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勇
【摘?要】學生作為課堂學習的主體,是課堂的主人翁。教師在教學中要意識到學生的這一特性,幫助學生建立正確的學習框架,有序增強學生的自主性與獨立性,減少學生對教師的依賴,而問題教學恰能滿足教師的這一教學目的。
【關鍵詞】初中地理;問題教學;有效融合
初中地理是一門研究世界或某一地區(qū)的自然環(huán)境及人文社會要素學科,學生學習地理能夠建立完善的知識系統(tǒng),形成多角度思考的地理思維,健全自己的價值觀。問題教學法是通過對學生設問來吸引學生的注意力,讓學生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不斷充實自己,提高自己的一種有效教學手段。教師在教學中將問題教學應用于初中地理,可以激發(fā)學生的自主探究意識,增強學生的思考能力,最終取得1+1>2的效果。因此,本文就基于初中地理展開問題教學法的有效實踐探究。
一、課堂導入――啟發(fā)學生地理思考意識
課堂導入是教師教學的第一道關卡,考驗著教師的教學能力,在第一時間抓住學生的注意力,將學生吸引到課堂中來,是教師開展課堂導入教學的目的。教師在課堂導入環(huán)節(jié)應用問題教學法,可以有效吸引學生的目光,讓學生帶著疑問進入到地理課堂,跟隨教師的腳步探索問題的答案,豐富地理知識。但是,有的教師在教學中不重視課堂導入的作用,認為課堂導入并不能體現(xiàn)教師的真正教學水平,不需要花大力氣去進行設計,導致學生在導入環(huán)節(jié)的表現(xiàn)不佳,影響了學生下一環(huán)節(jié)的學習。因此,教師在課堂導入中應用問題教學時,要端正態(tài)度,立足學生,啟發(fā)學生地理思考的意識。
例如,在學習人教版初中地理七年級上冊《海陸的變遷》這部分內容時,我先引導學生思考:七大洲四大洋的名稱?大海變成桑田有沒有可能?喜馬拉雅山中出現(xiàn)了海洋生物化石,是不是真的?誰還能舉出一些海陸變遷的實證來?學生看到問題后,馬上與同桌討論,商討答案,對存在分歧的地方,共同翻閱資料,查找證據(jù),期望能通過自身的努力來印證自己的觀點。趁著學生討論的熱鬧勁,我順勢將學生導入新課《海陸的變遷》這部分內容中來,讓學生了解海陸變遷背后的原理。這樣,我通過在課堂導入中應用問題教學法,增加了學生的參與,引發(fā)了學生對地理新的思考。
二、課堂教學――建立學生地理思考邏輯
課堂教學是教師展示自身教學風采的主戰(zhàn)場,教師通過課堂教學來實現(xiàn)與學生的雙向互動,向學生傳授學科知識,培養(yǎng)學生的學科能力。教師在課堂教學中應用問題教學法,能夠引導學生對所學問題進行正確思考,降低學生對教師的依賴性,增強學生的自主性,使學生在自主思考的過程中,逐漸完善自己的思考體系,建立嚴謹?shù)倪壿嬎季S。但是,有的教師在教學中沒有重視學生的自主性,雖然對學生進行了疑問,但是實際上還是教師回答了問題,沒有學生的參與,使得問題教學法流于形式,無法發(fā)揮教學效果。因此,教師在應用提問教學法時,要反手給學生,讓學生成為課堂的主人,幫助學生建立地理思維與邏輯思考意識。
例如,在學習人教版初中地理八年級上冊《自然災害》這部分內容時,我借助以下問題將整堂課串聯(lián)了起來:常見的自然災害有哪些?我國發(fā)生過哪些重大的自然災害?面對災害,人類做了些什么?我們還可以做些什么?學生在解決這些問題的過程中,逐漸熟悉了自然災害的類型及在我國常發(fā)生的自然災害,并且對人類應對自然災害的表現(xiàn)等進行了闡述,提出了自己的建議,形成了完整的邏輯鏈條。這樣,我通過在教學中應用問題教學法,引發(fā)了學生的深思,增強了學生建立邏輯思考的能力。
三、作業(yè)實踐――強化學生地理解題能力
作業(yè)實踐作為學生完成學習任務、掌握所學知識的必經(jīng)之路,能有效改善學生的學習狀況,豐富學生的學習生活,強化學生的解題能力。教師在作業(yè)實踐方面應用問題教學法,能夠使學生逐步敞開心扉,主動與教師的交流,發(fā)動自己的頭腦,積極探索答案,并在探索的過程中對答案進行反訴驗證,直至正確,緩解了學生日益成長的學習需求與教師教學差距之間的矛盾,提高了學生的學習興趣。但是,有的教師在作業(yè)實踐這一環(huán)節(jié),不是很認真,沒有針對學生具體存在的問題進行設計,影響了學生的判斷與理解。因此,教師在作業(yè)實踐中應用問題教學法,可以刺激學生不斷思考,增強學生的解題能力。
例如,在學習人教版初中地理八年級下冊《自然特征與農(nóng)業(yè)》這部分內容時,我依據(jù)課堂所教內容為學生設計了課堂隨練,期望借助這些練習題來鞏固學生的知識。學生在完成練習題后,及時發(fā)現(xiàn)了自身學習的不足,在我的指導下進行了彌補,熟悉了自然特征與農(nóng)業(yè)之間的關系等內容,提高了自己的解題能力。這樣,我通過采用問題教學法來設計作業(yè)實踐,為學生創(chuàng)設了自由的思考空間,提升了學生的解題能力。
四、合作交流教學――促進學生個性發(fā)展
合作學習依托的是學生與學生之間的溝通,在課間時間內,雖然筆者觀察到學生之前一直在說話,但是很少有溝通學習情況的時候。那么,為了避免學生在合作學習過程中效率低下,教師需要完善合作交流學習的實施策略,對學生進行一定的要求和限制,使學生在與他人合作中樹立團隊意識,敢于表現(xiàn)自己,挖掘自己的優(yōu)勢與長處,促進自己的個性發(fā)展。但是,有的教師在教學中過于注重自己對學生的掌控,不肯放手給學生,偏離了合作教學的教學目的,使得學生無法獲得合作學習的真諦。
例如,在學習人教版初中地理七年級上冊《世界的語言和宗教》這部分內容時,我將學生按照就近原則分組,讓學生觀察地圖,總結世界不同語言的主要分布區(qū)及宗教的主要類型,以此來提高學生分析地圖的能力。學生在分組后,由于組內都是較為熟識的同學,很快就放下了學習包袱,融入到討論中,提出自己的觀點與看法。學生在討論中確定了漢語、英語、法語等語言的主要分布區(qū),總結了不同的國家和地區(qū)存在著的不同宗教信仰和文化傳統(tǒng)。這樣,我通過采用合作交流法,推動了學生之間的合作與聯(lián)系,加強了學生的觀點表達,促進了學生的個性發(fā)展。
總之,初中地理問題教學的有效應用,離不開教師的努力與實踐,需要教師在教學中不斷創(chuàng)新,與時俱進,為學生提供更優(yōu)質的教學服務,讓學生在解決問題的途中,發(fā)現(xiàn)更好的自己,提高自身的地理素養(yǎng),在地理的學習道路上變得越來越強。
參考文獻:
[1]圣杰.問題意識在初中地理課堂教學中的實踐應用[J].數(shù)理化解題研究,2018(17):93-94.
[2]張慧.初中地理課堂有效問題設計的策略研究[D].山東師范大學,2018.
(作者單位:冕寧縣勝利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