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善花
【摘要】隨著新課程改革的實施,少數(shù)民族高中漢語閱讀教學也發(fā)生了可喜的變化,但同時,也看到了一些令人擔憂的現(xiàn)象和問題。結(jié)合當前少數(shù)民族高中漢語閱讀教學情況,從自身的教學經(jīng)驗出發(fā),針對閱讀教學中存在的問題來談談自己的看法。
【關鍵詞】少數(shù)民族高中?漢語閱讀教學?問題?對策
《漢語課程標準》指出:“閱讀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為,不應以教師的分析來代替學生的閱讀實踐……要珍視學生獨特的感受、體驗和理解?!遍喿x教學作為少數(shù)民族高中漢語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漢語課堂教學的“重量級選手”,但是當前漢語閱讀教學中仍然存在著不容忽視的問題。如何在閱讀教學中提高學生的思考能力是十分重要且迫在眉睫。為此,本文通過對少數(shù)民族高中漢語閱讀教學中存在的問題,從而提出相應的策略與方法。
一、高中漢語閱讀教學中普遍存在的問題
1.循案預習,學生缺乏獨立思考能力
《普通高中漢語課程標準》明確提出,要提高學生的漢語獨立思考能力和自主學習能力。在高中漢語閱讀教學中,不少老師在指導學生預習時,課前教師下發(fā)預習學案,布置學生循案學習。其實,這樣的預習方法表面上教師是利用“精心”準備的問題啟發(fā)學生的思維,但是卻忽略了學生自主探索和求知欲望。
在講《我的五樣》一文時,筆者是這樣提出問題的:“我的五樣”是一次虛擬的選擇,實際上是作者對自我生命存在意義的追尋。那么,作者決定取舍的理由是什么?這些問題事先便給學生定了一個框,學生根據(jù)這些問題,進行讀課文找出答案了。但是,學生的思維只停留在這些問題上,并沒有深層次地考慮作者的選擇實際是自我認識的過程,是作者對生命存在意義的追尋等問題。
2.閱讀教學,缺乏科學性的課堂討論
在漢語閱讀教學中,課堂討論不僅能促進學生思維的發(fā)展,還有利于認識的深化,增強參與合作意識,活躍課堂氣氛,從而提高課堂效率。然而,一些教師為了體現(xiàn)“以學生為主體”,為打破傳統(tǒng)教學“對話”式教學,開始嘗試讓學生講或是相互提問,或者討論,辯論,教師只是簡單說幾句,這種過于追求形式的做法是很難培養(yǎng)學生的閱讀能力的。這種教學,盡管表面上學生之間積極互動,搞得熱火朝天,但充其量也只能算是一出無意義的“鬧劇”。閱讀教學已然失去了自我。
記得我在聽一節(jié)《中國人失掉自信力了嗎》公開課時,教師簡單小結(jié)上節(jié)課內(nèi)容后,就提出一個討論題:為魯迅找事實論據(jù)。接下來進行小組討論,并選出代表發(fā)言。討論結(jié)束后,有位同學提出自己的觀點,不怕流血犧牲,堅持抗戰(zhàn)抵御外侮的民族英雄,如陳涉、李自成等。其他同學又各自提出自己的看法,直到下課,教師夸獎發(fā)言的幾位同學見解都很深刻,一堂課就這樣結(jié)束了。表面上看,這節(jié)課氣氛熱烈,但實際上學生課后還是一片茫然。這種看似學生發(fā)揮主體作用的教學方式并不是真正發(fā)揮了學生的主體作用,學生是應付了事,收效甚微。這些都是學生順著教師布置好的學案“問題”一步一步走進去,最終說出教師預期的答案而已,缺乏科學性的課堂討論。
3.閱讀教學,教師忽略對文本的深入解讀
教師在設計學案時一般習慣性的按照教材“練習與研討”中的幾道思考題進行教材解讀,一味的依賴教學參考資料進行機械的教學,難免會使自己在文本前迷失自我,也迷失學生。
如我在講《風箏》這篇文章時,按照教學參考書和結(jié)合教科書練習與研討進行教材解讀。在講的過程中,有一位學生發(fā)出質(zhì)疑:在課文中,作者以嚴冬比擬現(xiàn)實,以春日象征理想。“我”對春日的回憶,流露出自責痛苦,充滿著無可把握的悲哀,哪兒能體現(xiàn)他所追求的理想?我認為魯迅先生的文章語言比較隱晦,作為老師,有時都一下子轉(zhuǎn)不過彎來,最后,讓學生自由討論來完成的。通過本節(jié)課的教學,筆者深深體會到,我對作品缺乏一定深度的理解,受制于有限的參考,沒能做到引領學生進出文本而游刃有余了。教師在解讀文本時,應要從讀者、教師、學生的身份來詮釋文本。
