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貴生
摘要:大學教學方式改革有利于為社會培養(yǎng)高素質人才,因而是一項常抓不懈的工作。老師轉換教學方式是一個創(chuàng)新—決定的過程,并且其個人情感對于是否采用新的教學方式至關重要。既有驅動教學方式轉變的因素又有阻礙因素,而各個驅動因素內部聯系緊密且對教學方式的成功轉變有關鍵作用。由于教師、學院以及學科的差異,因此大學教學方式轉變沒有千篇一律的做法。
關鍵詞:教學方式;案例教學;創(chuàng)新—決定模型;認知能力
中圖分類號:G642.0 ? ? 文獻標志碼:A ? ? 文章編號:1674-9324(2020)11-0309-02
當前的大學生物學教學有著較大的缺陷,如沒有及時讓學生知道真正的科學研究過程,沒有擺脫對記憶的依賴從而未能強化通過解決問題去理解概念,以及不利于學生認識到知識的跨學科本質——生物自身并不關心生物物理、生物化學、進化和遺傳這樣的劃分。由于大學教學改革對于促進學習效果和提高人口素質有重要意義,它應該從以教師為中心、基于講授的教學過渡到以學生為中心、基于事實的教學。教學是否以學生為中心可以從以下五個方面來判斷:使學生投入學習,讓學生自我控制并能予以調動,鼓勵合作以及培育學習群組,引導學生反思,最后教給學習技能。
創(chuàng)新—決定模型最早用于解釋農民如何最后接受種植雜交玉米,它展現了人們擁抱新鮮事物的心路歷程:獲悉新東西的存在,說服自己正面對待,決定嘗試,開始實施,確認繼續(xù);在其中任何一個階段都可能退出。運用這一模型,人們發(fā)現教師在采用新的教學方式的過程中會經歷以下階段(Andrews and Lemons 2015)。(1)知悉,教師去了解這種教學方式以及它怎樣進行,譬如生物、物理老師去與物理學教育專家探討學生是怎樣學習物理的以及怎樣才能將物理學融入生物學,或者通過閱讀教育論文和觀察他人教學去了解科學分組和翻轉課堂究竟是怎么回事。(2)決定,教師對新的教學方式形成一個正面的或反面的看法并且對是否采用它做出決斷,或者做一些試驗看看有什么困難和學生有何反應,又或者是勸說同事一起嘗試新教法。(3)實施,教師實際行動起來使用新的教學方式。(4)反思,根據當前的經驗對新的教學方式做出評價。并且要想成功地轉變教學方式,老師必須不斷做出改進。
一、教學改革的驅動因素
教師的個人經驗,即對周圍的人和事包括自身的接觸和看法,有的驅動而有的阻礙教學方式的轉變(Shadle,Marker et al.2017)。驅動教學改革的因素細分為15個,并且可以按照從高到低的重要性進行大致排位。(1)對當前教法的擴展,這種情況下老師們已經在初步使用新的教法或者正在進行評估以提高教學質量。(2)鼓勵合作和共享,這樣教師可以達成更高的學術標準以及一起開發(fā)和改進課程。(3)改善教學及其評估,如對教學水平提高有明確的預期、系部之間的課程更加一致、評價過程得到優(yōu)化等。(4)擁有對應資源,這樣老師可以隨時使用已有的教研組織、教室和錄像設備。(5)制度具有彈性和鼓勵探索,從而老師個人可以做一些創(chuàng)新和實驗、探討新方法的有效性以及教學風格與個人性格之間的親和性。(6)能提升學生成績和學院成果,譬如提高學生的入學率、畢業(yè)率和重修率。(7)能促進學生的參與程度和師生交流,如學生很享受主動學習、師生課堂對話增加。(8)學生渴望成功,這樣老師對教學成功的渴望才有可能實現。(9)能使學生提高技能,譬如具有未來生活和工作需要的技能,甚至成為思考者和領導者。(10)有院系的支持,即教改的意愿能得到重視,通過教學可以獲得職位和晉升。(11)能激勵技能發(fā)展,即教學活動要能提升教學技能,參加校內外的教學會議要能得到經費支持。(12)能提升教學滿意度,即新的教學方式能使人更愉悅、更有激情。(13)能提高個人和院系聲望,這意味著教師要能得到更廣泛的認可。(14)能建立通用工具和資源,這是教研活動的重要產出,因為它能使更多人受益。(15)能增加研究機會,也就是說有可能擴展研究領域、實現教學相長、合作申請資助等。
