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露曦 王甜甜 聶 玲 陳光虎 梅 毅
(湖北省荊州市婦幼保健院兒科,荊州市 434020,電子郵箱:xueluxi1981@163.com)
輪狀病毒腸炎又稱為小兒秋季腹瀉,是兒科的常見病、多發(fā)病,多發(fā)生于6~24個月的兒童[1]。其主要臨床表現(xiàn)為嚴重的腹瀉,病程多為3~5 d,多具有自限性,但是在臨床上仍有一部分患兒伴有發(fā)熱、呼吸急促,甚至出現(xiàn)嚴重脫水,從而引發(fā)心臟、腎臟等多種器官損害,給患兒的生命造成嚴重威脅[2-3]。T淋巴細胞介導的自身免疫反應在輪狀病毒腸炎中有著重要的作用,在不同環(huán)境中CD4+T淋巴細胞可分化為不同的T淋巴細胞亞群,其中調(diào)節(jié)性T淋巴細胞(regulatory T lymphocyte,Treg)和輔助性T淋巴細胞(T helper lymphocyte,Th)17在輪狀病毒腸炎的發(fā)病中尤其重要[4]。近年來研究顯示,輪狀病毒腸炎患兒血清及糞便中的白細胞介素(interleukin,IL)8、IL-6等炎性因子的表達水平明顯升高,且與病情嚴重程度相關[5]。目前,有關輪狀病毒腸炎患兒外周血Treg、Th17與炎癥因子IL-4、IL-6、IL-17、γ干擾素、轉(zhuǎn)化生長因子β(transforming growth factor β,TGF-β)關系的研究報道較少。本研究分析輪狀病毒腸炎患兒外周血Treg、Th17及相關炎性因子水平及臨床意義,為今后臨床上治療輪狀病毒腸炎提供參考依據(jù)。
1.1 臨床資料 選取2018年3月至2019年3月我院收治的64例輪狀病毒腸炎患兒作為研究組,其中男性36例、女性28例,年齡6~24(14.57±3.68)個月,病程0.5~3.0(2.2±1.5)d。納入標準:符合《實用兒科診療規(guī)范》[6]中關于小兒輪狀病毒腸炎的診斷標準,即年齡6~24個月,病程小于2周,大便次數(shù)明顯增多(大于10次/d),大便呈蛋花湯或水樣,伴發(fā)熱、惡心、嘔吐等全身癥狀,糞便經(jīng)膠體金檢測輪狀病毒抗原(+)。排除標準:(1)合并嚴重肝腎功能不全者;(2)重度營養(yǎng)不良者;(3)重度脫水者;(4)藥物過敏或依從性差者;(5)其他原因?qū)е赂篂a者;(6)臨床資料不完善者。另選取60例同期于我院門診體檢的健康兒童作為對照組,其中男性34例、女性26例,年齡6~30(14.3±4.5)個月。兩組研究對象一般資料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兩組受試兒童家長均對本次研究知情并簽署知情同意書。本研究經(jīng)荊州市婦幼保健院倫理委員會批準。
1.2 指標檢測 所有受試兒童(研究組在治療前采集標本)均在清晨空腹狀態(tài)下抽取靜脈血4 mL,置入抗凝管內(nèi),輕輕搖勻抗凝劑與血液,1 500 r/min離心10 min,取上清液,置于-80℃環(huán)境中儲存待檢。(1)Treg和Th17的檢測:取外周血清加入CD4、CD25的抗體(美國BD公司,批號:180127、180205),用于Treg的標記,將標記后的樣本經(jīng)磷酸緩沖鹽溶液洗滌后進行固定破膜;最后加入酶標FoxP3抗體(上海裕平生物科技公司,批號:17123034)進行細胞的標記,避光孵育30 min。采用流式細胞術法分離出外周血清單核細胞,在分離好的單核細胞中加入CD3、CD4的酶標抗體(美國BD公司,批號:180211、180130),用于Th17的標記;將標記后的外周血單核細胞標本用RPMI-1640培養(yǎng)液洗滌,并加入含胎牛血清的DMEM培養(yǎng)液中,然后放入37℃恒溫箱中孵育18~20 h,培養(yǎng)后細胞及對照組避光孵育30 min,然后經(jīng)磷酸緩沖鹽溶液洗滌。最后采用FACSAriaⅡ型流式細胞儀(美國BD公司)測定細胞的熒光強度。(2)炎性因子的檢測:采用酶聯(lián)免疫吸附法檢測血清IL-4、IL-6、IL-17、γ干擾素及TGF-β水平,試劑盒購于美國Biotechnology Systems公司(IL-4、IL-6、IL-17,批號:180105、180226)和美國R&D公司(γ干擾素、TGF-β,批號:17120925、17121819),嚴格按說明書操作。
