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玲
【摘 要】 隨著教育改革的不斷推進,社會對綜合性素質人才的要求不斷提高,學校也越來越注重對學生綜合素質的培養(yǎng),這一點從小學就開始貫徹落實。對于數學這一門思維邏輯性較強的學科來說,更有利于培養(yǎng)學生全面思考的能力,培養(yǎng)出具有獨立自主思維能力的高素質人才。尤其小學學生思維剛剛萌芽,教師更要注重對學生核心素養(yǎng)的培養(yǎng),在新型教育模式下,以此作為教學的主要目標,同時也需要教師能夠擁有比較獨特新穎的教學方式,能夠有足夠的耐心去引導這個階段的學生,并且有足夠的包容心去開拓不同的教學方式。
【關鍵詞】 核心素養(yǎng);小學數學;邏輯推理;直觀想象;數學運算;分析能力
這里的核心素養(yǎng)僅僅針對數學這一門學科而言,首先能夠具有較高的思維邏輯能力,同時這也是數學學習的一個重要基礎。其次是學生能夠擁有良好的空間想象能力,能夠在以后更高階段的數學幾何學習中打下扎實的基礎。之后是要求學生擁有極強的計算能力,畢竟計算能力占據著數學學習的半壁江山。最后也是極為重要的一點,學生能夠結合實際生活來分析數學知識,這樣才能夠全面培養(yǎng)學生的綜合素養(yǎng)。本文筆者結合多年教學經驗,對核心素養(yǎng)在小學數學教學中的有效滲透進行一番探討,希望能對廣大教師與學生起到一定的積極作用。
一、耐心講解,提高邏輯推理水平
邏輯推理能力與數學之間的關系,就像經濟基礎與上層建筑之間的關系,既作為重要的基礎前提,同時也起著積極的反向作用。小學階段的學生會有比較濃重的好奇心,這是任何一門學科學習的前提,但同時也有著它不利的一面,即不能長時間集中注意力,不能夠長久持續(xù)地進行學習。因此這一階段的學生更離不開老師的引導,這時就需要教師去幫助他們構建起一個比較完整的思維體系,幫助他們在數學學習中進行思維能力的鍛煉。對于小學階段的學生來說,可能有一部分的數學知識較為枯燥難懂,這時教師就需要具有極高的耐心和包容力去逐步進行講解,循序漸進地幫助學生得到提高。
例如,在教授“兩、三位數乘一位數”時,這是三年級下冊的一部分內容,對于這個階段的學生而言可能會略顯吃力,這時教師就要有足夠的耐心去引導學生逐步攻克這些難題。例如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將兩位數和三位數拆開,仍然將它當作個位數與個位數的乘法,最后相加,將復雜的乘法運算逐步拆開,使學生真正了解和意識到解題的根源所在,幫助學生逐步瓦解復雜的數學算式,這樣才能在循序漸進中鍛煉學生的邏輯能力。
二、運用工具,引導學生直觀想象
數學內容如果就單純的專業(yè)知識來說,可能對小學生來說會比較抽象難懂,這就需要教師能夠有效利用自己所擁有的教學工具來幫助學生構建具體的模型,增強學生的思維空間想象能力,盡可能地幫助學生把抽象的專業(yè)知識具象化,落實到學生能夠觸碰和直觀感受到的內容上,有效幫助學生理解和加深對知識的記憶。在小學這一階段幫助學生拓展幾何空間能力,能夠有效地為學生打好堅實的理論基礎,更有利于學生以后更高階段的學習。
例如,在教授“角的初步認識”時,學生剛開始接觸視圖部分的內容,與以往的數學抽象知識不同,可能會難以接受,這時教師要能夠將具體的數學術語轉化成學生能夠觸碰和直觀感受到的具體物品,使學生能夠更有效地理解。比如說教師可以利用黑板的角來向學生表明這是直角,利用三角板等工具向學生解釋什么是銳角和鈍角,或者提問學生身邊有哪些物品能夠與不同的角對應起來,以此促進學生的思維空間能力。
三、加強練習,鍛煉學生數學運算
邏輯的訓練仍然離不開計算,可以說計算在數學學習中占有極為重要的地位,我們稍微觀察一下不難發(fā)現,數學學習成績好的學生往往擁有比較好的計算能力,而那些數學成績較差的學生計算能力往往不強。如果計算能力得不到提升,數學學習想要進步只是紙上談兵,得不到任何實際上的改變,所以教師要注重對學生計算能力的鍛煉,加強學生計算能力的訓練,系統(tǒng)規(guī)劃幫助學生提高計算能力。尤其是在小學這一階段就要開始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計算習慣,為以后更高層次的數學學習打下堅實的基礎。
例如,在教授“有余數的除法”時,這是二年級下冊的數學內容,對于這一階段的學生而言,這一類的數學運算可能會使他們暈頭轉向。這時教師一定要在課堂上講解到位,給學生典型的模板和解題方法去參考,在此基礎上加強對學生的計算訓練,以此來鍛煉學生的計算能力。同時,教師也可以用搶答或者一些其他趣味性的教學方式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盡可能地幫助學生消化掉這一部分數學知識,調動學生的主觀能動性,使學生樂于參與到數學學習中來,這樣才能使學生的學習事半功倍,高效提高學生的計算能力。
四、結合生活,強化數學分析能力
在素質教育的不斷推動下,學習的目的也不僅僅是為了考試這一單純因素,重要的是能夠在具體的生活實際中得以運用,這樣也能夠使得學生學有所用,正面積極地促進學生對知識獲取的能動性。因此,教師要能夠將教學內容和實際生活相結合起來,在學習和生活中共同促進學生發(fā)散性思維的發(fā)展,這樣也會更容易幫助學生構建起自身獨特的思維能力體系,增強學生的分析能力,不僅能夠在學習生活中加以運用,而且使學生更積極地學習數學知識。
例如,在教授“長方形和正方形”時,學生已經具備基礎的圖形辨認能力,教師可以先提問學生關于長方形和正方形的基本概念,對學生進行知識的具體講解,然后提問學生能否列舉出一些關于長方形和正方形的具體物品,可以將范圍限定在教室中或者是其他各方面,以此來促進學生積極探索和發(fā)現的能力,同時可以提問學生長方形和正方形二者之間的區(qū)別,從而鍛煉學生的分析能力。
總之,在小學階段就要開始培養(yǎng)學生的綜合素養(yǎng),針對數學這一學科而言,要加強學生的思維邏輯能力,將抽象化的內容和具體的教學工具相結合,使之具象化,使學生能直觀感受,并且能夠和實際生活結合起來,使學生感到學有所用,這樣才能培養(yǎng)出綜合性的高素質人才。
【參考文獻】
[1]李奎,馬麗君.小學數學學科核心素養(yǎng)建構初探[J].現代中小學教育,2017,33(04).
[2]徐國明.小學數學核心素養(yǎng)培養(yǎng)的思考與實踐[J].中小學教師培訓,2016(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