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簡介:陳亞麗(1969.1-),女,漢族,吉林省長春市人,畢業(yè)于吉林省長春市第十一中學(xué)。
大孤山,位于約東經(jīng)124°,北緯43°吉林省四平市伊通滿族自治縣西南約16公里的大孤山鎮(zhèn)境內(nèi),海拔430.5米,是一座有四座山峰組成的中部凹陷,從側(cè)面看呈馬鞍狀的低山,是伊通七座火山中最有名,但不是最古老的一座,為AA級旅游景區(qū)。大孤山滿語發(fā)音是“阿勒坦額墨勒”,意為金色的馬鞍。據(jù)地質(zhì)年代分析,大孤山形成于距今870萬年前的火山噴發(fā)。它在風(fēng)霜雪雨、日月交替的歲月屹立了870萬年,是吉林省伊通滿族自治縣大地上北斗七星中璀璨的一顆。據(jù)說,這座已眠火山是由浸出式噴發(fā)形成的,有塔林、金龜望月等景觀組成。由于這里是長白山區(qū)往松嫩平原過渡地帶,以平緩地形為主,拔地而起的大孤山顯得格外醒目。大孤山與小孤山、東尖山、西尖山、莫里青山、馬鞍山、橫頭山(北尖山)等七座火山呈北斗狀排列,因此,滿族民間稱此為“七星落地”。1992年10月,包括伊通七星山在內(nèi)的分布于長春市郊、伊通縣、公主嶺市、四平市的十六座火山穹丘,被批準(zhǔn)為國家級自然保護區(qū)。
若在網(wǎng)上搜索,能發(fā)現(xiàn)很多叫“大孤山”的同名山,如位于遼寧省東港市的大孤山,不僅山名與伊通大孤山同,而且其所在的鎮(zhèn)也叫大孤山鎮(zhèn),與伊通大孤山所在的鎮(zhèn)同名,而且是遼東名山。據(jù)說這里怪石嶙峋、古樹參天,且有百余座始建于唐代的古建筑,亦能到中國最北的媽祖廟一游,且能看到黃海碧波與距離24海里的丹東大鹿島,而在吉林省比鄰的黑龍江省寧安市鏡泊湖景區(qū)內(nèi),也有一山名為大孤山,從鏡泊湖里露出水面約一百五十米,是一座島型山,據(jù)說為鏡泊湖八大景觀之一。
伊通的大孤山,我去過兩次,每次去,都有不一樣的感受、不一樣的收獲。
第一次去是在2011年的2月。雖然已是立春之后,但由于下雪后不久,這里依然覆蓋著白雪。從長春市我的住地,開車去大孤山近九十公里,先從高速路開車六十多公里到伊通縣城收費站,之后再從伊通縣城收費站通過伊通縣城,往西北的大孤山鎮(zhèn)行駛二十多公里。由于大孤山并不高,只有海拔400多米,所以,在公路上,離大孤山五公里左右時才能見到它馬鞍形的身影。駛近它時,覺得它仿佛是一塊牢牢吸在大地上的一個磁塊,穩(wěn)穩(wěn)地著落在那里,風(fēng)雪不動。車開到山腳下,可見一塊方碑,上面鐫刻著大孤山作為地質(zhì)公園的地位及簡介了它的生成年代與生成方式。碑邊是牌坊狀的山門,山門頂部刻有“大孤山”三個字,山門下是一條通往山腰的土路。由于積雪,車開在積雪深的地方便塢在雪里,雖然使勁加油,但車輪還是在打滑空轉(zhuǎn),眼看左后輪就要滑到路邊的溝里,無奈,只得暫停下來??吹缴缴舷聛韮蓚€游客,叫她們幫忙推,一邊推,一邊加油,終于駛出了“塢”區(qū)。我將車停在一條盤轉(zhuǎn)山腰的土路旁,開始了爬山。由于第一次去,不知道哪條里有路能爬上去,只能在大孤山東南峰——“龜峰”邊找到一個據(jù)說叫虎頭崖的懸崖邊看著緩一點的坡,一點點往上爬,其實這個坡也很陡。山頂有一座車開到山腳下時在離大孤山一公里已看到的亭子,亭子下的土坡有由于積雪看不清的隱隱的路。我只能手抓著坡上的小灌木,沿著好走的地方往上曲折前進,不斷蹬落一些松散的石塊,嘩嘩地滾落到山下。
