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 爽,王啟才
弘揚淮河文化,打造特色名欄——“淮河文化論壇”(2015—2018)刊文分析
陳 爽,王啟才
(阜陽師范大學,236037)
基于《阜陽師范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淮河文化論壇”改欄4年來刊發(fā)的146篇論文,運用Citespace軟件對其進行可視化分析,對4年來所刊淮河文化研究的情況作全面的透視。深入分析4年來的研究方向、熱點以及研究者、研究機構間的合作情況,找出淮河文化研究新的生長點,明確“淮河文化論壇”今后的走向。
“淮河文化論壇”;Citespace; 共現分析
淮河發(fā)源于河南省,流經豫、鄂、皖、蘇、魯五省,流域面積廣闊,養(yǎng)育了眾多淮河兒女。千百年來,生長在淮河大地上的淮河兒女創(chuàng)造出了豐富燦爛的淮河文化。《阜陽師范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以“淮河文化論壇”為平臺,刊發(fā)淮河文化相關研究成果?!盎春游幕搲备臋?年來,每期刊發(fā)5-8篇論文,每年刊發(fā)33-41篇論文。4年來,該欄目已發(fā)表論文146篇,共涉及10個大類,內容豐富多樣(表1)。其中,歷史、地理類研究文獻數量最多(45篇),哲學類次之(24篇),文化、科學、教育、體育類和藝術類并列居于第三位(各20篇),這4大類占了總數的近 2/3。其余社會總論類(3篇)、法律類(1篇)、農業(yè)科學類(1篇)。
學科的交叉使得部分論文在分類上存在爭議,但目前這種分類結果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反映出當前學界關于淮河文化的研究熱點,集中于淮河流域的歷史、地理以及該流域先哲的思想,政治、法律類的研究相對較為冷落。
表1 2015—2018年“淮河文化論壇”發(fā)表論文類型
運用Citespace軟件的共現分析功能,對“淮河文化論壇”(2015-2018年)收錄論文的關鍵詞進行可視化分析,繪制出了關鍵詞共現知識圖譜(圖1)。如圖1所示,出現頻次高于兩次且中心性較強的關鍵詞如下:淮河流域、皖北、潁州、莊子、淮河文化、皖北文化、價值、歐陽修、倪嗣沖、《道德經》、民初安徽、安徽、莊子、近代、變遷、非物質文化遺產、影響、皖北地區(qū)、淮河、文化空間、花鼓燈、經濟政策、老子等。其中,皖北、淮河流域、民俗、經濟政策、老子、潁州、莊子、淮河文化、皖北文化、價值、歐陽修等關鍵詞中性較強,代表著研究的主要方向和熱點領域。
圖1 關鍵詞共現知識圖譜
文化是一個歷史概念,其本身就是一個不斷積累沉淀、推陳出新的過程。它以傳承的方式賡續(xù)傳統(tǒng),以創(chuàng)新的精神面向現代。悠悠歲月,淮水湯湯,過去和現在以一種溫情脈脈的方式連接在一起——文化在傳承中創(chuàng)新?!盎春游幕搲币酝畋蔽幕芯俊⒒春恿饔蜓芯繛榈赜蛞劳?,以老、莊、管三子研究、三曹與建安文學研究、歐(陽修)蘇(軾)研究為時間線索,盡可能地兼顧淮河文化的方方面面,力爭全面呈現淮河文化的前世今生。
1.老、管、莊三子研究
兩千多年前活躍在皖北大地上的老、莊、管三子以其非凡的智慧、卓越的識見,給后人留下了一筆寶貴的思想財富。“淮河文化論壇”以三子及其思想成果為立足點展開相關研究,涉及面廣,不僅關注三子其人其書,還關注三子研究的進展和現狀。如陜西師范大學馬波濤的《民國報刊中的老學研究》(2015年第6期)對民國報刊中的老學研究進行了總結和分析,指出其在特殊時代呈現出的革命性、復雜性特點。論壇不僅關注三子在國內的研究情況,還關注其譯介和域外傳播情況。如許昌學院溫君超的《華人<道德經>重譯:“誤讀”還是“進化”》(2016年第6期),對華人群體的《道德經》重譯是“誤讀”還是“進化”進行了分析和思考,并通過相關史料的梳理對歐陽心農的《道德經》譯介工作進行了具體介紹。論壇不僅著眼于具體典籍與作者的單一研究,還通過對比去找尋特質,如阜陽師范大學的程梅花、盧舒程《論<管子>與<老子>“道”之異同及其后現代意義》(2015年第2期),比較《老子》和《管子》兩家“道”的異同,指出其敬畏自然、彰顯人性的后現代意義;浙江大學的張齊《<約伯記>與<莊子>死亡觀比較》(2018年第3期)將《約伯記》和《莊子》的死亡觀進行對比,從中發(fā)現了東西方對待生命態(tài)度的差異:一方是敬畏卑謙,一方是自由逍遙。