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額爾古納河右岸》是作者遲子建描述鄂溫克族群生活的史詩??v觀全書,這既是一本歷史史詩,也是一本精神文明史詩、更是一本生態(tài)文明史詩。這本書在文學領(lǐng)域具有較高的研究價值,是對歷史、生態(tài)、生命的演繹和研究。本文在閱讀的基礎(chǔ)上,將從文學敘事、精神信仰和生態(tài)文明三個層面入手,對本書做簡要分析。
關(guān)鍵詞:額爾古納河右岸;文學;信仰;生態(tài)
作者簡介:呂志文(2004.1-),男,漢族,福建省南安市人,福建省泉州市聚龍外國語學校高二年級一班在讀。
[中圖分類號]:I20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2139(2020)-35-0-02
《額爾古納河右岸》以鄂溫克族最后一個酋長女人的口吻,敘述了一個民族百年來的歷史和變遷。小說由四個部分構(gòu)成,光看名字只覺得清新脫俗,分別是“清晨”、“正午”、“黃昏”、“半個月亮(夜晚)”四個部分,但深入閱讀內(nèi)容后,才發(fā)現(xiàn)四個部分的名字具有深刻的含義,其中暗含的時間線索,既對應(yīng)了“我”講述故事的時間,又暗喻了“我”從幼年到晚年的人生歷程,更隱晦表達了鄂溫克民族從繁榮到被現(xiàn)代文明沖擊慢慢式微的歷史變遷。
一、從文學敘述的角度看
如果說這本是中國生態(tài)文學的一個經(jīng)典,當之無愧,因為它具有里程碑意義。書中給與了讀者跨越種族、跨越文化的情感與體驗,呈現(xiàn)出了生命的勇敢和激情,表現(xiàn)出了對鮮活原始文明的敬仰。作者使用自己一貫的故事創(chuàng)作手法和敘述的方式,文辭優(yōu)雅,文風清新,對鄂溫克人在民族生活、群居集體生活中的資源、經(jīng)驗、習俗、矛盾一一道來,展示了人與自然,民族與文化,社會文明與生態(tài)文明等巨幅畫卷。整本書呈現(xiàn)出了一種宏觀的大美。
最開始,我是被作者的文字所吸引。開篇中作者寫道,“我”和雨、雪是老熟人,寫道我已經(jīng)90歲了,雨和雪看著我到老,我也看著他們到老。這樣的開場,一下子就喜吸引了讀者的內(nèi)心,充滿了蒼涼詩意的意境,看到文字的剎那,就讓人的思緒漸漸從現(xiàn)實中抽離,飄蕩至連綿不絕的大興安嶺原始森林中。
而后,很多文字都讓讀者記憶猶新。像對風雪的描寫:我郁悶了,就去風中站上一刻,它會吹散我心底的愁云。像對水流的描寫:到河畔去聽聽流水的聲音,它們會立刻給我?guī)戆矊幍男木?。像對春天的描寫:我發(fā)現(xiàn)春光是一種藥,最能給人療傷。像對馴鹿的描寫:他們夏天走路時踩著露珠兒,吃東西時身邊有花朵和蝴蝶伴著,喝水時能看見水里的游魚。像對人生的描寫:沒有路的時候,我們會迷路;路多了的時候,我們也會迷路,因為我們不知道該到哪里去;故事總要有結(jié)束的時候,但不是每個人都有尾聲的……她的筆下,有森林、河流、白云、馴鹿,她的文字,根植于大自然,純真、浪漫,又充滿生命的力量。文風讓人感到隱隱的凄涼,但有飽含著熱血沸騰。
重點關(guān)注的是他的論述布局。小說是敘事的藝術(shù),敘事是組成敘事性文學創(chuàng)作的特點。詩情畫意敘事作為諸多小說書敘事謀略的一種,且在多樣化的敘事風風格里占據(jù)要緊的位置。這本書就是將敘事與詩化完善結(jié)合的一個例證。它的最根本的敘事布局是依從天然的歷史觀是這本書。文本根據(jù)“我”的體會、感覺和概念所展開,表現(xiàn)了“我”所在的部落,近百年的生計史。對于這一族之人而言,自然的規(guī)律是他們立身之本,人和自然一起,按照四節(jié)更迭的原理相互依存,繁衍生息。因此,整個故事也有一日的四時而組成,從清晨到正午,再到黃昏和后夜,主人公“我”也演繹了從呱呱墜地到為人妻子、生兒育女, 再到走向生命余暉,行將告別的一生。