這些都是制約學生閱讀能力提高的幾個重要因素,也是每一位漢語教育工作者都應深入思考的問題,針對這些問題,我將提出如下解決對策。
二、培養(yǎng)學生漢語閱讀能力的對策
1.科學利用學案,讓學生的學習目標更加明確
教師在設計學案時,不僅要重視問題的探究,還要重視學生預習中的質(zhì)疑釋疑。教師要知道學生自學的方法,讓學生在預習的體驗中掌握解決問題的方法。
在講《荷塘月色》這篇文章課時,學生按照學案提出的問題進行閱讀。并想體會學案中的“心里頗不寧靜”這些語句的深刻含義,就需要揣摩作者寫本文的思想來由。因此,這需要教師課前指導學生查閱資料,了解本文的寫作背景來完成。
總之,學案使用的好壞,不僅關系到學生閱讀目的,也關系到教學目標的能否實現(xiàn)。因此,教師必須高度重視。
2.用質(zhì)疑導學,提高學生的思維能力
在課堂上,發(fā)動學生質(zhì)疑問難,把自己需要解決的問題提出來,教師把這些問題按學習層次的不同進行歸類整理,然后組織學生研討。因為教師“教”的恰是學生亟需解決的問題,強化了學習的動機,所以上課時學生注意力相當集中,深入感知,深刻感悟,基本上扭轉(zhuǎn)了以往“學生被教師牽著跑”的局面。學生提出的問題,有的可以通過學生相互研討解決,有的可以由學生自己講析,有的由教師加以必要的點撥、講解,采用“質(zhì)疑導學”的方法,使課堂教學模式發(fā)生變化。如教《風箏》一文時,有位學生提出:“我倒不如躲到肅殺的嚴冬中去……》這句話怎么理解?這位同學提出本課觸及中心主旨的一句話。我讓全班同學以小組為單位展開討論,最后請同學來回答:“這句話與第二段中的‘四面都還是嚴冬的肅殺,而久經(jīng)訣別的故鄉(xiāng)的久經(jīng)逝去的春天,卻就在這天空中蕩漾了相照應?!绷硪晃煌瑢W接著回答體現(xiàn)魯迅先生的人格品質(zhì)……為了便于學生理解深層內(nèi)涵,我出示了有關的背景資料,供學生深入理解其內(nèi)涵。經(jīng)過討論解決問題,這是合作精神的體現(xiàn)。通過和同學一起用新課程嶄新的理念上課,我覺得新理念已經(jīng)在慢慢地滲透到學生的思維中去了,這是值得欣慰的。
3.閱讀教學,教師要深入鉆研文本
教師鉆研文本必須對作品有深入的研究,深刻透徹地了解作者的人生經(jīng)歷、寫作背景,語言特點等方面理解透徹,使文本內(nèi)化于胸,這樣才能深入剖析作品,所設計的問題也會有針對性,目的性。反之,則極容易被教案參考書牽著鼻子走,成為被教案參考書俘虜?shù)呐`。
講《直面苦難》課時,筆者讓學生說一說這篇文章的主旨是什么。有的同學說,講了自然悲劇和社會悲劇;有的說談了在苦難面前人的尊嚴;有的說作者認為不要美化苦難;有的還說人在自然面前時孤立無助的,最后通過教師引導,討論,大家達成了共識:人在自然面前是注定失敗的,但人要堅強挺住,維護人在大自然面前的尊嚴,并且不要美化苦難。因為這是同學們自己智慧的表達,所以印象深刻。為了檢驗對文章的理解程度,我還給了同學們這樣一個話題:講一個平常人的苦難故事,并說說他們是怎樣面對苦難的。同學們從天災人禍,生老病死,人生的重大挫折等不同角度講了故事。最后都一致認為不畏懼、不妥協(xié),維護人的尊嚴是人所要表現(xiàn)出來的一種態(tài)度。不管說的好壞與否,對學生要有激勵和寬容的態(tài)度。這樣,對這篇文章的理解把握就基本可以了。
總之,作為第二語言的傳授者,漢語教師要充分利用教學資源,深入解讀文本,精設計、巧安排,提高學生的思維能力和自主學習能力。這是漢語閱讀教學的重要價值所在。
參考文獻:
[1]崔永華,楊寄洲.漢語課堂教學技巧[M].北京語言文化大學出版社,2002,(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