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青 黃金勇 張秀杰
摘 要:央視欄目《經典詠流傳》大型古詩詞音樂節(jié)目為研究目標,以傳承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思想為指導,闡述優(yōu)秀古詩詞歌曲的藝術特色和審美,進一步明確古詩詞音樂審美實踐活動的內涵與功能,為實現(xiàn)中華傳統(tǒng)文化的創(chuàng)造性轉換和創(chuàng)新性發(fā)展提供相關的借鑒。
關鍵詞:音樂 審美 德育 文化
大型央視欄目《經典詠流傳》自開播以來受到全國觀眾的熱烈追捧和熱愛,節(jié)目以“大型古詩詞”賞析為定位,以現(xiàn)代歌曲重新編配、創(chuàng)作等多種手法對我國優(yōu)秀傳統(tǒng)古詩詞文化進行“二度創(chuàng)作”(詠唱),歌曲優(yōu)美動聽,欄目獨特新穎,在全國人民心中立刻掀起對古詩詞熱愛的高潮。古詩詞是我國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精華,古往今來,多少文人墨客在我國文學藝術史上留下了經典佳句,影響著一代代中華兒女。作為新時代的青年人,我們有責任、有擔當對我國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進行繼承、弘揚。《經典詠流傳》欄目以繼承傳統(tǒng)文化為核心理念,對我國優(yōu)秀傳統(tǒng)古詩詞文化進行“創(chuàng)造性轉化和創(chuàng)新性發(fā)展”,以譜寫優(yōu)美動聽的旋律為藍本,以知名歌手進行現(xiàn)場表演詮釋為亮點,讓我們再次重溫這些曾留給我們中華兒女的那些寶貴的燦爛文化,讓我們從這些寶貴的精神文化財富中,不斷守望初心,秉持“文化自信”的堅定立場,激勵華夏兒女為全面復興偉大的“中國夢”不斷前行。
一、“文化自信”背景下《經典詠流傳》欄目審美定位分析
2018年初,央視正是在這樣的文化背景下,重磅推出大型詩詞音樂文化綜藝節(jié)目《經典詠流傳》,引起強烈的社會反響,好評如潮。該欄目節(jié)目突出“和詩以歌”、將古詩詞、近代詩詞以現(xiàn)代流行音樂等手法進行改編創(chuàng)作與演唱,在經典傳唱人的演繹中讓當代青年領略中國詩詞之美以此挖掘傳統(tǒng)文化的深層文化價值。
央視欄目《經典詠流傳》以“詩歌”為契合點,通過改編、創(chuàng)作將中國傳統(tǒng)詩詞以現(xiàn)代音樂的手段進行重新“詮釋”,以此弘揚我國偉大的傳統(tǒng)詩詞文化,陶冶性情,達到升華人格品質的目的?!督浀湓伭鱾鳌窓谀窟m應了現(xiàn)代人的音樂審美特點,以節(jié)目的趣味化、個性化吸引了青年學子對中國古典詩詞的關注和熱愛,在感受古詩詞音樂帶來美感的同時,樹立正確的審美觀念,培養(yǎng)健康的音樂審美情趣,為我國全面復興傳統(tǒng)音樂文化注入了新的精神動力和智力支持。
二、《經典詠流傳》“古詩詞歌曲”藝術審美分析
1.古詩詞的美感特性與審美特點
“美感”是專指審美感受,即人們在欣賞活動或創(chuàng)作活動中的一種特殊的心理現(xiàn)象。這種心理現(xiàn)象是由客觀的審美對象引起的感情上愉悅的心理狀態(tài),是包括感受、知覺、想象、情感、思維等心理功能在審美對象刺激下交織活動形成的心理狀態(tài)。{1}