作者非常喜愛民間文化,這本書在敘述中也融入了民間地域文化的意蘊,使得作品動人且充滿美感。但書中并非只專注于傳奇故事的講述,傳奇氛圍的營造,而是要傳遞出一種生活理念或者世界觀。書中穿插的哪些關(guān)于信仰、關(guān)于生命、關(guān)于古老深化的故事,具有傳奇色彩,增強了書中記敘的可讀性,也是作者對自己人生觀、世界觀的重申。比如敘事語言和故事情節(jié)上,都表現(xiàn)了人類與自然萬物和諧共處的生活理念。作為一本歷史敘述的書,作者沒有循規(guī)蹈矩,而是運用了瑰麗奇崛的傳奇筆法和汪洋恣意的詩性抒情都讓這部作品與眾不同,從而為當下的歷史書寫探索了多維展開的可能性。
二、從信仰的角度看
讀者們被大山深處鄂溫克人的獨特的生存方式、宗教信仰和多舛的命運所吸引。這本書寫的盡管是鄂溫克一族的日常生活,但是筆墨著重觸及的并非日復(fù)一日三餐一宿或者生活瑣碎,而是從他們的思想認識深處入手,從充滿各種神話故事、宗教儀式和神諭預(yù)兆的異文化元素入手,賦予了全書“奇”與“幻”的生命力和傳奇性質(zhì)。因此,這本書所談?wù)摰纳睿粌H是世俗,更多的是依托鄂溫克一族世代繁衍而產(chǎn)生、傳承的精神生活。生活在現(xiàn)代社會的讀者們,看到思想認識、行為方式迥異的原始游牧民族的生活畫卷,無異于走進一個新奇的世界。在這個略顯神秘的世界中,他們相信萬物有靈,大自然的花鳥蟲魚,山河大川都是生命,都具有靈魂。他們相信“薩滿”具有神力,通過“跳神”,可以治病救人,可以呼風喚雨,可以消災(zāi)祈福;他們的情感表達直接、原始、熱烈,愛憎分明,毫無偽飾;他們吃獸肉,穿獸皮,靠打獵和養(yǎng)馴鹿為生,每年隨著獵物和馴鹿不斷遷移……但大興安嶺深處終究不是人間仙境,世外桃源,依舊逃脫不來生老病死的輪回,社會大潮的沖擊,歷史齒輪的碾壓。歷經(jīng)瘟疫、戰(zhàn)亂、森林砍伐、下山定居,鄂溫克民族的游牧生活方式和文化不可避免地慢慢消逝瓦解了。
這其中,關(guān)于薩滿、薩滿教的各種儀式成為最具傳奇色彩的存在。書中不惜濃墨重彩地花大量篇幅對其進行描繪,是因為薩滿在鄂溫克一族中具有神圣的地位,以及在他們的發(fā)展歷史中有不可不說的故事。薩滿儀式,跳神乞靈,是鄂溫克人日常生活的重要組成。薩滿教被人們視為一種原始宗教,對鄂溫克人而言具有人神合一、祛邪救人的功用。這一作用的神圣是容不得半點褻瀆的。書中多次寫到了薩滿治病救人的場景,最為震撼的就是其中妮浩薩滿跳神招魂的場面,因為妮浩薩滿在每一次招魂救人之后,都必須失去一個孩子,作為一個母親她是無比凄涼的,但作為一個薩滿儀式最重要的載體,她又是恪盡職守的。她表現(xiàn)出了對喪子或者死亡的極度豁達,這也折射出作者的觀點:所有人的出生并無較大差異,但死亡卻各有各的不同。人們不想死亡,卻不得不迎接最后的命運,誰也逃脫不了這個宿命。但如果說作者是一個“宿命論者”那就大錯特錯了。作者對待宿命的態(tài)度是信命不認命、把宿命當使命。就像她筆下的妮浩薩滿為挽救他人生命忍痛舍棄自己的三個孩子,還是依舊虔誠地履行薩滿的使命,尊重神的旨意。她人名,但是也救命,在當時宗教的信仰下,體現(xiàn)出了極高的風險精神和人格魅力。書中淡定寬容面對死亡的態(tài)度.讓我們對待人生有了更深層次的理解。人們的一生從生物的角度來說時間不長,但只有精神上超越了生死界限,超越了個人情感,才會在生命上空有另一種延續(xù)。作者對薩滿文化的接受更多是得益于童年故鄉(xiāng)神話傳說與自然的啟示,滲透于思想意識和藝術(shù)技巧層面,使其小說呈現(xiàn)出別樣的風采。
三、從生態(tài)的角度看
