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延俠
摘 要:中學道德與法治建設事關中學生價值觀和生活習慣的養(yǎng)成,道德與法治是現代社會生活的主要原則,滲透進生活的方方面面。本文從當今社會的核心價值觀的角度,分析如何從規(guī)則、文明、公平、正義的角度,構建中學道德與法治教育體系,以求傳達社會正能量,培養(yǎng)社會接班人。
關鍵詞:價值觀;初中;道德;法治;部編版
編者在部編版《道德與法治》教材中引入繪本教學的教學模式,由一個個生動直觀的繪本故事為引,激發(fā)學生學習的興趣,豐富課堂內容,在學生、教師中廣受好評。好的教育是融入生活的教育,文章通過解讀該教材的主要內容,結合具體的課程案例,淺析“規(guī)則”、“文明”、“社會”、“責任”等內容的含義,探究構建中學道德與法治教育體系的辦法。
1 規(guī)則是處事的準繩
1.1 法律法規(guī)是不可逾越的底線
近年來,未成年殺人案時有發(fā)生。許多學生聽說了“未成年保護法”之后誤以為“未成年犯案是值得原諒的”。這是學生對法律法規(guī)的理解有失偏頗。當今中國長久發(fā)展的根本保障是依法治國,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無關年齡、性別、身份。法律法規(guī)是每個人不可逾越的底線,是社會健康運轉的機制保障,而不是刻板的鉛塊字。老師在課堂教授法律知識時,不應該簡單地要求學生記憶法條,更重要的是幫助學生理解法的意義。
七年級下冊第四單元《走進法治天地》第九課《法律在我們身邊》是從生活的細節(jié)入手,鼓勵學生對法的意義進行探究,自主思考。法是社會契約的化身,是治理國家的重器。法在約束人們行為的同時,保障人們的生活,伴隨學生成長,為人們提供更多的自由空間。原始社會沒有“法律”的概念,社會形成之初,由統(tǒng)治階級開始率先創(chuàng)建“法律”的概念,法律發(fā)展至今,已然形成了一種社會契約。社會中每個人都貢獻出自己的一份力,愿意割舍一部分自己的利益來換取集體的利益,這才構成了社會中每個人的權利和義務,社會集體共同努力,社會才會越來越穩(wěn)定、繁榮。
1.2 規(guī)定是行為準則
每位學生都需要學習《校規(guī)》、《班規(guī)》、《中小學生守則》、《中小學生日常行為規(guī)范》等內容,這些都是學生需要遵守的規(guī)定。將來,隨著學生成長,走上工作崗位,也都需要遵守各行各業(yè)的規(guī)定,用以約束、規(guī)范自身的行為。八年級上冊第二單元《遵守社會規(guī)則》第三課《社會生活離不開規(guī)則》課文中,有四張生活縮影:第一張是機場安檢口,冗長的隊伍,井然有序,等待安檢員安檢;第二張是紡織工廠內,紡織工人身著規(guī)范制服,操作規(guī)范流暢,嚴格按照操作流程生產產品;第三張是大都市的十字路口,車水馬龍,機動車、自行車、行人等井然有序地等待、出行;第四張是公共場所內,人們嚴守公共秩序,保持安靜不大聲喧嘩。以上四張圖都在生活中隨處可見,極具代表性,分別體現了企業(yè)、交通、公共場所等地區(qū)的社會秩序,從生活的角度告誡學生,在社會中需要遵守規(guī)定,規(guī)定是行為的準則。相反,如果在社會中不遵守規(guī)定,出行會混亂、企業(yè)會崩潰,社會發(fā)展難以維系。
2 傳遞文明的種子
2.1 文明是寶貴的品質
每個人的成長、生活都離不開社會,我們在社會中不斷學習、發(fā)展,學習到更多的技能,為社會創(chuàng)造更多的價值。社會是一個大家庭,在社會中與人相處需要講文明、懂禮貌。八年級部編版《道德與法治》教材中,第一章《走進社會生活》第一課《豐富的社會生活》中描繪了兩個情境:場景一是周末清晨,一位名叫李銘的男孩和晨練的爺爺打招呼相互問候;場景二是李銘與媽媽到菜市場買菜,賣菜者言西紅柿是合作社自己種的,品質有保障。在社會中,人人之間和諧共處,商家文明行商,買家的健康權益得到保障,這樣的社會才是文明的社會。相反,當學生拋棄學生的本職任務,游戲課堂、考試作弊,種種不文明行為擾亂社會風氣,不僅不利于學生個人的健康發(fā)展,還不利于社會的長治久安。近年來,隨著網絡的發(fā)展,由于網絡沒有實名認證,網友的發(fā)聲趨于情緒化,擾亂網絡環(huán)境。在網絡的照妖鏡下,呼吁社會回歸文明、回歸理性更為重要。以《合理利用網絡》一課為例,老師除了要求學生在不耽誤學習的前提下合格控制時間使用互聯(lián)網外,更需要結合時代背景,要求學生面對網絡言論理性思考,切記盲目跟風,并結合具體實例分析,加強學生的理解記憶。
