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雨
摘? ?要: 本文從《唐律疏議》的相關律法著手,以李白從山東到江西再到流放夜郎、半途遇赦為線索,辨析流放過程中李白的戶籍變更及相關法律依據(jù),借此說明唐朝的戶籍管理和社會治理的特點。
關鍵詞: 李白? ?流放? ?戶籍? ?唐律疏議
李白流放夜郎一直是學界爭論的焦點,在辨析李白戶籍如何變更之前,我們先確定幾個事實:李白犯何罪、判何刑及流放何地。再以上述幾個事實為依據(jù),結(jié)合《唐律疏議》相關內(nèi)容,簡析李白流放夜郎不合律令的問題,辨析他的戶籍變更、其妻的戶籍變更及重新入仕的合理性。
一、李白流放罪名及流放地
至德元載(756年),安史之亂爆發(fā),為平定戰(zhàn)亂,永王李璘于十二月率水軍東進,擅自引兵東下招來責問,李璘大怒,進軍當涂。唐肅宗下詔令其率軍返回蜀地,李璘擁兵而不從。李白數(shù)次猶豫后決定接受李璘的征辟,并作詩《永王東巡歌》抒發(fā)建功報國情懷。然而永王此舉最終導致被征剿,引起李唐王朝的內(nèi)部戰(zhàn)爭,兵敗后李白在潯陽入獄。
李白從入幕李璘到兵敗丹陽不足一月時間,但是已構成謀反事實。《唐律疏議·名例六》:“一曰謀反,謂謀危社稷?!雹伲?4-65)“十惡”的內(nèi)容最集中地反映了唐律的主要任務和特點,謀反是十惡之首,性質(zhì)嚴重。依據(jù)《唐律疏義》可知謀反罪有以下三個特點:謀反即罪,即使沒有危害;謀反之言即罪,即使沒有行動;一個人也可稱之為謀。因此,李璘已經(jīng)完全構成“謀反”罪。李白作為李璘的“從事”官(見《舊唐書》),職掌機要文書工作,雖不是核心人物,但也是重要人物之一。因此李白屬于謀反從犯,構成連帶謀反罪。又據(jù)《唐律疏議·盜賊律》:“諸謀反及大逆者,皆斬?!雹谝簿褪钦f,凡預謀造反及行大逆的,都應處斬,李白依唐律被處以死刑是很正常的。
但是事實上李白并沒有因謀反被處以死刑,而是被判流刑?!短坡墒枳h·名例律》規(guī)定:“其加役流、反逆緣坐流、子孫犯過失流、不孝流及會赦猶流者,各不得減贖,除名,配流如法?!雹谝陨衔宸N流刑中,“反逆緣坐流”指因謀反或者謀大逆等犯罪的親屬受連坐而判處的流刑。李白雖自稱皇室同宗,但是事實上仍然無法與李璘確定親屬關系,故不屬“反逆緣坐流”,更不屬于“子孫犯過失流”“不孝流”及“會赦猶流”。此外,加役流舊是死刑,普通3000里流刑贖銅百斤的制度并不適用。根據(jù)李白的財力,也不至于拿不出贖銅百斤,因此李白并不是沒錢贖,而是不能贖。由此我們可斷定李白流放夜郎應該屬于“加役流”③(9-10)。
《唐律疏議·名例十一》中提道:加役流舊是死刑,于武德年改為斷趾之刑。統(tǒng)治者恩弘博愛,寬宥處理,在貞觀六年奉制,將其改為加役流。加役流作為死刑的減刑,流人需流放三千里,勞役三年。李白連帶犯“謀反”罪,按理應判死刑,處以絞死。然而御使中丞宋若思、江南宣慰使崔渙等人營救,加之李白“謀反”確實可能是受“蒙蔽”之舉,故而認為李白罪不當誅,改判加役。
李白屬于政治犯,且社會名望高,根據(jù)唐初長孫無忌的建議,政治犯一律“別赦常流”,要“以為永例”。且《唐六典》卷六有:“凡律法之外,有殊旨別赦,則有死、流、徒、杖、除、免之差?!雹懿⒆⒃唬骸爸^有殊旨別赦:宜殺卻、宜處盡、宜處死、宜配遠流……”④從情節(jié)來看,他受到威脅驅(qū)使,但確實與主犯有“共謀”的嫌疑;在當權者看來,與主犯相較而言只有罪行輕重之別,根本性質(zhì)并無不同。因此,李白被當權者打擊、流放夜郎是必然的。
根據(jù)上述加役流的特點,李白的流放距離應為三千里。唐代夜郎在珍州轄境,距離播州約370里,播州(今貴州遵義)在京師南3193里,因此長安到夜郎共計逾3500余里路程。根據(jù)唐朝流放距離的衡量標準,以都城長安為起點計算,基本符合加役流“流三千里”的要求①(64-65)。
二、李白流放夜郎后的戶籍變動
關于李白流放夜郎行進路程是否符合律令、戶籍變動及其妻子的所受刑罰及戶籍問題,筆者將結(jié)合《唐律疏議》及《唐六典》中的相關律法進行分析。
