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新梅
(甘肅省金昌市金川區(qū)雙灣鎮(zhèn)中心小學,甘肅 金昌 737100)
李蒸曾任北京大學教師,南京中央大學、江蘇省立教育學院教授,國民黨政府教育部社會教育司司長等職務。1932 年至1945 年,李蒸任北平師大、西北師范學院校長、院長,在校時間達14 年之久,是我國近代著名教育家。迄今為止,學界對李蒸教育思想研究成果較少,已有成果大多集中在民眾教育思想與高等師范教育思想兩個方面。因對史料占有不夠充分,對史料分析不夠系統(tǒng)深入等原因,以往對李蒸高等師范教育思想研究只囿于表面膚淺的梳理與總結,缺乏對其高等師范教育思想整體性、內核性的把握與揭示,缺乏將其思想看作一個系統(tǒng),將高等師范教育思想放置其中的既有聯(lián)系也突出特色的細致分析,也缺乏將其高等師范教育理論與實踐相輔相成的理路詮釋。基于此,本文在豐富史料的支撐下,系統(tǒng)全面梳理了李蒸在特殊時代與社會背景下高等師范教育思想的形成與內涵,以及實踐探索的拓展與深入。
“任何思想的形成和延續(xù)都有其現(xiàn)實的物質生活根源。”[1]一位杰出教育家思想體系的形成也是在特殊時代與社會背景下,不斷行動與實踐,不斷檢驗與修正過程中逐漸發(fā)展成熟的。李蒸的高等師范教育思想的形成同樣遵循這樣的軌跡,其中,特別要注意的有兩點:一是他的高等師范教育思想與其教育整體思想之間的復雜聯(lián)系;另一個是他的師范教育思想在特殊社會背景下不斷由行動而豐富的過程性。
1915 年,20 歲的李蒸考入北京高等師范學校英語部,四年后成績優(yōu)異留校任教。日常的教育教學反思使得李蒸愈發(fā)感到學識不足,后通過考試,借助河北省官費支持,赴美深造。1923 年,李蒸進入紐約哥倫比亞大學師范學院,主修鄉(xiāng)村教育,1924 年取得碩士學位,后繼續(xù)攻讀博士學位,三年后完成論文《美國單師制學校組織之研究》,獲得哲學博士學位。李蒸曾坦言美國求學的這段經(jīng)歷使他收獲頗豐,進步很大。事實上,當時杜威執(zhí)教哥倫比亞大學,對美國教育的發(fā)展產生了重大的影響,杜威的教育思想也深深地影響了李蒸對教育的體認。何謂教育?李蒸相信:“‘教育即是生長,即是生活’及‘教育是繼續(xù)不斷的改造經(jīng)驗’。”“教育是滿足生活的程序,自幼至長,自生至死,皆在教育之中?!盵2]在他看來,教育是促使生活不斷甄于完善與美好的活動,若放在人類歷史變遷的長河中考慮,教育是可以促使一代代民眾不斷繼承與延續(xù)文化,不斷改造與創(chuàng)新文化的過程,這就是李蒸體會到的“教育即生長”、“教育即對經(jīng)驗不斷改造”的真實內涵。他的高等師范教育思想,就是在上述教育觀的指引下建構起來的。
19 世紀20 年代初期,我國高等師范學校紛紛提出“升級”要求,除北京高師仍保持師范特色升級為師范大學外,其余各高師均升級為普通大學?!爸链?,存在十年之久的高師隨之破產?!盵5]學界以北京大學與北平師范大學為兩大陣營展開了師范大學存廢之爭。北大一派認為師范大學與普通大學沒有本質區(qū)別,不需要單獨設立;師大一派則堅決反對裁撤師范大學。正是在這樣的背景下,1932 年李蒸就任北平師范大學校長,著意強調高等師范教育的重要性。
李蒸強調高等師范教育的重要性主要包括兩方面含義,即“普及教育,闡揚文化?!盵6]從“普及教育”方面看,1932 年,李蒸在北平師大30 周年紀念日演講提出“無師范教育,便無教育”[7],在他看來,師范教育是國民教育之母,甚至是一切教育的開端與保證。因為教師是教育的關鍵,要提升教育質量,就必須培養(yǎng)良好的師資,良好的師資是學校教育的關鍵所在。[8]1933 年,北平師范大學重新修訂了《組織大綱》與《學則》,規(guī)定學校的辦學目標為“造就中等學校與師范學校師資為主,并以造就教育行政人員及研究教育學術與適應于教育之專門技術為輔?!彪S后李蒸又補充說:“師大乃專為培養(yǎng)教育人才而設。尤其是中等學校的教師?!盵9]西北師范學院的辦學目的也是“養(yǎng)成中等學校之健全師資。”[10]可見,培養(yǎng)教育人才,充實中等學校師資乃是高等師范教育的主要目的,中等教育師資充裕,普及教育才有希望與可能。
