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庭繼
[摘? ? ? ? ? ?要]? 隨著經(jīng)濟全球化的發(fā)展,世界經(jīng)濟的聯(lián)系逐步增強,中國向國外派出大量漢語推廣志愿者,用以宣傳本國漢語文化。在這一過程中,泰國以自身獨特的地理優(yōu)勢和具有遠見的引入政策成為這一方面的典范。以在泰漢語推廣教師為調查對象,主要從社會學的視角考察教師個人的情感狀況,運用經(jīng)典理論對情感部分的論述來分析其工作和生活情況,對這一新興領域理論進行實證范例分析。
[關? ? 鍵? ?詞]? 漢語推廣;教師;情感;社會學
[中圖分類號]? G645? ? ? ? ? ? ? ? ? ? ? ? ? ? ?[文獻標志碼]? A ? ? ? ? ? ? ? ? ? ? ? ?[文章編號]? 2096-0603(2020)44-0176-03
一、研究背景
(一)泰國華文教育發(fā)展歷程及現(xiàn)狀
泰國的華文教育由來已久,由于受到國際政治大環(huán)境及中泰兩國外交關系的影響,當?shù)厝A文教育的發(fā)展并非一帆風順,泰國政府對華文的教育政策也是三易其弦,總的來說,泰國的華文教育可以概括為初期萌芽時期、迅速發(fā)展時期、衰退凋零時期、戰(zhàn)后復蘇時期、蓬勃發(fā)展時期幾個時期?,F(xiàn)如今泰國的華文教育處于蓬勃發(fā)展階段,隨著中泰兩國于1979年建立外交關系,特別是中國實行改革開放以來,雙方貿易的不斷發(fā)展,泰國政府意識到華文教育的重要以及改變華文政策的緊迫性,對華文教育的態(tài)度轉為支持。
1987年,由國務院11個部委組成的“國家對外漢語教學領導小組”成立,并設立“國家對外漢語教學領導小組辦公室”為日常辦事機構,自此,對外漢語教學事業(yè)在“國家漢辦”的領導下不斷走向規(guī)范與繁榮。2002年,為了滿足海外日益增長的漢語學習需求,也為了提升國家“軟實力”,教育部和國家對外漢語教學領導小組借鑒各國推廣本民族語言的經(jīng)驗,開始醞釀在海外設立語言推廣機構。2004年4月15日,教育部正式啟動“國際漢語教師中國志愿者計劃”,并向泰派出了第一批來自云南師范大學的教師志愿者,在泰進行為期一年的漢語教學。截至2007年底,泰國已有2000多所中小學開設了漢語課程,并建成11所孔子學院和1所孔子課堂,成為目前在亞洲擁有孔子學院最多的國家,中國方面也已派出8批赴泰漢語教師志愿者,總計近千人次,目前有近650名堅守在遍布泰國南北的漢語課堂上,成為泰國漢語教學與漢語推廣工作不可或缺的推動力量。
(二)情感分析的社會學理論
1.庫利的“鏡中我”理論
對互動理論者來說,客體化自我的能力(或者說在情境中把自我看作客體的能力)是所有社會互動的核心動力機制。庫利強調人的社會性,并把人定位于心理和精神的主體而非純物質實體,在這一思想的指引下,庫利提出了兼具社會和情感理念的“鏡中我”這一概念?!扮R中我”這一概念論述了當人們解讀情境中他人姿態(tài)時,這些姿態(tài)成為一面人們可以從中反觀自我的鏡子。
2.迪爾凱姆、戈夫曼與柯林斯的情感儀式理論
迪爾凱姆對集體情感的探討開始于對宗教形式的成分分析。他的目標是發(fā)現(xiàn)這些以宗教為基礎的社會團結的機制,再以同樣的原理促進現(xiàn)代高度分化社會的集體團結。他的發(fā)現(xiàn)為后者的研究提供了以下啟迪:強調賦予文化符號神圣力量的重要意義;文化在一定程度上能夠進一步神圣化為其他的客體;獨特儀式對喚醒群體情感和增強團結感具有重要意義;節(jié)奏性在群體行為中的重要意義。戈夫曼在迪爾凱姆的基礎上發(fā)展出“邂逅”的概念,進一步對群體集會的成分進行了解剖式分析。對戈夫曼來講,集中的邂逅寄居于大的文化結構和單位中,每一個邂逅都鑲嵌于特定空間的集會之中,而集會則鑲嵌于更具包含性和結構化參數(shù)的社會場景之中。在柯林斯的情感儀式理論中不僅囊括了前人對群體集會成分分析的內容,更對其加以結構化和理論化,對儀式成分和儀式效果成分進行了更具操作性的分析,共同在場、與局外人的邊界、互相的注意力集中、共享文化、節(jié)奏性同步都有效地增強了集體興奮,柯林斯同時也在效果中引入情感能量的維度,探討了積極或消極情感的產(chǎn)生。
二、研究的目的和方法
當前,隨著我國經(jīng)濟社會的進步和全球化的不斷發(fā)展,我國對外的交流越來越頻繁,這些交流的范圍不僅包括傳統(tǒng)的經(jīng)濟、政治以及軍事領域,同時更擴大到人才、知識以及文化的交流。對處于中國輻射區(qū)的泰國來說,他們一方面認識到中國越來越強大,自身的經(jīng)濟社會發(fā)展離不開中國;另一方面也深刻意識到如果想要不落后于這一全球化浪潮讓自己的腳步與時代的節(jié)拍相契合,就不可忽視對中國——這一日益強大的鄰國的交流和學習。對中國自身來說,海外漢語的推廣既是提升國家影響力的一個重大舉措,同時又是提高自身軟實力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這一雙贏的理念推動了海外教育志愿者派遣事業(yè)的蓬勃發(fā)展。在志愿者方面,能夠出國的志愿者們令人艷羨,他們也常常是這一行業(yè)的佼佼者,經(jīng)過層層選拔,最后成為國家形象的代表派遣出國。然而這些光鮮亮麗的背后,他們國外的志愿生活在內心情感上并沒有得到應有的滿足,相反,由于文化習俗的相異,他們在不斷付出精神勞動的同時,自身在內心上卻顯得精疲力乏,這些內隱的發(fā)展累積讓他們產(chǎn)生孤獨、空虛的感受。筆者試圖從情感社會學的角度,借助該方面的理論對這群在海外辛勤工作的志愿者們生活狀況進行分析研究,以期能夠對他們更好地適應海外生活有所幫助。