二、教學改革阻礙因素
教學改革阻礙因素有以下幾個:第一,時間不足。施行新的教學方法要花額外的時間,并且沒有充足的時間準備只會導致挫敗。另外,如果花過多的時間去搞教學,就沒有多少時間用于科研等其他活動,而后者目前來講對老師更加重要。第二,實際執(zhí)行有潛在問題,譬如對于特定的概念如果采用新穎的案例教學就需要更多的學時。第三,整個課程的學分卻可能因為改革而變少,這樣一定會使一些非常重要的內容無法講到。教學改革的推行如果是由上級發(fā)動的,往往就會出現削足適履的現象,這樣老師表現不了自己的教學風格,也沒有權利調整教學內容,從而在另一個方面阻礙了教學改革。第四,老師自身的抗拒心理。第五,缺乏有意義的評價方法和做法,這使得老師比較擔心受到領導的控制,并且自身無法正確分析教改的效果。第六,缺少資源如助教、資料和場地,缺乏相關的教學技能如組織討論和分組工作以及不知道如何讓學生堅守自己的任務,難以確定一個小組里有多少人真正理解了問題以及學生是否用上了學到的知識。第七,教改與晉升和獎勵的聯系較弱,老師們沒有強烈的動機進行教改。
三、對教改的啟示
一種新的教學方式被接受的關鍵,不在于其良好的實驗效果和大力的推廣宣傳,而在于它出現在老師需要的時候以及能讓老師感到愉悅。在這里,老師明顯地表現出對教育專家及其理論的抗拒,其原因是害怕他們的教學實踐在理論上受到后者的攻擊,而人類在心理上一直盡力避免行為與認知之間的不和諧。因此,我們應積極主動地、旗幟鮮明地支持新老師以及講授新課的老師,因為他們對新方法最易于接受。另外,我們應該展開教學評估并實行教學獎勵,從而推動老師改革教學方式。我們不應該將教學改革的重點放在發(fā)現一個更為優(yōu)越的教學方式上,而應該放在如何滿足老師的情感需要上。
我們應該開展專業(yè)技能培訓,從而讓老師知道失敗幾乎不可避免,并且可以通過不斷的練習而掌握如何設置問題、展開討論、分組活動等。同時,領導和同事應該包容甚至體諒教學改革帶來的教學效果波動。
驅動因素之間的關聯性較強,譬如當老師發(fā)現周圍有人支持自己時,就會尋求交流討論,這又使他為新的教學做出了充分準備(Bathgate,Aragon et al.2019)。所以,為教學改革創(chuàng)造各種各樣的機會具有很大的價值,因為只要某個老師感受到了一點驅動,他就會接觸到更多的驅動因素,并且更多的人將被帶動起來。同時,驅動因素與教學改革呈正相關關系,即驅動影響越強,教學改革越能獲得成功。反過來,阻礙因素之間的關聯較弱,并且不能決定教學改革的成敗。所以,我們不要執(zhí)著于清除所有阻礙因素,只要不斷地增強驅動因素就能完成教改使命。
最后要注意的是,以上各因素在不同學科和院系的分布不同,進行教學方式轉換時有必要做到量體裁衣和量力而行。
參考文獻:
[1]Andrews,T.C.and P.P.Lemons (2015).It's personal:biology instructors prioritize personal evidence over empirical evidence in teaching decisions.CBE Life Sci Educ 14(1):ar7.
[2]Bathgate,M.E.,O.R.Aragon,et al.(2019).Perceived supports and evidence-based teaching in college STEM.Int J STEM Educ 6(1):11.
[3]Shadle,S.E.,A.Marker,et al.(2017).Faculty drivers and barriers:laying the groundwork for undergraduate STEM education reform in academic departments.Int J STEM Educ 4(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