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朋友,”狄德羅在1765年這樣寫道:“如果我們熱愛真理勝于熱愛美的藝術(shù),就讓我們?yōu)橐恍┡枷衿茐恼咂矶\上帝吧?!?《百科全書》[Magazin encyclopédique],III (1795),pp.52–53。這段話出自狄德羅的1765年沙龍批評。這段神諭般的表述出自啟蒙運動的守護神之一,它萌生了法國大革命時人們面臨的一種重要的窘境。首先,他們認識到法國是西方藝術(shù)的寶庫,任何想要用時人或后人的眼光證實這一點的法國政府都必須敬重法國的藝術(shù)遺產(chǎn)。其次,大革命時代的人們了解,1789年之前的繪畫、雕塑與建筑一直被當作社會操控的手段,當作道德與政治的教科書。無論是啟蒙運動者還是皇家藝術(shù)大臣都同意藝術(shù)的首要功能是教化:“管理者們總是利用繪畫和雕塑,以求在這些作品的主題中喚起他們渴望喚起的宗教情感或政治情感。”2狄德羅等人編撰,《百科全書》。Diderot,et al.,eds., Encyclopédique,ou Dictionnaire raisonnée des sciences,des arts et des métiers,Paris,1751–1765,“繪畫篇”,XII,p.267。18世紀末期的大多數(shù)藝術(shù)批評都證實了這一觀點,在大革命期間,這種論調(diào)的各種變化形式也一直被不斷重復(fù)。3見La Font de Saint-Yenne,L’ombre du Grand Colbert,le Louvre,et la Ville de Paris,Dialogue.Réflexions sur queleques causes de l’Etat present de la peinture en France,Paris,1752,passim;M.L’***P***,Observations générales sur le salon de 1783,et sur l’ état des arts en France,Paris,1783,p.31;Journal de Paris,no.279,Oct.6,1787,pp.1203–1204;Fernand Engerand,ed.,Inventaire des tableaux commandés dt achetés par la direction des batiments du roi (1709 –1792),Paris,1900,p.xxix;Jean Locquin,La peinture d’histoire en France de 1747 à 1785,Paris,1912,p.51;David L.Dowd,Pageant-Master of the Republic:Jacques-Louis David and the French Revolution,Lincoln,1948,chaps.1,2.關(guān)于大革命期間類似傾向的評論,另見Jér?me Mavidal,Emile Laurent,et al.,eds.,Archives parlementaires de 1787 à 1860,Paris,1862–1913,Ser.I [此 引為《議會檔案》],XVI,p.541;XX,p.293;XXII,p.215;XXIV,pp.281–282;XXVI,pp.467 –472;XXIX,p.306;XLIV,p.498。18世紀最尋常的藝術(shù)哲學(xué)似乎一直以來是源自一種對當時流行的感覺論和聯(lián)想論心理學(xué)的通俗化。見Ernst Cassirer,The Philosophy of the Enlightenment,Princeton,1951,chap.3.
于是,革命者們便遭遇了惱人的尷尬:他們不得不證明美的藝術(shù)在革命政黨的制度下不會受損,但是1789年以前的藝術(shù)所傳達的價值,無論社會的、政治的還是宗教的,用許多革命黨的話來說都是“不真實的”,必須被毀滅。革命黨人都是有教養(yǎng)的人;他們對自己的藝術(shù)遺產(chǎn)倍感自豪;他們十分自信視覺藝術(shù)既可以教育有修養(yǎng)之人,也可以教育目不識丁者,但是他們同樣確信舊制度的許多價值是虛假的,應(yīng)該被鏟除。如果狄德羅還活著,他們很可能這樣回應(yīng)他,“我們熱愛真理,也熱愛美的藝術(shù)。我們該如何是好?”
在大革命爆發(fā)初期,這種兩難境地的左右兩端都清晰可見,盡管如此,直至1792年,總體傾向似乎偏向于對藝術(shù)的保護。這種傾向精準地反映在《文學(xué)年報》[L’Année littéraire]上,其中提及1789年8月的一次藝術(shù)展覽?!胺ㄌm西一直以來都是藝術(shù)與天才的故鄉(xiāng)。人們希望,在如今如火如荼的革命之中,繆斯女神們不會逃離她們習(xí)慣的庇護之所?!?L’Année littéraire,VI,September,1789,p.281.不過藝術(shù)并不只是“被希望”會繼續(xù)繁榮;為了保護法國藝術(shù)遺產(chǎn),人們做出了具體努力——1789年11月,法國開始將教堂財產(chǎn)國家化。
