珠海高欄港經濟區(qū)衛(wèi)生院急診科 (廣東 珠海 519050)
王華友
有研究表明,基礎血壓的高低與預后關系密切,即基礎血壓越高,預后越差[1]。對于高血壓患者而言,定期測量血壓、了解血壓波動情況,有助于觀察降壓藥的使用效果,增加治療信心,提高服藥依從性。但在實際臨床中,患者血壓測量一般為偶測血壓,由于血壓每天存在波動性,偶測血壓值只能反映某一短暫時刻的血壓,難以代表整體血壓水平[2]。為推動高血壓的防治工作,我院進行24小時動態(tài)血壓監(jiān)測研究,探討其對降低心血管不良事件的影響,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擇2018年1月至2018年9月我院收治的高血壓病患者130例。納入標準:①符合原發(fā)性高血壓病診斷標準[3];②年齡35~80歲;③確診高血壓病≥1年,規(guī)律服用降壓藥;④知情同意,愿意參與本研究,依從性良好。排除標準:①繼發(fā)性高血壓;②合并心絞痛、心肌梗死、心率失常等;③認知、言語功能障礙;④血液病、精神病史;⑤高血壓危象。采用隨機數字表法將130例患者分為2組各65例。觀察組男39例,女26例;年齡39~74歲,平均年齡(56.52±7.24)歲;高血壓病史2~25年,平均病史(11.36±4.82)年;高血壓分級:1級高血壓15例,2級高血壓34例,3級高血壓16例。對照組男35例,女30例;年齡40~69歲,平均年齡(54.33±6.67)歲;高血壓病史3~18年,平均病史(10.40±3.95)年;高血壓分級:1級高血壓18例,2級高血壓30例,3級高血壓17例。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兩組患者均規(guī)律服用降壓藥,根據血壓控制情況和藥物不良反應適當調整。觀察組患者進行24小時動態(tài)血壓監(jiān)測,讓患者佩帶一個便攜式動態(tài)血壓記錄器,置于患者右上臂。設置白晝測量時間間隔為30 min,夜間測量時間間隔為30min,儀器會自動按設置的時間間隔進行血壓測量,患者日常生活不受限制。每月測量1天,共進行半年。對照組患者采用普通電子血壓計測量,偶測血壓,不定時早晚各測量1次,每月測量1天,共進行半年。
1.3 觀察指標 (1)對患者進行半年隨訪,記錄患者服藥依從情況、血壓控制情況、心血管不良事件發(fā)生情況。血壓控制標準[4]:70歲以下無合并癥的患者血壓控制在140/90 mmHg以下,70歲以上的患者血壓控制在150/90 mmHg以下,合并糖尿病的患者血壓控制在130/80 mHg以下。心血管不良事件指房顫、室顫、短暫性腦缺血發(fā)作(TIA)、心肌梗死、腦梗死、腦出血等。(2)監(jiān)測前、監(jiān)測1個月、3個月、6個月分別進行生活質量評價。采用方積乾等編制的中文版SF-36量表[5-6]對患者進行評價。量表的Cronbach's α系數為0.91,分半信度為0.86,信效度良好。量表得分為百分制,分數越高表示生活質量越好。
1.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 22.0進行統計分析。計量資料以(±s)描述,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例和百分比(%)描述,采用χ2檢驗。以P<0.05表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患者隨訪情況比較 觀察組患者服藥依從率、血壓控制率高于對照組,心血管不良事件發(fā)生率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 表1。
表1 兩組患者隨訪情況比較 [(n(%)]
2.2 兩組患者生活質量比較 監(jiān)測前,兩組患者SF-36量表得分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監(jiān)測1個月、3個月、6個月與監(jiān)測前比較,觀察組得分均升高(P<0.05),且觀察組得分大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SF-36量表得分比較(±s,分)
表2 兩組患者SF-36量表得分比較(±s,分)
注:與監(jiān)測前比較,*P<0.05
組別 例數 監(jiān)測前 監(jiān)測1個月 監(jiān)測3個月 監(jiān)測6個月觀察組 65 67.23±10.25 73.57±9.41**74.11±8.26*72.28±10.33對照組 65 69.37±8.76 69.25±10.70 70.56±9.22 68.45±9.05 t 1.279 2.444 2.312 2.248 P 0.203 0.016 0.022 0.026
血壓測量的準確性受多種因素影響,時間、測量部位、血壓計、技能水平和讀數偏差等均對血壓測量值造成一定誤差[7]。另外,也有研究發(fā)現,居家自測血壓值往往低于醫(yī)療單位測量值,這種差異原因可能是由于有醫(yī)務人員在場,引起反應性血壓升高,臨床上稱之為“白大衣現象血壓升高”[8]。這種情況可能是由于交感神經活力增強和副交感神經活動受抑制。以上均說明偶測血壓的不準確性及不穩(wěn)定性,可能對高血壓治療造成不利影響,如過度降壓導致的腦缺血風險、大量使用降壓藥帶來不良反應[9],患者也容易低估或者高估血壓控制情況,影響服藥依從性。
本研究開展24小時動態(tài)血壓監(jiān)測,與偶測血壓相比較,結果發(fā)現,觀察組患者服藥依從率為86.15%,血壓控制率為70.77%,明顯高于對照組,且觀察組的心血管不良事件發(fā)生率也低于對照組。評價患者生活質量,監(jiān)測1個月、3個月、6個月觀察組生活質量明顯提高。根據血壓控制標準,24小時動態(tài)血壓監(jiān)測將各個時間點的血壓值取平均值計算,更能準確反映血壓水平,血壓控制情況更真實理想。廖海濤[10]研究表示,24小時動態(tài)血壓節(jié)律為晝高夜低以及兩峰一谷的規(guī)律。Kang等[11]研究表示,通過24小時動態(tài)血壓監(jiān)測,可以判斷患者的血壓波動情況,有助于醫(yī)師合理用藥,減少多種類、大劑量降壓藥給患者造成的不良反應和經濟負擔。部分患者血壓控制不佳,主要是降壓藥物不合適,如劑量不足、減壓藥血藥濃度不足,對于此類患者,應選擇長效降壓藥,每天只需要服藥1次,即可維持24小時血藥濃度。也有部分患者為夜間性高血壓或晨起高血壓,對于此類患者,應加強關注心腦血管不良事件[12]。另外,根據患者血壓的晝夜波動變化,觀察血壓的峰值、脈壓差,以評估血壓升高的嚴重程度,在血壓峰值前服藥,充分發(fā)揮降壓效果,有利于患者增加治療信心,提高服藥依從性。血壓的良好控制、并發(fā)癥的減少,對于提高患者的生活質量也起到積極作用。譚玉華等[13]研究也表示,根據24小時動態(tài)血壓監(jiān)測進行時間護理、合理用藥,可以改善患者情緒,提高生活質量。
綜上所述,24小時動態(tài)血壓監(jiān)測可為臨床用藥提供更全面的依據,有效監(jiān)測血壓、控制血壓,有助于降低心血管不良事件的發(fā)生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