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欣欣,董俊玲,林雅杰,孟小雨,湯海霞
(濟寧醫(yī)學院附屬日照市中醫(yī)醫(yī)院兒科,山東日照 276800)
哮喘是臨床上發(fā)病率較高的一種呼吸科疾病,兒童為其多發(fā)群體,該病一旦發(fā)生,會出現氣急、胸悶及反復性喘息等癥狀,嚴重影響患兒的生存質量[1]。當前治療哮喘, 一般采取糖皮質激素為主的階梯治療,短期效果顯著,如果用藥過多或者長期服藥,毒副作用比較大,而中醫(yī)“治未病”理論有獨特的優(yōu)勢。但是,由于兒童年齡較小,加上中藥偏苦,難以下咽,口服中藥的依從性非常差, 而選擇穴位貼敷更容易被兒童接受。為了解中藥穴位貼敷在兒童哮喘治療中的臨床價值, 該研究選取該院2016 年12 月—2017 年9 月收治的78 例哮喘患兒為研究對象, 分別予以常規(guī)西醫(yī)治療和中藥穴位貼敷治療,現將結果報道如下。
選取該院收治的哮喘患兒78 例為研究對象。 所有患兒皆符合全國兒童哮喘防治協作組修訂的《兒童哮喘防治常規(guī)》、國家中醫(yī)藥管理局所制定的《中醫(yī)病癥診斷療效標準》 中有關兒童哮喘的相關診斷標準,確診為兒童哮喘。同時,將合并其他疾病者、精神異常者、肝腎受損者、惡性腫瘤者及凝血功能障礙者、中途退出研究者等予以排除。按照隨機雙盲法將患兒分為兩組,即甲組與乙組。 甲組39 例,男21 例、女18 例;年齡6~13 歲,平均年齡為(8.1±1.3)歲;病程1~9 年,平均病程(4.2±0.8)年。乙組39 例,男20 例、女19 例;年齡6~13 歲,平均年齡為(8.0±1.4)歲;病程1~10年,平均病程為(4.4±0.9)年。 比較兩組患兒的一般資料,如性別、年齡以及病程等,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可以開展組間對比研究。
甲組:采用布地奈德福莫特羅粉治療,即布地奈德福莫特羅粉(AstraZeneca AB 生產,國藥準字H2014 0458),4.5 μg/次,2 次/d。 持續(xù)治療3 年。
乙組:在甲組基礎上采用中藥穴位貼敷治療。 貼敷中藥的主要成分有白芥子、元胡、甘遂及細辛等,依照1∶2∶1∶1 將藥物研磨成粉末狀,再加入生姜汁,將其調成糊狀。 將已調成的藥物置于3 cm×4 cm 的紗布上,每貼生藥量在1.5 g 左右。在每年的三伏天與三九天使用,主要貼敷穴位為:兩側定喘穴、膏肓穴、肺俞穴、顫中穴。 夏季自入伏天開始,每隔10 天貼1 次,1次1 貼,貼3 次;冬季自入九日開始,每隔9 天貼1次,1 次1 貼,貼3 次。 持續(xù)貼敷3 年。
參考“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中有關哮喘疾病的判定標準,對患者的治療效果加以評估。 經治療后,患兒的臨床癥狀(如氣急、胸悶、氣喘以及哮鳴音等)消退,1 年內并未復發(fā),偶然發(fā)作可自行緩解,為基本治愈;經治療后,患兒的臨床癥狀得到緩解,較治療前發(fā)作頻率降低2/3,為顯效;經治療后,患兒的臨床癥狀有好轉,較治療前發(fā)作頻率降低1/3,為有效;經治療后,患兒的臨床癥狀未改善,甚至有加劇的趨勢,較治療前發(fā)作次數無明顯改變,為無效。總有效率等于前三項發(fā)生率之和。
(1)T 淋巴細胞亞群:對兩組患兒治療前后的T淋巴細胞亞群改變情況加以觀察,主要觀察指標有CD3、CD4、CD8百分比及CD4/CD8比值,所用檢測方法為流式細胞儀檢測[NovoCyte D1040 流式細胞儀,浙食藥監(jiān)械(準)字2014 第2400581 號]。
(2)肺功能:對兩組患兒治療前后的各項肺功能指標予以評估,主要觀察指標包含:FEV1(第1 秒用力呼氣容積)、FVC(用力肺活量)、FEV1/FVC(第1 秒用力呼氣容積/用力肺活量)。
采用SPSS 20.0 統(tǒng)計學軟件進行數據分析,計數資料以[n(%)]表示,采用χ2檢驗;計量資料以(±s)表示,采用t 檢驗。 P<0.05 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甲組患者的治療總有效率為74.4%,低于乙組的92.3%,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見表1。
表1 兩組患兒治療總有效率情況對照[n(%)]
治療前,兩組患兒的CD3、CD4、CD8百分比及CD4/CD8比值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兩組患兒的各項指標均優(yōu)于該組治療前,且乙組患兒的各項指標均優(yōu)于甲組,組間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見表2。
治療前,兩組患兒的FEV1、FVC、FEV1/FVC 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兩組患兒的各項肺功能指標均高于該組治療前,且乙組患兒各項肺功能指標顯著高于甲組,組間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見表3。
表2 兩組治療前后T 淋巴細胞亞群變化比較(±s)
表2 兩組治療前后T 淋巴細胞亞群變化比較(±s)
注:與治療前比較,*P<0.05
?
