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慶廈
(云南師范大學 漢藏語研究院,云南·昆明 650500;中央民族大學 中國少數(shù)民族語言文學學院,北京 100081)
我國的跨境語言研究,如果從1993年12月出版的《跨境語言研究》專著算起,到現(xiàn)在已有25個年頭了。如今,跨境語言研究在“一帶一路”研究的帶動下,不斷取得了新的進展。因此,回顧、分析、梳理25年來我國跨境語言研究的歷程及經(jīng)驗,對今后更好地開展跨境語言研究、做好語言學學科的建設,是十分必要的。
25年來,特別是近10多年來,我連續(xù)做了一些跨境語言的個案研究和理論研究,有了一些體會。本文主要依據(jù)我個人的經(jīng)歷,談談當前跨境語言研究必須處理好的五個理論問題。
怎樣評論跨境語言研究的成績及不足?我認為,應從社會發(fā)展分析跨境語言研究的歷程。因為跨境語言是個社會問題,其研究是受社會發(fā)展制約的。
我國是一個跨境語言較多的國家。56個民族中有32個民族是跨境民族,他們使用的語言都是跨境語言。所以主要跨境語言研究,必然就成為我國語言研究的一個組成部分。25年來,我們能夠看到這樣一條規(guī)律:跨境語言研究的興起和發(fā)展,是與社會的發(fā)展、進步密切相關,甚至是同步的。
我為什么會對跨境語言研究有興趣呢?因為我所研究的語言如景頗語、哈尼語等都是跨境語言。早在上世紀50年代中期,我到西南邊疆的景頗山寨學習景頗語時,就接觸到來自緬甸說景頗語的景頗人,就對他們說的緬甸景頗語產(chǎn)生了興趣。上世紀60年代在中越邊界的綠春縣調查哈尼語時,還接觸到從越南來的哈尼人和苦聰人,我很有興趣地記錄了他們的語言,并與國內的語言進行了比較,看到一些有趣的現(xiàn)象。這些早期的經(jīng)歷,使我萌生了進行跨境語言研究的念頭??墒钱敃r要研究跨境語言,是個敏感的問題,不可能列入語言研究計劃。
到了上世紀90年代,我國實行了改革開放的方針、政策,有了研究國外語言文化的氣候和條件。于是,筆者組織了中央民族大學的一些教師做跨境語言研究,要求每位提供一篇自己所熟悉的跨境語言稿子,并把大家寫的稿子編成了《跨境語言研究》一書,在經(jīng)費困難的條件下,1993年由中央民族大學出版社出版。沒想到,這部小書竟成為我國第一部跨境語言研究專著。在這本書里,筆者對跨境語言的概念、類型研究的理論意義和語用價值等進行了初步的探討,這些認識成為我后來繼續(xù)研究跨境語言的基礎。
到了2006年,由教育部牽頭的中央民族大學“985”創(chuàng)新基地啟動。我們感到大力開展跨境語言研究的時機已到,果斷地把跨境語言研究列入重點研究項目。2011年,我們申報的《中國跨境語言研究》獲得了國家語委“十二五”重大項目立項研究。經(jīng)過幾年的努力,已于2015年10月21日結項。課題組共完成了11部跨境語言研究專著,大都由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出版。有《泰國萬尾鄉(xiāng)阿卡族及其語言使用現(xiàn)狀》(2009年)、《泰國阿卡語研究(2009年)、《泰國清萊拉祜族及其語言使用現(xiàn)狀》(2010年)、《老撾瑯南塔省克木其語言》(2012年)、《泰國優(yōu)勉 (瑤)族及其語言》(2013年)、《東干語調查研究族及其語言》(2012年)、《河內越語參考語法》(2015年)《哈薩克斯坦維吾爾族及語言》(2016年)、《老撾普內語研究》、(2018年)《中泰跨境苗語對比研究》(2019年)等。通過這些個案的調查研究,我們對跨境語言的認識從朦朧狀態(tài)升華到初步的感性認識。