1.3 統(tǒng)計學分析 采用SPSS 20.0軟件進行統(tǒng)計分析。計量資料以(x±s)表示,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相關性分析采用Pearson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兩組血清Treg和Th17水平比較 研究組血清Treg水平低于對照組,而血清Th17水平高于對照組(均P<0.05),見表1。
表1 兩組血清Treg和Th17水平比較(x±s,%)
2.2 兩組血清炎性因子水平比較 研究組血清IL-4、IL-6、IL-17、γ干擾素、TGF-β水平均高于對照組(均P<0.05),見表2。
表2 兩組血清炎性因子水平比較(x±s,pg/mL)
2.3 輪狀病毒腸炎患兒外周血Treg和Th17與相關炎性因子的相關性 輪狀病毒腸炎患兒外周血Treg與IL-4、IL-6、IL-17、γ干擾素、TGF-β呈負相關(均P<0.05);Th17與IL-4、IL-6、IL-17、γ干擾素、TGF-β呈正相關(均P<0.05)。見表3。
表3 輪狀病毒腸炎患兒外周血Treg和Th17與相關炎性因子的相關性
輪狀病毒是一種RNA病毒,是嬰幼兒腹瀉的主要致病菌之一,引起小兒腹瀉的類型主要是A組輪狀病毒。輪狀病毒腸炎是兒科常見的傳染性腸道疾病,多發(fā)生在秋冬季節(jié),主要以糞便途徑傳播,輪狀病毒通過感染小腸上皮細胞導致細胞受損,從而引起腹瀉[7]。輪狀病毒腸炎患兒在發(fā)病早期多伴有前驅(qū)癥狀,如發(fā)熱、惡心等全身癥狀,在急性期腹瀉較嚴重時可伴有嘔吐、腹痛、腹脹等癥狀。然而該病的發(fā)病機制及免疫機制尚不清楚。目前,臨床上對該病毒引起的腹瀉尚無特異性治療方法,仍以對癥治療為主。已有的發(fā)病機制認為,輪狀病毒首先侵犯腸道黏膜上皮,誘導機體發(fā)生免疫應答(以腸道黏膜免疫為主)[8]。近年來,國內(nèi)外針對輪狀病毒感染機體細胞免疫應答異常的研究已證實,有許多細胞免疫應答相關因子參與炎癥的發(fā)生,且與病情有密切的關系[9-11]。
CD4+T淋巴細胞在接受抗原刺激后,可在不同條件下分化為不同的T淋巴細胞亞群,執(zhí)行不同的生物學功能[12]。CD4+T淋巴細胞在γ干擾素誘導下分化為Th1,分泌γ干擾素以促進炎癥反應的發(fā)生;在IL-4的誘導下分化為Th2,分泌IL-4以抑制炎癥反應應答;在IL-6和TGF-β的誘導下分化為Th17,分泌IL-6、IL-17,參與介導自身免疫性疾病和炎癥反應的發(fā)生[13-14]。TGF-β是人體內(nèi)重要的人免疫抑制因子,具有調(diào)節(jié)免疫、促進黏膜上皮細胞增殖等功能。在本研究中,研究組血清中IL-4、IL-6、IL-17、γ干擾素、TGF-β水平均高于對照組(P<0.05),說明上述炎性因子是輪狀病毒腸炎重要的促進因子,在其發(fā)病中發(fā)揮一定的作用。
Treg和Th17在健康組織中是并存的,在分化過程中有相互調(diào)節(jié)的作用,在穩(wěn)定狀態(tài)下,TGF-β促進Treg細胞的產(chǎn)生,Treg細胞以主動方式調(diào)控機體的免疫應答[15-16]。當機體受到病原體侵犯時,內(nèi)源性IL-6、TGF-β促進Th17的分化。在本研究中,研究組血清Treg水平低于對照組,而Th17水平高于對照組(P<0.05),這提示Th17/Treg比例失衡時或可導致輪狀病毒腸炎的發(fā)生。機體免疫系統(tǒng)平衡的維持,常通過CD4+T淋巴細胞亞群相互抑制細胞分化和功能而完成[17-18]。在大多數(shù)自身免疫疾病中,過度分化、活化的致病T細胞和調(diào)節(jié)功能受損,都會打破正常的免疫平衡狀態(tài),致使免疫系統(tǒng)向炎癥狀態(tài)發(fā)展,最終導致疾病的發(fā)生、發(fā)展[19-20]。相關分析結(jié)果顯示,輪狀病毒腸炎患兒外周血Treg與IL-4、IL-6、IL-17、γ干擾素、TGF-β呈負相關,Th17與IL-4、IL-6、IL-17、γ干擾素、TGF-β呈正相關(P<0.05),說明輪狀病毒腸炎患兒外周血的Treg/Th17失衡比例可能與相關炎性因子水平上調(diào)有關,Treg和Th17的分化、活化相互制約,這依賴于各種相關炎性因子的相互作用。
綜上所述,輪狀病毒腸炎患兒外周血Treg降低而Th17升高,可能與相關炎性因子水平上調(diào)有關。Th17/Treg比例失衡時或可導致輪狀病毒腸炎的發(fā)病,因此,可通過增加Treg細胞數(shù)量及加強其功能,同時抑制Th17細胞分化及其功能,以調(diào)節(jié)兩者的比例可能對疾病的恢復有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