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銑,曾小莉,劉倩倩
(西部戰(zhàn)區(qū)總醫(yī)院第二派駐門診部,四川成都 610041)
頸椎病是臨床常見病、多發(fā)病,主要是指頸椎間盤及其附屬結構發(fā)生退行性改變,對脊髓、神經(jīng)、血管等產(chǎn)生刺激、壓迫,引發(fā)頭暈、頭痛、失眠、胸悶、心悸、感覺異常、下肢發(fā)麻、頸后部酸痛、走路易跌倒等癥狀的疾病[1]。 頸椎病病因病機復雜,與頭頸部創(chuàng)傷、頸部炎癥、睡姿不良、日常生活習慣不良、長期低頭工作等存在密切關系[2]。 隨著生活節(jié)奏的加快以及低頭族人數(shù)的日漸增多,頸椎病患病率、發(fā)病率逐漸上升,并呈現(xiàn)出年輕化發(fā)展趨勢[3]。對此,有必要加強頸椎病康復治療研究,為患者生活質量改善、身心健康保障、生命安全維護提供良好的醫(yī)療衛(wèi)生服務支持。 目前,關于頸椎病治療講究根據(jù)病理類型、病情程度靈活選用康復治療方法緩解與消除疾病癥狀,控制與延緩病程進展,維持或提高患者生活質量。有研究指出,在康復治療中引入放射診斷,能夠讓治療更具針對性、科學性、有效性[4]。該研究則以該院2019 年4 月—2020 年4 月收治的120 例頸椎病患者為例,就放射診斷在頸椎病患者康復治療中的臨床應用價值進行探究, 以供參考。 報道如下。
從該院收治的頸椎病患者中按照納入標準(頸椎病確診患者;臨床癥狀與體征明顯患者;自愿參與該次研究患者)與排除標準(無法正常溝通患者;重要器官功能不全患者; 對康復治療與護理不依從患者)選取120 例進行研究。其中60 例行常規(guī)康復治療,編入對照組,男性34 例,女性26 例,年齡26~62 歲,平均年齡(49.68±3.55)歲,病程1~9 年,平均病程(4.36±1.56)年;60 例在康復治療基礎上引入放射診斷,編入觀察組,男性36 例,女性24 例,年齡26~61 歲,平均年齡(49.72±3.24)歲,病程1~10 年,平均病程(4.38±1.49)年。 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組間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對照組患者實施常規(guī)康復治療, 在患者入院之后, 均利用揚州康泰醫(yī)療器械有限公司生產(chǎn)的YZ-200B 醫(yī)用診斷X 射線機[蘇食藥監(jiān)械(準)字2010 第2300935 號] 以及美國通用電氣公司生產(chǎn)的Optima CT660 64 排128 層螺旋CT[國食藥監(jiān)械(進)字2011第3301715 號]進行影像學檢查。 一般情況下,X 射線機檢查時患者取正側位;CT 檢查時患者取仰臥位,掃描參數(shù)設置為250 mA、120 kV、1~3 mm 層厚、0.85 螺距;MRT 檢查時,矩陣設置為320×224,156 層,重復時間25~45 ms, 回波時間4.5 ms。 通過檢查結果分析,掌握患者病情情況,為患者制訂針對性康復治療方案。 如頸椎病癥狀相對較明顯的患者,采用中藥口服(烏頭湯、半夏白術天麻湯、身痛逐瘀湯、八珍湯等)、推拿按摩(通絡解痙局部放松法、椎間關節(jié)松解法、頸肩揉捏法等)、頸椎牽引(患者取坐位或臥位,利用頸椎牽引器從小劑量開始牽引)、穴位針灸(根據(jù)病癥合理選擇枕穴、頸夾脊穴、百勞穴、大抒穴、天柱穴、后溪穴、風門穴、合谷穴、百會穴、手三里穴、足三里穴等針刺)、中藥熏蒸(協(xié)定處方煮沸后,以45~55℃熏蒸30~60 min)等保守康復法進行治療,保守治療無效或癥狀嚴重,存在明顯神經(jīng)根損壞、脊髓損壞,頸部疼痛劇烈的患者, 進行頸椎前路間盤切除植骨融合術、頸椎后路減壓術等外科治療。在治療期間,組織患者開展各項功能訓練,并根據(jù)患者實際需求做好心理護理、健康教育、用藥管理等康復護理工作。
觀察組則在對照組基礎上將放射診斷與康復治療有機結合,即康復期間,定期組織頸椎病患者進行放射檢查,根據(jù)檢查結果,掌握患者病情變化,評價不同康復治療階段患者的康復效果,并有針對性地調整康復方案,實現(xiàn)康復訓練質量的持續(xù)性改進,從而保證康復措施制訂與應用的準確性、科學性、有效性。
比較兩組患者康復治療總有效率、臨床癥狀消失時間、日常生活活動能力評分、心理健康狀況評分、臨床體征恢復狀況評分、放射檢查異常表現(xiàn)發(fā)生率(包括頸椎曲度改變、頸椎失穩(wěn)、椎管狹窄、椎間間隙狹窄)。各項評分使用頸椎病康復功能評定量表評估,分數(shù)越高對應指標水平越好。療效判定標準:參照《頸椎病康復指南》進行臨床治療效果判定:癥狀與體征基本消失,生活、工作、學習等活動不受影響,頸椎功能測試顯示正常,視為顯效;癥狀與體征大幅度改善,生活、工作、學習等活動受影響較小,頸椎功能測試趨于正常,視為有效;病情無變化或加重,視為無效。 總有效率=(顯效+有效)/總例數(shù)×100%。
