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丹丹
(濟寧市中醫(yī)院手術室,山東濟寧 272100)
近年來,臨床收治的手外傷患者明顯增多。 手外傷患者多表現(xiàn)為手部皮膚受損、壞死、缺失、撕脫等,這是因為手部的皮膚覆蓋較少,而且皮膚較薄,另外還具有肌肉、血管、神經(jīng)等不同的組織[1]。 當患者出現(xiàn)手部復雜性外傷時,應給予其及時有效的治療,否則可能造成手部運動、感覺功能受損,給患者的日常生活帶來困擾,造成嚴重的后果[2]。臨床針對復雜性手外傷患者一般采用顯微外科修復術治療,這種治療方法效果顯著,但是需要配合針對性的護理。 有學者提出延續(xù)性康復護理可以明顯改善患者手部感覺、運動功能,提高患者的生活質量。 基于此,該研究選取2018年2 月—2019 年2 月收治的100 例復雜性手外傷患者為對象,探討顯微外科修復術后采用延續(xù)性康復護理的臨床效果,報道如下。
選擇100 例復雜性手外傷患者參與該次研究。納入標準[3]:接受顯微外科修復術的患者;經(jīng)鑒定為復雜性手外傷的患者;了解該次手術、并愿意承擔相應風險的患者;實驗中可積極配合研究的患者。 排除標準[4]:患有手外傷或手外傷復發(fā)的患者;臨床資料不全的患者;不配合臨床研究的患者。 該研究已經(jīng)征得院倫理委員會的批準。 隨機將患者分為兩組,每組50 例。 觀察組中有29 例男患者,21 例女患者, 平均年齡是(52.3±2.3) 歲; 對照組中有31 例男患者,19 例女患者,平均年齡是(52.1±2.6)歲。兩組患者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對照組患者采用常規(guī)護理,包括基礎護理、健康指導、出院隨訪等。
觀察組患者采用延續(xù)性康復護理, 具體方法如下。(1)建立檔案。護理人員向患者及家屬講解延續(xù)性康復護理的臨床意義, 使其明白這種護理的重要性,獲得患者和家屬的理解、配合。 護理人員告知患者這次住院的治療方法、護理方法,同時告知患者評價手感覺、運動功能的標準,告知患者醫(yī)院的聯(lián)系方式,方便隨訪。(2)護理人員要向患者進行健康宣教,讓患者相互交流,告知患者康復訓練的方式,早期訓練應在出院后3 周內,患者主要進行輕微的運動;中期訓練應在出院后3~6 周,患者可進行中度的運動;后期訓練應在6~12 周,患者可進行重度的運動,加強患者運動的次數(shù),同時指導患者飲食及用藥。 (3)心理指導。患者發(fā)生嚴重手外傷時會影響日常生活,使其心理發(fā)生明顯改變, 護理人員應嚴密觀察患者的情緒變化,給予其心理指導,安慰鼓勵患者,幫助其克服困難,建立面對疾病的信心。 (4)院后隨訪。 護理人員對患者進行為期6 個月的上門隨訪, 指導患者進行康復訓練,幫助患者解決訓練中出現(xiàn)的問題,講解訓練注意事項,囑患者循序漸進,逐漸增加訓練的力度、時間和頻率,確保患者在不同的康復階段實施不同的康復計劃。
1.3.1 手感覺功能
依據(jù)英國醫(yī)學會的標準進行評價, 分為S1~S5:S1 指患者的手完全沒有知覺;S2 指患者手部有深感覺,可感覺到痛覺;S3 指患者手部可輕微感覺到淺感覺和觸覺;S4 指患者的淺感覺和觸覺完全恢復;S5 指患者的淺感覺和觸覺完全恢復,并且可以分辨出不同的感覺。
1.3.2 手運動功能
分為優(yōu)、良、可、差四級:優(yōu):患者的手運動功能恢復正常;良:患者的患側手運動功能大于健側手運動功能的75%;可:患者的患側手運動功能大于健側手運動功能的50%;差:患者的患側手運動功能小于健側手運動功能的50%。
1.3.3 生活質量
利用生活質量調查表(QLQ-C30)評定,指標包括軀體功能、角色功能、認知功能、社會功能,每項分值均為0~100 分,評分越高,生活質量越好。