從“闡揚文化”方面講,李蒸認為:師范生任重而道遠,對于國家與民族負有傳遞文化的重任。教師在文化傳遞中的作用體現(xiàn)為培養(yǎng)國民繼往開來的能力,從而保證本國文化的傳承與綿延。特別是近代以來,師范教育得到各國的重視,被稱為精神國防的堡壘,實際上保證了文化傳承與民族精神的延續(xù)。應該說,李蒸對高等師范教育重要性的認識是深刻的,“普及教育、闡揚文化”,不僅揭示出高等師范教育培養(yǎng)教育人才的主旨,而且從更高層面闡釋出高等師范教育對于保持與發(fā)揚民族文化的重要意義。
李蒸認為高等師范學校也和普通大學一樣,具有培養(yǎng)人才、科學研究與服務社會三大職能。但是,高等師范學校三大職能的內涵又與普通大學涇渭分明,存在明顯的區(qū)別。
蔡元培曾提出師范教育應該“學”“術”并舉。所謂“‘學’兼具知識、學理、研究、理論之意,‘術’強調能力、經(jīng)驗、技能、應用之味”,師范教育,實應培養(yǎng)學生研究能力,以“學”養(yǎng)“術”,以“學”促“術”。[11]李蒸的看法與蔡元培同出一轍,也提倡“學”與“術”的統(tǒng)一。1930 年,李蒸在北師大成立28 周年紀念大會上提出師范大學的目標:“其一,為培植優(yōu)良師資,特別是中等學校師資;其二,研究高深學術,特別是教育學術?!盵12]1934 年,李蒸執(zhí)掌北平師范大學后又重申了上述觀點,他說:“吾校今日之主旨,一方面須培養(yǎng)中等學校優(yōu)良師資,而另一方面,又不敢懈于高深學術之演進:蓋顧名思義,‘師范大學’四字,對此兩方面實應兼營并進,不容有所偏重?!盵13]
李蒸特別注意高等師范教育對教育學術的研究與推動。在他看來,教育學是一門獨立的學科,并不依附于心理學。同時,教育學也不是社會學的分支,而是社會科學的一種。[14]因此,開展專門的教育學研究是必要的。1933 年,北平師范大學成立研究所,李蒸明確指出:“教育學術研究包括三個方面:第一是教育目標,如何設定一個為人類公共福利發(fā)展所需用的教育理想,是教育研究的重大問題。第二是兒童研究與成人研究,具體為兒童及成人生理心理發(fā)育狀況,智力差異,社會經(jīng)驗差異等等。第三是教育方法,就是如何引導天真兒童逐漸進入理想境界的問題。”[15]抗戰(zhàn)時期,北平師范大學整體西遷,合并歸入西安臨時大學,后更名為西北聯(lián)大,隨著聯(lián)大的不斷解體,獨立為西北師范學院。雖然西北師范學院只是高等師范學院,地位不及原北平師大,但是李蒸對高等師范教育科學研究的定位與要求并沒有改變,西北師范學院下設師范研究所,并于1941 年開始招生。
李蒸曾說:“大學的功用不只是研究學術,尚需同時顧到社會服務。學生不僅要有研究能力,還應有服務社會的經(jīng)驗。”[15]按照他的觀點,高等師范學校具有服務社會的職能,應著力培養(yǎng)學生服務社會的經(jīng)驗與能力??箲?zhàn)期間,李蒸呼吁師范學生要服務社會國家,通過教導普通民眾習得生活常識,鍛煉民眾體魄,激發(fā)民眾國家民族意識,切實提高抗敵御侮的能力。[16]西北聯(lián)大解體后,李蒸又積極鼓勵西北師院學生為西北開發(fā)與建設服務。他說:“諸君當以西北為服務領域,下定決心,爭先恐后?!盵17]
總之,高等師范學校培養(yǎng)的是教育人才,研究的是教育學術,服務社會的方式也主要通過師范生對民眾的教育、對文化的傳承、對社會風氣的改變來實現(xiàn)。