論壇刊發(fā)關于三子的研究,除了在沿襲舊說的基礎上深度挖掘之外,還從一些新視角提出了令人耳目一新的見解,如中山大學宋德剛《從“情”的向度看<老子>》(2018年第4期),從《老子》的道德悲情和道德溫情中體味其對他者的關懷;中國社會科學院的衣撫生《試用“能量”解釋<道德經>中的“道”》(2017年第2期),指出《道德經》中的“道”與現代科學的某些主張具有一定程度的契合,并對西方哲學家、科學家推崇《道德經》的現象作出新的解釋。
4年來所刊發(fā)三子研究中老子和莊子的成果豐富、角度新穎,相比之下,管子的研究成果稍顯不足。這反映出老、莊研究一直是學界的熱點?!袄?、莊熱”的背后離不開哲學普適性的推動。與老、莊思想相比,《管子》傳達更多的是經濟政治思想,下一步渴望與潁上“安徽省管子研究會”合作,發(fā)表更多管仲與《管子》研究方面較高質量的論文。
2.三曹與建安文學研究
一千八百多年前,皖北大地上一門三父子光耀了一個家族的門楣。曹操出身于宦官之家,其父曹嵩是大宦官曹騰的養(yǎng)子,所以出身并不高貴。在漢魏之際,政治混亂,曹操抓住了這一歷史機遇,一躍成為叱咤風云的政治人物。身居高位的便利加之濡染玄風、審擇交游,曹操很快就躋身于士族行列。其子曹丕、曹植在文學方面也頗有建樹。三曹父子是當時文壇的領袖人物,許多文人趨之若鶩,圍繞著他們形成了鄴下文人集團。整個曹氏家族在三國時期成為真正意義上的世家大族?!盎春游幕搲?年來刊發(fā)的關于三曹研究的論文不多,明確關于三曹研究的論文僅有3篇。其中李洪亮《“眾靈雜遝”的<洛神賦>》(2016年第6期),是從文學角度考察曹丕《洛神賦》中“眾靈雜遝”的現象,并具體分析曹植的創(chuàng)作處境及心態(tài)的變化、曹植與甄宓之間的情感以及《洛神賦》中令人費解的句子。最后,作者指出《洛神賦》的創(chuàng)作是以曹植與甄宓的愛情經歷為基礎,并受到了《神女賦》的啟發(fā)。另外兩篇王華斌、魏宏燦《曹操謀略中的統(tǒng)戰(zhàn)智慧》(2017年第6期)、魏宏燦《曹氏父子返里遺跡考述》(2018年第4期),則是從歷史文獻出發(fā),考察曹操謀略中的統(tǒng)戰(zhàn)智慧以及曹氏父子返里省親的歷史故事和遺跡。此外,三曹名人文化還帶動了亳文化研究。相關文章共有兩篇:魏萌、魏宏燦《皖北人文勝跡的文化特性及其旅游價值——以亳州境內人文勝跡為主要視點》(2015年第3期),對皖北人文勝跡的文化特性及其旅游價值進行研究,指出其對發(fā)展當地旅游經濟的重要意義;周玉、程立中《提升亳文化影響力的三個著力點》(2015年第2期),則從學術研究、文化品牌、文化旅游資源三個方面,提出亳文化影響力的三個著力點。
從“淮河文化論壇”4年來關于三曹的研究來看,曹操和曹植的研究是重點,而曹丕的研究卻少有涉及。從這4年關于三曹研究的成果來看,所刊成果太少,平均每年不足1篇,這與有意以三曹研究為重點的亳文化錯位發(fā)展有關。
3.歐(陽修)蘇(軾)研究
自曹魏時代往后近千年,歐陽修和蘇軾先后踏上了潁州這片土地。知潁州期間,他們都為潁州的發(fā)展作出了重要貢獻,與這片土地結下了不解之緣。“淮河文化論壇”4年來發(fā)表的明確關于歐蘇研究的文章共6篇,其中有5篇涉及歐陽修,僅有2篇涉及蘇軾。5篇關于歐陽修的文章中,王靜、章靜、張明華《2017年歐陽修國際學術研討會綜述》(2018年第3期)是會議綜述,其余4篇分別是張明華《清五種<潁州志>中對歐陽修及其家人之傳記》(2017年第6期),該文考察了明清五種《潁州志》中對歐陽修及其家人的記載,為一些史實提供佐證,可以彌補史傳記載的缺失,也為今天研究歐陽修后人的遷徙、分布提供依據;肖漢澤《歐陽修“淺近之詞”非劉煇造謗偽作》(2017年第6期)針對歐陽修“淺近之詞”系劉煇偽作的說法提出質疑,并通過對劉煇其人的生平考察,得出歐陽修“淺近之詞”系劉煇偽作的說法是不符合史實的;陸志成《歐蘇潁州之文壇盟主責任交接》(2017年第6期)探討了宋神宗熙寧四年(1071),歐陽修在潁州把文壇盟主責任交給蘇軾的史實,這對研究那一時期的文學發(fā)展具有一定的意義;程宇靜《潁州歐陽修遺跡考論》(2017年第1期)考察了歐陽修在潁州的遺跡及其歷史興衰,并指出這些遺跡構成了潁州的文化符號,是潁州的文化象征,將潁州歐陽修遺跡提升到了一個重要高度。