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基尚·拉納
禮賓是國際交往中的重要組成部分,最終目的是讓各國在國際交往中有效和高效地進行溝通。禮賓受到規(guī)則的限制,但也有創(chuàng)新和改變的空間。許多人覺得禮賓就是國與國交往時需要遵守的禮儀規(guī)則,但其實,禮賓在各國的溝通交流中也起著重要的協(xié)調(diào)作用,還為駐各國首都的外國使館提供了一套通過駐在國外交部同該國政府打交道的流程。
1979年12月,我幸運地成為在年末假期前向捷克斯洛伐克總統(tǒng)古斯塔夫·胡薩克遞交國書的那批新任駐捷使節(jié)中的一位。這是我一生中參加的遞交儀式中最為壯觀的一次。我乘坐官方提供的轎車從布拉格城堡正門進入一個內(nèi)院,在一個小型講臺前下車,大約有300名總統(tǒng)衛(wèi)兵列成儀仗。接著,捷克斯洛伐克和印度國歌被奏響,之后我向警衛(wèi)們大聲念出前一天該國外交部禮賓司司長教給我的問候語Nazdar(您好),警衛(wèi)們齊聲回答Zdar(您好)!
2018年5月11日,印度總理莫迪抵達尼泊爾首都加德滿都進行正式訪問。尼泊爾總理奧利到機場迎接。
讓儀仗隊大聲向貴賓致意,是捷克斯洛伐克獨一無二的官方禮儀。這個環(huán)節(jié)還讓兩位來訪貴賓鬧了笑話。20世紀70年代初,埃塞俄比亞皇帝海爾·塞拉西在對捷國事訪問中也按東道國之禮向儀仗隊大聲致意,但卻被儀仗隊的大聲回禮嚇了一跳,隨后他又說了一遍“Nazdar”,使得儀仗隊再次大聲回禮,如此反反復復折騰了好幾次,令現(xiàn)場捷克政要忍俊不禁。另一次,一位外國駐捷大使忘記了問候語,努力回想了一番后說了一個單詞“Budwar”(捷克斯洛伐克第二大暢銷啤酒品牌名),儀仗隊頓時爆發(fā)出哄堂大笑。
在印度首都新德里,直到1970年左右,外國新任駐印使節(jié)都會乘豪華馬車前往總統(tǒng)府遞交國書,并由儀仗隊迎接,但這兩項安排后來被取消了。一些歐洲國家保留了舊禮賓模式的框架:新到任外國使節(jié)乘坐駐在國政府提供的豪華轎車,在摩托車隊護送下前往國家元首的官邸,遞交國書后以同樣方式返回自己的寓所,細微差別在于,回程時轎車前方需插上派遣國國旗,因為坐在后座上的貴客已經(jīng)完成了儀式正式開始履行大使職責了。
當英迪拉·甘地在1980年初再次當選印度總理時(1977年3月曾敗選),她發(fā)現(xiàn)許多國家都在簡化外交禮儀、不再熱衷于表面的形式,西方國家尤其如此,受訪國的國家元首或政府首腦都不再去機場迎接來訪國賓,也多已取消送行儀式。于是在1982年初,英迪拉·甘地決定也仿而效之,簡化印度的外交禮儀,將迎接國賓的歡迎儀式地點從機場改到總統(tǒng)府前院,后者建筑宏偉,比機場停機坪更令人印象深刻。這是個明智的決定,既提高了印度的國際形象,也減輕了總統(tǒng)和總理的禮儀負擔。她一開始非常謹慎,要求外交部禮賓司司長反復進行彩排,以達到要求。她親自參加了幾次彩排,過了好幾個月才最終批準。這樣一來,送行儀式的安排也悄然降格?,F(xiàn)在即使是國事訪問,也只需一位內(nèi)閣部長前往機場送行。
一國的獨特性可以體現(xiàn)在其禮賓禮儀的許多方面,也讓禮賓禮儀更富變化。有時可以“打破常規(guī)”,總統(tǒng)或總理親自去機場迎接來訪貴賓,比如最親切盟友的領導人以及教皇這樣的貴賓。受訪國領導人可以親自陪同貴賓參訪重要地點,比如2014年9月印度總理莫迪陪同訪印的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在其“政治大本營”古吉拉特邦度過了一天。作為特殊禮遇,訪問印度、美國等國的領導人還可能受邀在其立法機構發(fā)表演講。
為去世的國家領導人或前領導人舉行國葬是一種非常特殊的儀式,不少國家邀請外國領導人參加這類活動。這樣的活動往往準備時間很短,到場嘉賓眾多,因而安排工作十分繁重。但各國的“記性”都很好,許多國家都保存著詳細的曾參加本國國葬活動的外國領導人名單,以此作為是否參加其他國家國葬的重要依據(jù)。1944年,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到了最緊要關頭,美國總統(tǒng)富蘭克林·羅斯福在華盛頓去世。英國與美國保持著密切的關系——溫斯頓·丘吉爾1940年5月出任首相后曾七次赴美與羅斯??偨y(tǒng)會晤,他常乘軍艦前往,來回都得花上幾天時間。1941年12月,他曾為勸說羅斯福支持英國與納粹德國作戰(zhàn)花費了巨大精力。然而丘吉爾沒有親自赴美出席羅斯福的葬禮,只派了一位部長前往。1965年1月丘吉爾去世時,美國最高法院首席大法官厄爾·沃倫代表美國出席了他的葬禮,本該率團的美國國務卿迪安·臘斯克“稱病”沒有出席。
1989年2月24日,在日本天皇裕仁的葬禮上,禮賓官員們遇到了一個棘手問題:美國總統(tǒng)喬治·布什要前來出席,但按照傳統(tǒng)的位次順序,54位其他國家元首中有很多排在他之前。根據(jù)傳統(tǒng),按資歷排位,國王排在首位,其次才是總統(tǒng),而且國王與國王、總統(tǒng)與總統(tǒng)之間則按上任時間排位。由于日美關系的特殊性,日本方面希望把美國總統(tǒng)排在哀悼者的前列,但又怕得罪其他國家,于是采取了一個巧妙的排位標準:位次按裕仁在位期間訪問過的國家順序確定,而美國是裕仁在20世紀50年代首次出國訪問的目的地。葬禮期間,各國領導人們會在活動上和活動以外進行私下交談或非正式會晤,從而產(chǎn)生了“葬禮外交”這種形式。1980年5月8日,在南斯拉夫總統(tǒng)約瑟普·鐵托的葬禮上,英迪拉·甘地總理第一次見到了新當選的英國首相瑪格麗特·撒切爾,這是她們兩人之間堅實友誼的開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