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茲摩·蘭德斯曼
我是在上世紀60年代末長大的孩子,那時候,像我這樣的男孩都迫切渴望得到父親的喜愛和欣賞,希望父親能對自己刮目相看。如今,已身為人父的我們同樣盼望得到孩子的喜愛和欣賞,若能讓孩子刮目相看,那就再自豪不過了。尷尬的是,孩子們似乎沒打算看我們,他們每天都在忙碌自己的事情,和大人保持距離,讓人難以親近。
舊時的父親們可能有一堆的毛病,但絕不會患上“爸爸焦慮癥”。
如今,我們熱衷于批評老一輩父親的冷漠和粗心。他們不會給孩子換尿布,不會講睡前故事,并且沒有給孩子付出無條件的愛和適時給予表揚,而這些都是幫助孩子健康成長所必需的。盡管歷史學家發(fā)現,以往的父親們參與孩子生活的程度比我們想象的要深入得多,他們仍被視為現代育兒教材中的反面典型。
但作為一個總想使出渾身解數來打動自己15歲兒子的父親,我有些嫉妒舊時的父親們。他們可能有一堆的毛病,但絕不會患上“爸爸焦慮癥”,不會像當代父親這樣,糾結于自己到底是“好爸爸”還是“壞爸爸”,也不用花時間來看《怎樣當個好爸爸》《愛心爸爸手冊:養(yǎng)兒防老》之類的育兒書。對于他們來說,爸爸就是爸爸。
舊時的父親會在周末把孩子拖上車,開始一次漫長又無聊的旅行,大老遠跑去看一個除了他們自己誰都不會喜歡的“名勝古跡”。他們會不會擔心孩子因此產生不好的情緒?一點兒也不會。那時候的孩子還不知道“讓我感到厭煩也是對我人權的侵犯”。
過去,人們心目中的好爸爸要能為一家人提供衣食、棲身地,撐起安全的保護傘。而現在,好爸爸除了要盡到這些責任,還要能保證孩子免受煩悶之苦。我們這些當父親的生怕孩子感到孤獨寂寞,或受到無所事事的折磨。于是乎,智能手機成了奶嘴,被蹣跚學步的小孩子緊緊抓在小手里;iPad和筆記本電腦成了“親密伙伴”,讓大一些的孩子們難舍難分。
我們中還有一些父親甚至試圖親自娛樂孩子,在一家人吃飯時講一些所謂的“搞笑”故事,或是做一些即興表演(一般都是裝死搞怪)。不過,講職場軼事或是和孩子媽初次相遇時的“尷尬事件”,真能博孩子一笑嗎?面對現實吧,孩子們的手機里有看不完的搞笑視頻、圖片和故事,沒有哪個爸爸敢說自己有本事與之“爭寵”。
我們曾躊躇滿志,堅信一定能比我們的父親做得更好,因為足夠開明且見多識廣的我們知道,父親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扮演著重要角色。而且與我們的父輩相比,我們更知道如何親近孩子并表達自己的愛和感受,所以孩子們應該會更愛我們,更愿意和我們相處。
不過在和同齡父親們聊天時,我發(fā)現,雖然身為人父總體來說是給他們帶來最大成就感的一次人生經歷,但與此同時他們也都受到了小小的打擊。正如其中一位所說:“為了不讓自己像我的父親那樣成為一個壞榜樣,我付出了更多的愛和努力,但也沒見到什么成效。多數時間里,孩子們都認為他們的爸爸是個廢物?!?/p>
這究竟是怎么回事?簡言之:“父親改革”失敗了。我指的是那個我們曾經造出來的夢:成為更棒的男人、更好的父親并培養(yǎng)出更優(yōu)秀的孩子。這種烏托邦式的家長理想,其根源要追溯至上世紀80年代。那時,父權被重新包裝并被推廣為替代撒切爾主義的進步思想(有觀點認為“鐵娘子”撒切爾夫人的執(zhí)政方式遵循了典型的大男子主義模式)。
也就在那時,在女權主義的影響下,左翼男性開始對傳統(tǒng)性別觀念中的“男人”有了新的思考。當時的人們對總是關心他人、善于分享的性情中人大衛(wèi)·貝克漢姆津津樂道,他也因此成為“新男人”的代言人。左翼擁護者們力圖通過“新男人”運動解構傳統(tǒng)觀念中男性氣概的糟粕部分,為所有男人——也包括沒有孩子的男人們——樹立一個全新的父權標桿。
退役后的貝克漢姆幾乎每次上新聞都和孩子有關, 他最新的公眾形象是“ 女兒奴”。
于是我們這些反對大男子主義的新男人們幡然醒悟,開始參加產前學習班。兒子和女兒降臨人世的那一刻,我們也會守在妻子身旁助力。我們愉快地給寶貝換尿布,并在一大清早就捧著奶瓶給孩子喂奶(至少有一部分父親是這樣的)。對于兒女的生活,我們不再采取自由放任的方式,而是聽從新時代育兒專家的建議,身體力行地參與孩子的成長。
問題是,如果說我們這一代人的父親對孩子是過于疏遠,那么今天的父親對孩子就是過于親近了,“直升機父母”就是對這一現象最好的比喻:父母像直升機一樣盤旋在兒女身邊,過分干預其生活。敢讓孩子走出家門、獨自闖蕩的爸爸去哪兒了?結果,我們沒能培養(yǎng)出堅強、自信和擁有強健體魄的孩子,而是培養(yǎng)出了弱不禁風的“雪花一代”。
大多數舊時的父親對自己的孩子都盡了最大的努力,但我們總是狂妄地認為自己能比父輩做得好很多。更懂得關心和照顧孩子的父親確實能幫助孩子更好地開啟人生。但如今年輕人的心理健康、藥物濫用和抑郁頹廢問題比比皆是。恐怕很難說現在一二十歲的青少年能比舊時父親教育出的孩子更快樂,或能更成熟地迎接成年生活。
安娜·梅欽是一位進化人類學家,也是《父親的生活:現代父親的形成》一書的作者。她一向十分看重父親這一角色在孩子成長中所起到的作用,但即便如此,梅欽也承認,并沒有“公式”能確保育兒成功。年輕爸爸們爭相購買的育兒寶典,還有那些高閱讀量的“教你成為最酷爸爸”“培養(yǎng)優(yōu)秀、快樂和成功的孩子”之類的博客,都聲稱會把獨家秘訣傾囊相授。祝好運,小伙子們,但我擔心這些中看不中用的心靈雞湯最終會讓你們失望。
[譯自英國《旁觀者》]
編輯:馬果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