兩篇涉及蘇軾的文章1篇是上文陸志成的《歐蘇潁州之文壇盟主責任交接》,另1篇是龔光明、劉家欽的《蘇軾知潁州祈雨文初探》(2016年第3期),該文以相關歷史文獻為依據,研究蘇軾知潁州時的祈雨文,從而進一步探求傳統(tǒng)地域文化的現代性。除此之外,與歐陽修遺跡相關的考察也引起人們的關注,如肖漢澤《潁州西湖會老堂的溯源》(2018年第5期)對潁州西湖會老堂進行溯源,指出會老堂不是呂公著所建的公館,而是歐陽修私建一堂的西堂,呂公著后來將其題名為“會老堂”,至此各種地方志中的錯誤記載得以糾正。
4年來,“淮河文化論壇”對蘇軾的關注遠不如歐陽修。這一現象的背后是有著深層次原因的。歷史上,歐陽修與潁州的關系比蘇軾密切?!盎春游幕搲绷⒆阌诨春恿饔?,欄目本身的地緣因素使得其更關注于歐陽修。此外,歐蘇研究一直是個學術熱點,但4年來,“淮河文化論壇”刊發(fā)關于歐蘇的研究成果并不豐碩:一方面,從研究對象來看,歐蘇的研究已經相對比較成熟;另一方面,從欄目自身來看,潁州僅是歐、蘇的官宦之地,與潁州地方文化不相關的歐蘇研究,也不好過多刊發(fā)。
“淮河文化論壇”還有關于呂景蒙、朱元璋等人的相關研究,但都零星瑣碎,不成體系。到了近代,阜陽人倪嗣沖作為皖系軍閥中極有實力的人物,對民國時期安徽的經濟、政治產生了很大影響?!盎春游幕搲睂δ咚脹_比較關注,4年來發(fā)表的涉及倪嗣沖的文章就有3篇,這在同時期的人物研究中是少見的。其中郭從杰《民初安徽歷屆政府治皖經濟政策成效分析》(2015年第4期)、李良玉《民初安徽財稅政策探析》(2015年第5期)2篇是考察倪嗣沖督皖時財稅政策和經濟政策的,指出作為地方長官的倪嗣沖雖有心改變財稅和經濟困境,但在時局動蕩、政權更迭頻繁的北洋時期,經濟政策難以落實,即使勉強落實也難以持續(xù),所以倪嗣沖的一系列政策收效甚微。但與其他數任長官相比,倪嗣沖任職期間安徽經濟還是有所發(fā)展的。另外1篇是郭從杰、謝靜的《柏文蔚與倪嗣沖治淮之比較》(2016年第5期),將柏文蔚與倪嗣沖治淮進行比較,指出柏文蔚治淮著眼全局,倪嗣沖治淮著眼安徽自身,并從二者身份角度分析其治淮主張差異形成的原因。
現代作家戴厚英是安徽潁上人,“淮河文化論壇”對她也頗為關注。阜陽師范學院王亞楠的《行進中的尋找——探析戴厚英“知識分子三部曲”的思想歷程》(2018年第1期),通過作家在特殊時期的思想歷程,還原一個更加真實豐富的戴厚英。蚌埠學院的洪何苗《論淮河與戴厚英鄉(xiāng)土小說創(chuàng)作》(2016年第3期),通過梳理淮河與戴厚英鄉(xiāng)土小說創(chuàng)作的關系,挖掘其鄉(xiāng)土小說創(chuàng)作中淮河文化的審美價值。
從百家爭鳴的春秋戰(zhàn)國時期到政權割據的曹魏時期,從士大夫文化全面發(fā)展的宋代到君主專制鼎盛的明清時期,從軍閥割據的民國時期到學術自由的現代,“淮河文化論壇”沿著歷史的軌跡,以史鑒今,從先賢的思想中挖掘其在當代的價值和意義,從歷史故事與歷史人物身上吸取營養(yǎng)智慧,從歷史遺址中發(fā)掘其文化旅游價值,呼吁加強歷史遺址的保護。
文化從來不是一個單一的概念,而是一個復雜多層次的體系,離不開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從衣食住行到政策制度,從民間禮俗、傳統(tǒng)技藝到文化名人、名勝古跡,皖北大地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都可包括在淮河文化這個大的體系之中。4年來,“淮河文化論壇”主要刊發(fā)了關于經濟社會與文教研究、歷史文化與考古研究、生態(tài)環(huán)境與治理研究、藝術傳承與保護研究等方面的論文。
1.經濟社會與文教研究