表3 兩組患者干預前后肺功能指標情況比較(±s)
表3 兩組患者干預前后肺功能指標情況比較(±s)
注:與治療前比較,*P<0.05
組別FEV1(L)治療前 治療后FVC(L)治療前 治療后甲組(n=39)乙組(n=39)t 值P 值1.13±0.22 1.14±0.20 0.210 0.834(1.61±0.23)*(2.08±0.31)*3.677 0.000 1.88±0.61 1.90±0.60 0.146 0.884(2.07±0.68)*(2.51±0.77)*3.015 0.000 FEV1/FVC治療前 治療后57.94±7.18 57.86±7.21 0.049 0.961(61.94±7.03)*(67.94±7.01)*3.187 0.000
哮喘是一種發(fā)病率比較高的慢性呼吸道炎癥反應性疾病,患病后會出現氣道慢性炎癥,并誘發(fā)氣道高反應,致使氣道內分泌物變多,并發(fā)生支氣管痙攣[2]。西醫(yī)對于該病一般是采取常規(guī)西藥治療,如布地奈德等,雖然此類藥物能夠對炎癥反應進行抑制,并在一定程度上緩解患者的氣道喘息癥狀[3],然而長時間服藥極易引起諸多不良反應,且單一使用該類藥物存在一定的局限性,需與其他藥物聯合使用。
中醫(yī)認為,哮喘多因肺、脾、腎不足,痰飲留伏,觸動伏痰,痰阻氣道而引起[4-6],針對此病,應堅持補腎、益氣、活血等基本原則。 由于患兒難以接受中藥湯劑治療,故臨床上提出采取穴位貼敷的方式治療。 根據“冬病夏治、夏病冬防”的原則,可于三伏、三九對哮喘患兒實施貼敷。 該研究中,穴位貼敷選用的中藥有白芥子、元胡、甘遂及細辛等[7]。其中,白芥子具有利氣豁痰、溫中散寒、通絡止痛的功效,現代藥理研究發(fā)現,該藥的主要成分為芥子堿,可經由對氣道平滑肌的擴張,強化肺和氣管的容量,達到平喘的目的;元胡具有活血、行氣、止痛的功效;甘遂具有瀉水逐腫、消腫散結的作用;細辛具有驅風散寒、行氣開竅的作用;作為引經的生姜汁,具有溫肺止咳、辛溫解表的功效。上述藥物配合使用,即可達到溫中散寒、活血行氣的功效。將藥物貼敷在相應穴位上,可對穴位進行刺激,并使藥物得到吸收,實現藥穴同療,最終得以行氣散結、調節(jié)氣血、舒經活絡。此外,夏季是人體抵抗力較為鼎盛的時期,同時也是該病較為穩(wěn)定的時期,因而,在這一時期對哮喘患兒實施中藥穴位貼敷,皮膚吸收藥物的效果更為顯著,繼而能獲得更好的療效。
在該次研究中, 乙組患兒治療后總有效率(92.3%)明顯高于甲組(74.4%),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該結果與倪志鋼等[8]的研究結果相似。這表明在哮喘患兒治療中采用西藥聯合中藥穴位貼敷治療,可獲得較好的效果,改善其臨床癥狀。 此外,乙組治療后的CD3、CD8百分比高于甲組,CD4百分比、CD4/CD8比值低于甲組,組間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表明哮喘患兒采用乙組治療方法,可改善患兒的T 淋巴細胞亞群,減輕Th2 反應,并達到緩解哮喘癥狀的效果。 在肺功能指標上, 乙組治療后FEV1、FVC、FEV1/FVC 均優(yōu)于甲組,組間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說明采取乙組治療方案,能有效改善哮喘患兒的肺功能。
綜上所述, 哮喘患兒采用中藥穴位貼敷治療,能改善患兒的癥狀,還可改善患兒體內的T 淋巴細胞亞群和肺功能,值得推廣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