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穎
【摘 要】本文針對高校思政教育信息化發(fā)展中校園信息化基礎設施不完善、教師教學信息化水平有待提高、網絡信息混雜多變等問題,提出新時代高校思政教育信息化發(fā)展路徑:充分開發(fā)教育資源,促進先進信息技術在思政教育中廣泛應用;因時而進、因勢而新,全方位提升思政教師信息化教學水平;各要素、各環(huán)節(jié)、各領域聯動,打造各方融通的思政教育信息化發(fā)展新格局。
【關鍵詞】新時代 高校 思政教育 教育信息化 發(fā)展路徑
【中圖分類號】G?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20)39-0074-02
在信息化教育背景下,高校思政教育信息化發(fā)展穩(wěn)步推進,從教學內容和教學方式上都進行了很大程度的改革與創(chuàng)新,并取得了明顯的教學成效。但是,目前高校思政教育信息化發(fā)展仍然存在一些問題。因此,應根據新時代發(fā)展要求和現代信息技術的變化,對思政教育信息化資源進行改造升級,從而實現思政教育信息化精品資源共建共享,為更好地培育大學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落實新時代立德樹人教育使命,培養(yǎng)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助力添彩。
一、高校思政教育信息化發(fā)展現狀和問題
在信息技術快速發(fā)展的今天,高校師生對思政教育信息化已有較為明確的認知,高校思政教師大力開展教學信息化相關學習和教學實踐,大學生對思政教育信息化教學也比較認可,基本認同思政教育信息化改革內容和方向。大學生在思政教育信息化模式下,可以充分學習思政理論知識,提高信息處理能力。特別是在新冠肺炎疫情背景下,大學生在家能夠主動按時參與學習思政網課,并完成網絡教學任務,如課后練習、課程評價等。同時,大學生希望接受更多不同于傳統(tǒng)教學的學習方式,希望將大數據、人工智能等現代信息技術運用到課程中,對思政課程網絡資源建設充滿期待。
但是,目前整個思政教育信息化教學改革的深度和廣度還有很大的局限性,在教與學中還存在一些問題。因此,高校思政教育信息化發(fā)展任重道遠,還應進一步提高教學服務質量,努力構建思政教育信息化新平臺。
(一)校園信息化基礎設施不完善
部分高校在現代信息化技術和校園網絡資源的開發(fā)運用上還未形成規(guī)模體系。大多數高校在思政教學手段和媒介的使用上,主要還是運用教室多媒體設備來授課,并利用機房上機進行實踐。少部分高校信息化基礎設施較差,時常會出現教室多媒體不能使用,甚至沒有安裝多媒體設備的情況,這就導致教師在授課過程中,有很多最新最重要的時政新聞、重大事件、社會熱點等不能以文字、圖片及視頻的形式呈現,影響教師的教學設計和教學效果。思政課程是最具有時效性、前瞻性和生動性的一門學科,如果沒有強有力的校園信息化基礎設施建設作為支撐,學生對思政課堂教學的興趣將會大打折扣。
(二)教師教學信息化水平有待提高
在高校思政教育信息化發(fā)展的過程中,思政教師不分教齡經驗,都要努力學習并運用這種新型的教育模式。但目前教師的教學能力和信息化水平參差不齊。大多數教師在教學內容上以理論講授為主,在教學形式上能夠制作課件并運用簡單的多媒體設備。但少部分教師在教育信息化培訓和學習的過程中會產生畏難情緒,在教學過程中不愿接受新鮮事物,不肯在信息化教學設計中下功夫。因此,從教學效果來看,信息化建設的內容和方式缺乏吸引力,學生關注度不高,學生可以共享學習的優(yōu)秀教育資源和高質量的教學信息較少。思政教育信息化教學還不能很好地實現知識遷移、思維拓展和德育培養(yǎng)的目標。
(三)網絡信息混雜多元
信息化時代深刻改變了人們的生活方式。在高校,計算機、平板電腦、手機等已成為大學生的日常必備,這些工具有其特有的迅捷性、便攜性以及信息資源的廣泛性,特別是手機,已經成為大學生手中的通信工具、購物工具、閱覽工具,也成為思政教育的學習工具。然而,對手機的過度使用可能會造成很多大學生沉迷于網絡,并且在混雜多變的網絡世界,一些虛假歪曲的理論、消極錯誤的言論不時擾亂人心,面對思想文化領域的一些反調雜音,思政教育有時還不能及時做出充分的回應,思政教育內容和表達方式等方面還存在需要改進的地方。這些都是思政教育信息化建設中需要面對和解決的問題,思政教育準確權威的信息、積極正確的思想輿論還需不斷發(fā)展壯大。
二、新時代高校思政教育信息化發(fā)展路徑
高校思政課擔負著大學生成長成才的重要責任,其覆蓋范圍廣、課堂人數多,因此要進一步推進思政教育信息化建設,讓信息化思政教育真正活起來,同時帶動全社會肩負使命,共同構建立德樹人的社會大舞臺。
(一)充分開發(fā)教育資源,促進先進信息技術在思政教育中廣泛應用