首先,中國古詩詞給人民提供精神意識上的觀念,通過文字的聯(lián)想和想象塑造具有人物、事件、動作、心情的完整世界,轉化為我們精神上的情感和觀念,它不僅充滿詩情,而且還具有鮮明的“畫意”美感。通過詩詞的朗誦,從文字進入畫面,從畫面進入音樂,把中國文字的經典意蘊轉換為可聞性的聲樂藝術,從而讓觀眾看清、聽懂、理解思想內涵,感受情感的熏陶。如《經典詠流傳》節(jié)目中根據(jù)北朝民歌改編、創(chuàng)作的詩詞歌曲《木蘭詩》,猶如一幅英雄馳騁戰(zhàn)場的畫面,觀眾仿佛被帶入大漠邊疆,眼前展現(xiàn)出馳騁戰(zhàn)場的花木蘭形象,栩栩如生,音樂蕩氣回腸,渲染出詞中有畫,畫中有樂的境界。
其次,中國古詩詞傳達“韻律美”。中國詩詞充分發(fā)揮了古代語言音韻美感的特點,要求合轍押韻,主要通過詩詞韻位的疏密來表達出情緒和情感的變化,時而洪亮,時而安詳,時而歡快,時而豪放,這種韻律是詩人直接抒發(fā)內心情感表達的強有力的藝術手段。如宋代的詞原本就是入樂歌唱的,通過平韻格、仄韻格等產生抑揚頓挫的聲音效果,顯示出激越的藝術特色。一言之,中國詩詞語言華麗,文風雅致,但卻不失口語自然、雅俗共賞的美感特點,雖然注重文辭措意,但卻寓意鮮明,抒發(fā)情懷,通俗易懂,可說可講,可誦可歌。
2.審美心理因素分析
“在藝術審美活動中,直覺反應都是最先發(fā)生的。在經歷直覺反應這一階段之后,情感體驗、精神感受和思想分析等深層次的審美活動才會相繼發(fā)生?!眥2}首先,感知覺古詩詞文字語言形象。在我們感知覺器官中,視覺、聽覺是最主要的審美器官,如《經典詠流傳》中選用唐代駱賓王《詠鵝》“鵝鵝鵝,曲項向天歌”,這首古詩以深刻的思想內涵和哲理,清新歡快的語言,抓住事物(鵝)的突出特征來進行描寫,寫得自然、真切、傳神,仿佛感知到兒童的天真與童趣形象。此作品經過現(xiàn)代流行音樂的編配,當紅演員王迅的演唱配之舞臺上小朋友的可愛、動態(tài)的舞蹈表演結合,使得古詩詞歌曲《詠鵝》整體的藝術魅力得到相當大地提升,旋律朗朗上口,易于傳唱,讓人感受到童年的美好。其次,在詩詞的聯(lián)想和想象中感受音樂賦予的情感。聯(lián)想和想象在審美中具有很大的作用,中國古詩詞文化博大精深,它是生活的產物,同時也是語言的產物,又是情感的表達方式,如孫楊演唱東漢劉楨古詩詞歌曲《贈從弟》“亭亭山上松,瑟瑟谷中風,風聲一何盛,松枝一何勁?!睆拿枋鏊蓸渲新?lián)想到做人要保持堅貞自強的個性,做一個頂天立地之人 ,在這樣的聯(lián)想與想象中我們獲得審美精神上的快感和愉悅,達到“情景交融”的思想境界。
三、《經典詠流傳》“古詩詞歌曲”美學賞析
央視《經典詠流傳》欄目根據(jù)審美對象的年齡層次、性格特點,審美情趣選用一批具有時代與民族特點的詩詞佳作,通過主持人撒貝寧“現(xiàn)場吟誦導入”、傳唱人“歌手演唱”、“專家鑒賞時刻”,讓青年學子在賞析中獲得積極的音樂美感,激發(fā)了人們思想和行動的力量,拓展了我們對古詩詞音樂審美的想象空間。以下選取部分歌曲舉例。
1.渭城一曲離別歌“情誼”
這首歌曲《別君嘆》是根據(jù)唐代王維的《送元二使安西》的詩詞改編并重新創(chuàng)作的歌曲,詩詞表達的是依依惜別的情誼,“勸君更盡一杯酒”道出了對友人的聲聲祝福和體貼。歌曲由當代歌手曹軒賓演唱,在他深情訴說般的“惆悵”歌聲中,我們仿佛看見故人臨行的送別場面,歌曲一開始運用地方方言的語調拉開序幕,“渭城朝雨浥輕塵”,運用古曲的吟誦調上揚的語調感覺,進行半說半唱,語言、語氣緩慢,非常貼心,音樂抓住古詩詞“吟誦”的一大特色,緊接著,鋼琴伴奏音樂回到現(xiàn)代流行曲風中,整首歌曲編配精美,如泣如訴,配合曹軒賓打動人心的嗓音,向我們訴說一段故人別離久遠的故事。音樂一唱三嘆,仿佛不舍得朋友即將遠行,不知何時才能再次相見,聽后讓人心之動容,內心深情的惜別情感油然而生,歌曲非常耐聽。
