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瑞果
(河南省滑縣中醫(yī)院,河南 滑縣 456400)
川烏是毛茛科植物烏頭的干燥母根,味苦、辛、熱,有大毒,具有溫經(jīng)止痛、祛風除濕的功效,因多生于四川,故稱川烏。由于川烏有大毒,因此必須炮制后方可使用,從古至今有關川烏的炮制方法極多,但受炮制目的、輔料應用等多種因素的限制,方法不可同一而論[1-2]。史料記載川烏的炮制方法主要包括凈制、切制、炮炙(浸泡、干熱法制、濕熱法制)等。物質(zhì)基礎是川烏藥效和大毒的根本,并且直接影響川烏的治療。研究發(fā)現(xiàn)川烏最主要的化學成分是生物堿,此外還包括多糖、揮發(fā)油和黃酮之類。其中川烏中所含生物堿主要是烏頭堿類,烏頭堿根據(jù)其結(jié)構(gòu)又可分為單酯型生物堿、雙酯型生物堿以及氨基醇型生物堿。其中雙酯型生物堿是川烏的主要毒性成分,在加水加熱的情況下能夠發(fā)生水解,轉(zhuǎn)化成單酯型生物堿[3-4]。因此《中華人民共和國藥典》中對川烏炮制的雙酯型生物堿的含量為限量要求,以保證川烏用藥的安全。近年來關于川烏炮制不良導致中毒事件時有發(fā)生,因此川烏炮制對臨床應用具有重要作用。本研究以生物堿為研究指標,觀察不同方法、不同時間炮制對于單酯型生物堿和雙酯型生物堿的影響。
儀器與試劑:實驗主要儀器包括AGILENT高效液相色譜儀(Agilent 1260,北京京科瑞達科技有限公司)、超聲波清洗器(KQ-250DE,昆山市超聲儀器有限公司)、旋轉(zhuǎn)蒸發(fā)儀(YRE,上海鈮歐儀器有限公司)、循環(huán)多用真空泵(SHZ-DIII,上海羌強實業(yè)發(fā)展有限公司)、電熱恒溫鼓風干燥箱(DGG-9070G,上海森信實驗儀器有限公司)。主要試劑包括烏頭堿、次烏頭堿、新烏頭堿、苯甲酰烏頭原堿、苯甲酰次烏頭堿以及苯甲酰新烏頭原堿對照品。
蒸制川烏片:取生川烏片浸泡水中5小時達到內(nèi)無干心,取出后加水分別蒸制1、2、3、4、5、6、7、8h,蒸后取出晾涼。使用電熱恒溫鼓風干燥箱60℃鼓風干燥,得到不同時間蒸制川烏片,要求均達到內(nèi)無白心方可合格。樣品平行操作3次,分別粉碎過三號篩。
煮制川烏:取生川烏片浸泡水中5h確保內(nèi)無干心,取出寬水分別煮制1、2、3、4、5、6h,取出涼涼。使用電熱恒溫鼓風干燥箱60℃鼓風干燥,得到不同時間下煮制川烏片,內(nèi)無白心為合格。樣品平行操作3次,分別粉碎過三號篩。
制備對照品溶液:取適量對照品按加入1∶1比例的異丙醇-三氯甲烷混合液,配制成對照品溶液,每毫升溶液含0.0244mg烏頭堿、0.038mg次烏頭堿、0.0236mg新烏頭堿、0.022mg苯甲酰烏頭原堿、0.097mg苯甲酰次烏頭堿、0.1672mg苯甲酰新烏頭原堿。
制備供試品溶液:取過2g三號篩的炮制品粉末于具塞錐形瓶中,加入3mL氨試液,加入1∶1比例的異丙醇-乙酸乙酯混合液,配成溶液。溶液于25℃、300W、40kHz下超聲處理30分鐘,冷卻后用異丙醇-乙酸乙酯混合液補齊減少的重量。溶液過濾后取25mL濾液于40℃下進行減壓回收溶劑,殘渣繼續(xù)加入3mL1∶1比例的異丙醇-三氯甲烷混合液,濾過后取得供試品溶液。
評價指標:比較相同時間內(nèi)不同炮制方法下單酯型生物堿和雙酯型生物堿含量,比較相同時間內(nèi)不同炮制方法下烏頭堿、次烏頭堿、新烏頭堿、苯甲酰烏頭原堿、苯甲酰次烏頭堿以及苯甲酰新烏頭原堿含量。
統(tǒng)計學方法:用SPSS19.0軟件進行統(tǒng)計學分析,計量資料用t檢驗,計數(shù)資料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單酯型生物堿用蒸法在第2~8h均達到《中華人民共和國藥典》規(guī)定0.07%~0.15%的含量要求,且隨著時間增加,單酯型生物堿含量先增長后下降,在第5h達到峰值0.1004%,較生川烏片升高約142%。煮法在第1~6h內(nèi)均未達到藥典要求含量。
表1 蒸法和煮法單酯型生物堿含量比較
雙酯型生物堿用蒸法和煮法均在1~8h和1~6h內(nèi)達到藥典規(guī)定不高于0.04%的含量要求,且蒸法和煮法下雙酯型生物堿含量均隨時間增減而下降。
表2 蒸法和煮法雙酯型生物堿含量比較
研究發(fā)現(xiàn)雙酯型生物堿在加熱加水的條件下,會脫去一個乙酰基,轉(zhuǎn)化成單酯型生物堿,而在加熱無水的情況下會發(fā)生熱解反應先轉(zhuǎn)化成焦烏頭堿類生物堿,焦烏頭堿類生物堿繼續(xù)加熱會水解為單酯型生物堿。因此無論是蒸制還是煮制,雙酯型生物堿的含量均會隨時間的增加而減小。研究結(jié)果也發(fā)現(xiàn)蒸法1~8h、煮法1~6h雙酯型生物堿的含量均呈不斷走低的趨勢。但就單酯型生物堿而言,蒸法和煮法都表現(xiàn)為含量先上升后下降,原因為隨著加熱時間的加長,雙酯型生物堿會先轉(zhuǎn)化為單酯型生物堿導致單酯型生物堿含量上升,之后加熱時間進一步加長時單酯型生物堿會發(fā)生過水解,形成無毒的氨基醇型生物堿,因此單酯型生物堿呈現(xiàn)先升高后下降的趨勢[5-6]。而蒸法較煮法單酯型生物堿含量更高,符合《中華人民共和國藥典》規(guī)定標準,推測原因為水煮會導致單酯型生物堿在煮制的過程中隨水流失,導致含量減少。
就同一方法不同炮制時間而言,4~6h是較為合適的時間。能夠發(fā)揮藥理作用的單酯型生物堿在蒸法第5h達到最高峰值,較生川烏增長140%以上,而5h后單酯型生物堿含量開始下降,因此控制蒸制時間為5h左右[7-8]。研究發(fā)現(xiàn)4~6h各生物堿含量處于較優(yōu)階段,川烏毒性較低,因此控制炮制4~6h最為合適。
以《中華人民共和國藥典》所要求的制川烏生物堿含量為標準,生川烏制備制川烏應采取蒸法炮制,蒸4~6h單酯型生物堿含量最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