許多教堂建筑被賣給個人,人們害怕那些建筑中的鑲嵌畫、彩色玻璃、雕像、繪畫不是被損毀就是遺失。5《議會檔案》,XIX,pp.434–435,p.472,p.603。為了避免國家遭受此類藝術(shù)損失的危險,1790年國民代表大會成立了一個紀念碑委員會[Monuments Commission],成員來自幾所皇家學(xué)院。6《議會檔案》,XIX,p.603;Louis Tuetey,ed.,Procès-verbaux de la Commission des monuments,1790–4 (Paris,1902,1903),I,pp.i–vii。委員會的主要職責是在各種不同的倉庫盤存和收集那些值得國家保護的藝術(shù)作品。成員們?nèi)鄙龠h行的必要資金,但是他們試圖通過出版一本手冊聯(lián)絡(luò)到各地官員,標題中寫道“關(guān)于如何保護手稿、章程……古代紀念碑、雕像、繪畫和教堂中各種與美術(shù)相關(guān)物品的指南”。7《議會檔案》,XXI,pp.490 ff。紀念碑委員會在巴黎周邊的各個教堂,成功地收集到法蘭西過去的統(tǒng)治者及帶有皇家血統(tǒng)的王子、公主的各種墓葬紀念碑。這些紀念碑后來被陳列在圣德尼修道院中,人們希冀對過去的記錄與美的藝術(shù)都能同時被保護下來。8Procès-verbaux de la Commission des monuments,I,p.30.委員會在國民代表大會9《議會檔案》,XXXI,p.346。中贏得極高的贊譽,這樣的活動似乎鞏固了巴雷爾[Barère]在1791年5月的一次演講中傳達出的觀點?!耙靶U之眾的革命”,巴雷爾說,“摧毀了所有的紀念碑,藝術(shù)的每一絲痕跡似乎都被抹去。文明之人的革命是保護美的藝術(shù)并修飾它們,同時,委員周全的考慮也使得藝術(shù)得以重生,為帝國增色不少。”10《議會檔案》,XXVI,pp.471–472。
盡管如此,一股對藝術(shù)不利的不祥的暗流卻已然涌動。就在《文學(xué)年報》的作者祈禱對藝術(shù)的保護及藝術(shù)活動的延續(xù)的當月,較為激進的《巴黎的革命》便發(fā)表了如下觀點:
在我們的城市中,國王的雕像不能算是人民的作品,而是弄臣的作品……近日來發(fā)生在各區(qū)的事件毫無疑問令所有人記憶猶新,但是時間很快就會抹去這些記憶……對那些目不識丁的人來說,以后這些名字和儀式就好像從來未曾出現(xiàn)過一樣。我們應(yīng)該利用制造公共紀念碑的手段對人們講述他們的榮光,我們必不能忘在這場革命中那些充滿力量的符號語言……如果有人反對說這樣一座雕像太過昂貴,那么就讓我們用貴得離譜的路易十八的雕像上的青銅和大理石吧,那雕像真是對理性和人性的侮辱。從這座紀念碑的殘骸中我們可以豎起一座獻給自由與祖國的保衛(wèi)者的紀念碑。11Révolutions de Paris,IX,Sept.9,1789,pp.25–26.
提醒法國人“充滿力量的符號語言”,這是一種贖罪行為。早在1790年,就有一群藝術(shù)家向國民代表大會請愿,要求國王“下令摧毀所有在封建王朝時期矗立的紀念碑”。12M.Deltufo,Discours prononcé a la barre de l’Assemblée Nationale,par M.Deltufo,directeur de la Sociéte Polysophique,Paris,1790,p.5.沒過多久,國民代表大會的成員卡特勒梅爾·德·昆西[Quatremère de Quincy]就提醒他的委員同伴們想想柏拉圖對人民面對墮落藝術(shù)時的擔憂。雖然德·昆西認同柏拉圖的觀點,但卻對這位哲學(xué)家的概念做出古怪的歪曲?!霸诒┱碌乃囆g(shù)讓人民遠離了他們真正感興趣之物,輕撫著他們昏昏欲睡”,他寫道,但是,“將藝術(shù)交到人民的雙手中,它們就變成了對暴君的鞭笞。藝術(shù)只是工具,制造出善良還是邪惡取決于使用它們的雙手”。13Antoine C.Quatremère de Quincy,Considérations sur les arts du dessin en France,suivies d’un plan d’Académie,Paris,1791,pp.56–57.
雖然諸如此類對藝術(shù)立法問題必要性的提醒一直存在,委員會成員們的態(tài)度卻始終搖擺不定。比如,在1790年有關(guān)廢除貴族頭銜的爭辯中就通過了一項動議,下令將勝利廣場[Place Victoire]上德雅爾丹[Desjardins]雕刻的路易十四雕像下方的一些淺浮雕毀掉,因為它們表現(xiàn)了四個被囚禁的法國外省。14《議會檔案》,XVI,p.374。摧毀活動一周內(nèi)就完成,然而似乎沒有人注意到,在廢除貴族頭銜的法令中有一項條款,特別提到禁止破壞與舊制度相關(guān)的紀念碑。15Johann Georg Wille,Mémoires et Journal,Paris,1857,II,p.217。威爾在1790年7月4日的日志分錄中記錄了這次破壞。有關(guān)將貴族頭銜除名的草案,見《議會檔案》,XVIII,pp.104–110。
這種在保護藝術(shù)與破壞藝術(shù)之間猶豫不決的態(tài)度在1792年巴黎公社暴動之后似乎消失不再。1792年8月10日標志著君主制的垮臺,也開啟了長達三年的破壞偶像運動的洪流。8月10日警鐘喚醒的暴徒們奔走在城市四處,推倒那些令“卡佩家族”[Capetian Line]永垂不朽的紀念碑。伴隨著亢奮的人群發(fā)出的歡呼聲,亨利四世、路易十三、十四和十五的雕像應(yīng)聲倒地。16《議會檔案》,XLVIII,2,p.115;Moniteur,no.226,Aug.12,1792,p.948;no.229,Aug.15,1792,p.962;Bertrand Barère,Memoirs,London,1896,II,pp.16–17;Edouard Lockroy,ed.,The Great French Revolution,1785–1793.Narrated in the Letters of Madame J[ullien]of the Jacobin Party,London,1881,p.212。在8月11日的制憲會議中,委員們提到這次破壞運動都表示惶恐不安,然而卻都認同“沒有什么能夠阻擋人民的憤怒”。他們決意要“根除一切皇室的偏見”,“向人民表明國民代表大會意識到了他們對自由的要求”,并起草文件稱巴黎一切“致敬專制的”雕像都要被摧毀。17《議會檔案》,XLVIII,p.2。