(一)行進路程是否符合律令
《唐律疏議·名例十一》中規(guī)定凡處流刑的人發(fā)配在路上遇赦,計算行程超過程限的,不得因赦免而免刑。
李白赴流所,屬于《唐律疏議》中的水程、溯流、重舟?!短屏洹肪砣龑π谐桃?guī)定有這樣的描述:“水行之程,舟之重者,泝河日三十里,江四十里,余水四十五里?!雹郏?-10)李白必須達到日行四十里這一標準才算沒有違反唐律。李白乾元元年春從江州出發(fā),次年春遇赦時尚在夔州以西的“半道”上(《流夜郎半道承恩放還兼欣克復之美書懷示息秀才》詩題就可佐證)。將近一年的時間里,李白總共只走了約三千里,平均每天不滿十里,甚至很長時間都沒有按規(guī)定江行,而是在各地逗留。他的行程嚴重違反了程限,不在赦免的范圍,可他也遇赦放歸。
李德輝先生否定了喬長阜先生“遇夏水方漲”的觀點,給出了可能的解釋是:在流貶的實行過程中,各地政府并不是因為李白是名士而格外開恩,而是均并未嚴格依照唐代法令的規(guī)定對待身無官品的流人。當時各地政府對流人流放途中管理較寬松的情況普遍存在,到了玄宗朝已然十分嚴重,詔敕上也有所反映。《唐會要》卷四一中提道:諸色流貶之人常常在流放途中多作逗留,郡縣阿容并許其停滯。盡管朝廷三令五申,此類現(xiàn)象還是未能杜絕⑤(205-214)。唐代流貶人未按期到達的例子還有很多,例如沈佺期有詩《初達 驩州》:“自昔聞銅柱,行來向一年?!雹蘧涂捎∽C。沈佺期流放歡州,神龍元年二月上路,將近一年才到達歡州。這就解釋了李白流放途中為什么行進速度不符合規(guī)定卻也被赦免放還。
(二)李白戶籍的變動
《唐律疏議》各律條中凡稱“加役流”的,內(nèi)容都是流三千里,苦役三年。流刑苦役期滿及遇赦免除苦役的,就在配發(fā)地依戶口制度入籍。流人在流放地服役一年至三年,或者服刑期限未滿會赦,都要落戶在流配地。
編制戶籍是一項龐大的耗時耗力且需要大量經(jīng)費的復雜工作,流人不會立刻改變戶籍。唐代戶籍制度三個緊密連接的環(huán)節(jié)分別為手實、造籍、計賬。政府依據(jù)居民手實編制戶籍簿冊,再以此計算來年的財政收入。由于計賬事關政府每年的財政預算,因此手實和造籍非常重要。這在《唐律疏議》也有記載:“籍謂三年一造,申送尚書省。流人若到配所三年,必經(jīng)造籍。”②
武德六年(623年)發(fā)布法令,要求每年都對本州、縣的人口計賬一次,每三年核實修訂戶籍一次,加強對流動人口的管理。所以,戶籍的變更是三年一次的,如果戶籍統(tǒng)計(最長三年)前服役結(jié)束,流人的戶籍還在原戶籍所在地;如果恰好在服役期間經(jīng)歷戶籍制作統(tǒng)計,那么流人服役期間戶籍要落戶流配地。李白的情況比較特殊,道中會赦,尚沒有服刑,還沒有來得及造籍就已經(jīng)被放還,所以理論上說,李白的戶籍并未變更。李白原是“黑戶”,并無戶籍,入官后落籍山東,根據(jù)《舊唐書》記載,李白是山東人,所以李白流放會赦之后戶籍仍在山東。
(三)李白妻室的流放及戶籍變動
《唐律疏議·名例二十四》規(guī)定:妻與妾現(xiàn)已成婚的,都應隨丈夫配發(fā),并且依據(jù)規(guī)定:犯流罪經(jīng)審斷定罪,不許休棄遣走妻妾。對于父親祖上及子孫則沒有硬性規(guī)定,去留都由他們自己決定。
又據(jù)《唐律疏議·名例十一》:“緣坐反逆得流罪者。其婦人,有官者比徙四年,依官當之法,亦除名;無官者,以《留住法》,加杖配役?!雹谝虼耍谑献鳛椤盁o官者”因“緣坐反得流罪”理應與李白一同流放夜郎。然而流放過程嚴酷、流配地點險惡,對于年逾半百的婦人來說過于殘酷。依據(jù)《唐律疏義·名例三十》中所提“凡犯反逆緣坐流之婦人年六十或身患廢疾可一并免除刑罰”可知,婦人與男子流放之法并不相同。宗氏當時已有六十歲,還有一種情況是宗氏有疾病在身,依上述任一種原因宗氏都是可以通過唐律免除流刑的。因此,宗氏送李白離開后仍然留在江西。如果宗氏年齡未及六十或體健無病,那就另作他論,不僅要依法流放,還要承擔繁重的徭役,根據(jù)唐代的戶籍制度還有落戶夜郎的可能。
