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 靜,王慧超,葛相栓,張改玲
(河南宏力醫(yī)院 消化內科,河南 新鄉(xiāng) 475000)
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們的飲食結構發(fā)生了很大的變化,導致出現各種各樣的消化道疾病,有研究報道[1],我國消化道腫瘤疾病的發(fā)病率逐年遞增,目前,臨床癌癥中,消化道腫瘤所占的發(fā)病率可高達40.00%。早期消化道腫瘤可通過手術的方式去除腫瘤,達到根治的目的,目前,臨床多采用外科切除的方式治療,但存在一些弊端,如創(chuàng)傷大、創(chuàng)面愈合慢、影響術后消化功能等。有研究報道[2],內鏡黏膜下剝離術可有效治療早期消化道腫瘤患者,具有維持生理結構、創(chuàng)傷小的特點。關于行內鏡黏膜下剝離術是否合適的問題,涉及到腫瘤微浸潤程度大小。腫瘤侵入黏膜層、黏膜下淺層的情況下,行內鏡黏膜下剝離術的有效率較高,反之,需要行外科切除術,因此,對早期消化道黏膜下腫瘤微浸潤的準確性判斷,是需要關注的問題。本研究選取本院行內鏡黏膜下剝離術的122例消化道早期腫瘤患者,探討內鏡超聲探頭判斷腫瘤微浸潤的準確性,現報道如下。
選取本院2018年2月至2019年2月行內鏡黏膜下剝離術的122例消化道早期腫瘤患者。其中男 72例,女 50例;年齡 25~85歲,平均(45.23±5.67)歲,納入標準:消化道早期黏膜病變患者[3],排除標準:①消化道狹窄,內鏡超聲探頭無法探入者;②心、肺功能不全患者;③精神病患者。
122例患者通過胃鏡明確病變位置,再進行超聲內鏡檢查,其中超聲探頭頻率為20 MHz,超聲系統(tǒng)為EU-ME,檢查中保持患者左側臥位,超聲探頭插入患者病變位置,采用浸泡法注入350 mL無汽水,超聲探頭能夠反映病變組織的結構。內鏡超聲對消化道黏膜下腫瘤微浸潤診斷標準:①黏膜層病變:病變位置第1、2層增厚,不規(guī)則,第3層具有結構完整性;②黏膜下層病變:病變位置第1、2、3層結構模糊,回聲不均勻,但無間斷;③固有肌層病變:第4層有高回聲,呈點狀回聲,第3層中斷。122例患者進行術后病理診斷,通過組織學檢查觀察腫瘤浸潤程度。
觀察122例患者超聲內鏡下以及病理診斷的腫瘤微浸潤病變程度結果,并且按照病變部位劃分,分析內鏡超聲探頭判斷的準確性。
以病理診斷的腫瘤浸潤程度為金標準,統(tǒng)計內鏡超聲探頭判斷腫瘤微浸潤的準確性,采用SPSS 21.0處理數據,計數資料以百分率(%)表示,采用χ2檢驗,當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根據術后病理結果可知,超聲內鏡判斷黏膜層病變、黏膜下層病變的準確率分別為74.55%(82/110)、16.67%(2/12),總準確率為 68.85%(84/122),見表 1。
表1 患者超聲內鏡判斷及術后病理結果比較 例
超聲內鏡判斷結果的漏判率、過判率分別為7.38%(9/122)、23.77%(29/122),其中判斷胃腫瘤、腸道腫瘤、食管腫瘤的準確率分別為60.00%(30/50)、75.00% (24/32)、75.00% (30/40),胃腫瘤、食管腫瘤過判率分別為30.00%(15/50)、20.00%(8/40),顯著高于漏判率的10.00%(5/50)、5.00%(2/40)(P<0.05),見表 2。
表2 腫瘤微浸潤超聲內鏡判斷結果分析 例