三天之后,大會全票通過了一部適用于全國范圍的明確法令。法令的序文部分明確了其主要目的:破壞偶像;如果君主制要消失,與之相關(guān)的所有象征符號就有必要同樣消失。
鑒于,自由與平等的神圣原則不會容許浮夸、偏見、暴政的紀念碑繼續(xù)存在,冒犯法國人民的眼睛;鑒于,這些紀念碑上使用的青銅能夠被轉(zhuǎn)變成大炮來保衛(wèi)國家,頒布本案。一、所有雕像、浮雕、銘文,以及各種用青銅或其他金屬制造的紀念碑……將由公社拆除。[第二條規(guī)定將金屬變成大炮]三、所有含有封建主義跡象的紀念碑,無論其實質(zhì)為何,若仍位于教堂或其他公共廣場,甚至私人住所,都應(yīng)被公社摧毀,一刻不能耽擱。
當政府指揮約25,000,000人民立刻摧毀封建紀念碑時,想起來自己對于藝術(shù)的職責,并求助紀念碑委員會的33 名委員。于是有了最后一條:“四、由紀念碑委員會特別承擔對有特殊藝術(shù)價值的物品進行保護……”18《議會檔案》,XLVIII,pp.115–116。
得到了法律的許可后,對舊制度的象征物的破壞運動大步向前。不到一個月,內(nèi)政部長就表露擔憂,因為他根本無法記錄由8月14日的法令掀起的破壞偶像運動或控制其日益高漲的形勢。19《議會檔案》,L,pp.14–15;Moniteur,no.261,Sept.16,1792,p.1108。該部長在1793年10月也曾發(fā)出過類似的抱怨,見《議會檔案》,LIII,p.96?;蛟S部長沒有意識到迫切行事是必要的。假如我們承認一種普遍的信仰,在被感知的對象與用來感知的心智的思想之間存在一致性,那么這些帶有危險的意識形態(tài)內(nèi)容的視覺對象就必須被立刻摧毀。20這并不是說感覺論心理學(xué)要對大革命期間的文物破壞完全負責(見注3);但是傾向于這種心理學(xué)的論點確實支持和加劇了文物破壞運動。正如制憲會議的一名成員警告他的同伴,“一匹馬兒若是染上鼻疽病,就必須立刻殺死它,它的馬具和馬廄也必須被燒掉以防瘟疫的傳播?!?1
在這個粗魯?shù)念惐戎?,“馬具和馬廄”初看起來只是指舊制度中的社會和政治的象征符號。但是隨著1793年馬拉被刺殺、被稱頌,“去基督教化”運動的展開,宗教的象征符號也被拖到鐵錘下、火堆里。對馬拉之死的公開哀悼與對“拒絕立誓效忠的”牧師及教皇至上主義的教會的恨常常被混在同一種慶典儀式中,這種儀式有三個要素:一座教堂作為理性的神廟揭幕,展示一尊馬拉的胸像,由雕像、繪畫、憲章、紋章等堆成的火堆被點燃。在楓丹白露舉辦的慶典是許多慶典中的典型?!盀榱宋拷羼R拉的靈魂”所有國王和貴族的畫都從城堡中拿出,在這位烈士的胸像前被付之一炬。曾有人自豪地記錄了尚帕涅[Champagne]畫的路易十三像冒出的煙“吹向胸像,這真是我們能為他焚的最適宜的香”。22對楓丹白露的慶典的描述見《議會檔案》,LXXVII,pp.648–451。其他一些類似的節(jié)慶,情況也極為相似,幾乎成為一種儀式,見《議會檔案》,LXXII,p.318;LXXIX,pp.702–704;LXXXI,p.277,p.689,p.695;LXXXII,p.74,p.383,p.449,p.664。盡管這種儀式有許多,但往往單是篝火就成為共和式激情的發(fā)泄口。比如,一場慶祝君主制垮臺一周年的慶典就被認為是焚燒一車又一車“象征皇室、迷信、愚昧”或“奴役、專制、狂熱符號”的最佳時機,其中甚至可能包括封面帶有百合花封印的書籍。23一些由于與舊王政之間有著真實存在的或假想出來的關(guān)聯(lián)的紀念碑、繪畫、書籍等物,對它們的破壞的具體報告見《議會檔案》,LIII,p.96;LXI,p.392;LXVIII,p.485;LXX,p.69;LXXIII,p.318;LXXVI,p.479;Procès-verbaux du Comité d’instruction publique de la Convention Nationale,II,p.150;III,p.40;IV,p.79,p.81,p.302,p.650,p.676,p.817,p.838;V,p.254,p.514;VI,p.126,p.502,p.525,p.549,p.572,p.675,p.712,p.801;Louis Tuetey,eds.,Procès-verbaux de la Commission temporaire des arts,Paris,1912,1918,I,p.97,p.115,p.207,p.210;II,p.4,p.9,p.25,p.37,p.60,p.154,p.212,p.241;Procès-verbaux de la Commission des monuments,I,p.141,p.149,p.273,p.311,p.364;II,p.2,p.3,p.7,p.12–13,p.46,p.56,p.61,p.69–70,p.71,p.77,p.81–82,p.92,p.94,p.109,p.111,p.127,p.170–171,p.175,p.207 –208。這些引文內(nèi)容涵蓋了1790—1795 這一時期;其中并未包含1794—1795年政府鼓勵的紀念碑和雕像的破壞活動,它們原本是1793—1794年間為紀念馬拉和大革命而樹立的。