本文采用深度訪談和文獻查閱相結合的方法,以半結構和結構式的深度訪談為主要的收集資料方法。
三、情感狀況的理論分析
(一)“鏡中我”——從學生反應中的自我反觀
社會學先驅迪爾凱姆將社會看作一個實體,并強調對社會事實的研究,身為社會學家的庫利繼承迪爾凱姆這一思想,也同樣將社會視為一個不依賴個體意識而轉移的實體,但同時他也把人定位于心理和精神的主體而非純粹物質的主體,在這一思想的指導下,庫利基于人的社會性開始了對人情感的研究,并提出了“鏡中我”這一概念。
對在泰進行漢語推廣的志愿者來說,他們在中華傳統(tǒng)文化的熏陶中成長,具有中國傳統(tǒng)的價值觀念。海外教育志愿工作者們在傳遞知識的同時不自覺地向另一個國度、具有完全不同的文化架構的社會表露和展示出一些必然會受到漠視甚至反感的文化價值理念,文化教育背景上所缺乏的共通性進一步阻礙了教育工作者們對這些自身所傳播事物的擴展,同時也就失去了唯一翻盤的機會。庫利的“鏡中我”理論能夠被運用于解釋這一境況。對漢語獨特的文化體驗、進一步交流擴展的阻礙、相異的行為價值的傳遞等導致漢語志愿者在教學過程中所傳達和付出的情感勞動受到漠視,接受者對這一系列的傳達并沒有達到傳遞者預想的反應,在渴望得到反饋的時候下面卻無動于衷,在渴望得到共鳴的時候下面卻充耳不聞,同時對這種行為的干預和矯正也受到了溝通上的阻礙。“鏡中我”強調從他人對自身的反應中發(fā)現(xiàn)自我,庫利強調社會環(huán)境對個體后續(xù)反應的影響,也正如在前面所介紹的情緒生理基礎一樣,存在于一個神經(jīng)回路,個體在作出效應反應時也同時感受自身反應的效果,從中得以反饋,從而調整自身下一步行為。
(二)華人同僚邂逅中的情感激發(fā)
迪爾凱姆、戈夫曼、柯林斯對情感互動的研究凸顯出共同的關鍵詞:神圣性、排他的共享、節(jié)奏性。神圣性產(chǎn)生于主體的情感激發(fā),卻以客觀事物為載體展示著它的作用,這一載體因為凝聚著獨特的文化價值而受到處于這一文化系統(tǒng)之內的群體的膜拜。排他性的共享是作為局內人和局外人的邊界,作為一種相互區(qū)分的標尺,它加強了作為局內人的內部人員的凝聚力,同時也推動了對這一局內人來說的外部人員積極地將自己劃歸為另一局內的內部人員的節(jié)奏性,這是群體共同行動的一種方式,節(jié)奏性基于共通的文化,其產(chǎn)生又反過來促進個體對共同文化的認同及激動、興奮等積極情緒的產(chǎn)生。
當志愿者聚集在共同的物理領域的時候,彼此的互相察覺、相互的眼神交流,發(fā)現(xiàn)周圍存在的不再是自己每天接觸和見到的與自己完全不同的臉,而是一張張雖然互不認識但卻有一種莫名的熟悉感和親切感的面孔,同樣的膚色、能自由溝通的語言、自己熟知的禮儀方式,于此,群體的特色文化資本,即詞匯、特殊的知識、演講方式、客體、記憶、經(jīng)驗等也就成了群體符號的銘記,具有神圣的品質。節(jié)奏性的產(chǎn)生基于共享的文化及對獨特儀式過程的認同,??梢栽趯θ后w性行為的描述中看見它被突顯的高度,雖然常常還帶有匿名的色彩,在此需要說明的是節(jié)奏性并不僅僅代表行為的一致性,更多的是一種基于共通的背景了解的相互配合,而在內心產(chǎn)生一種和諧的感受。從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出,在同族集會的過程中,被神圣化的共享內容,包括獨特的儀式及載有文化道德與情感的客體,在精神上構畫出一條邊界,這些內容越具有排他性,就越能加強個體對所在群體文化的認同,在被付諸節(jié)奏性時,就無需再借助外在任何載體,行動即情感。
四、結論和討論
本文主要是將經(jīng)典社會學理論中的情感研究部分用于對在泰漢語推廣志愿者情感狀況的分析,在借助前人對這些理論分析的基礎上嘗試的一種應用研究。通過以上部分的論述,我們可以發(fā)現(xiàn),漢語推廣志愿者們的情感狀況在平時的工作和生活中事實上處于一種消極的狀態(tài),在教學過程中沒有成就感,在人際交往中又受到語言文化的阻礙,僅僅當他們在與當?shù)厝A人集會的時候,會產(chǎn)生一種情感上的愉悅。
參考文獻:
[1]埃米爾·迪爾凱姆.宗教生活的基本形式[M].渠東,汲喆,譯.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
[2]查爾斯·霍頓·庫利.人類本性和社會秩序[M].包凡一,等,譯.北京:華夏出版社,1999.
