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宏青
摘 要:美術課程以對視覺形象的感知、理解和表現為特征,它有四種特性,即視覺性、實踐性、人文性和愉悅性。老師在上課時要根據教材內容和學情進行思考,注意從學生的角度、孩子的心態(tài)出發(fā),注重引領同學們的體驗感悟,從而在體驗感悟中學會鑒賞美、升華美,引領同學們正確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的形成。
關鍵詞:體驗感悟 鑒賞美 以美育人
美術鑒賞是初中生的必修課,每一個學期教材的審美內容約占3個課時,有專題欣賞和評述兩部分內容,這對美術老師來說有了更高的專業(yè)要求,在平時的課堂教學中不但要抓繪畫的基本技能,還要求在有限的課時內通過對學生不斷的啟發(fā)和熏陶,來培養(yǎng)他們感受美、認識美、創(chuàng)造美的能力。要上好美術鑒賞課,要從分析教材,了解學生,撰寫教案,教學實施與教學評價五個基本內容下手,選取適合的美術教學方法。美術課貴在體驗感悟。在欣賞評述課中,讓學生通過臨摹名作,體驗感悟繪畫作品中的情感表達,在臨摹的過程中,不是一味地模仿,而是要求學生去研究體驗繪畫中情感的表達,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一、教師通過創(chuàng)設美的體驗,激發(fā)學習興趣,實現美術的以美育人
長期以來,由于美術鑒賞課比較難以駕馭和學生不太感興趣,所以美術教師在遇到欣賞課時就容易一跳而過,很少與學生互動,就一些中外美術名作進行欣賞討論。導致美術教學過多停留在傳播一些基本技能的現狀上。美術欣賞課也往往只是繁瑣地羅列一大堆畫家和作品來介紹,而對美術作品的創(chuàng)作背景和象征內涵及相關歷史卻沒有引導學生去體驗感悟分析,這種沒有生活體驗的欣賞是不能引發(fā)學生們興趣的。欣賞課的模式往往是由老師當主角滿堂灌,學生被動的當聽眾。老師講得平淡乏味,學生聽的乏味無趣,一堂課下來,學生沒有切身體驗到欣賞作品所帶來的激動和內心感受。這些困難造成教師日益喪失對學生審美素養(yǎng)培養(yǎng)的興趣,導致偏離了美術以美育人的根本宗旨。所以,作為一名美術教師,在重視自身的審美素養(yǎng)的同時也要重視對學生的欣賞評述能力的培養(yǎng),深入領會教材,發(fā)掘興趣點、幽默點,從學生實際出發(fā)精心備課,積極為學生的學習創(chuàng)設體驗感悟的環(huán)境。發(fā)揮主導者的引領、組織作用,充分利用語言、肢體動作、板繪和多媒體現代教學手段,使學生在濃厚的興趣和強烈的求知欲中進入身臨其境的感悟體驗,心靈受到了美的熏陶,從而達到以美育人的目的。
二、通過心靈體驗感悟,加深學生對美術作品的理解,形成正確的審美思想
學生在上美術欣賞課時,都有一個對美術作品的認識和理解的過程,一般是從他們個人的認知程度開始的。多數同學還是停留在畫得“像”的就是好,而對那些畫得不“像”的作品往往很不認同,這種片面的審美認知,是長期缺乏正確的審美體驗造成的。我們老師要通過創(chuàng)設審美體驗環(huán)節(jié),激發(fā)同學們的心靈感悟,引領同學們逐漸發(fā)現美術作品的表現,并不是以畫得像不像作為唯一評價標準的。通過心靈體驗感悟,學生才會思考美術作品的創(chuàng)作到底是要表現什么?