從虎頭崖邊爬到崖頂?shù)男⊥ぷ?。站在亭子里,可見大孤山東北峰——“塔林峰”的大量玄武巖柱狀節(jié)理,猶如多個石塔簇?fù)碓谝黄?。放眼環(huán)顧,可見大孤山是一座由姿態(tài)迥然不同的四座山峰組成的山體。四座山峰的基底部連為一體,不分彼此。站在“龜峰”虎頭崖的望景亭,依然可見到毗鄰西南峰——“青云峰”峰頂?shù)那嘣扑?,以及西北峰——“象峰”峰頂?shù)挠^星臺,且能看到山腰上的龍王廟及山腳的酒店。據(jù)說,西南峰海拔430米,而西北峰海拔430.5米,只差0.5米。西北峰為大孤山最高峰。站在龜峰往南望去,還可見到大孤山鎮(zhèn)的居民聚居區(qū)與街道,近似在飛機起飛不久還未升到最高處時從舷窗見到地面的模樣。往東北望去,在距離大孤山約二十幾公里的地平線與天際間,可見一隱在霧靄間的錐狀山峰,那是伊通七座火山最古老的一座——形成于距今3380萬年“東尖山”。從亭子所在的山峰,往青云寺與觀星臺所在的山峰去的路,分別鋪著一米多寬的石板。路側(cè)有鐵柱與鐵鏈供攔擋,避免游人掉到山坡下。由于是冬天,山坡上的樹略顯疏少,山坡上與山頂上裸露的玄武巖為火山巖漿凝固而成,多呈六角形規(guī)則排列裂紋。這些石頭見證了800多萬年的地質(zhì)演化,歷史比從猿到人的演化史還要久。由于游客在上面行走及多年的風(fēng)化,上面的表面已被磨得無棱且布滿石粉與泥土,顯得格外古老。我站在上面,如同站在800多萬年歷史的積淀上。石頭是無生命的,它無言聳立,能夠長時間不滅,而人雖然生命與石頭比起來要少,但卻靈動無比,統(tǒng)治了整個地球,還將不斷演化到越加不可比的境地。大孤山無言聳立,生活在大孤山周圍的人們卻今非昔比,展現(xiàn)著一幕比一幕多姿精彩的畫面。
第二次去伊通大孤山是在2014年10月。這是秋天。與上次冬天去看到的景色是不同的。這時的大孤山,樹木綿密,景色幽美,滿山黃色樹葉。此次上山,當(dāng)車開到半山腰的環(huán)形路時,我想到來之前在網(wǎng)上看衛(wèi)星地圖時,看到了大孤山腰的這個環(huán)形路。這個路從萬米高空看,如同一個戒指套在從高空看近似圓錐體的大孤山之上,綠色的山巒被一條環(huán)形的淺色帶子套在腰間略上接近山頂?shù)牡胤?,而且這個環(huán)形很圓,如同銀戒指般套在山體腰部近頂?shù)牡胤?,將大孤山的四座山峰圈在里面,而這條環(huán)形路之下的山體,是分不出山峰的,因為這四座山峰在環(huán)形路下是連在一起而無法區(qū)分的。若將大孤山比喻成一棵大樹,大孤山的四座山峰是這棵樹的四個大枝,而下面的主樹干則在環(huán)形路之下。我將車開到了環(huán)形路上,這是一條土路,沒有交通標(biāo)志,而且只能通過一臺車。我要開車逆時針環(huán)繞這條路開一圈,等于在衛(wèi)星地圖上的盤繞大孤山頂?shù)沫h(huán)形戒指上開一圈。這注定是一次冒險,因為在盤轉(zhuǎn)行駛的時候,如果恰巧對面開來一輛車,我的車與這輛車就會因路窄無法通過而僵在這里,若越過路邊而通過,可想而知,車可能滑到山坡下,但幸好,在我開車盤轉(zhuǎn)這條路的時候,并無車從對面駛來,幾近完美地沿這條盤環(huán)路開車轉(zhuǎn)了大孤山體一周,又回到了上山路與環(huán)形路交會處旁的龍王廟,將車停在這里。在轉(zhuǎn)這條環(huán)形路行駛的時候,見到路邊山坡已經(jīng)泛黃的雜草,一些樹叢,左面的山體通往峰頂,右邊的山體通往山下,一不小心,車開出路左邊,會撞到山體,而開到路右邊,會滑到山下。萬幸,這兩樣都沒發(fā)生。不過,在我下山的時候,看到另一臺車掉到了山坡下,將山坡上的一棵樹樹皮撞掉一大塊,車也斜歪翻在距路面十幾米的坡上被撞壞。這距我開車駛過這里的時間應(yīng)該不長。這也表明不是什么車都可在這條路開的。能夠開車環(huán)轉(zhuǎn)套在大孤山頂這個圓環(huán),是我這次來大孤山的一大成功,因為成功地開車轉(zhuǎn)一周這座800多萬年屹立于此的古山,無疑會給我自信與幸運。
上次來大孤山?jīng)]去青云寺,這次去填補一下遺憾。不過到了青云寺大門前,有兩條狗狂吠起來,并沖了出來,只能停止前行。只聽見寺廟里有集體詠經(jīng)聲。這座寺廟,據(jù)說始建于清代,在上世紀(jì)六七十年代的文化大革命中被搗毀,后來在上世紀(jì)八九十年代時又重建。難怪看到的寺廟建筑都比較新。第一次去大孤山?jīng)]去寺廟是個遺憾,而這次來到了寺廟門口,了卻了上次的遺憾,但卻被犬擋在門外??礃舆@里是不許參觀的。由于這個被犬擋路的門是寺廟左側(cè)的偏門,在此只能看到青云寺的側(cè)面。為了能看清該寺的正臉,我特意從寺廟后面長滿半人多高雜草與灌木的后面,轉(zhuǎn)到寺廟的右前方觀看,見到寺廟前如同牌坊般的三個門緊連著,中間一座大門,大門左右各一小門,朱紅色的,別說還有些古色古香感。