2013年11月,北京語言大學成立了“中國周邊語言文化協(xié)同創(chuàng)新中心”,廣泛開展了周邊語言文化的調查研究,已取得了顯著的成果。我負責的老撾語、西拉語研究已基本完成,除了錄音、錄像外,還將出版兩部著作。此外,各地還開展了一些跨境語言研究,也有新的成果問世。
這一時期除了跨境語言個案研究外,還有不少有關跨境語言的理論研究,如跨境語言概念的定位、理論意義與應用價值、類型劃分、和諧與競爭、理論與方法等研究。
由上可見,我國的跨境語言研究的發(fā)展緊密地受著社會變化條件的制約,特別是隨著改革開放的不斷加強而不斷有了新的進展。進入新時代,隨著“一帶一路”國策的實施,以及對外開放方針的加強,跨境語言研究將會有更大的發(fā)展。
總之,必須結合我國社會條件的變化看跨境語言研究的特點和進步。
跨境語言研究是個新課題,其理論意義和應用價值是不容易認識到位的,需要有個不斷再認識的過程,特別是在改革開放不斷深入的今天,由于社會、經(jīng)濟、文化的發(fā)展變化,必須不斷深化對跨境語言研究的理論意義和應用價值的再認識。
我從2013年以來連續(xù)發(fā)表了一些有關跨境語言研究的理論意義和應用價值的論文。如《開展我國跨境語言研究的構想》(載《百色學院學報》2013年第4期)、《跨境語言研究的歷史和現(xiàn)狀》(載《語言文字應用》2014年第2期)、《我國跨境語言學研究》(載《當代語言學》2016年第2期)、《論跨境語言的和諧與沖突》(載《語言戰(zhàn)略研究》2016年總第2期)、《跨境語言調查的方法論問題》(載《華夏文化論壇》,2016年6月)、《宏觀把握、微觀深入——跨境老撾語調查研究的經(jīng)驗》(載《貴州民族研究》2019年1月)、《跨境語言與國家安全》(載《中國圖書評論》,2019年1 月)等。在這些論文中,我初步提出了以下一些觀點:
第一,跨境語言研究能為語言的“綜合性”研究,包括歷史比較語言學、語言類型學、接觸語言學、語言關系研究等,提供新的信息和思路。
第二,能為本國語言規(guī)劃的制定提供借鑒。
第三,能為構建跨境民族、跨境語言的和諧提供咨詢。
第四,能為語言研究方法論增添新的內容。
盡管說了這些,但我覺得還未說夠。這兩年,我又根據(jù)跨境語言的實地調查有個新認識:跨境語言研究有助于增強跨境民族的認同,做跨境語言研究要有這個出發(fā)點。
在國際關系中,加強跨境相鄰民族的認同感,有利于跨境民族的團結,有利于跨境國家的穩(wěn)定與發(fā)展。所以必須在跨境語言研究中,強調研究成果要有助于增強跨境民族的認同,有利于國家之間的團結。
相鄰的跨境語言情況不盡相同。如:在分化的時間上,有的長,有的短;在語言差異上;有的大,有的小;在相互接觸上,有的多,有的少;在認同上,有的強,有的弱等。所以跨境民族的認同,強弱是不同的。跨境語言研究,必須重視發(fā)掘、收集跨境認同的事實,以便有助于使用研究的成果去提高跨境民族對親緣關系的認識,激發(fā)他們對相鄰民族的認同關系,達到增強兩地群體情感的目的。下面舉些實例來說明。
2009年初,我?guī)ьI一個有17人參加的《泰國萬尾鄉(xiāng)阿卡族及其語言現(xiàn)狀》課題組,到泰國清萊萬尾鄉(xiāng)阿卡族分布區(qū)調查阿卡人的語言生活。這是我們第一次出國做跨境語言調查,沒有任何經(jīng)驗,是“摸著石頭過河”。2009年1月12日,課題組全體成員抵達鄉(xiāng)政府與鄉(xiāng)政府領導會面。鄉(xiāng)政府幾位阿卡族領導熱情接待了我們。鄉(xiāng)委員長Banjong Mana 向我們介紹了鄉(xiāng)里的情況。從介紹中我們感到他們雖然也知道阿卡人與我國哈尼族有關系,但也只是一般的認識。在見面會上,我們課題組的成員白碧波教授(哈尼族)與他們各自念自己的家譜——父子聯(lián)名制。當念到10代之前,雙方家譜的祖先名相同了,這證明10代之前他們是一家人。雙方立即高興地擁抱,感情頓時接近了。這一消息傳開后,萬尾鄉(xiāng)的阿卡人大大提高了與中國哈尼族的認同感。