2.古典山水之歌“山居秋暝”
這首歌曲《山居秋暝》根據(jù)唐代王維著名的一首山水詩篇的詩詞《山居秋暝》進行創(chuàng)作,詩詞“空山新雨后,天氣晚來秋?!?歌詞幾乎照搬這首詩詞,由歌手霍尊演唱,霍尊的嗓音對表現(xiàn)此類風格的歌曲可以說是駕輕就熟,他那唯美的嗓音似乎是吟中唱,唱中誦,似天籟,猶如一位隱士從遠處山谷走來,向我們勾勒出一幅美好的大自然山水中國畫面,歌曲開始用“童聲”作為序幕,隱喻了詩人內心的純潔、山野的空曠的美妙。整首歌曲旋律平穩(wěn),節(jié)奏簡潔,反復吟唱,旋律簡單而又脫俗,音樂清新、淡雅,印證了中國古代審美的最高境界“自然美”,又闡述了中國古代藝術所表達的“氣韻、意境、中和”的美感,追求人與大自然的和諧統(tǒng)一。
3.床前明月光“靜夜思”
這首歌曲《靜夜思》根據(jù)唐代詩人李白《靜夜思》進行改變創(chuàng)作,“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詩人難眠,遙望明月,思鄉(xiāng)之情油然而生,詩句向我們勾勒出一幅明月秋夜的思鄉(xiāng)圖,歌曲由著名歌唱家雷佳演唱、趙季平編曲創(chuàng)作,歌曲前半部分引用這首詩詞,后半部分擴充填詞,內容更加具體化,作品篇幅拉大,歌曲旋律的情緒從一開始緩慢的、寧靜夜晚“憂郁”的歌聲表達中進行,到了歌曲后半部分,旋律的情緒進行到“高潮”,作者內心的情感在豐富的管弦樂的烘托下進行最高點的“渲染”,最后,歌曲情緒再次平靜下來,音樂令人意猶未盡,整首歌曲為A B A 的曲式結構,值得品味。
四、《經典詠流傳》欄目藝術特色
央視欄目《經典詠流傳》欄目創(chuàng)辦獨特,最大特色是“詩詞”與“音樂”的結合,并邀請當代著名歌手演唱、演員加盟點評。歌曲的創(chuàng)作基本是引用古代詩人的詩詞樂句進行重新編配,一類是直接引用唐詩宋詞進行譜曲,基本是四句、六句工整等,反復吟唱。另一類是引用部分原作詩詞并結合現(xiàn)代人的情感進行重新填詞并與原版古詩詞融合一體,運用當代流行、民族曲風進行創(chuàng)作、編配,讓作品更加緊貼青年學生的審美口味。歌曲播出以來,可以說是非常成功的,主持人的朗誦、經典傳唱人的現(xiàn)場演繹、聽眾的聆聽鑒賞、專家的鑒賞時刻,分別向我們展示了中國古代傳統(tǒng)詩詞文化的博大、深遠,讓觀眾在詩詞藝術作品的吟唱中去同古人一起去“妙悟、體驗”,感同身受,全面升華觀眾的審美體驗,獲得心靈上的審美愉悅。
1.突出“旋律至上”+“聲樂情結”的音樂審美要素
“旋律”是一首歌曲的靈魂,一首優(yōu)美、耐聽的歌曲旋律是作品迅速傳播、推廣的必要因素,正由于旋律作為審美情感感知最佳的載體,欄目系列古詩詞歌曲以鮮明的“民族化色彩”突出地表達了中國傳統(tǒng)音樂文化的精髓,以其鮮明的民族音調詮釋傳統(tǒng)詩詞文化的內涵,引起青年觀眾強烈的心靈共鳴;中國人美學中認為“歌”即“長言”,是一種音樂語言,可以看中國人對“歌唱”的鐘愛,正因有“嗟嘆之不足故永歌之”,《經典詠流傳》才以“古詩詞”詠唱的藝術形式再現(xiàn)我國傳統(tǒng)文化的博大與精深,這一點與中國人的音樂審美意識追求達到一種完美契合。此外,欄目為了增加歌曲的可聽、可看性,請來首唱歌手的演唱無論在古詩詞特定的“歷史背景”語境的把握下,還是結合自身聲樂技巧與藝術處理的方式,都以“唱腔獨特、個性鮮明”的嗓音特色獲得現(xiàn)場觀眾的一致好評!實現(xiàn)了聲樂表演藝術二度創(chuàng)作的完美塑造,滿足了觀眾對“聲樂”藝術情感審美訴求的期待!