教師不應該只是從理論上空洞的講述美術作品,而是深入淺出地將美術作品的不同觀念形象直觀地展示給學生。在組織學生賞析美術作品時,應該運用比較的方法選取不同理念的作品,使學生通過比較,直觀地感受到在美術史上這些觀念的多樣并存,從而拓寬他們眼界,使同學們的心靈受到沖擊,嘗試體驗思考。比如在欣賞齊白石的作品《蝦》時,學生很自然會贊嘆畫的逼真,而對吳冠中的作品《春如線》,學生則不以為然,表示自己隨便就能畫出來,甚至認為是亂畫的。其實這是兩種不同的繪畫表現形式,畫家雖然運用相同的技法和材料,但是一幅作品運用的是具象的表現形式,一幅作品運用的是抽象的表現形式,如果忽略畫得像還是不像,讓同學們通過臨摹的形式,用心去體驗感悟繪畫中水墨和線條,就容易使同學們明白這些都是畫家對自然和生活的理解表現。學生只有領悟畫家在美術作品中所要表達的情感和思想,才能夠欣賞感悟那些栩栩如生的蝦的恬淡晶瑩,也能夠理解抽象美術作品中色彩明亮豪放,線條靈動流暢,粗獷的筆觸,有趣的機理,即興的灑脫酣暢,在感受中受到美的熏陶升華。
三、組織臨摹體驗,引導積極參與交流感悟
筆者的做法是,組織同學們帶著體驗去臨摹要欣賞的美術作品,教師把有體驗感悟交流點的作業(yè)拍下來,通過大屏幕展示給同學們。同學們興趣高漲,因為臨摹作品中有一些同學們自己的理解感悟,所以和原作有一些差異,更激發(fā)了同學們探究的心理,師生間的交流真摯自然,但交流是有目的性的,再引導孩子們:1.讓孩子明白,讀書是獲得知識的重要途徑,但交流更是我們獲得知識的重要途徑(引導同學們積極表達)。2.讓孩子明白美術欣賞的不確定性,可以說,當面對一幅畫時,不同的人肯定有不同的答案(不同的人因為經歷學識等不同,面對同一幅作品感受是不同的)。
四、交流體驗需注意的兩點
1.展示他們自己班的作業(yè),孩子們更有興趣,評價時更容易是善意的。
2.必須有能產生開拓思維的作品。
這第二點尤其重要,比如在欣賞某同學臨摹的《面包》作品時,有同學發(fā)現小孩的頭發(fā)畫得特別好。筆者問:為什么畫得好?通過引導同學們體驗感悟,由于生活所迫,她們居無定所,連飯都吃不上了,更何況是洗浴了,充分體現了生活的困苦。之所以好,就是因為它有生活。在欣賞臨摹的很相似和臨摹的不太相似的兩幅畫時,筆者讓同學們比較它們的優(yōu)缺點,通過交流引導,同學們理解了:畫的像并不是評價美術作品的唯一標準,相反,過多的模仿反而容易失去自我,如臨摹的很相似的作品。相反,臨摹的不太相似的作品,情感表達得很真摯,那種快樂、喜悅的情感仿佛要溢出畫面了,可以說抓住了畫作的本質。這是它的優(yōu)點,鼓勵同學們開拓思維,放飛心靈,勇于說不。
有一位同學臨摹德國畫家柯勒惠支的作品《面包》時,把媽媽畫的骨瘦如柴,可以說與原作差異很大,通過交流引導同學們感悟體驗,同學們體會到,這幅作品似乎更能表達出沒有面包,母親的痛苦,為了讓孩子吃飽,媽媽都餓得瘦骨嶙峋了,更接近于表現主義繪畫。有同學甚至看出:原作中的母子以前生活還不錯,才剛剛開始饑餓的;臨摹的這幅畫中的母子好像是生活在貧民窟中,已經餓了很久了。
美術教學能更容易讓學生參與到體驗感悟中,通過體驗感悟,促進同學們心靈的成長,以美術作品為載體感悟生活之美、自然之美、社會之美,豐富完善同學們的審美素養(yǎng),引領同學們完善自己的人格,開拓孩子的思維,放飛心靈,以美育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