如果有如此多的破壞活動,我們要如何解釋那些留下來的東西呢?A.要在三年內(nèi)破壞此前800 多年創(chuàng)造的文物是很困難的。B.在許多情況中(上面未引),那些會引發(fā)爭議的建筑裝飾只是被人用灰泥覆蓋遮住。C.破壞活動大都需要價格不菲的腳手架,需要雇傭工人;人民公社必須用地方稅收來支付這些費用(見《議會檔案》,LXXIII,p.378;LXXIV,p.100),似乎對經(jīng)濟的考慮影響了對破壞被禁象征物的欲望。D.有相當一部分令現(xiàn)代旅游者覺得賞心悅目的“中世紀”的大教堂雕塑,比如巴黎圣母院,實際上是19世紀在諸如維奧萊–勒·杜克[Viollet-le Duc]等人的領(lǐng)導(dǎo)下進行的修復(fù)工作。
在這種破壞不斷發(fā)展的同時,制憲會議中仍不斷有許多抱怨的聲音,認為對象征著舊時榮光的符號的破壞完成得不夠迅速,不夠全面。24《議會檔案》,LV,pp.341–342;LXI,p.392;LXIII,p.311;LXXIV,p.100;LXXVI,p.440,p.455;LXXXIII,p.378,p.484。1793年9月14日頒布的新法令,威脅要罷免那些未能履行第一條法令中銷毀紀念碑的任務(wù)的地方官員。25《議會檔案》,LXXIV,p.100。1793年10月,所有舊制度的象征物都被勒令在8日內(nèi)銷毀,對仍保留類似象征物的地方一律財產(chǎn)充公。26《議會檔案》,LXXVII,pp.711–712;Procès-verbaux du Comité d’instruction publique de la Convention Nationale,II,p.652.當月,巴黎公社的理事會下令城中所有的“宗教肖像”都立刻被銷毀;在公墓除了“睡神”外不允許有任何其他的雕像,所有其他的雕刻作品都將被砸毀。27Moniteur,no.27,Oct.15,1793,p.107;no.34,Oct.23,1793,p.135.
在這樣一種法規(guī)的壓力面前,紀念碑委員會(1790年就已成立)十分無助。他們?nèi)砸獮樗囆g(shù)作品的保護負責,但是這個組織中的33 人都是巴黎的居民;他們的工作沒有任何報酬;他們的官方身份含糊不清,而且不管任何情況,他們也不可能游蕩在巴黎的大街上,指揮地方官員阻止中央政府要這些官員做的事情,這會令他們失去自己的市民地位。事實上,公共安全委員會[Committee of Public Safety]確實曾經(jīng)號召紀念碑委員會摧毀一部分后者曾耗費心力保護的東西——圣德尼修道院里的皇家墓葬。28《議會檔案》,LXX,p.108?!斑@些偶像崇拜的紀念碑仍然在滋養(yǎng)著某些法國人的迷信思想,”29《議會檔案》,LXXVI,p.440。在公共安全委員會發(fā)出命令不到一個月,就有大約50座墳?zāi)乖诩o念碑委員會的指揮下被毀。30Procès-verbaux du Comité d’instruction publique de la Convention Nationale,II,p.40.
然而到了1793年12月,倒霉的紀念碑委員會成員們?nèi)员恢肛煛皼]有跟上革命的步伐”以及“無所作為的”愛國主義,終于還是被政府解散了。一個叫做臨時藝術(shù)委員會的新隊伍產(chǎn)生了,21 引自James Gillaume,eds.,Procès-verbaux du Comité d’instruction publique de la Convention Nationale,Paris,1891–1907,IV,p.276.職責與其前任完全一致。31《議會檔案》,LXXXI,pp.628–631。同樣需要被保護的還有那些舊制度遺留下來的帶有純粹的藝術(shù)價值或歷史價值的藝術(shù)作品。新的委員們一絲不茍地履行自己的職責,但他們同樣并非沒有參與破壞偶像運動。委員會要求所有“卡佩家族”的肖像畫都要被毀掉。曾經(jīng)有個委員小心翼翼地提議說,這些肖像畫中有那么幾幅或許包含“一些天賦和創(chuàng)造力”,立刻被更“愛國的”其他委員果斷駁回了。32Procès-verbaux de la Commission temporaire des arts,II,p.657,另見I,p.106,p.207;Procès-verbaux du Comité d’instruction publique de la Convention Nationale,IV,p.657.新的藝術(shù)委員會還建議舉辦一次全國性的慶典,以一次大型銷毀活動為核心,銷毀“那些讓人想起王權(quán)、狂熱的肖像和紀念碑,確保無一可以逃脫共和的熔爐”。33《議會檔案》,IV,pp.654–655。