唐代里正登記戶籍信息時按例以男子作為戶主的主體,以便于收繳賦稅徭役及維護儒家父權和夫權為上的統(tǒng)治思想。因此戶主被登記在男性名下,戶主變遷戶籍時,妻室也應隨之變遷。當作為戶主的成年男子按律流放、在流配地入籍時,其妻室也必須落戶當?shù)亍?/p>
流人的流放期限一般都是有限的,服役完畢后可以返回原籍。然而多數(shù)平民百姓常常因路途遙遠或者費用高昂無法返回原籍,需要與當?shù)氐娜丝诰幼f(xié)調(diào),家屬也要強制落戶。李白等一些身份特殊的官員當然不在此列,流放期限滿后可以照常重新步入仕途,將戶口遷回原籍。
三、流放官人戶籍落戶及重新入仕
唐代皇帝赦宥頻繁,流人被赦免放還的情況不在少數(shù)。按照律法規(guī)定,流人只要是在規(guī)定行程之內(nèi)遇赦就可以蒙恩放還;行程違限或流放途中逃亡者,縱逢恩赦,也不得輒還故鄉(xiāng)。法律雖是如此規(guī)定,實際執(zhí)行過程中地方政府對待流人還是非常寬松的,即使流人行程違限或者不按規(guī)定行進,也沒有采取太過嚴厲的處罰方式。
除地方政府管理寬松外,君主曲法施恩也是一大原因。唐代皇帝頒降恩詔,特別指示放還流人的記載俯拾可得⑦(178-215)。唐中宗神龍元年(705)十一月大赦,宣布放還除反逆緣坐的所有流人。除了皇帝特恩放免以外,按照唐代律令,流放官人服服役期滿(常流一年,加役流三年)或者流放過程中遇赦,滿六年即可重新步入仕途,因謀反、大逆之罪流放的不在此例。
李白受謀反牽連,所犯之罪屬于十惡之一,即使遇到赦免也要被除名,且按上述分析不在重新入仕之列,因此理論上說,只要李白背負謀反罪名,就不得為官。宋若思后來出面向朝廷推薦李白,請求朝廷授予李白一京官,一定程度上是由于李白因《春令減刑德音》的頒布洗脫了謀反罪,得以平反。
四、結(jié)語
李白一生漂泊,運途不濟,屢次受挫,最終因缺乏政治敏銳度導致政治悲劇,長流夜郎。李白流放夜郎應屬“加役流”,按理妻室同流,但是由于李白妻子宗氏年邁或疾病纏身,是免除流刑的。服役一年和三年,或者未滿會赦的流人,戶籍都應落戶流配地。但是李白流放途中會赦,理論上戶籍還在山東。雖然流放期限是有限的,但是對于大部分白身來說,服刑后回到原戶籍所在地非常困難,所以大多還是落戶在流配地;對于官人來說,有一定的經(jīng)濟基礎是可以遷回原戶籍所在地的,其中滿足條件的官員滿一定年限后也可以重新入仕。李白背負謀反罪,既已除名,本無緣重新出仕,但平冤昭雪,得宋若思等力薦,《為宋中丞自薦表》辯麗橫肆、氣勢磅礴,是對李白晚年生活進行研究的重要依據(jù)。
注釋:
①王義全.李白流放夜郎在唐律中的依據(jù)及公正性[J].科技信息,2013(08).
②[唐]長孫無忌,等編.劉俊文,點校.唐律疏議[M].北京:中華書局,1983.
③邱烈祥,溫江仁.從唐律看李白流放夜郎[J].蘭臺世界,2011(28).
④李林甫.唐六典[M].陳仲夫,點校.北京:中華書局,1992.
⑤李德輝.唐代流人制度與李白的流放[A].中國李白研究會,新疆師范大學,伊犁師范學院.中國李白研究(2005年集)——中國李白研究會第十一次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中國李白研究會,新疆師范大學,伊犁師范學院.中國李白研究會,2005.
⑥沈佺期在《初達驩 州》中寫道:“自昔聞銅柱,行來向一年?!?/p>
⑦陳俊強.唐代前期流放官人的研究[J].中國古代法律文獻研究,2015(00).
參考文獻:
[1]劉昫,等撰.舊唐書[M].北京:中華書局,1975.
[2]長孫無忌,等編.劉俊文,點校.唐律疏議[M].北京:中華書局,1983.
[3]李林甫.唐六典[M].陳仲夫,點校.北京:中華書局,1992.
[4]劉俊文.唐律疏義箋解[M].北京:中華書局,1996.
[5]王欽若.冊府元龜[M].北京:中華書局,1982.
[6]錢大群.唐律疏議新注[M].南京: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