再舉一個例子。中國的景頗族只有14多萬人,而緬甸、印度的景頗族約有150萬。兩國景頗族使用相同的語言和文字,有一定認同感。但兩國的景頗族究竟來自何方,過去都不太清楚。近幾十年通過景頗語與藏緬語的比較,證明景頗語來自中國的西北部,但這一觀點并未得到兩國景頗族的普遍共識。2014年2月在瑞麗市召開的“世界景頗人大會”上,景頗族學者朵示擁湯教授在會上做了題為《景頗人根在中國》的報告,反響很大,得到與會各國景頗族代表的贊同。這一認識,對各國景頗族建立認同感起了重要的作用。在這次大會上,舉辦單位還舉行了規(guī)模浩大的“目瑙狂歡”,不同國家的景頗人都穿著景頗盛裝,男子舉著長刀,女子拿著手帕,在目瑙廣場上跟隨景頗傳統(tǒng)歌曲盡情地跳舞,從中領會到兩側跨境民族的深層情感,增強了民族認同感。
2012年1月,我們中央民族大學“985”工程組織了一個有16人參加的“泰國優(yōu)勉(瑤)族及其語言”課題組,赴泰國北部優(yōu)勉人居住的地區(qū)進行實地調查,親自感受到泰國優(yōu)勉人與中國瑤族(勉)的同族/同宗的深厚感情。
泰國優(yōu)勉人有四萬多人,分布在泰國北部的清邁府、清萊府、帕夭府、南邦府、甘烹碧府、難府、帕府、素可泰府、噠府、碧差汶府等九個府,居住分散。在中國的優(yōu)勉人屬于瑤族的一支,稱“過山瑤”。泰國的優(yōu)勉人普遍知道自己來自中國,是明中葉(1819年左右)由廣西、云南南遷到泰國、老撾的。至今他們家里還保存有當年用漢文記錄的社會、文學抄本。他們的祖先歷史上就兼用漢語,漢文曾是優(yōu)勉人主要的文化載體。至今,泰國的優(yōu)勉人還傳承了歷史上與漢族、漢文化的密切關系,有的與當?shù)氐臐h人通婚,有的到漢族村莊開展經(jīng)濟活動,有的將子女送到漢人居住區(qū)學習漢語文。
我們經(jīng)過調查,歸納出泰國優(yōu)勉人有四種意識。一是祖國意識。即他們確認泰國是他們的祖國,自覺接受泰國主流文化的影響,已有85%的人能兼用泰語文。二是民族意識。即他們確認自己是泰國的一個少數(shù)民族,但他們又有自己的歷史、文化、語言等。三是族源意識。即他們確認自己的祖先來自中國,與中國的瑤族優(yōu)勉人是一個民族。雖然已遷移到泰國有100多年,但兩地的優(yōu)勉語的基本特點還相同,相互間還能通話。而且他們都認為,歷史上他們曾廣泛受到漢族的影響。四是現(xiàn)代化意義。他們意識到優(yōu)勉人要與時俱進,建設現(xiàn)代化家園,必須與泰國其他民族一起進行現(xiàn)代化建設。這四種意識已成為泰國優(yōu)勉人在現(xiàn)代化進程中處理民族發(fā)展的奠基理念。我們把這一想法告訴了優(yōu)勉人父老兄弟,他們都一致同意這一認識。
一般說來,跨境兩側居民由于同一來源的緣由,在長期的歷史發(fā)展過程中都會出現(xiàn)無數(shù)同甘共濟的事例,跨境語言研究要努力挖掘這些事例奉獻給跨境居民,使之成為促進跨境民族和諧的精神財富。
跨境兩側的語言既有“同”又有“異”,即既有“共性”又有“個性”。那么,在調查研究中怎樣擺好“同”和“異”的關系,這是跨境語言研究的一個重要理論方法問題。
“同”的存在,決定兩側的語言存在語言和諧的因素。調查者有可能借助語言和諧的因素,促進社會、文化的交流與合作?!爱悺钡拇嬖?,表明兩側的語言存在差異,而差異有可能引起語言矛盾,甚至會出現(xiàn)語言沖突??缇痴Z言關系始終是在“同”和“異”的對立統(tǒng)一的關系中生存和發(fā)展的。一個跨境國家在制定語言規(guī)劃時,必須是發(fā)揚語言和諧、避免語言沖突,這是處理好跨境語言的基本準則。因而,在跨境語言的調查研究中,必須努力挖掘現(xiàn)實的、歷史的語言和諧因素,但也要理智地看到事實上存在的語言矛盾。