盡管這個慶典從未舉行過,然而從1793 到1794年確實有一段時期,如果“共和教”的信徒們?nèi)缭傅脑?,那么“共和的熔爐”的爐膛會滿得溢出來。在18世紀刮過法蘭西的教義之風中,尤為突出的是這樣一個概念,藝術(shù)是奢靡與邪惡的結(jié)果,它們只會在墮落的、過度文明的社會中繁榮,并為暴政統(tǒng)治者的主題提供鴉片。34見盧梭[Jean-Jacques Rousseau],《論科學(xué)與藝術(shù)》[Discours sur les sciences et les arts],ed.黑文斯[George R.Havens],London,1946,pp.61–82。黑文斯認為盧梭的論文表達的思想在至少三代學(xué)者之中廣為流傳,見之于沙朗[Charron]、波舒哀[Bossuet]、費奈隆[Fénelon]、孟德斯鳩[Montesquieu]等人的著作。1740—1760年期間,曼德維爾[Mandeville]的Fable of the Bees:or,Private Vices,Publick Benefits 曾經(jīng)出版過法文版,為這種爭辯火上澆油。見J-J Rousseau, Lettre…sur les spectacles,1758;Paul Henry Thiry Baron d’Holbach, Systèm social,London,1773,I,p.64;Johann J.Winckelmann,Histoire de l’art chez les anciens,Paris,1791,I,p.90.在大革命前,有關(guān)這種觀點的真假之辯主要是學(xué)術(shù)性的,但是如果法國人決定要創(chuàng)造一個共和制的政體,而這一政體自豪于美德的統(tǒng)治,主張回歸樸素與自然,那么這種藝術(shù)哲學(xué)牽涉的含義顯然將是災(zāi)難性的。
這樣的政體是1793 至1794年期間許多革命者的夢想。它的支持者們時常會拒絕區(qū)分“皇家”藝術(shù)與“共和”藝術(shù):他們會消滅一切藝術(shù)。1793年10月,在一次面對制憲會議的講話中,米歇爾–埃德姆·珀蒂[Michel-Edme Petit]簡明扼要地傳達了最新的時尚。他聲稱,在兒童教育中加入任何形式的美術(shù)都會“使道德敗壞”,他提及一些藝術(shù)家的懶散品德作為證據(jù)。他斷言,任何來自美術(shù)的愉悅,“都會令精神失去活力,導(dǎo)致它不再有勇氣,無法承受困苦;它會令人們對溫和的手段與樸素的迷人之處無動于衷,而這些在共和體制中是不可或缺的?!?5引自Procès-verbaux du Comité d’instruction publique de la Convention Nationale,II,p.551.在珀蒂發(fā)表這段講演后不久,一個來自塞弗勒[Sévres]的代表團拜訪了制憲會議,抱怨教堂裝飾與神職人員法袍的過分華麗,因為他們的樣子與“無套褲[sans-colutte]的耶穌的樸素與謙遜”36Moniteur,no.51,Nov.11,1793,p.207.不一致。1793年11月,公共教育委員會得到來自羅什福爾[Rochefort]的市民的消息,說這座城市里一切“迷信的紀念碑”以及宗教書籍在一場燃燒了22個小時的大火之中灰飛煙滅。就在收到羅什福爾來信的同一天,委員會收到一封馬賽的圖書管理員尋求建議(或者說安慰)的信;管理員被兩個市民要求燒掉館里所有的書,因為它們要么“是無用的,要么是邪惡的”。37Procès-verbaux du Comité d’instruction publique de la Convention Nationale,II,pp.40–41.還有一位匿名的小手冊作者指出,最偏愛藝術(shù)的時代屬于奧古斯都皇帝、教皇里奧十世以及路易十四;而另一方面,是斯巴達人“驅(qū)逐了一切奢靡”。38Alexandre Tuetey and Jean Guiffrey,eds.,La Commission du muséum et la creation du Musée du Louvre (1792–1793) (Documents… ),Paris,1910,p.181。有關(guān)奢華與藝術(shù)之間的必然聯(lián)系,其他當代評論可見之于Quatremére de Quincy,Considérations sur les arts,p.49,p.86;Anatole de Montaiglon and Jules Guiffrey,eds.,Correspondance des directeurs de l’Académie de France à Rome,Paris,1901–1907,XVI,p.395;Moniteur,no.95,Nov.25,1789,p.387;no.20,Jan.20,1790,p.79。指責藝術(shù)、哲學(xué)、文學(xué)對共和無用或危險,更多文獻可見《議會檔案》,LX XVII,p.489;LXXXI,p.633;Procès-verbaux du Comité d’instruction publique de la Convention Nationale,IV,p.820;Moniteur,no.119,Jan.17,1794,p.480;Annales de la République fran?aise,no.230,Aug.17,1793,p.1131;Décade Philosophique,I,June 28,1794,p.402;Antoine Augustin Renouard,Chardin,et Charlegmagne fils,Observations de quelques patriotes sur la nécessité de conserver les monuments de la littéature et des arts,Paris,1793,p.11;Fran?ois Antoine de Boissy d’Anglas,Quelques idées sur les arts,sur la nécessité de les encourager… adressés a la Convention nationale,Paris,1793,p.127–128。這些文獻中都未提及具體人名;而是他們“在街頭聽說”,或“有人聽說藝術(shù)被指責為無用”之類。一個好的共和黨人必定能得出什么樣的結(jié)論呢?