采用SPSS 26.0 統(tǒng)計學軟件進行數(shù)據(jù)分析,計量資料用(±s)表示,采用t 檢驗,計數(shù)資料用[n(%)]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 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觀察組康復治療總有效率高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見表1。
表1 兩組康復治療總有效率比較[n(%)]
觀察組臨床癥狀消失時間、日常生活活動能力評分、心理健康狀況評分、體征恢復狀況評分均優(yōu)于對照組,組間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見表2。
表2 兩組臨床觀察指標情況比較(±s)
表2 兩組臨床觀察指標情況比較(±s)
組別 臨床癥狀消失時間(d)日常生活活動能力評分(分)心理健康狀況評分(分)臨床體征恢復狀況評分(分)對照組(n=60)觀察組(n=60)t 值P 值6.99±1.21 4.32±1.05 12.909 0.000 84.25±4.65 90.14±3.37 7.945 0.000 76.39±8.95 82.67±7.36 4.198 0.000 66.35±2.44 69.48±2.39 7.098 0.000
治療前,兩組頸椎曲度改變、頸椎失穩(wěn)、椎管狹窄、椎間間隙狹窄發(fā)生率比較,組間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兩組上述放射檢查異常表現(xiàn)發(fā)生率均較同組治療前下降,且觀察組下降幅度較對照組更明顯,組間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兩組放射檢查異常表現(xiàn)發(fā)生率比較[n(%)]
面對頸椎病患病率、發(fā)病率的逐漸上升,如何提高頸椎病臨床診療效果成為人們關注的重點問題。既往頸椎病臨床治療中多以非甾體類抗炎藥物服用、健康教育、不良生活習慣糾正、遵循醫(yī)生指導運動鍛煉、日常多攝取強筋壯骨食物等為主, 緩解臨床癥狀,控制病情進展。 從整體康復情況來看,康復治療隨意性較大,綜合效果并不理想。 這就需要加強頸椎病康復研究力度,探尋科學、高效、安全、可靠的康復方案,提升康復治療效果。 由于頸椎病病因病機復雜、易反復發(fā)作,且對患者身心健康與生活質量影響較大。因此,要想提升康復療效,需要對患者疾病類型、臨床癥狀與體征表現(xiàn)進行全面了解, 從患者病因病機出發(fā),以臨床癥狀改善、生活質量提升、疾病損傷修復等為目標進行長期針對性康復治療。
隨著診斷技術水平的不斷提升,臨床對頸椎病病因、病機、病情等了解加深,能夠根據(jù)各類檢測結果進行康復措施科學制訂與康復方案合理選擇,從而讓頸椎病康復治療更具針對性、可靠性、高效性。影像學檢查是頸椎病診療過程中應用較為廣泛的診斷技術。通過X 線、CT、MRI 等檢查結果, 能夠對患者頸椎間隙情況、頸椎相關椎小關節(jié)狹窄情況、椎骨/關節(jié)突骨刺情況、頸椎間盤突出情況、椎體韌帶病變情況等進行準確、全面的掌握,從而結合患者康復需求,合理選擇康復方法。如張玉鳴[5]的研究中以84 例頸椎病患者為例,對比分析了常規(guī)康復治療與加入放射診斷后康復治療的臨床效果,發(fā)現(xiàn)加入放射診斷后的康復治療臨床有效率更高,頸椎病頸骨疼痛、頭暈、頭痛、心悸、下肢發(fā)麻等癥狀消失時間以及住院時間更短。說明放射診斷應用于頸椎病康復治療中, 利于患者病癥改善,健康恢復。
該研究中,行康復治療結合放射診斷的觀察組患者的臨床治療總有效率、臨床癥狀消失時間、日常生活活動能力評分、心理健康狀況評分、臨床體征恢復狀況評分、放射檢查異常表現(xiàn)發(fā)生率等觀察指標均優(yōu)于行常規(guī)康復治療的對照組患者,組間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分析其原因為:將放射診斷應用于頸椎病康復治療中,使其從疾病檢查手段轉變?yōu)榧膊≈委熓侄?,便于醫(yī)護人員更好地掌握患者不同康復階段的康復效果,使其發(fā)現(xiàn)以往康復方案存在的不足,并為新康復措施制訂與康復方案完善提供科學、準確的信息依據(jù),促進中藥口服、推拿按摩、頸椎牽引、穴位針灸、中藥熏蒸、手術治療、飲食規(guī)劃、運動鍛煉等康復治療方法應用效益的最大化發(fā)揮[6]。
綜上所述,在頸椎病患者康復中,放射診斷具有較高應用價值,其科學、有效的運用有利于康復治療總有效率、功能恢復水平等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