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菀
“八珍”,在古代原來是指八種烹飪方法。依照漢代鄭玄的說法是指淳熬(肉醬油澆飯)、淳母(肉醬油澆黃米飯)、炮豚(煨烤炸燉乳豬)、炮胖(煨烤炸燉羔羊)、搗珍(燒牛、羊、鹿里脊)、潰(酒糖牛羊肉)、熬(類似五香牛肉干)和肝(網(wǎng)油烤狗肝)八種食品(或者認為是八種烹調(diào)法)?!吨芏Y·天官·膳夫》說:“凡王之饋,食用六谷,膳用六牲,飲用六清,羞用百有二十品,珍用八物。”這里的“八珍”成為了珍貴食品的代名詞,用這些珍貴食品制作的美食,是只有王侯一級的人才可享用的。
其實歷朝歷代都有八珍的說法,不過指代實物略有差別。元朝的蒙古人是馬背民族,早期的飲食習(xí)慣“其食肉而不粒,獵而得名”,以吃牛羊肉和奶酪為主,以葡萄酒為美味佳釀??狙蛉?、烤全羊、烤駱駝最為出名。美食中“八珍”的影響最大,且具有鮮明的民族特色。元末明初陶宗儀《南村輟耕錄》稱;“所謂八珍,則醍醐、麆沆、野駝蹄、鹿唇、駝乳糜、天鵝炙、紫玉漿、玄玉漿。”解釋:醍醐,精致奶酪,乳酪上面凝聚的那個精油,取佛教“醍醐灌頂之說”;麆沆,即麋鹿,或是幼獐;沆,有人認為是馬奶酒,也有的人認為是獐;駝蹄,與熊掌齊名,駝乳糜,就是駝奶粥;天鵝炙,烤天鵝肉。紫玉漿,即西域葡萄酒,或者紫羊的奶汁,玄玉漿,即馬奶汁??梢钥闯龌径际且吧鷦游?,游牧民族的生活習(xí)性導(dǎo)致的飲食風格。
明代,八珍見于明代張九韶的《群書拾唾》:龍肝、鳳髓、豹胎、鯉尾、鸮炙、猩唇、熊掌、酥酪蟬。其中龍肝很有可能是一種白馬的肝;鸮炙,就是貓頭鷹;酥酪蟬,則是一種類似蟬腹的奶制品。
到了清朝,更加豐富。有水陸八珍之說:燕窩、魚翅、海參、魚脆骨、魚肚、熊掌、鹿筋、蛤士模。亦有山八珍之說:熊掌、鹿尾、象鼻、駝峰、果子貍、豹胎、獅乳、獼猴頭。還有水八珍之說:魚翅、魚唇、海參、鮑魚、裙邊、干貝、魚脆骨、蛤士蟆。不一而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