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濤
(日照市人民醫(yī)院普外科,山東日照 276800)
乳腺癌是婦科常見的惡性腫瘤,具有較高的發(fā)生率。隨著現(xiàn)代醫(yī)療技術的快速發(fā)展及乳腺癌診療水平的提升,早期乳腺癌的檢出率不斷升高,各種綜合治療方法的應用使得乳腺癌患者的死亡率不斷下降。現(xiàn)代醫(yī)學模式的改變使得臨床醫(yī)學不僅僅關注患者生存率的提升,同時對患者的生存質(zhì)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開始關注乳腺癌患者治療過程中出現(xiàn)的各種心理問題[1]。癌性疲乏是癌癥患者最常見的主觀感受,會導致患者疲勞、缺乏激情且無法通過休息改善。 癌性疲乏對患者造成的影響較大, 甚至使患者喪失家庭功能、社會功能,因此需要通過有效的干預措施來緩解乳腺癌患者的癌性疲乏[2]。 綜合康復主要是通過各種針對性的干預與指導措施, 減輕患者的癌性疲乏,提高其生活質(zhì)量。 該文選取2019 年1 月—2020 年5 月于該院行手術治療的乳腺癌患者126 例為研究對象,分析綜合康復干預的應用效果,報道如下。
選取于該院行手術治療的乳腺癌患者126 例為研究對象。納入標準:無其他惡性腫瘤及轉(zhuǎn)移灶、血尿常規(guī)檢查正常、肝腎功能正常、經(jīng)病理組織活檢確診為乳腺癌,F(xiàn)IGO 分期為:IB2-ⅡA 期。排除標準:認知障礙、精神疾病的患者。 該次研究經(jīng)醫(yī)院倫理委員會批準,所有患者均對該次研究知情并簽署同意書。 隨機將患者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每組63 例。觀察組患者的年齡為22~51 歲,平均年齡為(36.4±5.1)歲。 對照組患者的年齡為24~53 歲,平均年齡為(35.4±4.8)歲。
對照組術后采用常規(guī)干預, 即壓力循環(huán)治療:使用充氣式壓力袖帶對患者上肢進行間斷充氣。初始壓力為30 mmHg,逐漸增加至80 mmHg。充氣間歇時間為10 s,治療時間為20 min,2 次/d,治療周期為2 個月。 治療期間需要密切觀察袖帶綁扎部位皮膚情況,若有紅腫、皮損等情況需要間隔數(shù)天再治療。
觀察組在對照組基礎上采用綜合康復干預,具體如下。 (1)運動指導:囑患者術后進行輕度的有氧運動,例如爬樓梯、散步等運動,步行30 min/d;或爬樓梯2~3 次/d,每次30 min。 根據(jù)患者的實際情況調(diào)整運動強度,并通過電話或微信隨訪的方式對患者進行指導。 (2)睡眠指導:隨訪時詢問患者的睡眠狀況,對于主訴有睡眠障礙的患者需要指導其在睡前1~2 h避免飲用濃茶、吃東西及運動等行為,可在睡前泡腳,上床之后不能玩手機,若仍沒有睡意可以進行深呼吸放松訓練,通過放松身體改善睡眠狀況;叮囑患者保持規(guī)律作息,每天睡眠時間至少7 h。 (3)患肢功能鍛煉: 囑患者利用手指爬墻運動指導表進行上肢鍛煉,患者保持身體正面面對手指爬墻指導表,伸直患肢記錄手指爬高最大高度,然后改為身體側(cè)面90°并進行手指爬高,記錄最大高度。 手指爬墻運動指導表的總長度為100 cm,刻度為1 cm,數(shù)值越高代表患者的功能越好。 拆線前指導患者正對墻面,用屈肘爬墻至伸直肘部爬墻再抬高肩部爬墻,6 次/d,每次10 min,拆線之后可以改為正面爬高和側(cè)面爬高交替進行的方式。 每天記錄爬高成績,并要制定階段性的目標[3]。 隨訪時需要幫助鍛煉效果不佳的患者尋找原因,并調(diào)整訓練方法。 (4)心理護理:觀察患者的心理狀況,定期給予心理指導,并叮囑患者多到戶外運動,積極參與社會活動,從而轉(zhuǎn)移注意力;同時也要尋求家人、好友的幫助,獲得家庭和情感支持。
比較兩組患者治療前后的癌性疲乏評分、DASH上肢功能評分以及淋巴水腫程度。
