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2016年村田沙耶香憑借作品《人間便利店》榮獲第155回芥川獎。作品圍繞主人公谷倉惠子作為“便利店人”的經(jīng)歷和感受展開介紹,一經(jīng)問世就引發(fā)了各界的熱議?;葑舆@一人物兼具大齡、未婚、無業(yè)等特點,是當今社會下一部分年輕人的真實寫照,而便利店這一空間也可以看作是日本社會的縮影??梢哉f“便利店人”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了日本職場當中社會人的生活狀態(tài)。
關鍵詞:村田沙耶香;便利店人;便利店;社會人
作者簡介:李明月(1996-),女,漢族,遼寧營口人,遼寧大學外國語學院日語語言文學專業(yè)在讀碩士研究生。
[中圖分類號]:I10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2139(2020)-35--02
日本80后新銳女作家村田沙耶香以自身經(jīng)歷為原型,創(chuàng)作了長篇小說《人間便利店》,并一舉斬獲第155回芥川龍之介獎。作者通過對連續(xù)在便利店打工19年的主人公惠子的描寫,向我們展示了一個社會“邊緣人”的真實生活狀態(tài)。
《人間便利店》是一部自省式的現(xiàn)實主義小說,主要講三十六歲的單身女性古倉惠子,大學畢業(yè)以后沒有就職,在一家便利店打工,一做就是十八年。期間來來去去很多店員都走了,店長也換到了第八任,只有惠子一直在。她每天吃便利店賣的便當,每天聽著收銀機發(fā)出的咔咔聲,每天看著干凈的店面,每天說著歡迎光臨迎接顧客,努力扮演著一個合格的便利店店員,并以此為自己的終身目標。
一、便利店視角下的日本社會
小說的背景舞臺是日本無處不在的便利店。日本全國有近六萬家便利店,每個月有多達14億的客流量。便利店正是日本社會的濃縮,沒有個性就是便利店的個性,它什么都有,又什么都不突出,可以說是一種比較呆板、按部就班的存在方式,但它與人們的生活又是息息相關的。日本社會也就像這便利店一樣,分工精細、按照一定章法運轉(zhuǎn),亦像便利店一樣,在悄悄地進化。
1.秩序井然
便利店的“業(yè)務手冊”將日本社會的精益求精、日本企業(yè)的嚴格嚴謹體現(xiàn)得淋漓盡致。通過業(yè)務手冊,惠子可以了解便利店的工作流程:進貨、商品的陳列、折扣規(guī)定、雨天或者晴天商品銷售形勢的不同……在便利店中,惠子可以憑借“業(yè)務手冊”很好地扮演一個“店員”的角色,從而變成大家眼中的“正常人”?!安恋貌涣粢稽c指印的玻璃窗外,已經(jīng)可以看到忙碌的行人。一天開始了。這是世界方才蘇醒、所有齒輪都開始旋轉(zhuǎn)的時間。而我就是不斷旋轉(zhuǎn)的齒輪之一。我成為世界的一個零件,在‘早晨這段時間里旋轉(zhuǎn)個不停?!痹诒憷曛?,有良好的社會秩序且人人遵守秩序,每個人都能找到自己的位置,像齒輪一樣被推動著不斷向前。
2.兼容并包
便利商店被各種聲音所充斥。有顧客進門的鈴聲,也有店內(nèi)有線廣播中宣傳新商品的偶像說話聲;有店員的招呼聲,也有掃描條形碼的聲音;還有東西裝進購物籃的聲音、抓著面包口袋發(fā)出的聲音、在店內(nèi)來回走動的高跟鞋的聲音……所有聲音混雜在一起,成為“便利店的聲音”。在這里,大學生、玩樂隊的男孩、自由職業(yè)者、家庭主婦、夜校的高中生,形形色色的人穿著相同的制服,被重新打造成統(tǒng)一規(guī)格,成為名叫“店員”的生物。
最初的便利店只提供一些日用百貨,現(xiàn)如今,隨著經(jīng)濟社會的發(fā)展,便利店有了顯著的進化。在這里不僅可以買到精致的蛋糕、預約圖書,甚至可以取買音樂會票,交水電費等等,為了方便,需要不斷與時俱進。日本社會就像便利店一樣,按照一定的章法在運作,靜靜地進化著。