采用SPSS 20.0 統(tǒng)計學軟件進行數(shù)據(jù)分析,計量資料用(±s)表示,采用t 檢驗,計數(shù)資料用[n(%)]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 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術后6 個月, 觀察組患者的手感覺功能S5 占比為32.00%,高于對照組患者的6.00%,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術后的手感覺功能比較[n(%)]
術后6 個月,觀察組患者的手運動功能優(yōu)良率為84.00%,高于對照組患者的52.00%,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術后的手運動功能比較[n(%)]
護理后,兩組患者的各項生活質量評分均高于護理前,且觀察組評分均高于對照組,組間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見表3。
表3 兩組患者護理前后生活質量比較[(±s),分]
表3 兩組患者護理前后生活質量比較[(±s),分]
注:與對照組護理后比較,*P<0.05
組別時間軀體功能角色功能認知功能 社會功能對照組(n=50)t 值P 值觀察組(n=50)t 值P 值護理前護理后護理前護理后68.12±4.42 85.86±5.53 8.678 0.014 68.35±4.56(92.24±5.51)*8.663 0.011 68.97±4.81 84.75±5.51 12.290 0.000 68.27±4.27(92.11±5.17)*12.315 0.000 68.18±4.29 85.05±5.24 11.497 0.000 68.57±4.42(92.27±5.58)*19.627 0.000 68.45±4.38 86.01±5.18 9.058 0.003 68.72±4.51(92.11±5.42)*18.702 0.000
近年來, 急性手外傷的發(fā)病率呈逐年上升趨勢,患者軟組織嚴重損傷,同時伴有指骨骨折、神經(jīng)、肌腱等組織外露。以往臨床常采用皮瓣術對患者損傷的手指進行修復,以恢復手的正常功能及外形。 但由于手術對機體刺激及傷害較大,術后患者痛感明顯,應激反應強烈,嚴重時影響睡眠、飲食、活動等,部分患者甚至出現(xiàn)抑郁、焦慮心理,不利于預后。
現(xiàn)今,臨床一般采用顯微外科修復術來治療復雜性手外傷患者。顯微外科修復術利用精細的儀器進行治療,可明顯減輕患者的痛苦,緩解其手部皮膚受損情況,改善患者手部的感覺和運動功能[5],但術后患者需要較長的時間來恢復。 為促進患者傷口的愈合,需配合針對性的護理干預[6]。 大多數(shù)醫(yī)護人員及患者都認為護理僅僅存在于患者住院期間,患者在出院后不再接受正規(guī)的護理,然而對于手外傷患者而言,出院后的護理尤其重要,因此就提出延續(xù)性康復護理[7-8]。延續(xù)性康復護理是臨床提出的一種護理方式, 包括社區(qū)護理和家庭護理,主要是針對存在肢體感覺、運動障礙的患者,這種護理方式可以幫助患者正確地進行鍛煉,以幫助患者恢復運動功能[9]。
該研究結果顯示,采用延續(xù)性康復護理的觀察組患者術后6 個月的手感覺、運動功能均顯著優(yōu)于采用常規(guī)護理的對照組患者,且觀察組各項生活質量評分均高于對照組,組間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該結果與姜秀娟等[10]的研究結果一致,說明延續(xù)性康復護理通過康復訓練、心理指導、院后隨訪等措施,可明顯增強患者治療的信心,使其積極面對疾病,更好地配合治療,從而明顯提高臨床療效。
綜上所述,復雜性手外傷患者行顯微外科修復術后采用延續(xù)性康復護理,可顯著提高患者的手感覺及運動功能,改善生活質量,可在臨床上大力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