經濟、社會與文化是相互影響、共同發(fā)展的整體,也是人文社會科學關注的熱點。4年來,“淮河文化論壇”刊發(fā)了不少這方面文章。董明、徐濤《唐宋時期潁州經濟述論》(2015年第1期)分析了潁州經濟自南宋初年以來逐漸走向衰落的原因,指出其對后世經濟發(fā)展進程的影響。郭從杰《民初安徽歷屆政府治皖經濟政策成效分析》(2015年第4期)、李良玉《民初安徽財稅政策探析》(2015年第5期)主要在民國初年這一特殊歷史背景下分析安徽的經濟政策,指出在動蕩的時局下,任何經濟措施、財政政策都難以落實,即使勉強實施也收效甚微。杜潔、王景《阜陽非公經濟發(fā)展研究》(2016年第4期)指出當前阜陽非公經濟發(fā)展的特點及存在的問題,并對此給出合理化的對策和建議,對阜陽經濟的可持續(xù)發(fā)展具有重要意義。曹冰冰、朱正業(yè)《近十余年來淮河流域經濟開發(fā)研究述評》(2017年第4期),對新中國成立以來淮河流域的經濟開發(fā)與變遷的歷程進行了回顧與探討,指出了其在取得一定成就同時,仍然存在一些不足。王洪剛、劉靜《文明沖突視野下的近代皖北煙草業(yè)之演進——以門臺孜烤煙廠為例》(2016年第1期)探討民國時期國外資本主義對皖北工業(yè)化的影響。吳衍發(fā)《轉型期安徽文化創(chuàng)意產業(yè)園發(fā)展現狀與特點》(2015年第6期)分析了安徽文化創(chuàng)意產業(yè)園在轉型期呈現出的特點,并指出其在快速發(fā)展的同時存在的一系列問題。經濟的發(fā)展與交通條件的改善是密不可分的。4年來,交通運輸也是“淮河文化論壇”關注的熱點。李強《津浦鐵路與皖北地區(qū)的商品流通(1912-1937)》(2018年第2期)一文指出,津浦鐵路建成通車使皖北地區(qū)商品流通的方式發(fā)生了改變,新的流通方式的加入推動了皖北地區(qū)經濟社會的進步。李強、劉杏梅《鐵路與近代蚌埠城市發(fā)展(1912-1949) 》(2016年第3期)指出津浦鐵路的建成對蚌埠興起具有重要意義。沙潁河自古就是中原地區(qū)重要的水上通道。李強、董夢雷《歷史、現狀與展望:沙潁河航運的變遷》(2017年第2期)一文回顧了沙潁河的歷史,從建國初期盲目興修水利導致沙潁河航運斷航,到20世紀80年代以來開啟沙潁河復航工程至今,沙潁河實現了大部分河段的全年通航,并有望在未來成為重要的“黃金水道”。申冉冉《抗戰(zhàn)期間的安徽驛運事業(yè)——以<安徽驛運周刊>為中心的考察》(2016年第5期)以《安徽驛運周刊》為中心進行考察,探究抗戰(zhàn)時期安徽省驛運事業(yè)發(fā)展的背景,及其為抗戰(zhàn)勝利作出的重要貢獻。黃華平《鐵路與淮河流域人口流動的地理空間分布(1897-1937)》(2018年第2期)分析了近代淮河流域鐵路交通事業(yè)的發(fā)展對區(qū)域人口流動產生影響,使得人口沿著鐵路網線一方面向區(qū)域外的東北和江南流動,另一方面向區(qū)域內興起的工商業(yè)城市和小城鎮(zhèn)聚集。文化的生產力從來都不能被低估,其產生的經濟價值應得到相應的重視。張松婷等《協(xié)同發(fā)展視角下皖北旅游文化資源開發(fā)研究——基于皖北六市的調研》(2017年第5期)指出皖北旅游文化資源的開發(fā)利用和旅游業(yè)長期以來錯位發(fā)展的現象,并分析了皖北各市旅游發(fā)展現狀及存在的問題,提出了系統(tǒng)協(xié)同發(fā)展策略,旨在使豐厚的文化資源創(chuàng)造出較高的旅游經濟價值。魏萌、魏宏燦《皖北人文勝跡的文化特性及其旅游價值——以亳州境內人文勝跡為主要視點》(2015年第3期)則具體以亳州境內人文勝跡為主要視點,考察皖北人文勝跡的文化特性及其旅游價值。
三農問題和教育問題一直以來是社會的熱點話題。龔光明《農民工對輸出地經濟社會發(fā)展影響研究——以皖北六村莊為例》(2017年第5期)在系統(tǒng)總結農民工現狀、全面整理調查數據基礎上,深入剖析農民工對輸出地經濟社會發(fā)展的影響。肖良《皖北農業(yè)規(guī)?;洜I的SWOT分析及轉型發(fā)展的戰(zhàn)略選擇》(2016年第2期),通過引入戰(zhàn)略管理SWOT分析法,對皖北農業(yè)規(guī)?;洜I的優(yōu)勢和劣勢,進行了全面的分析,并以此為依據確立了轉型發(fā)展的策略。陳忠衛(wèi)、張琦《現代農業(yè)發(fā)展的國外經驗及其對皖北地區(qū)的啟示》(2015年第4期)從三個角度對國外現代農業(yè)發(fā)展經驗作出梳理,并結合皖北農業(yè)發(fā)展實際,提出了6條富有針對性的建議。