我曾經(jīng)以中緬跨境景頗語為例,探討過跨境語言的和諧與沖突。分析出中緬跨境景頗語之間的共性有:中緬景頗族地理分布緊密相連;在族源上都有共同的來源;服飾、習俗大致相同;使用相同的語言文字。其差異是:雙方由于所屬國的主體民族不同,新詞術語出現(xiàn)了語言影響的差異。中國景頗語主要受漢語影響;而緬甸景頗語主要受緬甸語影響。此外,在兩地邊民的語言文字接觸中,還會由于意識形態(tài)的差異而出現(xiàn)不同形式的碰撞和沖突,對我國產(chǎn)生一些負面影響。了解了以上特點后,就能有意識地制定有益于雙方發(fā)展的對策。
兩側跨境語言存在同源關系,這是最大的“同”。但兩側居民分別處在不同國家的制度中,所接觸的民族也不相同,必然會產(chǎn)生不同的特點??缇痴Z言研究者,必須理智地看待“同”和“異”的關系。
跨境語言不同于地域方言,它是由國界引起的語言變異,有其獨立的研究內容和研究方法。雖然它與地域方言存在共性,但還有自己的個性。跨境語言研究要有成效,關鍵之一是要有符合跨境實際的方法論。我認為,要建立科學的跨境語言調查研究方法論,以下幾條值得重視。
做跨境語言研究,研究的對象是研究者所陌生的異國語言,所以必然存在一個如何求出適合異國實際的語言規(guī)律的方法論問題。過去的實踐證明,在跨境語言的調查研究工作中,容易出現(xiàn)用已有的“定式思維”去理解、解釋、判斷異國的客體現(xiàn)象。研究者都會出現(xiàn)不同程度的“定式思維”,即把自己以往在國內多年形成的思考問題、判斷問題的習慣,簡單化地套在新遇到的異國客體上,而且還會固執(zhí)地堅持自己的看法是對的。所以在研究中必須警惕“定式思維”,要提倡“換位思考”,即按客體的實際求出認識。
我在《宏觀把握,微觀深入——跨境老撾語調查研究的體會》一文中(載《貴州民族研究》2019年1月)舉了這樣一個例子。2010年,我組織了一個調查組去老撾做克木語使用情況調查,發(fā)現(xiàn)雖是多民族國家卻不分主體民族和少數(shù)民族。有位公務員還特意問我:“中國的民族分主體民族和少數(shù)民族,語言有少數(shù)民族語言;而我們老撾不分,都是民族,都是民族語言。戴教授您怎么看,是哪種好?”我一下懵住了,回答不上?;貒螅医?jīng)過思考得出以下認識:兩國各有自己的國情,可以分別處理,不存在對不對或好壞的問題。
為什么?因為兩國民族的比例及民族差異情況不同。中國的漢族人口占全國人口的95%以上,55 個少數(shù)民族的人口不到5%。少數(shù)民族人數(shù)少,社會、經(jīng)濟、文化相對后進。所以,在中國分出主體民族和少數(shù)民族,有助于對少數(shù)民族的扶持和幫助。但老撾的民族分布情況不同于中國。老撾有49個民族,全國人口有6,911,326人(2015年),其中人口最多的是老族,共有3,067,005人,僅占老撾總人口的35%。而且在社會、經(jīng)濟、文化的發(fā)展水平上,老族與許多民族接近,尚未具有“老大哥”的地位。由此,老撾不分主體民族和少數(shù)民族,是符合自己國家國情。
到國外做第一線田野調查會遇到一些麻煩事,不像在國內方便。但是,要對跨境語言真要有真知灼見,必須親臨語言生活第一線獲取第一手材料。不到實地,不可能發(fā)現(xiàn)另一國家語言生活中真實存在的問題,也就不可能獲得真知。
近10多年,我到泰國、老撾、緬甸、哈薩克斯坦等國做第一線田野調查,而且興趣點是到村寨做入戶調查,有了超乎以往的收獲。我們既調查了語言在村寨中的活力,掌握了實實在在的語言使用數(shù)字,而且還對他們的經(jīng)濟生活、文化生活進行了面對面的調查。不僅如此,我們還接觸了各方面的人士,對他們進行了訪談,了解了他們的語言態(tài)度,以及他們對本族語言的情感。通過這一系列的調查,我們對跨國語言的實際,包括群眾對本族語言的感情、生存活力、未來走向等都有了具體的認識,感到心里有點底了。
