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芝
(淄博市第一醫(yī)院神經(jīng)內(nèi)科,山東淄博 255200)
隨著我國逐漸步入老齡化社會,作為老年疾病的腦卒中發(fā)病率越來越高[1]。 腦卒中急性期后因神經(jīng)功能缺損易導致偏癱、失語、吞咽障礙等多種后遺癥,故腦卒中后應早期進行功能鍛煉,以改善疾病預后[2]。腦卒中后偏癱導致患者平衡功能失調(diào),易發(fā)生跌倒等風險事件,會影響患者康復積極性[3]。不同腦卒中偏癱患者發(fā)生跌倒的風險存在較大差異[4],而常規(guī)護理以責任護士隨機進行護理為主,未按跌倒風險實施相應預防性護理措施,導致護理效果并不理想。 Morse 跌倒評分量表能夠以患者實際生理狀態(tài)及功能情況為依據(jù), 對易發(fā)生跌倒的患者按其風險程度進行分級,并采取針對性的預防跌倒措施, 以達到預防跌倒的目的[5-6]。 該研究對2018 年7 月—2020 年6 月收治的100 例腦卒中偏癱患者進行分組對照研究,旨在探討基于跌倒風險評估的分層護理對患者平衡功能、跌倒風險及生活質量的影響。 報道如下。
選擇100 例腦卒中偏癱患者為研究對象。納入標準:均符合《中國急性缺血性腦卒中診治指南》制定的腦卒中診斷標準,并經(jīng)顱腦CT 或MRI 確診[7];年齡介于18~75 歲;遺留一側肢體偏癱;病情穩(wěn)定。 排除標準:進展性腦卒中;因脊髓損傷等所致偏癱者;意識障礙無法溝通者;干預期間死亡或提前出院、轉院者;評估治療依從性較差者。 按照入院時間分組,2018 年7月—2019 年6 月收治的患者進入對照組,2019 年7月—2020 年6 月收治的患者進入觀察組, 每組50例。 觀察組:男29 例(58.0%),女21 例(42.0%);年齡49~75 歲,平均(68.74±4.28)歲;文化程度:初中及以下17 例(34.0%),高 中14 例(28.0%),中 專12 例(24.0%),大專及以上7 例(14.0%)。 對照組:男28 例(56.0%), 女22 例 (44.0%); 年齡47~75 歲, 平均(67.54±5.36)歲;文化程度:初中及以下17 例(34.0%),高中14 例(28.0%),中專12 例(24.0%),大專及以上7 例(14.0%)。 比較兩組患者性別、平均年齡、文化程度,組間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對照組采用常規(guī)護理:包括體位護理、皮膚護理、心理護理、用藥指導、自理能力訓練、早期康復功能訓練、病情觀察、安全管理及并發(fā)癥預防等。
觀察組采用基于跌倒風險評估的分層護理,具體干預方法如下:(1)護士分層。將本科所有護士按照學歷、職稱、神經(jīng)內(nèi)科工作年限、能力,采取個人申請、科室評價的方式按要求分為N0、N1、N2、N3、N4 共5 個層級,不同層級護士均按時參加醫(yī)院及科室的業(yè)務學習和培訓。 (2)跌倒風險評估。 患者入院2 h 內(nèi),責任護士采用Morse 跌倒風險評估量表(MFS)評估患者跌倒風險。 根據(jù)MFS 評分結果將所有患者分為跌倒高風險(>45 分)、跌倒中風險(25~45 分)、跌倒低風險(<25 分),并根據(jù)風險程度實施分層護理。 其中,跌倒高風險患者由N3 級護士負責(1 名護士負責1 名患者),跌倒中風險患者由N2 級護士負責(1 名護士負責2 名患者),跌倒低風險患者由N0~N1 級護士負責(1 名護士負責2 名患者),責任組長由N4 級護士擔任,協(xié)助護士長監(jiān)督和指導腦卒中偏癱患者的跌倒預防護理。 (3)分層護理:①跌倒低風險患者:患者入院后,病區(qū)物品做到規(guī)范定位放置,地面無雜物亂放,地面無積水,康復鍛煉時應有扶手,并有醫(yī)護人員在一旁指導和保護時方可進行康復訓練。