劉慧敏、武平陽《皖北方言對農村幼兒口語表達能力的影響及對策》(2015年第3期)一文,通過長期觀察發(fā)現皖北地區(qū)農村幼兒口語表達能力存在諸多問題,并通過分析問題產生的原因提出相關建議。寧峰、李婉《論民間文學德育資源的挖掘和利用——基于皖北民間文學的考察》(2017年第4期),關注民間文學德育資源的挖掘和利用。吳云《皖北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融入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的路徑探析》(2017年第1期),具體提出將皖北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融入思政課教學的路徑方法。楊文藝、李月云《皖北文化的教育價值——理論與實踐的雙重審視》(2015年第1期),則提出不應該將皖北文化育人功能開發(fā)的視野僅僅局限于思想政治教育領域,應該將其置于“人學”體系,整體性開發(fā)其歷史教育、文學教育、藝術教育等功能。郝海洪、邵麗麗《皖北文化視閾中的皖北高校特色文化構建研究》(2015年第2期),致力于尋找皖北文化與皖北高校特色文化的契合點,植根于地域文化之中發(fā)展地方高校特色文化。李良玉《民初安徽私塾改良芻議》(2016年第6期)、吳修申《新中國成立前后皖西地區(qū)私塾改造》(2016年第4期)分別對不同時期、不同范圍私塾改良和改造情況進行分析。梁家貴《試論抗日戰(zhàn)爭時期的安徽高等教育》(2016年第5期)分析了抗日戰(zhàn)爭時期安徽高等教育發(fā)展的特點及不足,但肯定了其培養(yǎng)了大批人才,為抗戰(zhàn)勝利作出了重要貢獻,同時也指出,這一時期安徽高等教育的發(fā)展,是安徽高等教育發(fā)展史上的一個重要階段。
經濟社會與文教方面的研究包含的內容廣泛,其中交通運輸是一個熱點話題,它是很多研究的生長點。因為交通運輸本身就起著溝通連接的作用,它使不同地區(qū)的文化得以交流碰撞,交通運輸方式的變化又刺激著經濟,推動著城鎮(zhèn)化進程,改變著人們的生產生活方式。交通運輸可以說是一個“牽一發(fā)而動全身”的研究點。此外,社會轉型期也是研究的生長點,社會轉型期可以為問題的研究提供特殊的背景,提供更多的異質因素。
2.歷史文化與考古研究
皖北特別是古潁州在漫長的歲月里形成了具有地方特色的文化風味。1977年在安徽阜陽汝陰侯墓出土的阜陽漢簡填補了漢代考古的許多空白。而4年來“淮河文化論壇”關于阜陽漢簡的研究僅有1篇概括性的研究綜述,并無實質性進展,這無疑是一個遺憾。同樣,關于阜南臺家寺遺址的研究也很少,僅有王萍《“胡之無弓車也,非無弓車也”——臺家寺遺址挖掘的影響與意義》(2018年第5期)1篇論文。
地方志記載的是一個地方的歷史?!稘}州志》的研究一直以來是“淮河文化論壇”的關注點。從《正德潁州志》(劉洪芹《<正德潁州志>的編纂過程及其特點與價值》,2016年第2期)到呂景蒙《嘉靖潁州志》(岳冰《呂景蒙<嘉靖潁州志>的特色及價值》,2017年第5期)、李宜春《嘉靖潁州志》(戴歡歡《李宜春在潁事跡考——兼論<嘉靖潁州志>之價值》,2016年第2期),再到順治《潁州志》(鄭斌《順治<潁州志>考述》,2016年第2期),《潁州志》的版本源流情況大致清晰起來。
明朝開國皇帝朱元璋與潁州關系密切,李強《朱元璋早年游食潁州與駐留北照寺的歷史考證》(2015年第1期),結合地方志考察了朱元璋早年游食潁州與留駐北照寺的史實。周雪梅《從〈明大誥〉看朱元璋的“重典治吏”》(2017年第2期 ),從《明大誥》研究朱元璋的吏治,并總結其對當下反腐的借鑒意義。董明、許鶴《北宋潁州知州及其廉政事跡輯錄》(2017年第4期)、崔蘭海《安徽廉政史初探》(2015年第5期),分別從不同維度探究了安徽的廉政人物、廉政文化以及廉政思想,對當今廉政建設有重要的啟迪。此外,“淮河文化論壇”還刊發(fā)了劉體仁、張鶴鳴研究,潁州西湖會老堂、劉猛將軍廟與“劉公祠”等的研究。
4年來,論壇刊發(fā)的歷史考古與文化研究多停留在一些比較瑣碎、細小的歷史人物、史實的考證上,研究價值有待提升。關于阜陽漢簡和臺家寺遺址研究是可以深挖、展開的課題,研究價值較大。阜陽漢簡與其他出土的漢代竹簡相比,比較冷落,臺家寺遺址的發(fā)掘是近年才開展的,研究空間較大。
