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輝,徐迎春,吳偉越
(大連海洋大學,遼寧 大連 116023)
2018年11月第11屆中國大學教學論壇上,教育部高教司吳巖司長提出了“兩性一度”(高階性、創(chuàng)新性和挑戰(zhàn)度)的“金課”建設標準。思想政治理論課作為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關鍵課程,更需要淘汰“水課”,打造“金課”,讓思想政治理論課在培育時代新人的過程中切實發(fā)揮出實效性。十八大以來,特別是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座談會后,在黨和國家的高度重視及各個高校的不懈努力下,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建設取得了巨大進展,正朝著“金課”目標不斷前進。在推動課堂革命的同時,我們也關注到:如何能夠讓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真正地入腦入心入行,這才是思想政治理論課建設的“初心”和落腳點,也是評估“金課”的含金量所在。本文認為原有的考核評價的形式和內容在“質”上還存在著一定的欠缺,部分流于形式,影響思想政治教育實效性的發(fā)揮,應該改革創(chuàng)新考核的形式和內容,以學生自證式考核的方式來檢驗思想政治理論課的含金量和實效性。同時,為下一步教學改革創(chuàng)新提供有效反饋。
當前,在各方力量的共同努力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取得了很大的進展。從具體的課程建設來看,各高校都把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當做頭等大事來抓,出臺了一系列文件,加強督導和指導,從教學內容的設計到實踐環(huán)節(jié)的改革以及現(xiàn)代化智慧教學手段的運用等多方面、全方位推動了思想政治理論課的改革創(chuàng)新。當然,形式的創(chuàng)新不是目的,思想政治理論課親和力和針對性的增強是為提升思政課的實效性創(chuàng)造條件,思想政治理論課效果如何,是否完成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入腦入心入行的任務,是否達到了“立德”的目標,最終要到學生主體的身上去檢驗。在教學考核中,我們多采用過程性考核和總結性考核相結合的方式來評定學生的學習效果即思想政治理論課的育人效果。
具體操作如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突出全程育人,在教學考核實踐中,我們可以借助“雨課堂”等智慧教學工具量化出學生的學習過程。例如出勤率、簽到次數(shù)、互動次數(shù)、是否提交作業(yè)、測試情況等。除此以外,對學生的考核還包括總結性評價。二者比例各占50%或40%、60%。總結性評價設計的目的是從“質”的方面展現(xiàn)出學生的最終學習效果。但是從考核實踐的經(jīng)驗來看,總結性評價環(huán)節(jié)還存在著一些問題,并不能充分檢驗出學生學習思想政治理論課的實效性。
以《思想道德修養(yǎng)與法律基礎》課為例,因其側重于思想道德素質和法治素養(yǎng)的提升,需要識記的知識點較少,是非閉卷考試的考查課。我們往往采用期末論文的方式來進行總結性評價。學生提交期末論文,教師批閱論文,給出相應的分數(shù),最終給出成績評定。似乎成績越高,學生學習就越有收獲,課程教學就越有實效性。但是,從實際來看,學生成績與獲得感及實效性并非總是正相關。透過學生論文中存在的問題來看課程的實效性,存在著如下問題:1.部分學生抄襲網(wǎng)絡資源,教師難以一一甄別論文的真實性,容易造成評分不公平,導致評價失真,含金量不純。而且這種不誠信的行為本身就是不道德的。2.一些學生課堂不積極參與,但是善于寫論文,編造一些認知和體驗,這種情況按客觀評價標準去量化考核顯示不出問題,教師硬要給出較低評價也往往無據(jù)可依,結果就會造成評價偏差,并不能真正檢驗出學生的認知與意志及情感、行為方面是否得到了提升,沒有達到考核的目的。3.手機簽到導致的缺課、替課等弄虛作假行為在總結性評價中也難以篩選和修正。4.學生在課堂互動中存在的“不走心”,只有數(shù)量沒有質量等應付現(xiàn)象在過程性考核中難以評價其實效性。5.學生自覺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行為在傳統(tǒng)考核方式中不易體現(xiàn),無法及時給予激勵性評價。