幾乎無法避免的是,對大革命前的藝術(shù)的反對會波及那些曾經(jīng)創(chuàng)作了歌頌皇家或宗教贊助人的繪畫與雕塑作品,在革命期間仍然在世的藝術(shù)家。國民大會代表蒂博多[A.C.Thibaudeau]責罵法國藝術(shù)家,因為后者沒有用自己的藝術(shù)創(chuàng)作紀念大革命中的重大事件。他說,大多數(shù)藝術(shù)家,有“幾百年的卑鄙和諂媚”可查,在暴政統(tǒng)治下,他們“曾經(jīng)迫不及待地將暴政神化,用最魅惑的形式將其呈現(xiàn)在人民面前”39Moniteur,no.232,May.11,1794,p.943.。早在大革命初期,這種含沙射影的責罵就已經(jīng)彌漫開來。40《議會檔案》,XVIII,pp.91–92;XXII,p.215;LXXVII,pp.650–651?;蛟S正是這個原因,我們發(fā)現(xiàn)沒有哪個群體比藝術(shù)家更急切地加入到破壞偶像運動中去。
作為時代最偉大的畫家,雅克—路易·達維德也是紀念碑委員會的成員。1790年6月,他曾經(jīng)加入一個向國民代表大會請愿的代表團,請求能夠保護勝利廣場上路易十四塑像的一部分,以免子孫后代失去這一“杰作”。41《議會檔案》,XVI,p.541;Moniteur,no.181,Jnue.30,1790,p.737–738。日后達維德成為一個狂熱的雅各賓派,并且被選為自己部門在國民制憲會議的代表。在制憲會議召開后不久,他就提議對皇家學(xué)院在羅馬的學(xué)校里的國王和主教的肖像來一場“真理的行動”[auto-da-fé]。42《議會檔案》,no.331,Nov.26,1792,p.1403;《議會檔案》,LIII,p.579。作為紀念君主制倒臺一周年慶典的組織者,達維德籌備在勝利廣場上樹立一座象征自由的雕像;在這座雕像前那些“帶有王權(quán)性質(zhì)的……將被投入一座巨大的火堆……作為一種贖罪的獻祭”。43Procès-verbaux du Comité d’instruction publique de la Convention Nationale,II,p.73.盡管達維德并未明確是誰、為了什么在“贖罪”,但他或許已經(jīng)下意識地將大火看作是對法國藝術(shù)家對過去所犯下的罪行的贖罪。在于1794年1月任大會主席期間,他宣布“藝術(shù)將要重新找回它們的尊嚴。它們將不再賣身給對暴君的頌揚”。44Moniteur,no.119,Jan.18,1794,p.480.
達維德不是唯一對推進破壞偶像運動感興趣的藝術(shù)家。皇家繪畫與雕塑學(xué)院在1793年8月由政府一聲令下被關(guān)閉了,但幾乎立刻出現(xiàn)一個叫做“藝術(shù)公社”[Commune of Arts]的官方組織取代了它(以達維德及其學(xué)生為主導(dǎo))。最初,藝術(shù)公社看起來似乎只是原先皇家學(xué)院的一個更主張平等的版本,它仍然執(zhí)行著學(xué)院的教學(xué)與評判功能。但人們對一群不久之前還在明顯“賣身”的藝術(shù)家的敵意太強,尤其有人雪上加霜地表示任何類型的藝術(shù)都是無用或罪惡的。到了1794年1月,藝術(shù)公社的成員們決定“天才的神與愛國主義的神之間的任何沖突都必須停止了”。45Henry Lapauze,eds.,Procès-verbaux de la Commune générale des arts de peinture,sculpture,architecture et gravure,Paris,1903,p.213.公社中一些性急之人策劃了一場儀式,將一幅皇太子的肖像拖到一棵自由之樹下,由每一個公社成員參與損毀它,并付之一炬。公社中反對這一活動的成員被認為感染上了“溫和主義”[moderantisme]或“反革命”傾向。46《議會檔案》,1793,p.202,p.207,當畫家貝勒[A.J.Belle]被任命為哥白林工廠的廠長時,他在自由樹下焚燒了帶有皇家標志的織毯來證明自己的愛國熱情;見Correspondance des directeurs de l’Académie de France à Rome,XV,p.381。
1794年春天,藝術(shù)公社開始采取行動反對一些當代畫家和版畫家,認為這些人的作品中包含著“違背共和黨人道德標準的下流內(nèi)容”,他們計劃向公共安全委員會遞交一份違禁作品的名單。47Procès-verbaux de la Commune générale des arts,p.287。一名公社成員也在巴黎公社的全體大會上提出這一問題,請求嚴厲的警察行動;Moniteur,no.222,May 5,1794,p.915。行動開始不到一周,著名畫家布瓦伊[L.-L.Boilly]就來到公社“宣誓放棄自己從前的錯誤”,即作為一個創(chuàng)作了道德標準令人質(zhì)疑的作品的畫家。布瓦伊當場請求寬恕,首先對自己的行為提出公開譴責。他對現(xiàn)場全神貫注的聽眾承諾,在今后他將“以一種更有價值的方式”使用自己的畫筆。48Procès-verbaux de la Commune générale des arts,p.291。布瓦伊沉浸在作為一個無產(chǎn)階級布歇的巨大成功之中。他描繪中產(chǎn)階級法庭場景的作品看起來足夠清白,但是這些作品的題目通常會含有雙重含義。他曾畫過一幅《人民將馬拉背在肩上凱旋》來贖罪。品行端正的共和黨人還能要求什么呢?