3.生態(tài)環(huán)境與治理研究
十九大報告指出:“建設生態(tài)文明,是中華民族永續(xù)發(fā)展的千年大計”。生態(tài)環(huán)境與治理研究是近年研究的熱點?!盎春游幕搲绷⒆銋^(qū)域綜合治理,以淮河治理為重點,刊發(fā)相關研究。劉家富《張謇治淮評述》(2015年第2期)、郭從杰等《柏文蔚與倪嗣沖治淮之比較》(2016年第5期),分別探討了民初時期不同身份的人為淮河治理作出的貢獻。于文善等人的《新中國治淮的成就與可持續(xù)發(fā)展問題探討》(2016年第1期),在探討新中國成立以來治淮成就的基礎上,分析其中存在的問題,并從可持續(xù)發(fā)展的角度提出合理化建議。朱正義、楊立紅《近代河南省淮河流域水災的空間分布》(2015年第4期),研究了近代河南省淮河流域水災的空間分布,并深入考察水災對民生的影響。除了水旱災害以外,蝗災也是淮河流域不可忽視的一大災害,而且蝗災與旱災有著密切的聯系。楊彩紅《清代安徽淮河流域蝗災及其社會應對——基于地方志的考察》(2015年第5期),通過對地方志進行梳理,考察清代安徽淮河流域蝗災的成因,探求其與旱災的聯系,這對治蝗具有意義。楊立紅、朱正業(yè)《南京國民政府時期河南淮河流域環(huán)境衛(wèi)生述論(1927-1937)》(2017年第1期),考察了南京國民政府時期,河南淮河流域地方政府為減少疫病發(fā)生,營造清潔的生活環(huán)境,將環(huán)境衛(wèi)生管理納入了行政規(guī)劃和市政建設范疇,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取得了一定的成效。盧辭《淮河岸邊山村生態(tài)文明演進》(2015年第5期)指出,淮河岸邊鄉(xiāng)村高度發(fā)達的生態(tài)文明生產生活方式的形成,是受該地區(qū)先哲天人合一生態(tài)文明思想的影響。張會恒、魏彥杰《基于DSR模型的生態(tài)文明發(fā)展水平測度:以安徽省為例》(2016年第4期),運用DSR模型分析2009—2014年安徽生態(tài)文明發(fā)展水平,以此為依據指出安徽生態(tài)文明發(fā)展呈現出的特點以及存在的問題,并有針對性地提出一系列對策。
生態(tài)環(huán)境與治理研究的展開對生態(tài)文明建設具有積極意義,因為淮河流域水旱災害頻發(fā),所以水旱災害的治理也是研究的熱點。目前,這方面的研究仍停留在單一地域災害研究層面,不同地域同種災害的比較,是今后淮河流域生態(tài)環(huán)境與治理深入研究的方向。
4.藝術傳承與保護研究
傳統(tǒng)民間藝術的傳承在當代面臨諸多困境,有的瀕臨失傳。如何使優(yōu)秀傳統(tǒng)民間藝術在現代化進程中重新煥發(fā)活力與生機,是“淮河文化論壇”4年來關注的熱點。其中花鼓燈藝術、阜陽剪紙、壽州窯、釀酒技藝是刊發(fā)的重點。陳德琥《花鼓燈藝術的文化人類學視野——以文化濡化與涵化現象分析為主》(2018年第6期),關注兼容南北文化之長的花鼓燈藝術中呈現的北方文化特征。鄢秀麗《新時期花鼓燈藝術興盛的標志及原因》(2018年第2期),針對花鼓燈藝術在新時期呈現出的興盛態(tài)勢進行分析,試圖找出其興盛的原因,從而更好地推動花鼓燈藝術的健康發(fā)展。戎龔停《淮河流域民間歌舞藝術的生態(tài)化機制》(2015年第3期),以花鼓燈藝術為研究對象,分析其在當下眾多傳統(tǒng)藝術中傳承傳播態(tài)勢良好的原因,從而為民間歌舞藝術的發(fā)展提供經驗。韓麗麗、曹光宇《淮河流域民間藝術當代傳承研究——以阜陽剪紙為例》(2016年第5期),研究淮河流域民間藝術的當代傳承問題,有助于促進民間藝術的傳承與保護。程瑞《從“圖式—矯正”理論角度看阜陽剪紙創(chuàng)作中的問題》(2018年第6期),關注阜陽剪紙在當下創(chuàng)作過程中呈現的問題,并從“圖式—矯正”理論角度,指出基本藝術圖式傳承與保護之于阜陽剪紙藝術保護的重要性。