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蓮
(山東省棗莊市薛城區(qū)周營鎮(zhèn)中心衛(wèi)生院,山東棗莊 277015)
腦性癱瘓患者中近80%為痙攣型, 痙攣型腦性癱瘓患兒主要因受損腦區(qū)支配的肢體肌群肌張力升高,抗重力肌群痙攣致拮抗肌肌張力降低,表現(xiàn)出重心控制不穩(wěn)和立位姿勢異常,如尖足、剪刀步態(tài)、膝關節(jié)持續(xù)過伸等,且步行缺乏安全感,跌倒時缺少自我保護能力,嚴重影響日常生活[1-2]。 研究認為這種表現(xiàn)與骨盆穩(wěn)定失衡相關,影響兩側肌肉鏈力線傳遞,造成軀干動態(tài)穩(wěn)定失衡,因此需要對骨盆相關肌群進行微調,確保骨盆呈現(xiàn)穩(wěn)定狀態(tài),維持正常運動[3-4]。懸吊運動是在身體處于不穩(wěn)定狀態(tài)時, 通過主動康復治療和訓練不斷提高運動的控制能力, 提高機體的動態(tài)穩(wěn)定性[5]。 該研究選取2017 年11 月—2020年11 月該院收治的96 例痙攣型腦性癱瘓患兒為對象,分別采用常規(guī)綜合康復訓練和以懸吊運動系統(tǒng)為基礎制定的骨盆穩(wěn)定性鍛煉,分析效果。報道如下。
該研究已獲取該院倫理委員會批準通過, 選取96 例痙攣型腦性癱瘓患兒為研究對象。 采用隨機數(shù)字表法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 每組48 例。 觀察組中男、女分別為29 例、19 例;年齡為3~10 歲,平均年齡為(4.84±1.94)歲;腦癱類型中痙攣雙癱、右偏癱、左偏癱分別為33 例、13 例、2 例。 對照組中男、 女分別為26 例、22 例;年齡為3~10 歲,平均年齡為(4.93±2.05)歲;腦癱類型中痙攣雙癱、右偏癱、左偏癱分別為35例、12 例、1 例。 兩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依據(jù)全國小兒腦性癱瘓座談會制定標準[6]確診為痙攣型腦性癱瘓的患兒;營養(yǎng)狀態(tài)良好的患兒;智力正常的患兒;無其他神經系統(tǒng)病變的患兒;患兒治療依從性好,監(jiān)護人理解并簽署知情同意書。
存在因外傷、遺傳代謝疾病或感染等因素而造成運動障礙的患兒; 無法按規(guī)定接受訓練的患兒;6 個月內服用降低肌張力藥物的患兒;存在影響運動功能殘疾或畸形的患兒。
對照組采用常規(guī)綜合康復訓練: 包括10 min 端坐位,15 min 保持平衡站立位,患兒家屬協(xié)助患兒進行20 min 上下樓梯訓練,上述運動每日1 次,每周連續(xù)5 次,休息2 d,共訓練6 個月。
實驗組在對照組基礎上聯(lián)合采用以懸吊運動系統(tǒng)為基礎的骨盆穩(wěn)定性鍛煉,具體內容如下。(1)肘支撐鍛煉:取俯臥位開展懸吊下雙手支撐訓練;雙腿懸吊行屈髖伸膝收腹和屈髖屈膝收腹訓練;側臥位行雙腿懸吊抬髖訓練。 10 min/次。 (2)骨盆控制:仰臥位,膝關節(jié)彎曲90°,髖關節(jié)伸展,醫(yī)師固定膝關節(jié)抬起骨盆,俯臥位行雙腿懸吊屈髖屈膝收腹訓練;仰臥位行懸吊橋式訓練; 俯臥位行雙腿懸吊主動外展訓練;仰臥位行屈髖屈膝收腹抬腿訓練; 仰臥位行起坐訓練;懸吊抱球訓練。 15 min/次。 (3)爬行訓練:利用懸吊帶以四點支撐輔助爬行和自主爬行。(4)坐位訓練:利用懸吊帶進行不同坐姿訓練,提高骨盆控制力和平衡力。10 min/次。(5)雙/單膝跪位訓練:利用懸吊帶擺動,雙手扶持確保骨盆、軀干和髖關節(jié)均為伸展狀態(tài),輔助或自主進行雙/單膝跪位轉換訓練。 10 min/次。(6)站立訓練:利用懸吊帶、彈力帶等站立,訓練立位平衡和核心控制能力。15 min/次。(7)步行訓練:利用懸吊帶設計不同游戲活動, 幫助患兒完成邁步、步行、走直線和跨越障礙物等。 15 min/次。 上述訓練均1次/d,在康復中心訓練10 d,出院后由家長監(jiān)督下繼續(xù)進行20 d 訓練,以此為1 個療程,共循環(huán)6 個療程(6 個月)。
(1)步行能力:①10 m 最大步行速度(MWS):標記下肢跨進3 m 和13 m 間的時間,精確到0.01 s,重復測量三次取平均值;②步長:測量一側至對側足著地的距離;③步頻:計算單位時間內的平均步數(shù)。
(2)痙攣等級量表(MAS)評分:使用改良MAS 量表對肱二頭肌進行測評,將登記0~Ⅳ級分別計為0~5 分。 無肌張力增加為0 分;肌張力輕度增加,受累部位被動屈伸時關節(jié)活動度(ROM)呈現(xiàn)最小阻力或突然卡住為1 分;肌張力輕度增加,ROM 后50%范圍卡住或呈現(xiàn)最小阻力為2 分;肌張力明顯增加,ROM 大部分肌張力增加且受累部位被輕易移動為3 分;肌張力嚴重增高,被動運動難度較大為4 分;被動屈伸時受累部位僵直為5 分。