[3]寸雪濤.從泰國政府政策的變化剖析當?shù)厝A文教育的發(fā)展歷程[J].東南亞之窗,2006(1).
[4]陳得軍.課堂文化:沖突與適應[J].新課程(綜合版),2009(2).
[5]戴維·波普諾.社會學[M].李強,等,譯.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9.
[6]段軍平,劉銜華.伊扎德動機:分化情緒理論述評[J].宜春醫(yī)專學報,2001(2).
[7]淡衛(wèi)軍.情感、商業(yè)勢力入侵的新對象:評霍赫希爾德《情感整飾:人類情感的商業(yè)化》[J].社會,2005(2).
[8]方雪.泰國漢語教學與漢語推廣研究[D].濟南:山東大學,2008.
[9]方舒,方文.迪爾凱姆社會學理論綜述[J].黑河學刊,2008(3).
[10]方媚婷.教師課堂情緒淺議[J].成才之路,2009(4).
[11]風笑天.社會學研究方法[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1.
[12]馮雪娟.對情緒心理過程的幾點做法和認識[J].中國實用護理雜志,1988(9).
[13]郭景萍.庫利:符號互動論視野中的情感研究[J].求索,2004(4).
[14]郭景萍.工作與情感:情感勞動與情感管理[J].學術交流,2008(6).
[15]郭景萍.涂爾干:整合社會的集體感情研究[J].學術論壇,2006(3).
[16]郭景萍.情感社會學:理論、歷史、現(xiàn)實[M].上海:三聯(lián)書店,2008.
[17]黃敏兒,郭德俊.伊扎德情緒理論的生物社會取向[J].首都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0(1).
[18]黃燕.泰國漢語教學中存在的問題及對策:以那空沙旺府為例[J].語文知識,2008(4).
[19][泰]黃漢坤.泰國高校泰籍漢語教師及漢語教學現(xiàn)狀[J].暨南大學華文學院學報,2005(3).
[20]胡榮.符號互動論的方法論意義[J].社會學研究,1989(1).
[21]蔣重清,李勇輝.情緒理論的社會—認知觀淺析[J].廣西民族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1(2).
[22]李謀.泰國華文教育的現(xiàn)狀與前瞻[J].南洋問題研究,2005(3).
[23]潘習龍,何蕓.情感性勞動中的角色誤區(qū)[J].商業(yè)研究,2004(4).
[24]喬納森·特納,簡·斯戴茲.情感社會學[M].孫俊才,文軍,譯.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
[25]喬治·赫伯特·米德.心靈、自我與社會[M].趙月瑟,譯.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2005.
[26]芮必峰.人際傳播:表演的藝術:歐文·戈夫曼的傳播思想[J].安徽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4(4).
[27]宋原.海外漢語志愿者心理壓力分析和對策[J].重慶科技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8(10).
[28]宋旻燁.對情緒心理分析的研究[D].廣州:華南師范大學,2003.
[29]王芳芳.符號互動論的理論和現(xiàn)實意義[J].東南傳播,2006(8).
[30]王寧.略論情感的社會方式:情感社會學研究筆記[J].社會學研究,2000(4).
[31]王鵬,侯鈞生.情感社會學:研究的現(xiàn)狀與趨勢[J].社會,2005(4).
[32]王鵬,林聚任.情感能量的理性化分析:試論柯林斯的“互動儀式市場模型”[J].山東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6(1).
[33]吳應輝,楊吉春.泰國漢語快速傳播模式研究[J].世界漢語教學,2008(4).
[34]游輝彩.泰國華文教育現(xiàn)狀分析[J].東南亞縱橫,2005(12).
[35][泰]楊作為.泰國漢語教育的過去、現(xiàn)在與將來[J].東南亞研究,2003(5).
[36]甄君徉.感受泰國教育[J].創(chuàng)造,2004(4).
◎編輯 馬燕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