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穗
[摘要]語文核心素養(yǎng)背景下,教師精心對教材進行“二次開發(fā)”,能夠更好地實現(xiàn)新課標所倡導的培養(yǎng)語用能力、提高語文素養(yǎng)的宗旨。教師可發(fā)揮學生的主動性,在經典語段處,在心靈觸動處,在意猶未盡處,在似是而非處,在生活關聯(lián)處,在環(huán)環(huán)相扣處對教材進行“二次開發(fā)”,從而培養(yǎng)學生終身學習的習慣,提升學生的語文核心素養(yǎng)。
[關鍵詞]核心素養(yǎng);語文教材;二次開發(fā)
[中圖分類號]G623.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7-9068(2020)04-0073-02
語文核心素養(yǎng)是學生通過語文教育所獲得的最具終身發(fā)展價值的人格修養(yǎng)與關鍵語文能力。其具體包括:語言建構與運用、思維發(fā)展與提升、審美鑒賞與創(chuàng)造、文化傳承與理解,簡稱語言、思維、審美、文化。
在培養(yǎng)學生語文核心素養(yǎng)的背景下,教師怎樣整合課程與教學,破除內容與方法、目標與手段的二元對立,發(fā)揮自身的主導作用和學生的主體性,對課程進行挖掘,提高教材“二次開發(fā)”的有效性呢?教師怎樣實現(xiàn)“用教材教”所提倡的培養(yǎng)語用能力、提高語文素養(yǎng)的教學目標,在課堂教學中培養(yǎng)學生的主體探究精神與能力,提升學生的語文核心素養(yǎng)呢?
本文將以《長城》為案例淺談核心素養(yǎng)下教材“二次開發(fā)”的有效性。
《長城》是人教版四年級上冊第五組的第一篇課文,編者的目的是引領學生了解中國“世界遺產”之旅的第一扇窗口。筆者這一課例是廣州市荔灣區(qū)“常態(tài)課例校本行動研究”的活動展示,筆者想通過教材的“二次開發(fā)”,在課堂教學中培養(yǎng)學生的主體探究精神與能力,提升學生的語文核心素養(yǎng)。
一、為發(fā)揮學生的主動性“二次開發(fā)”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指出:“學生是語文學習的主人……”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為發(fā)揮學生的主動性而進行教材的“二次開發(fā)”,讓學生有機會展示課前收集的與課文相關的資料,或者讓學生“讀出自己”,將閱讀心得、評語寫在文章的空白處,有機整合原有知識與文章知識,體會寫法,品味欣賞,積累語言。
例如,教師PPT出示課文句子:“單看這數(shù)不清的條石……那時候沒有火車、汽車,沒有起重機……”要求學生用抓關鍵詞的方法來品讀句子,并聯(lián)系自己課前收集到的長城資料,嘗試使用課文句型“沒有……沒有……”來做匯報,談感受。
生1:他們那時候可能還沒有三輪車,沒有手推車,還要把這么重的條石抬上山頂,我感受到長城是勞動人民用血汗和智慧砌成的。
生2:他們那時候可能還沒有飛機,沒有運貨工具,這么落后的條件,我無法想象勞動人民是怎樣只靠著肩膀和雙手把兩三千斤重的條石抬上山頂?shù)摹N矣X得勞動人民太不簡單啦!
又如,教師引導聯(lián)系前文:“學過課文前面部分,我們知道,除了‘條石,長城上還有——(生:垛子、城臺、射口、嘹望口等)那我們就去看看城臺的設計。(PPT出示)你覺得城臺的設計有什么特別之處嗎?誰還知道長城其他設計的特別之處嗎?”
教師讓學生課前收集資料,課堂上交流匯報,發(fā)揮了學生的學習主動性。師生一起對教材進行創(chuàng)造性的“二次開發(fā)”,加深了學生對課文的理解,使學生產生了對古代勞動人民的崇敬之情。
二、在經典語段處“二次開發(fā)”
葉圣陶老先生曾指出:“語文教材無非是個例子……”教師不應只做教材忠實的實施者,還應該是教材的開發(fā)者和建設者,或指導學生積累語言智慧,使其“胸藏萬匯憑吞吐”,或強化學生的隨文練習,讓其“操千曲而后曉聲”,或讓學生馳騁想象,任其“隨君直到夜郎西”……
在《長城》課后,教師可以布置作業(yè),讓學生收集古今中外的名人描寫長城的詩句或者名言,積淀人文內涵,從而更好地實現(xiàn)“用教材教”所提倡的培養(yǎng)語用能力、提高語文素養(yǎng)的宗旨。
三、在心靈觸動處“二次開發(fā)”
古人云:“感人心者,莫先乎情。”文字孕蓄情感,閱讀豐盈生命。如何讓文本鮮活地走進學生的內心世界呢?教師可以在教材最動人之處,將學生浸染其中,或是通過補白,讓學生對文段產生更多的感悟。
如《長城》一課的教學,教師利用課外插圖,讓學生展開聯(lián)想(PPT提示:看到什么人?他們衣著打扮、動作、神態(tài)怎樣?你仿佛聽到了什么?),并寫下來。時間五分鐘。
生1:看到三四個工人正艱難地抬著條石,他們累得直喘氣。
師:觀察后還可以結合想象,把畫面沒有的情形也像課文那樣詳細寫下來。
生2:一個衣衫襤褸的壯漢,兩手扶著擔子正艱難地爬著陡峭的山嶺,他一不小心,差點摔倒,嚇得直冒冷汗,生怕掉下懸崖。