每周進行1 次跌倒風險評估。 ②跌倒中風險患者:多為難以預見性跌倒。 對肢體肌力較低或伴有眩暈者做好跌倒防護,指導患者遵醫(yī)用藥,用藥后注意臥床休息,加強觀察,定期測量血壓,避免體位性低血壓性跌倒。 每3 天進行1 次跌倒風險評估。 ③跌倒高風險患者:多為可預見性跌倒。 對患者及家屬加強預防跌倒宣教,床頭懸掛醒目的防跌倒標識,加強防跌倒措施,如24 h 留陪人、下床時有專人協(xié)助、使用床欄及約束帶等措施。每班交接班并評估跌倒風險。 兩組均干預3 周。
(1)平衡功能:干預前、干預3 周后,采用Berg 平衡量表(BBS)[8]評價兩組患者平衡功能。 該量表含有14 個項目,采用0~4 分5 級評分法,評分范圍0~56分。 其中,0~20 分說明平衡功能差;21~40 分說明能夠在輔助下步行;41~56 分說明能夠獨立步行。 評分越高說明平衡功能越好。
(2)跌倒事件發(fā)生率:統(tǒng)計兩組患者在干預期間的跌倒例數(shù), 計算跌倒發(fā)生率。 跌倒發(fā)生率=跌倒例數(shù)/總例數(shù)×100%。
(3)生活質量:干預前、干預3 周后,采用中文版健康調(diào)查簡表(SF-36)[9]評價兩組患者生活質量,該量表含有8 個方面及35 個條目, 選取生理機能(10條目)、軀體疼痛(2 條目)、社會功能(2 條目)、情感職能(3 條目)4 個方面進行評分,并將每方面的評分轉換為百分制, 評分越高說明生活質量越好。 (量表Cronbach’α=0.755~0.826)
采用SPSS 20.0 統(tǒng)計學軟件進行數(shù)據(jù)分析,其中,BBS 評分、 生活質量評分等計量資料用 (±s)表示,組間比較采用t 檢驗;跌倒發(fā)生率等計數(shù)資料用[n(%)]表示,組間比較采用χ2檢驗。 P<0.05 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干預前,兩組患者BBS 評分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干預后,兩組患者BBS 評分均高于干預前,且觀察組BBS 評分明顯高于對照組,組間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干預前后BBS 量表評分比較[(±s),分]
表1 兩組患者干預前后BBS 量表評分比較[(±s),分]
組別干預前干預后t 值 P 值觀察組(n=50)對照組(n=50)t 值P 值16.37±2.32 16.54±2.46 0.275 0.689 53.82±6.39 47.53±7.48 3.502 0.005 30.173 21.557 0.000 0.000
干預期間,觀察組患者發(fā)生1 例跌倒,跌倒發(fā)生率為2.0%(1/50);對照組患者累計發(fā)生7 例跌倒,跌倒發(fā)生率為14.0%(7/50)。 觀察組的跌倒發(fā)生率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χ2=4.891,P=0.034<0.05)。
干預前,兩組生理功能、軀體疼痛、情感職能、社會功能評分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干預后, 兩組各維度生活質量評分均明顯高于干預前,且觀察組明顯高于對照組,組間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干預前后生活質量各維度評分比較[(±s),分]
表2 兩組患者干預前后生活質量各維度評分比較[(±s),分]
注:t1、P1 表 示 兩 組 干 預 前 數(shù) 據(jù) 比 較;t2、P2 表 示 兩 組 干 預 后 數(shù) 據(jù) 比較