我國消化道腫瘤的發(fā)病率逐年提高,嚴重危害人們的身心健康。消化道腫瘤的病因包含多種因素,如暴飲暴食、吸煙酗酒、喜食煎炸食品等,不良的飲食習慣是導致消化道腫瘤的重要因素,一方面多食過熱、粗糙的食物,易導致食管上皮增生,形成食管腫瘤前期變化;另一方面腌制食物、霉變食物、煎炸食物,含有較多的亞硝酸鹽,能夠在胃酸作用下,轉化成亞硝胺,誘發(fā)消化道腫瘤。消化道腫瘤的發(fā)生發(fā)展是涉及多基因改變的過程。AIB1屬于原癌基因,AIB1基因的表達與腫瘤的發(fā)生發(fā)展密切相關,AIB1基因可調節(jié)蛋白質的起始翻譯,以及核糖體RNA的轉錄,從而促進蛋白質的合成,導致細胞能夠快速增殖。AIB1基因通過激活腫瘤IGF-I基因的信號分子,可誘導腫瘤IGF-I基因的高表達,導致細胞增殖。同時,AIB1蛋白的高表達,能夠影響細胞凋亡信號分子的表達,導致細胞凋亡活性受到抑制,從而形成腫瘤。同時,c-jun基因通過激活蛋白,可影響轉錄基因的表達,參與細胞增殖活動。早期消化道腫瘤的臨床表現不劇烈,表現為進食不暢、食欲減退、消化不良、經常便秘,不出現腹痛現象,只感受到腹脹等不適感。因此,當患者出現典型的消化道腫瘤臨床癥狀時,多部分被診斷為晚期患者,導致治療難度增加,失去了有效手術根治的機會。因此,早期消化道腫瘤的準確判斷,有助于臨床有效根治消化道腫瘤疾病。內鏡黏膜下剝離術適應早期患者的治療,如患者病變位置無淋巴轉移、病變直徑小于20 mm等。有研究報道[4],內鏡黏膜下剝離術對早期患者的治療效果較佳,是臨床常用的治療方式。內鏡黏膜下剝離術具有兩大優(yōu)勢,一方面是能夠整塊切除病變部位,切除率較高,易于病理檢查;另一方面可減少病灶殘余導致的疾病復發(fā)率,效果優(yōu)于內鏡黏膜切除術。
超聲內鏡是一種通過內鏡和超聲相結合的新型設備,將探頭伸入患者消化道內,可獲取消化道的管壁組織特征[5]。本研究結果顯示,超聲內鏡判斷早期消化道黏膜下腫瘤微浸潤,總準確率為68.85%(84/122),可得出超聲內鏡判斷的準確率不高,與部分研究結果一致。王于梅等[6]通過普通內鏡和超聲內鏡對早期腫瘤患者的浸潤程度的比較,發(fā)現超聲內鏡的診斷準確性低于普通內鏡。研究結果顯示,超聲內鏡的漏判率、過判率分別為7.38%(9/122)、23.77%(29/122),胃腫瘤、食管腫瘤過判率分別為30.00%(15/50)、20.00%(8/40),顯著高于漏判率的10.00%(5/50)、5.00%(2/40)(P<0.05),可以看出病變部位會影響超聲內鏡的判斷準確性,同時,超聲內鏡對早期胃部、食管腫瘤的過判率較高。因此,臨床采用超聲內鏡判斷時,需要注意對胃部、食管部位置的判斷,以防過判現象的出現,以此提高超聲內鏡對早期消化道腫瘤微浸潤的判斷準確性。有研究表明[7],胃部病變部位出現潰瘍的早期消化道腫瘤患者,會導致病變部位黏膜下層的纖維化,因此,通過超聲內鏡的判斷,易出現過判結果。除了潰瘍的影響外,有文獻表明[8],腫瘤的大小、分化程度等也會影響超聲內鏡判斷的準確性。因此,筆者可以進一步研究影響內鏡超聲判斷準確性的因素。本研究結果可以看出,超聲內鏡探頭對早期消化道患者的術前診斷具有一定的準確性,但還不能準確區(qū)分黏膜下層癌、黏膜癌,導致內鏡黏膜下剝離術的效果受到影響,因此,如何提高早期消化道腫瘤患者的術前診斷的準確性,是需要解決的必要問題。本研究存在一些不足,缺乏對照組,可以設置無需內鏡切除的對照組,進一步探討術前超聲內鏡探頭的診斷意義。
綜上所述,內鏡超聲探頭對早期消化道黏膜下腫瘤微浸潤判斷具有一定的參考價值,但需要注意胃腫瘤、食管腫瘤的過判現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