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月
陶行知先生在曉莊學校時對師生說過:“生活教育要從學生生活中來,教育要適應于生活。”學生寫作同樣需要從生活中找到源頭活水,在生活中表達自己的情感、思想、審美。在統(tǒng)編版教材中,記事類作文分別呈現在三至六年級教材中,共有15篇之多。如何發(fā)揮教材的功能,需要從學生生活出發(fā)。下面以統(tǒng)編版教材中寫事類作文教學為例進行探討。
一、在生活觀察中積累寫作素材
觀察是學生認識世界,感受世界的主要方式。想讓寫作內容有血有肉,需從生活中汲取素材。如三年級上冊“那次玩得真高興”,就可以讓學生從校園之中的“玩”,放學后的“玩”,外出游玩的“玩”,進行素材積累。學生往往對“玩”只有一個結果性的評價,如玩得高興、玩得舒心等,但是對“玩”的過程缺少細致的觀察。教師要讓學生按照一定的順序,把玩的過程寫清楚。學生只有投入到真實可感的游戲中,在玩樂之中,才能寫出豐富的內容。學生通過觀察,獲得“玩”的感受,經歷“玩”的過程,抵達“玩”的高境界,通過語言的二次加工,讓“玩”得真高興得到回應,這樣的寫作才真正讓學生喜歡,寫出來的作文也才顯得真實。再如六年級下冊“家鄉(xiāng)的風俗”,首先讓學生了解什么是風俗,同時學會辨別風俗也有好壞之分,甚至需要“移風易俗”。學生通過家鄉(xiāng)的慶?;顒?,婚喪嫁娶,傳統(tǒng)節(jié)日,建筑特點等,了解家鄉(xiāng)的風俗,再通過觀察家鄉(xiāng)風俗中人們的行為、語言、活動,介紹家鄉(xiāng)的風俗。
二、在生活中豐富作文素材
小學生處于對世界的探索階段,孩子需要掌握很多新本領,有很多新發(fā)現。統(tǒng)編版教材三年級下冊“我做了一項小實驗”、四年級下冊“我學會了……”、六年級上冊“我的拿手好戲”等,都指向學生的生活操作。首先,要為學生提供操作的機會。如在“我做了一項小實驗”中,通過科學課、勞動技術課、綜合實踐課等,讓學生進行實驗操作,把操作的過程記錄下來,寫清楚實驗過程中的感受;再如“我學會了……”,可以讓學生回家在成人的幫助下,嘗試學做一道菜,學做一件手工,學習一項運動技能等;寫“我的拿手好戲”時,讓學生進行觀察,發(fā)現自己的特長并進行介紹。同樣是生活操作,在不同學段,有著不同的要求。三年級是“寫清楚”,四年級是“寫具體”,五年級是“有詳有略的寫”,到了六年級則要“寫出真情實感”??梢姡瑯邮怯^察,在不同學段,要根據學生的年齡特點與寫作能力分別提出要求,促進學生寫作能力的不斷提高。
三、在思考中發(fā)現寫作素材
習于疑,成于思。生活與寫作之間的橋梁是思維。在指導學生從生活中發(fā)現寫作素材時,要激活學生的生思維。在寫作指導過程中,要讓學生不斷發(fā)散思維,在思考中發(fā)現寫作素材。如“那一刻,我長大了”,在搜集寫作素材中,要引導學生從生活中尋找“那一刻”。這樣的“一刻”應該是一個時間的節(jié)點,一次事情的經歷,一次成功的體驗等;“長大”則是前后要經歷不一樣的變化,這里的“長大”不是指身體上的變化,而是心理上的成長與跳躍。再如“我的心怦怦跳”,就需要學生去思考 “怦怦跳”的心理機制,是緣于激動還是喜悅,是緣于緊張還是擔心,需要學生去思考去辨析。如果學生不能在生活當中獲得這樣的情緒體驗,就寫不出具有生活化的作文。還可以聯(lián)系單元內容進行寫作思考練習。統(tǒng)編版語文教材是基于“雙線組元”的形式進行內容編排,既關注人文主題,又聯(lián)系寫作要素。要讓學生通過課文文本的學習,習得寫作的方法,實現寫作教學的有效遷移。
四、在學生活動中獲得作文素材
學生寫作內容單一的主要原因是缺少對生活的觀察。活動為寫作提供了豐富的資源,教師需要把寫作過程巧妙化為有趣的活動,讓寫作成為學生的內在需要。如學校組織的社會實踐活動、運動會、社團展示活動、讀書節(jié)活動等;班級組織的小主人崗位競選、家長進課堂、特色早讀等活動;組織學生之間的特色活動,如“扳手腕”“釘紐扣”、放飛紙飛機等活動;圍繞學科活動開展的手抄報、樹葉貼畫、故事會等活動。這些活動的開展,真正豐富了學生的學習生活,為學生的寫作打開了廣闊的天地。
總之,基于學生生活,還原少年作文原色,就是讓學生在生活中觀察,在觀察中生活;在實踐活動中得言,在感受體驗中得意,打破以往寫作素材“假、大、空”的桎梏,實現基于教材編寫意圖的作文教學、返璞歸真,真正提升學生的寫作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