1943 年,西北師范學院成立后招收的第一批學生畢業(yè)。李蒸在畢業(yè)典禮時語重心長地說:“希望諸位認識時代。這個時代是中華民族發(fā)揚復興的時代。在教育界服務,要做一個教育家,而不是一個教書匠和技術工人?!盵17]李蒸作為我國高等師范教育界翹楚,目光遠大,認為高等師范教育培養(yǎng)的人才都應該立志成為教育家,即便成不了教育家,也應有教育者的品格、素質與擔當。
教育者首先當有端正高尚的品德修養(yǎng)。1936年,李蒸在北平師范大學與新生座談會上,對新同學提出殷切期望,在講到師范生應養(yǎng)成高尚品德時,他說:“高尚品德不是一般的所謂清高,而是一種能表現(xiàn)高尚行為的人格?!崩钫艚逃龑W生要有自信,誠實可依,遵守諾言,要勇敢、見義勇為,有責任心,有擔當意識,工作學習都須認真,不能敷衍了事,對待國家民族忠心耿耿,平時生活中要多與人為善、共同合作,不能欺凌弱小[18],要力爭做一個道德高尚的人。
其次,教育者應具有專業(yè)精神,要具備特殊的性格、修養(yǎng)與態(tài)度。教育者最基本的條件是愛、敬、信。教育目的中很大的一部分是愛,因為有愛才會產生興趣,首先要愛兒童,教育才能發(fā)揮最大的作用。師生間相互有愛,才會有良好的教育。所謂“敬”就是專一,是對教育事業(yè)的認真負責的態(tài)度與專業(yè)的興致,是一生不畏貧寒從事教育事業(yè)的決心與意志。所謂“信”是指師生間相互的信任與信賴。師生互信,教育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19]李蒸要求高等師范學生都應對教育事業(yè)富有熱情,要尊敬它、信賴它,要在教育生涯中慢慢歷練,進一步有一步的歡喜。他說:“教育事業(yè)是精神事業(yè),有專業(yè)精神,方能安心服務,不至見異思遷。”[20]教育專業(yè)精神的培養(yǎng)必須要有特殊的環(huán)境,這種環(huán)境就是高等師范學校樸素厚重的校風與文化傳統(tǒng)。李蒸認為:“高等師范學校有獨特優(yōu)良之校風,一進校門,立即感到‘空氣不同’,若在校內居住讀書,受到熏陶,則有形無形之中能在精神上發(fā)生重要變化,所謂‘變幻氣質’是自然而然的結果?!盵21]在這樣的環(huán)境中學習與成長,耳濡目染,師范生才能養(yǎng)成專業(yè)精神。
第三、教育者還必須經(jīng)過師資專業(yè)訓練具備專業(yè)的知識與技能。李蒸提出:“師資專業(yè)訓練包括修習普通及專門學科,專業(yè)學科,教學實習,及生活訓練四個方面?!币幻麅?yōu)秀的教師需要擁有豐富的常識,普遍涉獵自然科學、人文科學與社會科學各個領域的基礎知識。中等學校教師更應該以中學課程為根據(jù),夯實專業(yè)基礎。作為教師必須深刻了解教學實習是在附屬中小學等參觀、見習與試教,鍛煉教學技能。對于師范學生的生活訓練,也與普通大學學生有所區(qū)別,著重加強管理,培養(yǎng)學生有秩序、守紀律、奉公守法的習慣。[22]
綜上所述,我們看到李蒸對高等師范教育體認深刻,立意高遠,他的高等師范教育思想體系完整而獨特。在他看來,高等師范教育不僅為國家培養(yǎng)教育人才,擔負著“普及教育”的重任,而且更在民族文化傳遞與沿承方面具有重要價值與意義。他眼中的高等師范學校從來不比普通大學等級低,而是同普通大學一樣都擁有人才培養(yǎng)、科學研究與社會服務三大職能。高等師范教育培養(yǎng)的是品德高尚、擁有專業(yè)精神與專業(yè)知識技能的高素質教育人才。與此同時,李蒸始終謹慎厘定著高等師范教育與普通大學的區(qū)別,認為高等師范教育具有獨特的培養(yǎng)目標、課程體系、教學實踐,甚至校風傳統(tǒng)也與普通大學差別迥異,而上述提到的高等師范學校的三大職能更是與普通大學貌合神離,具有自己特定的內涵與意義。