周光云《壽州窯陶瓷手工藝的文化生態(tài)及其保護》(2018年第6期),從六個具體的方面對壽州窯的成果進行梳理與總結,并根據壽州窯手工藝式微現狀,從政府、學者、傳承人三個方面,提出推動壽州窯手工藝可持續(xù)發(fā)展的合理化建議。張亞《長淮千里酒飄香——淮河流域釀酒業(yè)興盛原因探析》(2018年第2期),從得天獨厚的自然條件、歷史悠久的農耕文明、包容開放的文化傳統(tǒng)三個方面,探究淮河流域釀酒業(yè)興盛發(fā)達的原因。張新毅、范小露《基于AHP的皖北釀酒技藝類非物質文化遺產價值評估研究》(2018年第6期),選取皖北地區(qū)8項釀酒技藝作為研究對象,運用德菲爾法和層次分析法從五個維度對其進行定量價值評估,以評估結果為依據提出此類非物質文化遺產在今后傳承保護中應注意的問題,為釀酒文化在新時期的傳承保護提供新思路。此外,皖北的禮俗音樂,尤其是嗩吶的研究(周穎《碭山嗩吶在當地婚葬儀式中的運用》,2018年第3期)引起了人們的關注:一方面,它是禮俗音樂的重要組成部分;另一方面,婚喪嫁娶等禮俗儀式也為其傳承發(fā)展提供了穩(wěn)定載體。一些民間小劇種的研究也在如火如荼地展開。李小舒、王善虎《皖北民俗文化視域下的泗州戲研究》(2017年第3期)關注泗州戲對皖北地區(qū)民俗文化的呈現問題;李世軍《安徽馬戲燈的形態(tài)特征與表演程式》(2015年第3期),著眼于馬燈戲的形態(tài)特征與表演程式研究;周熙婷《鳳陽花鼓與明清俗曲寄生草曲牌研究》(2018年第1期),通過梳理相關文獻,探究鳳陽花鼓與明清俗曲寄生草曲牌的關系。此外,淮河柳編、界首彩陶、阜陽民歌、民俗服飾的研究,也在論壇的刊發(fā)之列。
藝術活態(tài)傳承與保護,在于使傳統(tǒng)與現代接軌,找尋傳統(tǒng)民間藝術在當代的價值。所以,這一方面研究的生長點在于如何使傳統(tǒng)民間藝術在當代得到發(fā)展。同時,通過溯源傳統(tǒng)民間藝術的生成生長機制,進一步了解淮河文化的獨特性,也是今后研究的一個方向。
運用Citespace軟件的共現分析功能,對“淮河文化論壇”(2015-2018年)刊發(fā)論文的作者及作者所屬機構進行可視化分析,繪制出了作者、機構共現知識圖譜(圖2)。如圖所示,出現頻次高于兩次且中心性較強的機構名稱如下:阜陽師范學院歷史文化與旅游學院、阜陽師范學院商學院、阜陽師范學院文學院、安徽大學歷史系、阜陽師范學院音樂舞蹈學院、阜陽師范學院馬克思主義學院、阜陽市歷史文化研究會、阜陽師范學院美術學院、蚌埠學院文學與教育系、阜陽師范學院學報編輯部。出現頻次高于兩次且中心性較強的作者如下:劉杏梅、張松婷、梁家貴、吳云、朱正業(yè)??梢姡逢枎煼秾W院、安徽大學、阜陽市歷史文化研究會是淮河文化研究的主力軍。就阜陽師范學院內部而言,歷史文化與旅游學院、商學院、文學院在淮河文化研究方面貢獻較大。劉杏梅、謝靜、張松婷、梁家貴、吳云、朱正業(yè)等學者與他人之間合作密切。
圖2 作者、機構共現知識圖譜
4年來,“淮河文化論壇”刊發(fā)的稿件涉及155位作者(包括第二、三作者)。據Citespace后臺統(tǒng)計,來稿數量不止1篇的有35人;來稿數量不少于3篇的有7人;來稿數量不少于4篇的有2人;來稿數量不少于5篇的僅1人(表2)。由此可見,4年來,“淮河文化論壇”有1/5的作者來稿不止1篇,稿件來源相對較固定。155位作者以教授居多,146篇論文中有95篇涉及基金項目,其中涉及的省級基金項目最多,這些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反映出“淮河文化論壇”的稿源質量。
表2 2015—2018來稿情況統(tǒng)計表
據統(tǒng)計,4年來,與人合作發(fā)表論文最多的是朱正業(yè)(5篇);其次是劉杏梅、楊立紅(3篇);與人合作過2篇論文的有14人;與人僅合作過1篇的有7人(表3)。可見155位作者中與人合作過的作者不到1/5,這表明作者間的合作交流較少,合作程度有待加深。此外,朱正業(yè)和楊立紅在4年間就合作了3篇論文,二人合作關系密切,合作關系穩(wěn)定。
表3 2015—2018合作論文數量統(tǒng)計