(3)Peabody 評分:量表包括26 項抓握和72 項視覺運動,均采用0、1、2 三級評分。
(4)GMFM-C 評分:量表包括14 項內容,均采用0、1、2、3 四級評分。
采用SPSS 24.0 統(tǒng)計學軟件進行數(shù)據(jù)分析,計量資料用(±s)表示,采用t 檢驗,計數(shù)資料用[n(%)]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 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治療前,兩組的10 m MWS、步長及步頻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觀察組的各項步行能力指標均高于對照組, 組間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見表1。
表1 兩組治療前后的步行能力比較(±s)
表1 兩組治療前后的步行能力比較(±s)
分組觀察組(n=48)對照組(n=48)t 值P 值10 m MWS(m/s)治療前 治療后步長(m)治療前 治療后0.53±0.11 0.52±0.13 1.765 0.074 0.63±0.05 0.58±0.09 2.319 0.025 15.48±2.46 15.42±2.11 1.896 0.057 15.60±1.99 15.50±2.06 2.263 0.039步頻(次)治療前 治療后33.40±9.54 33.27±10.46 1.602 0.087 35.78±7.56 34.21±8.55 3.827 0.009
治療前, 兩組的MAS、Peabody、GMFM-C 評分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觀察組的MAS 評分低于對照組,Peabody、GMFM-C 評分均高于對照組,組間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見表2。
表2 兩組治療前后的MAS、Peabody、GMFM-C 評分比較[(±s),分]
表2 兩組治療前后的MAS、Peabody、GMFM-C 評分比較[(±s),分]
觀察組(n=48)對照組(n=48)t 值P 值MAS治療前 治療后Peabody治療前 治療后GMFM-C治療前 治療后2.47±0.51 2.44±0.44 1.583 0.091 1.65±0.49 2.12±0.60 2.293 0.027 99.06±7.99 98.71±10.24 1.875 0.061 126.12±9.12 105.47±11.99 2.175 0.041 27.41±2.83 27.24±3.03 1.618 0.085 34.82±3.36 29.88±3.16 2.275 0.030
盆骨可將重量分散到機體其他部位,與各項下肢功能均密切相關,因此既往有文獻中提到,改善痙攣型腦性癱瘓患兒的運動能力需要確保骨盆穩(wěn)定,患兒表現(xiàn)出骨盆控制障礙,主要為不同體位下出現(xiàn)的骨盆前傾、后傾、不對稱、上提,對自上而下的力量產生影響[7]。同時因盆帶肌也依附于股骨上,對髖關節(jié)穩(wěn)定性產生影響,可造成髖關節(jié)脫位等肌肉骨骼問題。
懸吊治療技術最早用于腦卒中等神經疾病的康復訓練中,該技術強調主動訓練的關鍵,依靠神經肌肉激活技術對“失活”或“休眠”肌肉進行激活,幫助其恢復正常生理功能[8]。 該研究給予觀察組患兒以懸吊運動系統(tǒng)為基礎的骨盆穩(wěn)定性鍛煉,獲得了較佳的臨床療效,與對照組患兒比較,觀察組患兒的上下肢功能、精細和粗大運動功能均得到明顯改善。 說明觀察組患兒通過以懸吊運動系統(tǒng)為基礎的骨盆穩(wěn)定性鍛煉,核心力量和穩(wěn)定性均得到改善,機體運動能力提升,該方式在不平衡的狀態(tài)下進行的閉鏈和開鏈運動激發(fā)了感覺運動器官功能,刺激了神經網(wǎng)絡有效建立控制功能區(qū)域,結合神經和肌群的反饋,提升了機體的運動控制、平衡和穩(wěn)定性[9-10]。 同時在康復訓練中,觀察組的臨床醫(yī)師能夠將雙手解放出來, 減輕負荷,更容易維持患者無痛體位, 控制其開展階段運動,整個過程輕松且安全,更易被患兒及監(jiān)護人所接受。
綜上所述,以懸吊運動系統(tǒng)為基礎的骨盆穩(wěn)定性鍛煉能夠改善痙攣型腦性癱瘓患兒的上、 下肢功能,改善其精細和粗大運動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