又如,過去我們知道國內有克木人,但對境外的克木族了解很少。2011年初,我們趁學校放寒假的機會組織“老撾瑯南塔省克木族及其語言”課題組到老撾瑯南塔進行田野調查。調查組成員25 人深入到克木人分布的匯單村、查倫蘇村、會胡村、納杜村等地就老撾克木族的分布、語言、文化、經(jīng)濟、風俗、歷史來源等進行廣泛的、系統(tǒng)的、面對面的調查。通過調查,我們基本上掌握了老撾克木族的語言特點和社會特點,以及與中國克木族的異同。
在語言結構上,我們記錄了2000個基本詞匯,在此基礎上歸納了音位系統(tǒng);還記錄了大量的句子和話語材料,整理了基本的語法規(guī)則和詞匯特點。這樣,我們掌握了老撾克木語與中國克木語的異同。我們還兵分幾路深入克木人居住的村寨,入戶調查老撾人的語言生活。根據(jù)具體數(shù)字取得的結論是:生活在村寨里的克木族不分身份、性別、文化程度、年齡在族內都使用自己的母語交際。即便是入贅或嫁入的外族人,與克木人生活幾年后大多也會說克木語。族際婚姻家庭,使用的第一語言大多也是克木語??四菊Z保存旺盛生命力的原因主要是:居住聚居、有民族認同感、保持族內婚姻等。但我們也了解到,居住在城鎮(zhèn)的和少量族際婚姻的克木人,母語能力也出現(xiàn)一定的衰退。
在田野調查中,我們同時看到,國家通用語老撾語在克木人的語言生活中有著重要的作用。1975年,老撾建立了人民共和國,制定了老撾語是官方語言的法規(guī),使老撾語在全國得以迅速傳播。據(jù)調查材料,老撾克木人已全民兼用老撾語,但熟練程度不一,青少年最好,中青年一般,老年人差些。學校教育是克木人普及國家通用語的主要場所??四救似毡檎J為,掌握國家通用語是民族生存、發(fā)展的需要。
總之,通過第一線的實地調查,我們對老撾克木族的語言生活有了感性和理性的認識,是翻閱資料所難以達到的。
做社會調查,要對調查對象有感情,從心里尊重他們。只有這樣,才能得到調查對象的信任,也才能得到他們的真心話。出國做跨境語言調查也是如此。
要把調查對象當成知己,不能當成“臨時工”。如果沒有這種民族感情,光是為研究而研究,不能與這個民族的人打成一片,人家就不把你當成自己人。不管什么民族,都有其優(yōu)秀的文化傳統(tǒng),都有其美好的道德規(guī)范。所以我不管是到哪個國家調查,都要尊重你所接觸的民族。
老撾是個發(fā)展中國家,雖然經(jīng)濟還有比不上發(fā)達國家,但他們的優(yōu)良民風使我們肅然起敬。舉個例來說,2011年我們課題組去老撾調查,從邊境磨憨口岸駛車向瑯南塔市,路過丁都村時看到那里的克木人正在過節(jié),我們好奇地下車進去看看。我們這些“不速之客”受到他們的熱烈歡迎。他們頻頻讓座,向我們敬酒,約我們一起跳舞。不久,喇叭里響起了廣播聲:“北京來了客人,我們大家感謝他們對我們的關心?!彼麄兇蠹s是從我們的翻譯處了解了我們的身份。這個節(jié)日是在田間空地搭棚舉辦的,但氣氛熱烈,一派團結、喜悅、和諧的景象。村里的領袖、年長者把節(jié)日安排得井井有條。老年人與我們交談,都帶著無憂無慮的笑容,年輕人真誠地回答我們提出的問題。他們真情地說:“我們這幾年變化很大,很不容易?!睘榱粟s路,我們依依不舍地離開了他們。路上,課題組成員都在議論;“老撾人懂得知足,幸福指數(shù)很高。值得我們學習?!薄皣也环执笮?、先進落后,都會有自己的長處?!弊隹缇痴Z言研究,要善于從跨境國家的文化、語言、民風、習慣中汲取優(yōu)良的成分。