盡管有這么多破壞偶像運動的計劃、立法和活動,兩難的窘境仍然存在,雖然革命者們似乎從未清楚地意識到這一點。破壞偶像運動與對保護藝術(shù)遺產(chǎn)的需求,這兩者之間的對立、矛盾即使在1793—1794年這段破壞最嚴重的時期也始終是一個事實,(且不論需要給藝術(shù)家提供一個環(huán)境,讓他們敢于創(chuàng)造共和派的象征物而不必擔心在下一次共和派的信條發(fā)生轉(zhuǎn)變時遭到報復(fù))。人們試圖在“奢靡”與“藝術(shù)”之間做以區(qū)分;開始提出一些涉及社會的道德觀與其藝術(shù)之間必要的因果關(guān)系的問題;一些無畏的法國人開始暗示破壞偶像運動的報春花之路將通向野蠻的地獄。
1793年1月,當內(nèi)政大臣申請資金資助哥白林織毯工廠時,他承認從前哥白林服務(wù)于“奢靡與輕浮”,但是他堅信一旦一個社會的“道德風俗”改變,藝術(shù)也會如法炮制。49《議會檔案》,LVI,p.654。藝術(shù)不會破壞社會,除非社會首先破壞藝術(shù)。對“道德風俗”進行改革,那么藝術(shù)便會反映這種改革并且推進它。50Décade philosophique, I,June 8,1794,p.404。曾有一份匿名手冊“Considérations sur les arts et sur le muséum nationale” 也表達同樣的思想,圖泰[Tuetey]和吉弗雷[Guiffrey]在Commission du muséum 中曾翻印過其內(nèi)容,見p.181?!白屛覀儼焉菝遗c藝術(shù)區(qū)分開來”,《共和黨年鑒》的作者告誡人們?!鞍焉菝伊艚o君主們,但讓我們保留藝術(shù)吧,因為它們支持著崇高的思想?!碑吘?,“共和黨人不是野蠻人,”即使“斯巴達人在前往戰(zhàn)場前也向繆斯女神獻祭”。51Pierre Sylvain Maréchal,Almanach des Républicains,pour servir à l’instruction pubulique ,Paris,1793,p.69,p.83.在為理性的神廟撰寫祈禱書時,作者也流露出對更進一步破壞偶像運動的擔心,他們詳細地為共和國的美的藝術(shù)進行辯護。事實上,人們認為藝術(shù)十分重要,并將它們收錄到《十誡》(共和改編版)中。第六誡:“你們當需培育美的藝術(shù);它們?yōu)閲以龉馓聿??!?2C.Chenier,Dusasoir,Office des décades,ou discours,hymnes,et prières en usage dans les Temples de la Raison,Paris,Ilème année de l’Ere répubulicaine,pp.45–47,p.84.
這一時期的報紙和小冊子上的評論對破壞偶像運動往往是認可其原則但譴責其實踐。人人紛紛表示擔憂,如果破壞運動繼續(xù),法蘭西將會變成文化的荒漠,并且失去她在藝術(shù)世界的領(lǐng)袖地位。更進一步,那些參與到政府組織的破壞運動中的人常常被拿來與“東哥特人”“西哥特人”“穆斯林狂熱分子”相比,或者比作“早期基督教徒,破壞了菲底亞斯與普拉克西特列斯的雕像”。53Chrisosthome Alethes,Félicitation publique à M.Lequino sur son projet de démolir les monuments des arts,Paris,1793;Renouard,Chardin,et Charlegmagne fils,Observations de quelques patriotes;Boissy d’Anglas,Quelques idées sur les arts;Annales de la République fran?aise,no.230,Aug.17,1793,p.1131; Décade philosophique,I,June 28,1794,pp.401–411;Moniteur,no.72,Dec.2,1793,p.290.
這種反對之聲有時候會在國民制憲會議內(nèi)部得到呼應(yīng),并且往往是同樣一批人,他們(在其他場合)堅持對所有皇家的、封建的和宗教的象征物的破壞是必要的。54《議會檔案》,L,p.5;LXVIII,pp.246–247;LXX,p.69;LXXVII,pp.431–432。人們試圖把責任推給共和國的敵人,并設(shè)法找到補救方法。1793年6月,人們注意到經(jīng)歷了“貴族的暴行”之后,美的藝術(shù)遭受了“無法彌補的損失”,于是通過一條法令,任何人若是被發(fā)現(xiàn)有損壞藝術(shù)作品之舉,將被判處兩年監(jiān)禁。55《議會檔案》,LXVI,p.98。1793年10月一道法令通過,堅持毫不遲疑地摧毀一切冒犯性的紀念碑,而就在同一個月,公共教育委員會的一位代表向制憲會議遞交了一份要求尊重藝術(shù)的綜合草案,意圖彌補先前相關(guān)法律的缺陷。該代表斷言“自由的敵人”已經(jīng)對制憲會議的法律做了“一種災(zāi)難性的闡釋”。他譴責“英國間諜”領(lǐng)著老百姓破壞“那些證實了我們在藝術(shù)與天賦上優(yōu)越性的紀念碑”。根據(jù)新的法律條款,“禁止以毀滅皇權(quán)、封建制度和迷信的象征物為借口,用任何手段抹去、損毀、破壞……任何藝術(shù)的對象……這些都具有藝術(shù)價值、歷史價值或教育價值”。這些帶著舊制度的符號,卻具有歷史、教育或藝術(shù)價值的客觀對象將被“送進最近的博物館”進行保護。法令的最后一條寫道,“邀請所有的好市民,就像他們熱情地摧毀之前條例中禁止的象征物一樣……讓他們同樣熱情地確保對有著重要的藝術(shù)、歷史、教育價值的藝術(shù)作品進行保護”。56《議會檔案》,LXXVII,pp.486–490。
這項法令的諸多條款在兩個重要方面協(xié)調(diào)了革命派的破壞偶像運動產(chǎn)生的問題。首先,議員們嘗試著控制住矛盾的左右兩端:破壞具體的藝術(shù)作品同時保護藝術(shù)。其次,提出一條對矛盾的解決方案:創(chuàng)辦公共博物館。