組別時間生理功能軀體疼痛情感職能 社會功能觀察組(n=50)對照組(n=50)干預前干預后t 值P 值干預前干預后t 值P 值t 值1 P 值1 t 值2 P 值2 57.47±7.43 79.42±5.34 16.963 0.000 57.92±6.56 73.32±5.27 12.941 0.000 0.321 0.637 5.749 0.000 57.32±6.79 77.84±6.86 15.033 0.000 58.57±6.49 73.68±6.31 11.804 0.000 0.941 0.083 3.124 0.010 71.23±7.56 87.43±5.97 11.892 0.000 71.38±6.62 83.86±5.24 10.452 0.000 0.809 0.175 3.178 0.009 57.69±6.85 70.56±4.63 11.007 0.000 57.81±7.36 66.69±4.48 7.288 0.000 0.084 0.861 4.248 0.000
腦卒中是急性腦血管事件的統(tǒng)稱, 包括腦梗死、腦血栓栓塞癥、腦出血、蛛網(wǎng)膜下腔出血等。腦卒中發(fā)生時,腦組織會突發(fā)并呈進行性受損,往往導致神經(jīng)功能障礙[10]。 臨床研究統(tǒng)計,我國腦卒中的發(fā)病率、死亡率和致殘率均位于世界前列,其中老年腦卒中偏癱患者人數(shù)已達到6.2 萬[11]。 腦卒中偏癱患者的中樞控制以及肢體運動功能均受到影響,主要表現(xiàn)為偏癱肢體的運動功能及平衡功能不協(xié)調(diào), 極易發(fā)生跌倒事件,甚至因跌傷而誘發(fā)更嚴重的后果[12]。 因此采取有效的護理措施以預防或降低跌倒風險尤其重要。
Morse 跌倒風險評估量表能夠準確評估住院患者潛在的跌倒風險[13]。 責任護士在患者患病后即對患者進行跌倒風險的評估,有利于早期篩查有跌倒風險的患者并對風險程度進行分級,從而采取相應的分級護理預防措施[14]。 對具有跌倒風險的腦卒中偏癱患者實施分層護理,能力強、資歷深的護士負責管理高跌倒風險患者,中度或低度跌倒風險者則可以在高級護士的指導下,由能力略差、經(jīng)驗不甚豐富的護士進行護理。分層護理可使護理資源獲得最高效的配置和充分利用,從而避免浪費護理資源[15]。 該研究結果顯示,干預后,觀察組BBS 評分明顯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說明基于跌倒風險評估的分層護理能夠有效改善腦卒中偏癱患者的康復積極性和信心,提高康復訓練的積極性,從而改善平衡功能。這也是觀察組跌倒發(fā)生率低于對照組的重要原因。
腦卒中偏癱患者的生活自理能力因自身疾病已經(jīng)受到嚴重影響,若再發(fā)生跌倒,除了可能導致軀體疼痛,跌傷并發(fā)癥也會加重病情,進一步加重家庭經(jīng)濟負擔及護理負擔[16]。 部分患者因擔心跌倒而恐懼功能鍛煉,遵醫(yī)行為減弱,嚴重影響其康復進程[17]。 SF-36 量表是一套衡量人類健康的指標體系, 能夠全面評估個體的生理、心理狀態(tài)。 社會功能和物質生活狀態(tài)反映了總體的健康趨勢[18]。 跌倒發(fā)生率降低,患者運動功能增強,神經(jīng)功能缺損明顯改善,總體生活質量會自然而然得到提升。 該研究中,觀察組患者干預后的各維度生活質量評分均明顯高于對照組,說明基于跌倒風險評估的分層護理能夠有效提高腦卒中偏癱患者的康復積極性和信心,從而改善平衡功能。
綜上所述,基于跌倒風險評估的分層護理有助于改善腦卒中偏癱患者的平衡功能, 降低跌倒風險,提高生活質量,對促進患者康復具有重要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