在老撾調查克木語,正是我國過春節(jié)的期間?,樐纤煼秾W院院長想到我們會有思鄉(xiāng)之情,特意為我們舉辦了一個春節(jié)宴會,提供了具有老撾特色的飯菜讓我們品嘗,還組織師生給我們表演了老撾的民族歌舞。
泰國阿卡人是泰國的一個人口較少的民族,經(jīng)濟、文化、教育有待進一步提高。我們在調查中虛心與阿卡發(fā)音合作人合作,認真傾聽他們的意見和要求。我們與幾位發(fā)音人都處得非常好,他們從內心也感覺到我們是真心尊重他們。阿卡族Ayi(阿依),是我們的發(fā)音人。我們因急于趕任務,一記音就是幾小時不停地記,小伙子阿依有點受不了,半開玩笑地對我們說:“我們國家審訊犯人,一次不能超過兩小時,而你們記音,一次就連續(xù)幾個小時?!甭犃诉@個意見,我們立即做了改正,他也高興了。
我們去泰國調查多次,都非常重視處理好與主要聯(lián)絡人的關系。泰國清萊皇家大學的宋巴博士是我們的主要聯(lián)絡人,也是我們課題組成員,是我們可信賴的好朋友。他的專業(yè)是社會學、民族學,對泰國的民族社會問題很有研究,所以對我們的調查很有興趣,盡全力幫助我們。我們很尊重他的意見,總是細心傾聽他的建議。很快我們就熟悉了,成為好朋友。這樣,許多事他都替我們想在前頭。如:我們來泰國之前,他就替我們每個成員辦好外國人到泰國調查的“許可證”。有了這個證,我們避免了許多不必要的麻煩。進駐萬尾鄉(xiāng)老李村時,他就提醒我們要與當?shù)鼐炀致?lián)絡,說明我們的來意,以免誤會。我們到老李村的第二天,就邀請當?shù)鼐炀謥砦覀冏√幗徽?。幾位警員看到我們很有誠意,知道我們是響應聯(lián)合國號召來幫助弱小民族發(fā)展語言教育的,立即表示要盡力幫助我們調查。宋巴教授還主動負責與當?shù)赜嘘P機構的聯(lián)絡,安排好每個細節(jié)。這樣,我們在泰國的每次調查都取得了較好的結果。
學科的發(fā)展總是受時代發(fā)展制約的。隨著我國的實力不斷加強,和對外開放的不斷擴大,我國新時代的跨境語言研究將有著美好、廣闊的前景和繁重、復雜的任務。
中國是一個有眾多跨境語言的國家,跨境語言研究必然是中國語言學的研究對象??墒?,過去我們只重視國內語言的研究,不斷取得新的成績,而未能把國外的跨境語言也當成學科的研究任務,這是有缺憾的。
一個國家,要走向世界,要躋身于世界先進行列,就必須研究別的國家的社會、文化、語言等情況。這樣,才有利于學習別國的長處,彌補自己的不足,也才有利于與別國順暢地合作、交流。中國不僅要研究跨境國家的語言,而且還要擴大研究“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語言。
語料庫建設是當今語言學建設的重中之重。要真實地、深入地認識語言,必須積累豐富的語料,靠語料說話??缇痴Z言研究,由于過去調查研究少,語料少,基礎薄,還存在大量的空白點。因此,語料積累得很少。
但跨境語言研究如何進行語料庫建設則是一個新課題,需要在已取得的語料庫建設經(jīng)驗的基礎上創(chuàng)造自己的方法。
境外跨境語言描寫研究是中國描寫語言學的一部分,也是中國語文工作的一部分。做好這項工作有其重要的理論意義和應用價值。必須立足我國語言實際,摸索建立具有中國特色的跨境語言調查研究理論與方法。
但在目前,我們還缺失對許多國家的了解,即便是鄰近國家有的也了解得很少,比如緬甸。緬甸也是一個多民族、多語言的國家,民族、語言情況十分復雜。對緬甸的民族和語言,曾有多種不同的說法。1931年,英國殖民者曾以語言為標準,認為緬甸有13個族群,135個民族(或支系)。1960年,緬甸學者鳴乃提出緬甸有42個民族。但20世紀80年代以來,緬甸官方文件則用135個民族。至于緬甸有多少種語言,更沒有一個能被多數(shù)人接受的說法。緬甸眾多、復雜的語言狀況,受到國際語言學家的注目,但至今尚未弄清緬甸語言的基本情況。