書中隨處可見,鄂溫克族人把自然萬物視為生命主體的本能的生態(tài)意識。大自然中的萬物,不僅是人類的食物、工具,還用自身蓬勃向上的生命力,不斷給人類以啟示——生命誠可貴!要尊重生命!用鹿食草止血是向鹿學來的,看到馴鹿對于苔蘚、樹葉的細心呵護,那么人們搬遷時,總要填平火塘,深埋生活垃圾,不給森林留下一點疤痕。書中的鄂溫克人如果呵護自然的一切。他們從來不砍伐樹木做燒柴,只揀那些被雷電或者狂風剝奪了生命力的樹木。即使鄂溫克人對一切都絕望了,放棄了,他們也不會拉上樹木來陪葬,因為如果他們在一顆活樹上自盡,根據(jù)族規(guī),這課樹葉要被火葬。因此,即便是一切希望都沒了,他們也只會選擇一棵枯樹終了自己的生命。這個例子非常極端,但是也是他們尊重大自然每個生命的最好佐證。
另一個方面,鄂溫克人對自然的崇拜。自然崇拜是鄂溫克族薩滿教信仰世界中產(chǎn)生的時間最早、包括的對象最廣、延續(xù)的時間最長的一個信仰領(lǐng)域。例如火與他們的生活密切相關(guān),因此這個民族崇拜火,營地里的火從來不熄滅,搬遷帶著火種也要走在族人之后。他們敬火如神,在自己享用美酒和美食之前,都要先扔一份到火里,然后才開始自己吃喝。這也是日常中是對火的一種祭祀和奉獻?;鸬纳袷サ匚凰麄儠来鄠?,主人公“我”還把火種作為嫁妝送給女兒達吉亞娜。
書中說道,所有的生命都是可貴的,萬物都在通過各自的方式,延續(xù)自己的生命。而人類,不僅通過生育,更是通過改造大自然,建立人群社會,從而來改善自己的生活和后代的生活環(huán)境。這個過程中,為了文明進程去犧牲自然可取嗎?還是敬畏生命,實現(xiàn)天人合一?書中的態(tài)度十分明顯。它對于那些所謂為文明進程而破壞生態(tài)的行為是非常反感的。當鄂溫克人與自然和諧共處的一言一行用浪漫的文學語言徐徐展開,如何緩解當代的生態(tài)環(huán)境危機的命題就此提出。反觀現(xiàn)在社會,人類中心主義這種錯誤的取向,導(dǎo)致了生態(tài)災(zāi)難的發(fā)生。比之以前,今天的科學已經(jīng)極大地進步了。我們不僅看到了生態(tài)環(huán)境的破壞和導(dǎo)致的不利影響,而且可以通過科學技術(shù),來精準分析出如何改進,或者對之后的環(huán)境演變進行預(yù)判。但是為什么生態(tài)問題還是堪憂?因為科學無從釋放的是人類的內(nèi)心,一邊驚恐于環(huán)境惡化速度之快,另一邊卻無節(jié)制地建造工廠。一邊擔心著子孫后代缺少生存資源,另一邊卻從未停止過開發(fā)不可再生能源。顯然,科學不足以解決所有的問題。是我們的道德思想出現(xiàn)了滑坡,只有重新建立人類與自然的道德倫理體系,找到精神生態(tài)的和諧原則,生態(tài)危機才有解決的希望。生態(tài)文明的核心目標就是重建人與自然之間的和諧共生關(guān)系。
一天從清晨走向夜晚,一個人從幼年走向晚年,一個民族從繁榮走向衰落,縱觀全書,百年滄桑,轉(zhuǎn)瞬即逝,驀然回首,余音裊裊。當合上這幅鄂溫克族群生活畫像,也讓讀者們對歷史、對信仰、對生命、對生態(tài)有了更多的思考和更深的感悟。
參考文獻:
[1]修磊.論遲子建小說的薩滿文化因素——以《額爾古納河右岸》為例[J].福建論壇·人文社會科學版.2013,(7):128-132.
[2]郭冰茹.歷史敘述與傳奇筆法——讀《額爾古納河右岸》[J].當代作家評論.2018,(6):42-48.
[3]鄭孝萍,張明明.精神生態(tài)視域中《額爾古納河右岸》分析[J].學術(shù)交流.2017(11):193-199.
[4]時亞楠.現(xiàn)代文明進程中的悲歌——論遲子建的長篇小說《額爾古納河右岸》[J].審美與文學.2016,(9):81-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