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澍
前幾日有閑,偶讀錢穆先生的《師友感懷》,其中先生追憶抗戰(zhàn)期間在西南聯(lián)大時的教學經歷,感嘆學生學習熱情有余,無奈古文基礎太差,很影響學習,也很影響教師教學的心情。我看了只能苦笑,因為今天的大學,學生不是古文太差,根本是語文太差,即使讀到碩士研究生生,甚至博士研究生,交上來的文字,錯別字連篇,句子不通,比比皆是。我給研究生批改論文,經常劃遍滿紙,一半是關于這種語文問題的。
又是更近的前幾日,學院按學校要求開全體教師大會,給教師傳達假期結束前按慣例召開的中層干部讀書會上學校領導的講話精神。這種精神當然是志向遠大,深度高度兼?zhèn)?,且透露出因為高校之間競爭和面對上級考核的壓力。今天中國的高校真的是不容易!我感慨之余,更多的是感慨研究生教學里的問題,這種問題并不那么高大上,很基礎,但卻是真正影響學科建設的問題,是關乎到大學教育根本的一些問題。
這一期新美術建筑學科專輯,我特別挑選了一組文章,其中有今年畢業(yè)的幾個博士生論文的節(jié)選,有今年畢業(yè)和去年畢業(yè)的優(yōu)秀碩士論文,有若干建筑系本科畢業(yè)班指導教師討論畢業(yè)設計課程的文章,也有在讀博士研究生的研究文章,這些文章在一起,可以反映出學院近期建筑學科教學研究的基本面貌,當然,也能夠暴露出一些問題,盡管這些文章已經是比較優(yōu)秀的。
學校里,尤其在美術學院,經常把學科建設說的特別高大上,但說到底,學科建設主要內容就是研究生教育。作為一個導師,從批改論文中應該能夠真實體會到今天學生的狀態(tài)。教育的最終成果就是學生,所以學生的狀態(tài)就是一個學校學科建設的基礎狀態(tài)。而作為導師的狀態(tài),首先一個字:忙!兩個字:很忙!我自認還是一個盡責的導師,經過反復討論,一個研究生論文開題之后,完成稿的論文,我一般會看三遍,批改三遍。其中感觸最深的問題有這樣幾個:1.語文太差。這個前面已經說過;2.缺乏基本的論文寫作訓練,最常見的問題就是志大才疏,論文題目開的太大,基本上都是需要研究一輩子的題目,這是缺乏基本論文寫作訓練的表現(xiàn)。我經常需要反復提醒學生,盡可能要把題目開的小一點,能夠小中見大才是最好的論文,寫論文首先要搞清楚題目所意味的研究范圍。以我對美國中學的教育了解,這種基本訓練應該在中學階段就已經具備的。學生的這種狀態(tài)直接反映的是中國中學教育的問題,也反映出本科教學的不扎實,學生并沒有通過本科教育被挽救回來。3.閱讀量遠遠不足,閱歷尤嫌太少。這就造成學生經常以為自己是創(chuàng)新的,提出了什么新主張,但其實別人早就提出過。我經常對學生說的話是:要知道學術論文是要放在圖書館里的公共知識產品,不是用來給自己補課用的。4.讀了某個西方學者的某幾本人文社科著作,就拿來當數(shù)學物理的公理使用,直接套裝在某個中國的現(xiàn)實或專業(yè)問題上侃侃而談。我經常對學生說的是:要搞清楚一篇隨筆和一篇嚴肅的學術論文的區(qū)別。要搞清楚一篇藝術家宣言和一篇嚴肅的學術論文的區(qū)別。5.在一篇文章里不停地換學術概念,一個概念還沒有說清楚,第二個概念就迫不及待的冒出來。其實這個學生根本沒有意識到問題都還沒有說清楚,或者根本不知道說到哪里算是清楚,以為換個概念就是創(chuàng)新、不停地換新概念就是不停的創(chuàng)新。這種浮躁心態(tài)隨處可見。6.沒有基本的學術倫理意識。引用而不注出處,還意識不到自己出了什么問題,直接寫成是自己的新主張,似乎自己都是如孫悟空,直接從石頭縫里蹦出來的。甚至把導師的學術言論直接寫成自己的學術主張再交給導師批改,讓導師直接無語。我每年都能見到這樣的研究生,有時候真的讓人有討厭教書的感覺。
當然,這種感覺恰好說明,為什么今天更加需要好的教師,也恰恰說明,學科建設處于一種什么樣的真實狀態(tài)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