我國的描寫語言學,近期在本土語言描寫研究不斷深入和逐漸擴大的同時,開始注目境外跨境語言的描寫研究,取得了一些新成果。這是我國語言學發(fā)展的必然趨勢。在這樣的形勢下,跨境語言語料庫的建設必定會有新的發(fā)展。
上面說過,跨境語言研究不同于一般的語言和方言研究,有其“跨境”的價值和意義。在研究方法上,有其獨立的視角和做法,決定了有其不同于一般語言研究的方法。而且,跨境語言的田野調查是在國外進行的,也有其特殊性,包括特殊的價值和研究方法等。
隨著跨境語言調查研究的不斷擴大和深入,對理論方法建設會不斷有新的需求,語言學家將會更加重視這方面的工作,探索適合于跨境語言調查研究的理論方法。比如:跨境語言的分類,跨境語言與語言分化,跨境語言與方言,跨境語言與歷史比較語言學,跨境語言與語言接觸學、跨境語言的演變特點(包括速度、方式)等。我們課題組在實地調查中已獲得了一些在國內語言研究中未能得到的新知識。
比如在語言接觸方面,我們看到它因跨界而異。如屬于藏緬語的老撾普內語,由于受到周圍的壯侗語特別是國家通用語老撾語的影響,數(shù)量詞修飾名詞時出現(xiàn)兩種語序:一是數(shù)量詞在名詞后,一是在前。在后的是藏緬語原來的語序,在前的是受老撾語影響的語序。如:
這是基本語序,為什么也發(fā)生了改變?
又如,中國的傣叻語受漢語影響較大,而老撾的傣叻語只有數(shù)十里之隔則受老撾語影響較大。影響語言的不同,導致詞匯系統(tǒng)、語法構造出現(xiàn)了差異。兩地語言今后演變的趨勢如何,有待認識。
由于國界的阻隔,兩地語言的演變會出現(xiàn)不平衡,出現(xiàn)不同的特點。這對語言歷史演變的研究能夠得到新的認識。例如克木語聲調的產(chǎn)生及演變因跨界而不同??四菊Z原是沒有聲調的語言,但后來由于形態(tài)大量脫落,向單音節(jié)性演化,開始產(chǎn)生聲調,但不同語言的演化情況不同,還因跨界而不同。如:我國曼蚌索村克木語尚未產(chǎn)生聲調,但已出現(xiàn)聲調萌芽,每個音節(jié)都已有固定的音高。但老撾瑯南塔普丁村的克木語,固定音高已進一步發(fā)展為55、53、33三個固定的調。通過比較,能夠認識克木語聲調產(chǎn)生和演變的規(guī)律。
再如,中緬景頗語句尾詞的演變存在不同的特點。景頗語有豐富的句尾詞,約有300多個。它表示主語的人稱、數(shù)、體、貌、方向等語法意義,具有重大的語法功能,但已出現(xiàn)衰退趨勢。相比之下,緬甸的景頗語走得比中國景頗語快些,已不太區(qū)分人稱、數(shù)、方向。兩相對比,有助于認識景頗語句尾詞衰退的趨勢及其規(guī)律。
一個新學科的出現(xiàn),必然要有一定數(shù)量從事學科研究的人才的支撐。而新學科的發(fā)展,必然會促使人才的出現(xiàn)。
目前的狀況是,專職從事跨境語言研究的人還很少,大多是從事別的學科語言研究的人兼做跨境語言的調查和研究,這對學科的發(fā)展是不利的。通過多次到境外調查跨境語言,我們遇到了許多在國內沒有遇到的困難,如語言不通、缺少翻譯、缺少有力向導、查找資料難度大等。由此,我深深感到要盡快培養(yǎng)一批擅長做境外跨境語言研究的專家,以支持這一學科的發(fā)展。我們相信,隨著對跨境語言研究重要性認識的不斷增強,將會涌現(xiàn)一批有功底的跨境語言研究人才。
跨境語言研究是新時代我國語言研究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大有可為。我相信,在以習近平為核心的黨中央的領導下,這一事業(yè)將不斷會有新的發(fā)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