在青云寺邊,能看到西北峰上有一座方形帶欄的石臺,那是大孤山觀星臺,與這里有蜿蜒小路連接。從蜿蜒的小路走下青云寺所在的山峰,又沿緩坡上了觀星臺所在的山峰,只是一百多米的路程。站在觀星臺往西望去,可見在天地交匯處,有一片在夕陽下閃著粼粼銀光的水面,據(jù)我判斷,那應(yīng)該是我前些年去過的二龍湖水庫,據(jù)此目測應(yīng)有二十多公里。二龍湖水庫是吉林省四平地區(qū)最大的水庫。我上次去這個水庫是單位集體旅游,在此還坐了游船,吃了魚。據(jù)說在這個水庫邊還發(fā)現(xiàn)了戰(zhàn)國時期燕國的一個邊城。如此說來,離得很近的大孤山應(yīng)該在戰(zhàn)國時期就有人來過,只不過這里現(xiàn)在還未發(fā)現(xiàn)戰(zhàn)國時代的遺跡。
站在觀星臺,往南望去,是大孤山鎮(zhèn)的房屋與街道,如同下棋時看到的棋子與棋盤,街上走的人是看不清的,車還依稀可辨。站在觀星臺往北望去,是大片的農(nóng)業(yè)耕地與坐落其中的一個個村屯。從山上望去,每個屯子如同土豆大的一小片房屋,沒有樓房,頂多百十余戶,一片土豆大的房屋群就是一個屯,而每個屯的周圍都長了一圈樹木,我且稱其為“護屯樹”。屯與屯之間有耕地連接。這里住的是我們稱之為“農(nóng)村人”的人。在此我想起上次冬天來時,由于找不到上山的路從山崖下往山上爬時,曾有兩個在山下打柴的農(nóng)村婦女沖著我大喊,聽不清說什么,但看樣是想告訴我這樣爬危險,上山另有其路。的確,上山另有其路,這次上山,就找到了這條路。不必再爬懸崖,而是從山的東北腰間拾階而上,省了很多力,不過也少領(lǐng)略了一些沿途的風(fēng)景與冒險帶來的興奮。想來人生亦是如此,安逸縱然不是壞事,但亦有些平淡,而冒險縱然不能說是好事,但若成功了會帶來很多欣喜與愉快。站在觀星臺上仰頭望天,雖不是夜晚,但卻能感受到天之大、星河之闊、地之厚、山之不可搖。這時,一只山雞從山坡下噗的一聲飛了起來,一會便消逝在視線之外。這讓我覺得大孤山并不獨單,還有一些生靈陪伴于此。
天色漸漸暗了下來,回家到長春市內(nèi),還需開九十多公里,是下山的時候了。從觀星臺往山下走,回到停在山腰龍王廟前的車?yán)镞€需走一里地,需要找到上山時來的路,拾級而下,需要在下山時領(lǐng)略日落西山的溫馨又短暫的時間。半路上,滿山的黃樹葉在夕陽的照耀下?lián)u曳閃著點點的亮,山峰頂部的玄武巖也閃著亮,走到與觀星臺比鄰的大孤山東北峰——“塔林峰”頂部,回望觀星臺所在山峰,在夕陽的照耀下空無一人,空寂而靈秀。天空的太陽已快隱到山下,想必不久黑夜將籠罩大孤山。
這時,空氣中傳來陣陣炊煙的氣味。這是一種很熟悉的農(nóng)村燒柴、燒秸稈的煙味,伴隨著空氣中草木的清新氣息,給人一種人間煙火遍布的安全感。往山下望去,那些下午看上去只有土豆大的零散分布于山下大地上的村屯,屋頂冒起了炊煙,下山的路蜿蜒在腳下,歸程可期,大孤山亦可留。
來到大孤山腰略顯破舊龍王廟前,龍王廟已上鎖?;刈烬埻鯊R前的車?yán)?,往車窗外望去,大孤山坡上的莽莽叢林已淹沒在暗藍色的夜幕里。我啟動汽車,沿山路往下行駛時,頓感一絲愜意,仿佛這座山已被我駕馭。車行駛在密林夾道的自在行程,前方是伊通縣城,再前方是長春市我的家。當(dāng)車駛出在山腳默默佇立的山門,來到公路時,我不禁回首望了一下逗留了半天時間的大孤山。大孤山此時已沉浸在夜幕之下。它戴著毛刺狀樹影的黝黑色的身影襯在暗藍色的夜幕里,顯得厚重而安穩(wěn)。歸程的路在前方,大孤山在后方。期待著下次大孤山之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