因此,對標金課建設標準,我們的考核環(huán)節(jié)還存在著漏洞,這會導致對思想政治理論課實效性的檢驗流于形式,“金課”的含金量也無法評判。我們需要改革總結性考核的內容和形式來解決上述難題,以學生自我評價文本為形式的自證式考核或可解決上述難題。文本表達呈現(xiàn)出的學生自我體驗和反思能夠更好地檢驗出思想政治理論課的實效性,測試出含金量,為“金課”建設提供精準反饋。
自證式考核,顧名思義,是由學生自己證明自己在學習過程中的認知、體驗和反思,并在此基礎上實現(xiàn)了自我超越。這種證明并非是無本之木,而是以“在場”的學習經(jīng)歷和思考為基礎的。只有真正經(jīng)歷了“在場”的走心學習,才有可能完成。它所呈現(xiàn)的是思想政治理論入腦入心入行的過程。同時,也會激發(fā)出學生的主體性、主動性、自覺性和積極性。
首先,這種考核方式堅持和體現(xiàn)了以學生為主體的教育理念。“兩階一度”的“金課”建設最終指向是立德樹人,培育時代新人,課堂革命以學生為主體,考核也應該堅持學生為主體的教育理念,切實檢驗出學生主體的“在場”及學習效果。
其次,自證過程本身就體現(xiàn)了學生如何經(jīng)過主動的體驗和反思,把思想政治理論真正地內化,從而思想政治理論課的實效性得到證明。如果沒有體驗和反思,則無法自證。
再次,這種自證不僅證明了學生主體自我的學習和思維過程,同時也證明了自己的在場。如果缺課沒有在場的話,一些課堂上思想交流和討論過程中撞擊出的思維火花就沒辦法涌現(xiàn)。這會對學生形成有效約束,避免在過程性考核階段可能出現(xiàn)的替課、缺課現(xiàn)象。
最后,思想政治理論課的落地是入腦入心入行,說到底是要考查人的思想變化。而思想往往是難以抓住的,有的人可能嘴上一套心里一套。建立在自我反思基礎上的自證式考核,會把學生在課程體驗中的思考及建構呈現(xiàn)出來,為我們考查學生的思想狀況提供重要依據(jù)。這些反饋也為我們進行教育教學改革提供了重要參考,促進良性循環(huán)。比如:本學期在自證論文中,有學生就對“雨課堂”的使用做出了評價和提出了建議,提醒教師注意到在“雨課堂”使用中可能忽視的問題。
思想政治理論課的實效性表現(xiàn)為入腦入心入行。行為是最直接的體現(xiàn),相對容易檢驗。而入腦入心則是思想的過程,取決于認識是否真實有效地發(fā)生,檢驗難度較大。需要我們從認識規(guī)律出發(fā),去理解和探索認識真實有效發(fā)生的過程。
馬克思主義認識論的觀點認為:認識是主體對客體的能動反映。馬克思曾說:“從前的一切唯物主義……的主要缺點是:對對象、現(xiàn)實、感性,只是從客體的或者直觀的形式去理解,而不是把它們當作感性的人的活動,當作實踐去理解,不是從主體方面去理解。”[1]這段話表明認識是感性的人的活動,要把對象或現(xiàn)實當作感性的人的活動來理解。思想政治教育活動首先就表現(xiàn)為學生主體的感性活動,在教學實踐中我們強調學生的體驗,采用體驗式教學法就是從學生的感性體驗出發(fā),由此產(chǎn)生學生“自我”相應的意識活動。在這個過程中,學生的主體能動性發(fā)揮著作用。
按照馬克思主義哲學的觀點,人對世界的反映通過思維對觀念客體的建構表現(xiàn)出來,人是通過概念、范疇、邏輯觀念來反映世界的。反映的過程也就是建構的過程,這一建構要通過反思的方式來完成。通過反思,批判、否定原有的思維框架、思維定勢、思維圈,并形成新的思維框架、思維定勢、思維圈,從而實現(xiàn)自我的超越。反思充分體現(xiàn)出現(xiàn)代思維的特點,即我們不僅要把思維當作認識過程來認識,而且要把思維當作本身獨立化了的對象,作為知識客體來分解。因此,思想政治教育活動雖然從實踐中產(chǎn)生,但是其有效實施要依靠學生主體對思想政治理論本身的反思,學生主體要經(jīng)歷從體驗到反思的過程,產(chǎn)生對自身負責和自律的反思行為,思想政治理論課的實效性才算落地。
從認知心理來看,著名心理學家羅杰斯的“當事人中心理論”也為我們提供了認識論層面的思考。該理論的核心是當事人是具有主動性和必須自身負責的問題解決者。治療過程靠當事人自己,治療師只是提問、傾聽、理解和接納。他還總結說,治療過程本質上是一個學習過程:“當事人學到了關于他自己新的方面,新的和別人聯(lián)系的方法以及新的行為方式?!盵2]思想政治教育過程與此有些類似。教師是主導,是課程討論的主導者和價值觀的引領者,學生才是課程的主體,思想政治理論的入腦入心入行最終要靠學生自己去內化和行動。所以,能夠促使學生主體自我挑戰(zhàn)、不斷反思、努力探究,內化修養(yǎng)、外化行為的思想政治理論課才能稱得上是金課。簡而言之,思想政治教育教學活動的特殊性和學生主體的認識活動特點構成了自證式考核的依據(jù)。