2.2 文明的核心是尊重與愛
在公交車上為老人讓座,是對老人的尊重與愛;關愛草木,不隨意踩踏,是對自然的尊重與愛;關心家庭,為父母分擔壓力,是對親情的尊重與愛。正如課文《我愛我家》中的教育,愛是最大的文明。教師需要向學生傳遞愛,讓學生感受愛。從父母不辭辛勞的工作中,感受到父母對子女不計回報的愛;從老師對學生的諄諄教誨中,感受到老師對學生的深情之愛。只有學生感受到了愛,才會學會承擔。在家中幫忙掃地,表示自己對父母的愛,這是對家庭責任的承擔;在校努力讀書,表示自己對老師的愛,這是對自己未來的承擔,在不斷的交互中,愛不斷傳播擴散,世界也將成為一個充滿愛的世界。
3 社會責任感與時代使命感
瑞典少女格麗塔在世界范圍內呼吁環(huán)保,引起世界各國的強烈反響。拋開格麗塔的言行,從青少年的角度分析格麗塔,她以維護世界環(huán)境為己任的心態(tài)值得大家學習。青少年的道德與法治教育不是過家家,教師需要讓學生從內心理解認同,構建學生的社會責任感與時代使命感。九年級下冊第一單元《我們共同的世界》從多個角度描繪了地球村的多元面貌:中國烏鎮(zhèn)里,迎來送往接待了多國的游客;意大利米蘭是時尚的都市,由各國著名設計師和模特聯(lián)合舉辦的時裝秀正在進行,同時,直播的鏡頭切至世界各國;同時,巴西里約正在如火如荼的舉辦夏季奧運會,全世界的運動健兒同臺競技,中國斬獲一枚金牌;坦桑尼亞一家三口正在觀看中國電視劇,學習漢語。從多個國家的視角展現當今時代各國之間的融合,讓學生體會到世界的開放、自由、友好。我們雖然有著不同的文化、不同的語言、不同的膚色、不同的生活習慣,但是我們同處一片藍天,我們來自同一類祖先。只有當人們明白人與人之間難以割舍的連結,才會產生社會責任感和時代使命感。以澳大利亞連綿四個月的山火為例,即使澳大利亞是一個獨立的洲,與亞洲、美洲隔海相望,但是澳大利亞連綿的山火將導致全球溫室效應愈加嚴重,物種多樣性進一步受到影響,長遠看來,甚至威脅每個人的生存與發(fā)展。中學生是時代未來的希望,肩負一個時代的責任,因此,只有培養(yǎng)學生的社會責任感和時代使命感,才能讓學生在未來面對一個個的社會難題時,做出理性、責任的選擇,不負時代的重托。然則,社會責任感和時代使命感不是與生俱來或者突然生成,需要從小事做起,一步步累積。
4 結束語
綜上所述,學無止境,《道德與法治》課程不是簡單的重點知識的背誦,需要學生真正理解“規(guī)則”、“法律”、“社會”、“文明”、“責任”、“使命”等關鍵詞,文章結合具體的課文案例,以培養(yǎng)文明、守法、有社會責任心和使命感的中學生為主旨,從當今時代的實時案件出發(fā),在解構課文內容的同時,賦予更深刻的時代意義,希望能為中學道德與法治教育發(fā)展提供綿薄之力。
參考文獻
[1]趙四軍.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中學生核心素養(yǎng)的培養(yǎng)[J].甘肅教育,2019,(14):174-174.
[2]李紅梅.核心素養(yǎng)視角下初中道德與法治課中學生科學思維培養(yǎng)策略[J].中學教學參考,2019,(34):38-39.
[3]姚建定.2018年部編版《道德與法治》課與信息化應用探討[J].中外交流,2018,(44):82.
[4]付小平.初中道德與法治課堂中學生核心素養(yǎng)的培養(yǎng)[J].速讀(下旬),2018,(7):152.
[5]潘蘭蘭.基于《道德與法治》教材談中學生核心素養(yǎng)的養(yǎng)成[J].中學課程輔導(教學研究),2019,13(14):239-2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