3.排外主義
“我明明沒有給任何人添麻煩,只不過因為我是少數(shù)派,所有人就能輕易地強奸我的人生。”正常的世界是非常強硬的,它會靜靜地排除掉異類。不夠正經(jīng)的人都會被處理掉,就像小說中一個情節(jié)中出現(xiàn)的“奇怪的顧客”,在便利店里對“只看不買”的顧客們指手畫腳,不一會兒就被店長趕出了便利店。以小說的主人公古倉惠子為代表的與普通人迥異的非尋常的人們則被稱作是“便利店人”。他們的人生舉步維艱。他們因笨手笨腳而度日艱苦,因為有著與眾不同的世界觀,與就職、結(jié)婚等普通的價值觀苦苦抗爭。由于日本人自古以來的集團主義認識,在日本同化異己、排除異己的行為可以說已經(jīng)成為大家約定俗成的事情了。
以日本隨處可見的小小便利店為著眼點,不難窺見日本社會的職場守則,在這里,不論國籍、身份、性別,只要你遵守秩序便可以得到接納,然后漸漸地被“同化”,被打造成統(tǒng)一規(guī)格的“社會人”,但一旦打破這種約定俗成的秩序,就會被視為異類,靜靜地被排除掉。
二、便利店中的社會人
便利店是人間的縮影,一旦開業(yè)便不論白天黑夜永不停歇,便利店存在的目的便是在認同感的前提下為顧客提供讓他們愉悅的服務,幾十年不曾改變,像極了我們被調(diào)教出的人生。王小波在《一只特立獨行的豬》中說道:“對生活做種種設置是人特有的品性。不光是設置動物,也設置自己?!薄拔乙呀?jīng)四十歲了,除了這只豬,還沒見過誰敢于如此無視對生活的設置。相反,我倒見過很多想要設置別人生活的人,還有對被設置的生活安之若素的人。因為這個緣故,我一直懷念這只特立獨行的豬?!盵1]在《人間便利店》里,分明看到了很多設置自己,也想要設置別人生活的人。每個人都應該有個正式工作,到三十歲一定要建立家庭,這不都是大家設置出來的人生嗎?古倉惠子每天認真地工作著,為了融入“人間”而不斷模仿身邊人的言行、穿著,可就因為她36歲還未結(jié)婚,工作上也只是收入微薄的超市兼職,就成為了社會準則下的“異類”。這樣設定下的“正常人”是否只是社會大機器上的一個零件,為了能夠更好的運作,把自己打磨的貼合這個機器齒輪,被裹挾著不斷前進呢。
人是社會性動物,必須生活于一定的社會環(huán)境之中,其行為必然會受到環(huán)境的影響?;葑邮且粋€與眾不同的孩子,她對這個世界有自己的想法。小的時候她想不明白大人們的言行不一,明明特別喜歡吃雞肉,卻對死去的小鳥痛哭流涕;明明肆意摧毀鮮花的生命,卻對一只死去的鳥兒充滿憐憫;長大以后,她更加不明白世界運轉(zhuǎn)的規(guī)則,她不明白為什么在自己感到安全的地方做自己喜歡的兼職工作,會被他人認為是不可思議的,她也不明白為何大部分人都要在合適的年齡和人同居,結(jié)婚,撫養(yǎng)孩子等?;葑邮且粋€不合時宜的人,是被特人誤以為有某種疾病的人?;葑訌男〉酱蟮某砷L與改變中,無不表明了她需要得到社會的認同。小時候,在家里需要得到父母的認同,學校里,需要老師,同學的認同;長大后,便利店里需要同事,顧客的認同;與朋友相處時又千方百計地想得到朋友的認同,可惠子不知道,獲得別人認同的前提是“如何做自己”,但惠子恰恰忘了做回自己。
所以,她從很小的時候就總結(jié)出一條生存法則:沉默和模仿。放棄一切主動權,一切遵從他人的指示。這確實幫助了她不少忙,然而這條法則真的是萬物靈藥嗎?因為人不可能孤立存在,人是群居動物,每個人都由無數(shù)個別人構(gòu)建而成。
就像書中的惠子一樣,為了能夠生存,在融入社會的過程中,我們大概都要經(jīng)歷三個階段。
第一個階段:逼迫自己合群,放棄自己的主動權,一切聽從別人安排。不得不承認,想要融入一個集體,就不得不放棄一部分自我,放棄的越多,就融入的越徹底。就像書中的惠子,只要別人覺得正確的,給她發(fā)指令,她就會去做,甚至為了迎合親朋好友的人生觀,去和一樣無法融入社會的白羽同居。