思想政治理論“金課”建設包括課前、課中、課后三個方面的線上線下建設與服務。無論哪一環(huán)節(jié),均應注重學生的體驗?!端枷氲赖滦摒B(yǎng)與法律基礎》課作為大學生進入高校后所接觸的第一門思想政治理論課,這門課程目標是學生思想道德素質和法治素養(yǎng)的提升,教學內容更加貼近學生成長需求,并不過于強調具體知識點的識記,更多的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和主流意識形態(tài)的引領,旨在幫助學生堅定理想信念,形成愛國情、強國志、報國行;增強對于中國共產(chǎn)黨領導的認同以及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信心等。課程考核以考查學生的獲得感和實效性為目的。“雨課堂”等工具提供的學生學習報告雖可量化但并非學生學習的全貌,還需要在最終考核部分做出全面質量評價,以此檢測思想政治理論課的實效性和含金量,即是否達成育人目標。
在思想政治理論“金課”建設的實踐中,我們采用了自證式考核的方式作為檢驗最終學習效果的測金儀。具體來說,它是文本形式和內容三維的統(tǒng)一,要求學生以文本的形式把體驗和反思、認知和自我建構的過程呈現(xiàn)出來。學生主體只有學習“在場”才有可能產(chǎn)生這一系列的思維活動,形成寫作資源。
首先,因為文本表達是一種有效呈現(xiàn)學生自我意識活動的方式,所以,我們要求學生提供總結性論文來證明自己的體驗和反思行為。在這里,論文并非嚴格地指學術意義上的論文,更多的是學生的反思記錄。
我們都有這樣的體驗,如果沒有運思的話,自己的態(tài)度、價值觀、目標等往往處于流動狀態(tài),難以捕捉。但是寫作則不同,我們必須要運思,要從與自身相關的其他方面去尋找,才能把握自我意識,把我們的思考呈現(xiàn)出來。通過建構文本,我們可以意識到自己知道些什么,同時了解自己能夠說些什么。當然寫作過程也是自我意識的修正和超越。于是,以總結性論文來檢視學生的學習效果,我們會看到如下現(xiàn)象:如果論文“無意識”則說明沒有入腦入心。如果學生沒有與相關物產(chǎn)生聯(lián)系,可能上課時并不“在場”,當然也不會呈現(xiàn)出自我意識。如果學生說的和做的、想的和寫的沒有關聯(lián)性,說明知行斷裂,效果差強人意。如果學生論文呈現(xiàn)出思、寫、做一體的狀態(tài)說明思想政治教育切實產(chǎn)生了實效。
其次,從論文的內容來看,要求學生從過去、現(xiàn)在、未來三個維度對自己的體驗和思考作一個回溯,并指向未來。這樣,學生可以結合“在場”的體驗,找出流動狀態(tài)的自我意識,發(fā)現(xiàn)原有認知的不足進行提升或進行有創(chuàng)造性的自我意識的反思。而且指向“現(xiàn)在”和“未來”的維度不僅包含反思也包含行動。例如:學生可以寫出參與的相關活動及課外志愿服務,在提供確實證明后,在考核中會被賦予相應分數(shù)。
自證式考核內容的三維立體性及實踐性能夠直觀地呈現(xiàn)出學生的學習質量,體現(xiàn)出學生在認知、能力和覺悟方面的水平。如果學生無法描述性分析出課程學習場中所發(fā)生的任何事情,說一些不相干的事情拼湊論文,這是一種造假和自欺欺人的行為,我們可以檢測出其道德品行有問題。如果在場而沒能給出適合的狀況,則有如下可能:心不在焉,即沒有認真上課,即使來了也是“身在曹營心在漢”。沒有認真參與小組,沒有合作,也沒有探究,來課堂是混混沌沌的。在文本內容中,我們不僅可以看出學生的學習態(tài)度、行為表現(xiàn),也可以看出學生的責任意識、參與能力、合作精神等方面和發(fā)展程度及是否存在問題。當然,如果學生本人認真參與了課程,但所呈現(xiàn)的文本仍出現(xiàn)錯誤或偏差,這需要教育者加強個性化輔導。
最后,自證式考核與過程性考核相結合,能夠讓我們從質和量兩個方面檢驗出思想政治理論入腦入心入行的程度,體現(xiàn)了考核的實效性。論文反饋出的內容可以幫助我們在今后的教學環(huán)節(jié)找好著力點,判斷出何種體驗能夠引發(fā)學生的反思。同時抓住薄弱環(huán)節(jié),加強教學改革創(chuàng)新,以觸發(fā)學生的反思行為。學生課外志愿服務行為等納入考核,也是對學生行動的鼓舞和激勵,更有利于思想政治理論課實效性的發(fā)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