“淮河文化論壇”是《阜陽師范學院學報》(社會學科版)在皖北文化研究、三子(老、莊,管)研究、三曹與建安文學研究等欄目的基礎上于2015年第1期合并改設的,目的是拓寬研究領域,打造特色欄目,彰顯期刊個性,封面設計也凸顯了淮河文化的圖案與阜陽師范學院的元素。該欄目目前已走過了5個年頭,已結集出版了《淮河文化論壇刊文集萃》(2014-2017)一書,受到了學界的好評,2019年11月被評為“全國高校社科期刊特色欄目”,學報也連續(xù)4次獲得“全國高校社科優(yōu)秀期刊”。下一步學報要加大約稿、組稿的力度,就一些有研究價值、有地域特色的課題,如阜陽漢簡研究、臺家寺遺址研究,作專門深入的研究。持續(xù)關注在研究中具有生長性的課題,如以交通運輸研究為生長點可以帶動與之相關的城鎮(zhèn)化、生產生活方式嬗變、文化交流、經濟發(fā)展等相關研究;以名勝古跡研究為生長點可以帶動與之相關的名勝古跡歷史考辨、名勝古跡保護、旅游資源開發(fā)等相關研究;以教育研究為生長點可以帶動地域文化教育資源、地方教育設施等相關研究。社會熱點也是今后的研究方向,如三農問題、生態(tài)治理等。雖然這些熱點在4年來的研究中均有涉及,但是研究仍停留在單一層面,不同地域同一問題的比較研究是今后深入的方向。歷史的經驗教訓、傳統(tǒng)文化的當代價值這些有益于當下的文化資源,具有研究的現實意義,也應是今后稿件刊發(fā)的重點。
“淮河文化論壇”稿件來源相對比較固定,這在推動研究走向專一精深的同時,也使得地方文化研究走向了相對封閉孤立的狀態(tài),研究的視野被局限了。所以,打破這種地域的局限,吸引更多非淮河流域學者參與到淮河文化的研究中,是“淮河文化論壇”今后努力的方向。此外,學者間的交流合作較少,稿件的深度與廣度有待進一步開掘。
阜陽師范學院學報 (社會學科版)[J] .2015(1)-2018(6).
淮河文化論壇刊文集萃(2014-2017)[M]. 王啟才,主編,程梅花,副主編.黃山書社,2018.
Carrying Forward Huaihe River Culture and Formulating the Characteristic Column: An Analysis of Papers Published in the “Huaihe River Culture Forum” (2015-2018)
CHEN Shuang, WANG Qi-cai
(Fuyang Normal University, Fuyang 236037, Anhui)
A visualization analysis was conducted by using Citespace software on the 146 papers published in the past four years (2015-2018) in the “Huaihe River Culture Forum” of Journal of Fuyang Normal University (social science edition) . This paper tries to deeply analyze the hot research topics and directions, and the cooperation among researchers and research institutions in the past four years, so as to find out the new growth points of Huaihe River culture research and make clear the future trend of “Huaihe River Cultuer Forum”.
“Huaihe River Cultuer Forum”; Citespace; Co-occurrence analysis
2019-10-12
2019年度安徽省高校人文社科研究基地重點項目“‘淮河文化論壇’名欄建設研究”(SK2019A0304)。
陳爽(1996- ),女,安徽安慶人,阜陽師范大學文學院研究生;王啟才(1966- ),男,阜陽師范大學教授,博士。
10.14096/j.cnki.cn34-1044/c.2020.01.04
K928
A
1004-4310(2020)01-0019-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