當前思政教育信息化發(fā)展,就要把教育教學與當前先進信息技術深度融合,全面運用計算機、多媒體、大數據、人工智能、虛擬現實技術等現代信息技術,充分開發(fā)教育資源,促進教育體系和教育方式的轉型與改革,提高教育質量和效益,以大學生喜聞樂見的方式實現思政教育信息化跨越式發(fā)展。首先,高校可普及思政教育智慧網絡平臺,集線上課堂、作業(yè)批改、錯題記錄、考試閱卷、學習評價等基本功能于一體,通過網絡信息技術高效完成基礎性的教育教學任務,從而減少教師煩瑣重復性的教學活動,把更多精力放在立德樹人、培養(yǎng)創(chuàng)新型人才等研究上。其次,高??梢揽看髷祿治鐾苿铀颊逃虒W改革發(fā)展,充分運用大數據分析技術,持續(xù)觀測大學生政治思想、理論學習、心理健康、日常表現等方面,從而形成數據綜合研判,準確及時把握大學生的思想脈搏和學習動態(tài),探索思政教育規(guī)律和大學生成長規(guī)律,為規(guī)劃學生發(fā)展、指導教師教學、推動教育變革提供數據支撐。最后,合理引進虛擬現實技術豐富教學方式,比如在講授我們黨的歷史時,可利用VR技術設置相關場景,讓大學生身臨其境地感知理論精髓、歷史脈絡、人物事跡等,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教學實效,讓大學生更加直觀形象地感知革命文化,學習中國精神,體驗中國魅力。
(二)因時而進、因勢而新,全方位提升思政教師信息化教學水平
思政教師隊伍是思政教育信息化發(fā)展中最具能動性和關鍵性的要素。思政教師要因時而進、因勢而新,從課程內容、教學形式、語言表達等方面精雕細琢,打造深受大學生歡迎的思政課。從課程內容來看,思政課程最具有時效性和前瞻性,因此,思政教師不僅要加強理論學習,夯實理論功底,還要搜集與課程內容相關的國內外重大熱點事件,并利用互聯網多種平臺進行第一時間推送,以加深大學生對黨的理論、路線、方針、政策的理解,提高大學生的思想政治素養(yǎng)。從教學形式來看,思政教師要充分學習運用現代信息技術,結合大學生的成長環(huán)境和特點,設計圖片漫畫、拍攝微視頻等,改變枯燥乏味的說教式教學,更好地實現傳播主流價值觀、凝聚共識的教育目標。同時,要善于將線上與線下教學有機結合,實現教師與學生共同參與、研究、分享的交互性教學模式,合理分析教學成果和學生學習狀態(tài),并有針對性地進行再一次教學研發(fā)和設計。從語言表達來看,思政教師要悉心研究大學生耳熟能詳的話語體系,將理論知識深入淺出講活講透,以真理的強大魅力引導大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導向,使大學生對馬克思主義理論、觀點、方法真正做到內化于心、外化于行。就高校來說,可制定思政教師教學信息化水平評定的相關機制,定期對思政教師隊伍進行教育信息化教學培訓和考核,表彰和鼓勵在信息化教學過程中積極進取、表現突出、貢獻重大的思政教師。
(三)各要素、各環(huán)節(jié)、各領域聯動,打造各方融通的思政教育信息化發(fā)展新格局
教育信息化是以信息作為教育系統(tǒng)發(fā)展的紐帶,是實現教育跨越式發(fā)展的必由之路?!盎ヂ摼W+”時代極大地提高了社會要素的聯通程度,思政教育信息化應向著更全面的聯通方向發(fā)展,把教育教學的各要素、各環(huán)節(jié)、各領域聯動起來,實現思政教育信息化高質高速發(fā)展。首先,實現學科融通。根據2020年5月教育部印發(fā)的《高等學校課程思政建設指導綱要》,高校應充分發(fā)揮好各學科的育人作用,努力實現專業(yè)教育和思政教育的有機融合、協(xié)同發(fā)力,把價值塑造融入知識和能力培養(yǎng)中去,將“課程思政”落到實處。因此,要構建新型教育信息化系統(tǒng),以促進各類教育資源的融通,將德育資源和專業(yè)課資源相結合,方便教育信息資源共建共享。其次,實現校際融通。思政課要充分利用網絡資源和現代信息技術,挖掘課程精品資源,實現不同院校間的深度合作與交流,特別是一流高校要有效幫扶普通高校思政教育信息化建設,以產出更多的教研教學成果供大家學習使用。最后,實現學校、家庭、社會多方位全面融通。通過現代信息技術將家長、學生、教師、學校管理者和企業(yè)等都連接起來,注重全社會各區(qū)域之間的網絡連接,帶動全社會共同為思政教育信息化建設建言獻策,構建更加開放、多元的教育文化與環(huán)境,共同支持推進教育現代化,促進人的全面發(fā)展。
新時代背景下,高校要充分借助現代信息技術,與思政教育主體、教育內容和教學形式深度融合,有效提升思政教育質量和效果,營造良好的輿論氛圍,形成全方位、全過程網絡育人的“大思政格局”,真正實現立德樹人全覆蓋,努力開創(chuàng)我國高校思政教育發(fā)展新階段,為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做出貢獻。
【參考文獻】
[1]哈斯高娃,張菊芳,凌佩,等.智慧教育[M].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17.
[2]王運武,于長虹.智慧校園,實現智慧教育的必由之路[M].北京:電子工業(yè)出版社,2016.
[3]李駿.構建全媒體時代思政教育新格局[N].人民日報,2019-08-07.
[4]蔣夫爾.用專業(yè)課的精神打造思政課[N].中國教育報,2018-05-22.
【作者簡介】孫 穎(1989— ),女,山西太原人,碩士,山西青年職業(yè)學院專職思政教師,研究方向:高職院校信息化德育路徑研究。
(責編 王 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