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艷琴
摘要:識字和寫字是低年級閱讀教學的重點。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應當面向全體學生,全程實現(xiàn)教師、學生、文本之間的有效對話,進而發(fā)展學生的思維,享受學習的樂趣。文章以人教部編版《義務教育教科書·語文》二年級下冊《畫楊桃》(第1課時)這篇課文的磨課為例,談談以兒童樂見的方式親近文字的有效策略。
關(guān)鍵詞:親近文字;生字認讀;多音生字;讀讀記記
一、生字認讀,盡可能面向所有學生
預設1:課件隨機出示三行共14個楊桃上帶拼音的生字。
師:你們都會讀了嗎?那我們開火車讀一讀吧。
學生隨機讀字。
師:小小火車誰來開?
生:我來開,我來開。
課件返回到生字頁面。
師:這些生字你們都讀對了,現(xiàn)在我們增加難度,去掉拼音小帽子,你們還能讀準嗎?
預設2:同桌相互檢查。生字會讀了嗎?輕輕拿出字卡,同桌之間你讀給我聽,我讀給你聽,讀得好就夸夸他,讀得不準就幫幫他。哪個字讀錯了,就將讀錯的字卡放在一邊。
同桌相互檢查、相互糾正。
師:生字讀完了,有哪個字要提醒大家注意的?
教師隨機評價:你讀得真準確,就請你做小老師帶著同學們讀一遍。
師:字寶寶都認識了,咱們來做個“摘楊桃”的游戲吧!聽清規(guī)則:開火車往后讀,讀對了楊桃就被你們摘走了。小小火車誰來開?
【反思】在很多公開教學活動中,“開火車讀生字”是很多教師常用的一種鞏固生字認讀的方式,但是這種廣度是有限的。由于課堂時間有限,一節(jié)課不可能讓每名學生都參與到“開火車”這種練讀方式中,因此很容易流于形式。而在后期試教的過程中,備課組發(fā)現(xiàn)盡管給學生準備字卡工作量較大,但是在課上所有的學生能夠真正讀起來,練讀的過程中也能發(fā)現(xiàn)學生認讀的難點或薄弱點,在發(fā)現(xiàn)、糾正、互讀中由點及面地鋪設開來,真正實現(xiàn)認讀對象指向所有學生,讓所有學生盡可能準確地認讀所有生字。
二、多音生字,盡可能讓學生意會
預設3:師:漢字寶寶真有趣,一個字兩個音,這里藏著一個多音字,你們找到了嗎?
生:“倒”字。
師:你們知道它還有另外一個讀音嗎?
教師將兩個讀音放到了句子中,并提問:誰能幫它選出正確的讀音?
(2)女生讀第四聲,男生讀第三聲,各讀三遍。
(3)讀音非常準確,相信這個“選一選”難不倒你們。誰先來?
【反思】“倒”這個多音字,是課文后藍色通道里標注出來的。對于學習過這個字的學生來說,確實能夠通過意會選擇確定?!暗埂弊肿x第三聲時,一般表示豎立的東西躺下來;而讀第四聲時,一般表示位置的上下、前后翻轉(zhuǎn)。當時備課組有兩種聲音:一種是意會,忽略帶過,不必把這個小的教學點生成放大;另一種是既然教材中出現(xiàn)這個知識點,就應該很好地落實教材的意圖,找到多音字教學的巧妙著力點,讓學生在形象、生動的動畫觀察過程中,既能領(lǐng)會它的意思,又能在結(jié)合語言環(huán)境時準確地辨別使用。
三、讀讀記記,盡可能自然呈現(xiàn)
預設5:隨課文學完新詞“審視”之后,隨機出現(xiàn)教材中的幾個串詞。
師:給大家1分鐘時間記一記,看誰記得多。
學生讀記,并交流讀記成果。
教師隨機出示:將每一行詞語的中心字用紅色標注。在生活和閱讀中,有許多這樣的生字新詞,有時讀到一個就能想到一串,同學們可以多讀、多記,這樣我們知道的詞語就會越來越多。
預設6:師:剛才質(zhì)疑時,有的學生說不理解審視中“視”是什么意思?怎樣的看算是審視呢?我們讓一名學生學著課文中教師的樣子來審視一下。
教師從中間座位挑選一名學生坐到邊上。
師:請你坐到這兒來,從這個角度看,你覺得擺在桌上的楊桃像什么?
生1:五角星。
師:你再看看,真的像五角星嗎?
生1:像。
師:同學們,生1一直在認真地看、反復地看、仔仔細細地看,這就叫做審視。還有哪些看的方式呢?
教師一邊做動作,一遍講解:仰起頭來向上看叫仰視;俯下身從高處往下看叫俯視;環(huán)顧四周就是環(huán)視。
一個字帶出一串詞,“視”字的朋友可真多啊!誰來讀一讀?
教師隨機出示,學生一起讀。
【反思】統(tǒng)編教材一個最大的亮點,就是重視學生的閱讀與積累,雙線并進,分點落實?!白x一讀、記一記”是在教材課文之后設置的一個重要板塊,旨在讓學生通過讀、記豐富儲備,學以致用。教師不能簡單地落實讀與記,不能將這個任務的落實簡單化、機械化,所有違背學生認知規(guī)律的強行推介,都是無力而蠻橫的。沒有接近學生思維本質(zhì)的教學終究是淺顯的、低效的,而聯(lián)系學生閱讀與生活積累的拓展才是深刻的、有效的。教師要很好地領(lǐng)會教材的編寫意圖,并將這個意圖以最接近學生認知高度的方式呈現(xiàn)出來。而這種呈現(xiàn)方式,必須為兒童可見、樂見。
參考文獻:
[1]張大均.有效教與學的策略[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1.
[2]竇桂梅.回到教育原點[M].桂林:漓江出版社,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