生3:一個骨瘦如柴的男人抬著重重的條石,條石快要把他壓倒,他氣喘吁吁,一步一步地走上陡峭的山嶺。
教師引導學生去感悟古代勞動人民是用自己的血汗和智慧來修建長城的,讓文段有了更多的溫度和深度。
在閱讀其他文本時,學生也會情不自禁地聯(lián)想到自己相似的情感、自己熟悉的生活、自己曾經歷的事情,進而與作者產生心靈共鳴。教師可借機讓學生“讀出自己”,并用“我手寫我心”,將閱讀心得、體會寫在課文空白處,讓學生完成由讀到寫的自然遷移。
四、在意猶未盡處“二次開發(fā)”
有些課文,它的某些情節(jié)會有跳躍性或者作者用白描的手法寫得相當簡單,甚至會略去不寫。如果教師在閱讀中能獨具慧眼,挖掘出作者隱而未發(fā)的深層意思,為提煉文本內涵而進行“二次開發(fā)”,那么學生就能與作者進行精神交流,品出課文的深意。
如《長城》一課,教師利用視頻,讓學生感受赤城獨石口段紅色片石壘砌的長城巧奪天工的修筑壘砌工藝,感受嘉峪關野麻灣黏土沙礫壘砌長城的連綿不絕,感受長城綿延不絕數(shù)百年不毀的壯觀,感受董家口利用天然崖壁開辟的長城“一夫當關萬夫莫開”的氣勢……學生在各種各樣直觀畫面的沖擊中,充分感受到了古代勞動人民無窮的智慧。
五、在似是而非處“二次開發(fā)”
語言是文本的載體和存在形式,所以,課堂閱讀教學中的核心任務是培養(yǎng)學生語言文字運用的能力,而且閱讀教學目標的達成,最終也都要落實在對語言文字的運用上。培養(yǎng)學生的核心素養(yǎng),必須以語言訓練為抓手,通過語言這個媒介來實施,而培養(yǎng)學生品詞析句的能力,是審美鑒賞和創(chuàng)造的起點。
如《長城》一課的教學中,教師首先用PPT出示課文句子(1):“站在長城上,踏……扶……很自然地想起……”然后出示對比句子(2):“走在長城上,踩……摸……很突然地想起……”將意思相近的詞句放在同樣的語境中,目的就是讓學生體會到作者用語的準確、精妙。
唐代詩人賈島“吟安一個字,捻斷數(shù)根須”。很普通的字眼,意思很近的字眼,一比較,學生就會發(fā)現(xiàn)其中的味道不一樣。所以,在似是而非處進行“二次開發(fā)”,學生對課文用語的精妙就會有更深切的感受。
六、在生活關聯(lián)處“二次開發(fā)”
文本源于生活,語文教學不能只停留在文本的表層,一定要在文本與生活之間架起一座橋梁。這樣的教學才會靈動,才不會顯得空洞、乏味。小學生的生活豐富多彩,但往往對身邊的材料視而不見。如果能借助教材的“二次開發(fā)”促使學生有意識地發(fā)現(xiàn)生活、挖掘素材,那么就能將文本與生活有機結合。這既能使學生對課文的理解與語言文字運用水乳交融,又能提醒學生用一雙“發(fā)現(xiàn)美的眼睛”來感悟生活,為以后的寫作積累素材。
如《長城》一課,教師上課時可以結合長城城臺等資料對長城特別設計之處進行介紹;課后可以結合單元習作主題“我國的世界遺產”布置作業(yè):請同學們嘗試寫寫長城的導游詞,為單元習作做準備。
七、在環(huán)環(huán)相扣處“二次開發(fā)”
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有意識地整合課程與教學,創(chuàng)造性地使用、整合各種教學資源,發(fā)揮自身的主導作用和學生的主體性,對課程進行挖掘,讓教學環(huán)節(jié)環(huán)環(huán)相扣,就能提高教材“二次開發(fā)”的有效性。
如在《長城》一課的教學中,教師對教材的“二次開發(fā)”是分四個層次進行的。第一層緊密聯(lián)系課文句式“沒有……沒有……”,結合學生收集到的資料,進行語句訓練。第二層,結合課外資源——修筑長城的資料和插圖,讓學生通過細致的觀察,展開想象,進行具體的描述,培養(yǎng)學生的主體探究精神與能力,并在學習新的語境中進行能力的遷移,使學生感受到勞動人民修筑長城的苦和累,提煉出文本內涵。第三層,通過資料和多媒體視頻真切感悟長城設計的精妙,體會勞動人民修筑長城的聰明與智慧,激發(fā)學生的愛國情操和民族自豪感,升華文本高度。第四層,在教學中既使學生對課文的理解與語言文字運用水乳交融,又提醒學生要有一雙“發(fā)現(xiàn)美的眼睛”,要能夠學以致用,并為單元習作寫長城的導游詞做準備。
教學環(huán)節(jié)環(huán)環(huán)相扣,使課堂精彩紛呈,培養(yǎng)了學生主動探究的能力,提升了學生的語文核心素養(yǎng)。
在核心素養(yǎng)背景下,教材的“二次開發(fā)”需要語文教師站在課程的整體立場上看待教材,靈活地、創(chuàng)造性地使用教材,挖掘出教材的課程價值和意義,從而培養(yǎng)學生語言文字的運用能力,幫助學生積淀人文情懷和學識修養(yǎng)、文風情趣,這才是教學活動的出發(fā)點和歸宿。
語文教學是塑造人的藝術。教師精心設置,對教材進行“二次開發(fā)”,為的是更好地實現(xiàn)新課標所提倡的培養(yǎng)語用能力,提高語文素養(yǎng)的宗旨,從而使學生對課文的理解與自身的語言文字運用能力水乳交融,為學生打下文學的底子,培養(yǎng)學生終身學習的能力,提升學生的語文核心素養(yǎng)。
(責編:劉宇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