采用SPSS 16.0 統(tǒng)計學軟件進行數(shù)據(jù)分析,計量資料用(±s)表示,組間差異、組內(nèi)差異采用t 值檢驗,計數(shù)資料用[n(%)]表示,采用秩和檢驗,P<0.05 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治療前, 兩組患者的癌性疲乏評分、DASH 上肢功能評分比較,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觀察組癌性疲乏評分及DASH 上肢功能評分均明顯低于對照組,組間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癌性疲乏評分以及DASH 上肢功能評分比較[(±s),分]
表1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癌性疲乏評分以及DASH 上肢功能評分比較[(±s),分]
癌性疲乏評分治療前 治療后DASH 上肢功能評分治療前 治療后觀察組(n=63)對照組(n=63)t 值P 值6.3±1.5 6.4±1.4 1.258 0.116 3.2±0.4 5.0±0.9 5.412 0.044 29.5±5.5 29.8±5.1 1.338 0.124 8.3±1.4 16.8±3.1 5.635 0.046
治療前,兩組患者淋巴水腫程度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觀察組淋巴水腫程度優(yōu)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見表2。
癌性疲乏的發(fā)生與多種因素有關, 包括臨床癥狀、社會因素、經(jīng)濟因素、心理因素等。 乳腺癌手術治療患者由于術中腋窩淋巴清掃可能導致術后上肢淋巴結(jié)水腫,影響其上肢功能,加重了患者的癌性疲乏。過去臨床醫(yī)學對于乳腺癌術后淋巴結(jié)水腫主要采用壓力循環(huán)治療,該方法能夠加速淋巴循環(huán),從而改善水腫癥狀,雖然具有一定的效果,但是在應用過程中發(fā)現(xiàn)其對乳腺癌患者癌性疲乏的影響較小,無法改善患者的生活質(zhì)量,需要尋找更加有效的干預方法[4]。
表2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淋巴水腫程度比較[n(%)]
綜合康復干預是根據(jù)患者的實際需求,采取針對性的康復訓練與指導,從而改善患者的生活質(zhì)量[5]。該次研究中觀察組采用綜合康復干預,首先為患者提供運動指導,通過相應的運動鍛煉能夠有效改善患者情緒。 由于睡眠障礙是造成癌性疲乏的重要因素,因此在隨訪指導中需要加強對患者的睡眠指導,叮囑患者睡前不要吃東西、飲用濃茶或劇烈運動,可在睡前泡腳或是進行深呼吸訓練,有助于放松身心、更好入睡?;贾δ苠憻捘芗铀倩贾δ艿幕謴停瑥亩贾哪[脹以及疼痛感,在隨訪中要加強患肢功能康復鍛煉指導,并鼓勵患者制定科學的鍛煉目標,從而更好地激勵自己。對于訓練效果不佳的患者需要幫助其糾正鍛煉方法,樹立正確的自我管理意識,提高患者對康復鍛煉的信心。手指爬墻運動能夠幫助患者進行患肢功能鍛煉,同時具有操作簡單、經(jīng)濟實惠的優(yōu)勢,也是目前常用的一種鍛煉方法。 最后,需要加強患者的心理護理措施,加強患者心理疏導,并叮囑患者重新參與社會生活,提高其社會功能,有助于改善患者焦慮抑郁情緒,從而減輕癌性疲乏癥狀。治療前,兩組患者的癌性疲乏評分、DASH 上肢功能評分以及淋巴結(jié)水腫程度比較,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觀察組的癌性疲乏評分及DASH 上肢功能評分均明顯低于對照組, 觀察組淋巴水腫程度優(yōu)于對照組,組間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該結(jié)果與況成才等[6]的研究結(jié)果一致。 由此可見綜合康復干預具有較好的應用效果,可在乳腺癌手術治療患者中普及使用。
綜上所述,綜合康復干預能夠改善乳腺癌患者術后的身心狀況,有助于緩解患者的疲勞,提高其上肢功能,值得在臨床上推廣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