于陰維脈,善通調三焦;足陽明胃經起于鼻,循鼻外、頤后、頰車至額顱,其支者下循脛外廉有足三里穴,為胃之下合穴,善建中補虛;手陽明大腸經起于大指次指之端,循指上廉有合谷穴,為大腸經原穴,善理氣散邪;任脈起于小腹內,上行腹內有中脘穴,為胃之腹募穴,善和胃理氣。中脘等局部選穴發(fā)揮近治作用,內關、足三里、合谷等遠端取穴發(fā)揮遠治作用,同時體現“經脈所過,主治所及”的治療思想。
3.3 穴位配伍提高療效 穴位配伍是指兩個或兩個以上的穴位配合應用。臨證治病取穴,能用單穴達到治療目的,簡便易施。但臨床手術病人往往病情復雜,或數病相兼,單穴難以達到治療效果。國外學者在評價刺激內關穴防治化療致惡心、嘔吐的數據分析中指出,內關穴療效確切,同時提出增加穴位是否能提高療效,表明國外學者對穴位配伍越來越重視[8]。關聯(lián)規(guī)則分析結果發(fā)現,內關穴與足三里穴、內關穴與合谷穴、內關穴與中脘穴、足三里穴和中脘穴等具有較強的關聯(lián)規(guī)則,提示上述穴位適合配伍使用。《素問·至真要大論》:“病有盛衰,治有緩急,方有大小”。內關穴通調三焦,足三里建中補虛,二者合用,理氣補虛,和胃降逆,改善PONV,體現中醫(yī)“肚腹三里留”“上下配穴”等治療思想。段海峰[9]研究發(fā)現,與內關穴或足三里穴的單獨刺激相比,全身麻醉下腹腔鏡手術的婦科病人內關穴和足三里穴配伍刺激,能顯著降低PONV的發(fā)生率。內關穴通調三焦,足三里建中補虛,合谷理氣散邪,中脘和胃理氣。Alizadeh等[10]研究發(fā)現,聯(lián)合刺激內關穴和合谷穴比單獨刺激內關穴效果更好,能降低PONV的發(fā)生率。此外,內關穴、合谷穴、足三里穴聯(lián)合刺激,可抑制迷走神經,改善麻醉效果,調節(jié)消化系統(tǒng)自主神經功能,促進胃腸蠕動,改善病人PONV[11]。足三里穴與中脘穴相配屬于合募配穴法,將六腑的下合穴與本經所屬的募穴相配?!侗怡o心書》曰:“嘔吐不食,炙中脘五十狀”,胃病取其胃募中脘。足三里穴與中脘穴升降相合,氣機相調,二者相配可增強療效。但鄒金芯[12]研究尚未發(fā)現中脘穴與足三里穴配伍對防治化療后惡心、嘔吐有協(xié)同增效作用。
3.4 不同科室PONV病人應調整穴位配伍 《靈樞·九針十二原》:“虛則實之,滿則瀉之,菀陳則除之”。關聯(lián)規(guī)則結果發(fā)現,婦科內關穴與合谷穴,普外科、腫瘤科內關穴與足三里有較強關聯(lián)度,提示應配伍使用。婦科病人多為中年人,術后脾弱,肝氣乘脾,因而內關配合谷,重在理氣和胃而降逆止嘔;普外科病人多為胃腸相關術后,直傷脾胃,而腫瘤科病人多因腫瘤過度耗傷正氣,加之化療等進一步損傷脾胃,引起中焦虧虛而胃失和降,故內關配保健要穴足三里穴,在補虛的基礎上理氣和胃。因此,臨床穴位配伍也應遵循中醫(yī)“辨證論治”觀點,針對“因人”“因術”“因病”等“三因”選擇合適穴位配伍改善PONV。
本研究通過數據挖掘技術,分析穴位按摩防治PONV的常用穴位、穴位配伍和不同手術類型PONV病人穴位按摩的差異,提示護理人員進行穴位按摩治療時應遵循中醫(yī)“辨證論治”觀點,做到個體化護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