盧浮宮博物館與法國紀念碑博物館就是大革命的產(chǎn)物;正是在這兩個地方紀念碑委員會和臨時藝術(shù)委員會收集了許多含有“被禁止的符號”的藝術(shù)作品。57Procès-verbaux de la Commission temporaire des arts;Procès-verbaux de la Commission des monuments,passim.盧浮宮于1793年8月首次向公眾開放,許多激進的革命家在博物館里贊嘆著那些“皇權(quán)、封建、迷信”的象征物,而一走出博物館就繼續(xù)投入破壞偶像運動。58博物館一周三天向公眾開放,通常都擠滿了人。Décade philosophique,IV,Jan 29,1795,p.215。這種充滿悖論的活動并不一定意味著態(tài)度上的矛盾。看起來似乎有可能是因為當這些作品從它們的文化語境中被剝離,放進博物館,就只被看作是“藝術(shù)”;作為象征物、符號或超自然的力量,這些意義都削弱了,因為它們處于一個人造環(huán)境之中,一個陌生的環(huán)境之中。紀念碑委員會的一名成員建議將一根來自圣德尼墓葬的權(quán)杖收藏在博物館,“不是作為權(quán)杖,而是作為14世紀黃金工藝的展示”59Procès-verbaux de la Commission des monuments,II,p.211.。(如果這看起來不同尋常,不像真的,讀者們或許可以回想一下,在我們的時代,一件博物館中的藝術(shù)作品的內(nèi)容是很少遭人反對的;另一方面,郵局或洛克菲勒中心里的壁畫卻已經(jīng)成為了公共問題。)從這個角度來看,公共博物館的產(chǎn)生可以說既是破壞偶像運動的手段也是結(jié)果。
盡管出現(xiàn)了新的法令,博物館也開始成立,議會代表卻未能控制住1795年之前的破壞運動。他們種下的惡不出意外地收獲了惡的果。隨著破壞運動的相關(guān)報道越來越多,公共教育委員會讓一位代表整理了這些消息(1794年6月8日,“熱月運動”前幾周)并匯報他的發(fā)現(xiàn)。60Procès-verbaux du Comité d’instruction publique de la Convention Nationale,VI,p.273.亨利·格雷瓜爾[Henri Grégoire]是接到這項任務(wù)的人,在1794年下半年,他從制憲會議的論壇上整理了三篇而不是一篇長篇報道。61B.H.Grégoire,Rapport sur les destructions opérées par le Vandalisme,et sur les moyens de les reprimer…séance du 14 Fructidor,I’an II,Paris,l’an II;Second Rapport sur le Vandalisme…séance du 3 Brumaire,l’an III,Paris,l’an III;Trosisème Rapport sur le Vandalisme…séance du 24 Frimaire,l’an III,Paris,l’an III.在這些報告中,他將破壞活動的責任推給“英國間諜”“反革命者”和“恐怖分子”,雖然就在“熱月革命”幾個月前,格雷瓜爾還曾經(jīng)贊頌過下令“破壞帶有皇權(quán)和封建制度印記的所有一切”是“明智的法律”。62B.H.Grégoire,Rapport sur les incriptions des monuments publics…séance du 22 Nivose,I’an II,Paris,l’an II,p.1,p.5.
格雷瓜爾不僅把破壞的責任推給革命的敵人;他還將這種行為描述為“汪達爾主義”[vandalism],即“故意地、無知地破壞”,于是為我們的詞匯表添加了一個新詞,vandalism[肆意破壞]就是他創(chuàng)造的。63見《牛津英文字典》Vandalism 詞條。Mémoires de Grègoire,Paris,1840,I,p.347。在使用這個詞的時候,格雷瓜爾明顯希望為革命洗白,獲個好名聲;他的如意算盤未能得逞,反而制造出一個斥責的詞語,從此以后便作為一個辯論武器被用于大革命的研究之中。歷史學(xué)家使用格雷瓜爾發(fā)明的vandalism 一詞的字面意思,或是不承認它真的曾經(jīng)發(fā)生,或是認為在法國某一件被破壞或僥幸保存下來的雕像都是“革命的肆意破壞”的產(chǎn)物。64有關(guān)這一主題最新的評論出自Dowd,Pageant-Master of the Republic:Jacque-Louis David and the French Revolution,其中提到大革命期間發(fā)生的破壞活動,被指 是“老掉牙的神話”,p.90,n.53; 在La Pensée,no.37(July-Aug.,1951) 的“Le vandalisme révolutionnaire”一文中,馬塞爾·科爾尼[Marcel Cornu]指責針對舊王政的破壞活動,并認為革命者對反破壞運動有關(guān)。見Eugène Despois,Le vandalism révolutionnaire,Paris,1868 and 1885;E.Boutaric,“Le vandalisme révolutionnaire”,Revue des questions historiques,XII,1872,pp.325–96;Gustave Gautherot,Le vandalism jacobin,Paris,1914。在本文中可以看到,格雷瓜爾描述的行為并不是“肆意破壞”而是偶像破壞,也就是,因為視覺符號的具體情感內(nèi)容或意識形態(tài)內(nèi)容對其進行的有預(yù)謀的破壞。簡而言之,“革命的肆意破壞”是個偽問題。
真正的問題牽涉革命的兩難困境,一邊是破壞偶像運動,一邊是對藝術(shù)遺產(chǎn)的保護;一方面大量有預(yù)謀的破壞確實發(fā)生了,對保護藝術(shù)的嘗試也一直在堅持。從某種意義來說,狄德羅提出的問題從未得到解決:“如果我們熱愛真理勝于熱愛美的藝術(shù),就讓我們?yōu)橐恍┡枷衿茐恼咂矶\上帝吧?!北M管如此,或許可以這樣認為,革命派確實用兩種方式解決了兩難的困境。第一種方式,他們先是鼓勵破壞偶像運動,接著又把破壞稱作是自己敵人的肆意破壞。如果這能算是一種解決方法,既不值得稱贊,也并不新穎。第二種方式,他們創(chuàng)立一個公共機構(gòu),即博物館;把一個政治符號關(guān)進博物館,它便只是藝術(shù)——無需破壞便可實現(xiàn)破壞偶像。這個解決方案十分新穎;這是狄德羅做夢也不曾想到過的,或許能夠得到他的至高贊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