2.“多覺貫通”——“聯(lián)覺(通感)心理”的審美特點
“聯(lián)覺”,它是建立在生理機制和心理機制上的一種無意識,而“通感”則是根據(jù)聯(lián)覺所指引的溝通感覺的方向為基礎,再次動用審美主體的經驗,進入統(tǒng)覺的階段,在感覺的空間建構時空交叉的多重復現(xiàn)的意象,它是一種有意識的心理活動。如歌曲《木蘭辭》以現(xiàn)代大氣的旋律線條結合民族元素(豫劇、嗩吶)融合“言之(唱)”出古詩詞“木蘭辭”文字中描述的“花木蘭”形象,使得審美主體借助想象、聯(lián)想心理活動感受審美對象,產生“視覺”、“聽覺”的“通感”效應,從而獲得“完整、鮮活的”藝術形象,完成審美體驗。由此可見,音樂雖然不能直接描述客觀事物,但是它可以通過“聯(lián)覺心理”達到“以耳為目”的心理奇特效果。
3.以詠帶唱? ?以唱帶賞? 回歸詩詞的“歌唱性”
中國的古詩詞大多都是可以“吟誦”演唱的,《經典詠流傳》欄目正是結合當代青年學生對流行音樂審美的熱愛與追捧,將這些古詩詞重新譜曲、編配使得成為青年人喜愛的、可以“吟唱”的歌曲,其目的達到對我國傳統(tǒng)詩詞文化的重視與回歸?;乜囱胍暳硪粰n古詩詞欄目《中國詩詞大會》節(jié)目,它以“賞中華詩詞、尋文化基因、品生活之美”為宗旨,邀請全國各個年齡段、各個領域的詩詞愛好者共同參與詩詞知識比拼,則更多的是凸顯一種課堂的學習模式。而《經典詠流傳》則是在此節(jié)目基礎上引入“音樂審美”這一特色,將古詩詞的知識性、文化性的層面上升到賞心悅目的、可視性、可聽性高的音樂鑒賞層面,實現(xiàn)“美的音樂人人都喜歡”的審美理念,由此吸引大批青年學生重新審視對我國古詩詞的重視與熱愛。可以說,《經典詠流傳》欄目突出表現(xiàn)“以詠帶唱”、“以唱帶賞”的特色,從音樂的情感審美中提升我們的思想境界。換句話說,這更是一檔優(yōu)質的具有“思政”文化特色的音樂賞析課程。
音樂與文學在語言和聲響上具有一致性,都是通過聲音表現(xiàn)出來,中國音樂學院王次炤教授曾說過“音樂的聲音是音樂藝術的生命,音樂的美主要存在聲音自身之中,而文學語言表達中的聲音僅存在語言涵義之中”。由此可見,《經典詠流傳》欄目正是以極其鮮明的動感的旋律、音調、節(jié)奏將古詩詞中的文學性與敘事性重新表述出來,再通過歌手現(xiàn)場演唱營造“氣氛的渲染”來引導大家一起品嘗音樂,品嘗詩詞。顯然,該欄目在同類古詩詞欄目中脫穎而出,非常成功,贏得了良好的收視與口碑!
五、《經典詠流傳》欄目意義
1.提高古典詩詞音樂的審美能力
古詩詞音樂的審美涉及到兩個方面,一個是詩詞的審美,另一個就是音樂的審美。二者完美地結合在一起,升華成一個整體的藝術作品來拓寬我們的審美視野。央視《經典詠流傳》欄目的一系列古詩詞歌曲,無論是流行的、古曲的、民族的、戲曲的都可以在這里找到,音樂風格多樣,雅俗共賞,全面地滿足了當代大學生的審美需求,每一首歌曲都蘊含著古代詩人對生活的美與丑、愛與憎的表達,從感受歌詞、到審美想象,激發(fā)了青年學子對美的事物的創(chuàng)造動力,提升了審美主體的完美體驗和思想境界。
2.塑造完美人格
《樂記》論樂時提出的“德”與“藝”這兩個范疇,其中“德”是道德修養(yǎng),兼指音樂的思想內容,“藝”指藝術技能,兼指引用的藝術表現(xiàn)形式。強調了“德”這一禮樂教化的價值取向。{3}《經典詠流傳》欄目很好地通過現(xiàn)代音樂“樂教”的表達形式詮釋了中國古人的思想觀、人生觀、價值觀,節(jié)目通過“寓教于樂、啟發(fā)誘導、舉一反三”的鑒賞引導我們當代人的道德修養(yǎng)和人格達到一種完美的精神境界。
結語
《經典詠流傳》欄目的主辦是一檔有意義的“古詩詞歌曲”審美的實踐范例,通過音樂讓我們對“美”產生深切的體驗,進一步提升思想道德境界,激發(fā)對美好生活的追求與向往,這對青年學子的道德、學識、人格并使得成為一個比較完美的人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
注釋:
{1}王林毅,王威沫.美育與審美[M].國防工業(yè)出版社,2014:37.
{2}黃高才,劉會芹.大學生美育[M].高等教育出版社,2016:17.
{3}修海林,李吉提.中國音樂的歷史與審美[M].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8:50.
參考文獻:
[1]王林毅.美育與審美[M].北京:國防工業(yè)出版社,2014.
[2]黃高才.大學生美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6.
[3]修海林.中國音樂的歷史與審美[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8.
[4]修海林.中國古代音樂美學[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04.
[5]李濤.中國詩詞歌曲演唱研究[M].上海:東方出版中心,2011.
注:本文系2019江蘇省教育系統(tǒng)黨的建設研究會課題《基于黨的思想道德建設視域下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文藝創(chuàng)作的發(fā)展與推廣研究——以“中國夢”系列歌曲為例》研究成果,項目編號:2019JSJYDJ02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