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佳
【摘要】? 在素質教育環(huán)境下,高中語文教學應該注重培養(yǎng)學生的探究能力,目前高中語文教學依然存在著學生興趣不高、素材積累意識不強、課堂氛圍不夠活躍等諸多問題。在高中語文教學中注重培養(yǎng)學生的探究能力可以有效幫助學生提高人文素養(yǎng),發(fā)展語文學習能力。
【關鍵詞】? 高中語文 教學 探究能力
【中圖分類號】? G633.3? ? ? ? ? ? ?【文獻標識碼】? A ? ? 【文章編號】? 1992-7711(2020)07-163-01
高中生的語文學習水平與其探究能力息息相關,學生探究能力的發(fā)展有助于提升其對于經典美文的鑒賞能力、解讀能力和審美能力,學生的閱讀理解水平和寫作水平自然會隨之提高。在高中語文教學中注重培養(yǎng)學生的探究能力可以幫助學生形成豐富多樣的藝術思維,與學生的語文學習能力融會貫通,從而全面提高高中生的語文學習水平。
一、改變學習方式,激勵自主探究
在新課程的學習觀念中,學生的探究能力與學習方式關系密切。在高中語文教學中提升學生的探究能力,就要從改變學生的學習方式做起,將學生的學習方式變被動為主動,讓學生通過不斷質疑、交流、總結來發(fā)現(xiàn)問題并解決問題。在這個過程中學生會通過合作探究交流思想、獲取知識,逐步形成個人知識網絡,獲得學習的樂趣。
比如,在學習李白的《蜀道難》一詩時,教師可以設計一個“詩仙李白”的專題,畢竟在高中語文教材中還涉及很多李白的詩作。在“詩仙李白”的專題課堂上,教師可以帶領學生們從李白的思想、所處的時代背景等方面探究李白的文學作品。學生們在這樣的探究活動中獲益良多,有的學生從李白的“儒、道、俠思想”入手,分析李白的文學表現(xiàn),有的學生從李白的“劍、酒、月”文學象征中探討李白此人的性格特征。這類探究教學活動可以進一步完善學生的學習觀念,甚至可以提升高中生對于社會環(huán)境、人生價值、人文理念等概念和內涵的認知能力,對其未來的學習和成長助益良多。
二、利用詩歌意蘊,完成探究性閱讀
目前我國高中語文教材中涉及許多經典詩歌、古文,對經典詩歌古文的鑒賞和分析是高中生進行語文學習的必備技能。而且,這些古代詩文中蘊含著大量的民族精神和民族情感,這些文篇歷經千百年流傳下來,到如今依然被人誦讀、吟唱。人們正是因為看到了這些文章和詩篇中經久不衰的精神力量,這些崇高的精神和品質鼓舞著一代又一代的中國人,所以才去珍藏和傳頌,也正是因為一直有人珍藏和傳閱,所以顯得這些教育內容更加珍貴。
高中語文教師完全可以利用詩歌和古文的意蘊,幫助學生完成探究性閱讀,
一方面,高中生通過對大量經典詩文美文的閱讀和欣賞可以提升對于中華民族文明和精神的認識,中國是一個具有五千年歷史的文明古國,自古以來流傳下來的文化傳統(tǒng)都是國家和人民精神文明的瑰寶。這些詩詞經典蘊含著的不僅僅是其本身的價值,還有千百年來一代又一代人民為傳承和弘揚這些文化所付出得智慧和心血,這些也都深深地蘊含在我國優(yōu)秀的傳統(tǒng)文化中,為其增加厚度、增加底蘊,為后人的前進指導方向。另一方面,經典詩詞中有大量值得學生深入探究的內容,可以有效擴寬學生的語文學習視野,升華對語文學習的見解。
比如,在對李煜的《虞美人》這節(jié)課的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設置探究性思考的問題:“如何理解‘春花秋月何時了這句話的意蘊和思想感情”。給學生們探究和交流的空間,讓學生們說出自己心中對《虞美人》的理解。有的學生說,從李煜的身世背景和遭遇來看,這句詩里包含了李煜的悲憤之情,他早年身在帝王家,春花秋月時時圍繞在身旁,后來他作為一名囚徒看到這些景色自然想起了自己的遭遇,所以希望“春花秋月盡快了”。有的學生則說李煜在看到“春花秋月”的盛景時,想起了之前的時光,自己作為皇帝沒有守護好這片風光,內心愧疚難當,所以希望“春花秋月”盡快結束。學生們的理解雖然與教材中的注釋有所偏差,但是這種探究交流活動刺激了他們的思維發(fā)展,有助于學生們對課文、對經典美文形成更多獨特、深刻的理解。
三、創(chuàng)設問題情境,引導學生質疑
高中語文教學在培養(yǎng)學生探究能力的過程中,教師一定要巧設問題情境,從而引導學生不斷探究和質疑,并且在這個過程中提高學生文本信息獲取能力和語言組織表達能力。
比如,教師可以通過課堂提問的形式,設置開放性地問題引導、啟發(fā)學生不斷質疑,從而準確獲取文本信息、進行語言表達。在欣賞杜甫詩作《登高》時,教師可以帶領學生從意象、意境的角度入手把握詩歌的整體情感基調,從而為學生設置問題情境,為此教師先向學生們普及詩人寫作的背景,了解到杜甫當年作此詩時身患重病、生活困頓,在重陽之際邀請遠親喝酒,結果遠親并沒有前來,于是杜甫拖著病軀獨自登高,即景傷懷寫下此詩。在學生沉浸到詩人這份“悲情”的情境時教師可以提出幾個問題:“詩人寫詩的目的是什么?”、“讀者讀詩的感受是什么?”、“如何才能品味出詩人所要表達的情感?”將提問貫穿于對整個詩作的鑒賞過程中,并逐漸向學生滲透情景交融、觸景生情的表達方式,在此教師還可以結合《秋興八首》,與學生一起學習如何從描寫景色起步,逐步表達內心豐富的情感世界,從而不斷培養(yǎng)學生的探究能力和文本信息分析能力。
結束語
綜上所述,素質教育背景下的高中語文教學應該注重對學生探究能力的培養(yǎng),高中語文教師應該從改變學習方式,激勵自主探究,利用詩歌意蘊,完成探究性閱讀,創(chuàng)設問題情境,引導學生質疑等幾個方面引導和培養(yǎng)學生的探究能力和探究思維,從而不斷提升學生的語文學科核心素養(yǎng),增強學生的語文學習水平。
[ 參? 考? 文? 獻 ]
[1]陳恒.創(chuàng)設探究情境,優(yōu)化高中語文教學[J].學周刊,2016(24):187-188.
[2]逯三君.提高高中語文探究性教學質量的有效策略[J].學周刊,2018(36):40-41.
[3]丁瑩.探究性閱讀在高中語文教學中應用之我見[J].中國校外教育(理論),2008(S1):1077-10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