惠子想要合群是不想家人朋友擔心,和不想對面他人的質(zhì)疑。現(xiàn)實生活中,大部分人的合群是為了交朋友,獲得人脈。進入社會后,許多人把自己打磨得光滑圓潤,似乎可以融入任何一個圈子,以為認識的人越多,自己就越成功。
其實,成功還是要看自己的能力,與其耗盡心思合群,還不如多豐富自己,提升自己,畢竟本事是自己的,有了好本事,自然就有好人脈,好圈子。
第二個階段:逆反期,想要表達自我,想要不被他人操控,想要自由掌控自己的人生。
當你放棄自己的人生主動權以后,就會有越來越對的人想要做你人生的掌舵人。在第一個階段沒有完全迷失自我的人,都會對被他人操控的人生提出質(zhì)疑,甚至是反抗。哪怕是權威的人士,自己曾經(jīng)仰仗的,崇拜的人的一些言行提出抗議,作出違背的行為。這個時期,是孤獨的。
就像書中的惠子,她曾經(jīng)最欽佩的店長和她極力模仿的同事,在知道她和白羽同居后便開始對她的私生活評頭論足,甚至比關心店內(nèi)的事情還關心她的私生活,這促使她做出里辭職的決定。
當打破了內(nèi)心的保護罩之后,空虛和孤獨感會慢慢吞噬心靈。這個時候要給自己打氣,要知道自己想要什么,不想要什么。持續(xù)的修煉自己的獨特個性,人生原本就是孤獨的旅行,學會獨處,學會思考,終有一天,積蓄的能量能夠讓你閃閃發(fā)光。
書中的惠子,在另外一個便利店里發(fā)現(xiàn)了自己的價值,自己整理貨架的能力讓店員稱贊。
不要害怕,微光會吸引微光,堅持做自己的人,不會被孤立。
第三個階段:求同存異。當經(jīng)歷過順從,否定之后,慢慢地總結(jié)出一套生存法則,即萬事萬物都有兩面性,即不可以全盤肯定,也不可以全盤否定,否則就容易心生魔障,成為偏執(zhí)狂,要么成為天才被歌頌,要么成為庸才被毀滅。在否定的基礎上肯定,在肯定的基礎上否定,對于人群的想法,取其精華去其糟粕,符合自己人生觀的保留,有損自己三觀的舍棄。
生活原本就是矛盾的,別為難他人,也別為難自己。
三、結(jié)論
書名叫《人間便利店》,其實便利店和人間頗有類似之處。店員在便利店里要扮演好自己的角色,人生又何嘗不是一場表演呢?問題的關鍵就在于如何扮演自己的角色,是聽從自己的內(nèi)心,還是顯得像個正常人呢?這個問題恐怕是每一個社會人都不得不面對的難題。
無論是在便利店當中,還是在社會中的其他場合,似乎都存在一種名為“正常”的信條,遵守這個信條,維持這種良好的秩序,就可以成為大眾眼中的“正常人”——不給周圍人徒增煩惱和麻煩的人、符合教科書式想法和行動的人、符合大多數(shù)人價值觀和審美觀的人。
這本書中不斷暗示的問題就是,即便內(nèi)心世界符合個人的邏輯思維,但是只要越過了大眾的認知范圍那么看起來就不是一個正常的人。惠子就是這樣的一類人,她似乎有一套自己的心理和邏輯,但因為脫離了一般人的生活美學和信條而難以被大眾所接受。如同便利店里你買不到新穎東西一樣,全部商品基本中規(guī)中矩也保質(zhì)才行,否則會被踢出去。
雖然很難融入社會,但惠子積極地聽取他人的建議,嘗試做出改變,并且最終發(fā)現(xiàn)自己的價值,堅定了自己的選擇,成為了世界這個大機器中不斷旋轉(zhuǎn)的齒輪。
盡管這個世界是不完美的,它不能夠照顧到每一個人,也不能給所有人絕對的公平??墒沁@個世界恰恰又是最包容的,每個人都可以任性的按照自己的軌跡活著,構(gòu)建自己獨特的人生。如果你也曾迷茫,不妨去聽一聽自己內(nèi)心的聲音,去夠一夠自己想要的人生,像惠子一樣。
參考文獻:
[1]王小波.一只特立獨行的豬[M].北京:北京十月文藝出版社,2017.
[2]村田沙耶香.『コンビニ人間』[M].『文蕓春秋』,2016.
[3]呂衛(wèi)清,鄭格.基于存在主義解讀《便利店人》[J].長春教育學院學報,2017,3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